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与本质: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思考——“犯罪原因说”与“犯罪现象存在论”辨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翟英范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0-36,共7页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在犯罪学研究中究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还是认识事物的现象事关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问题。"犯罪原因说"是自犯罪学建立以来犯罪学家们透过犯罪...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在犯罪学研究中究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还是认识事物的现象事关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问题。"犯罪原因说"是自犯罪学建立以来犯罪学家们透过犯罪现象认识犯罪本质,进而制定犯罪对策的犯罪学说。被称为科学犯罪学或者新犯罪学的"犯罪现象存在论"通过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发现"犯罪现象的本质、产生、存在形态、发展和变化规律等"。问题的关键是,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并没有超出"犯罪原因说"的范畴,最终又回到了犯罪学研究的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现象 犯罪原因 犯罪规律
下载PDF
犯罪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回归:以犯罪现象研究为重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焱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26-32,共7页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犯罪学的基础性问题。这类问题的争论并未在学界达成共识,也影响到犯罪学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起源于对犯罪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的争论。犯罪学与刑法学学科界限的争论突出了犯罪现象研...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犯罪学的基础性问题。这类问题的争论并未在学界达成共识,也影响到犯罪学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起源于对犯罪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的争论。犯罪学与刑法学学科界限的争论突出了犯罪现象研究的重要性。在犯罪原因研究与犯罪现象研究孰为核心的争论中,犯罪学家们发现缺乏犯罪现象研究的犯罪原因研究逐渐失去了基础,理论发展陷于停滞。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价值判断的争论中,都显现出犯罪现象研究的基础性作用。所以犯罪学研究对象应当回归以犯罪现象研究为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研究 犯罪原因研究
下载PDF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涉枪涉爆”犯罪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德胜 《犯罪研究》 2012年第3期67-75,共9页
近年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涉枪涉爆"犯罪呈现出逐步攀升的高发态势。究其成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制文化的冲突,以及民族群众急迫的生产生活需要是诱发此类犯罪的内在主导因素;少数民族群众特有的"人情世故"... 近年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涉枪涉爆"犯罪呈现出逐步攀升的高发态势。究其成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制文化的冲突,以及民族群众急迫的生产生活需要是诱发此类犯罪的内在主导因素;少数民族群众特有的"人情世故"与民族地区公安管理的滞后是犯罪产生的外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枪涉爆 犯罪 犯罪现象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下载PDF
评“犯罪现象存在论”——从如何研究犯罪现象谈起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长康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0-72,共3页
犯罪现象是研究犯罪学的前提,必须通过科学抽象,遵循理性原则和步骤,界定犯罪现象概念,透过犯罪现象(包括假象),深入犯罪本质,研究犯罪原因,寻找犯罪规律,提出科学对策。否则,就犯罪现象研究犯罪现象,是得不出科学结论的。
关键词 犯罪现象 犯罪本质 科学抽象
下载PDF
浅析“农民工第二代”犯罪现象与解决对策——以江西省上饶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樱霏 夏旭莉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4-48,共5页
近几年,"农民工第二代"的犯罪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拥有农村户籍,在城市中成长,作为城市中拥有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第二代"在教育、就业等许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凸显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城乡融... 近几年,"农民工第二代"的犯罪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拥有农村户籍,在城市中成长,作为城市中拥有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第二代"在教育、就业等许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凸显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城乡融合过程中的深刻冲突,给城市埋下深层的治安隐患。文章分析了"农民工第二代"的犯罪特点及犯罪原因,试图从犯罪控制学和司法实践的角度研究对策,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第二代” 犯罪现象 解决对策
下载PDF
公交车司乘冲突犯罪的分析及预防
6
作者 冯骁聪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3-90,共8页
公交车司乘冲突所引发犯罪属于典型的突发性犯罪,暴力行为手段占较大比重,被害人表现出相对明显的被害倾向性与受容性。司乘冲突的频发既有社会心理、文化、制度等深层次原因,也与犯罪人自身的心理、人格特征息息相关。在生成机制上,犯... 公交车司乘冲突所引发犯罪属于典型的突发性犯罪,暴力行为手段占较大比重,被害人表现出相对明显的被害倾向性与受容性。司乘冲突的频发既有社会心理、文化、制度等深层次原因,也与犯罪人自身的心理、人格特征息息相关。在生成机制上,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大多源自不良情绪的宣泄,犯罪决意的形成和巩固易受到犯罪情境的催化,而围观者的淡漠则进一步清除行为的外部障碍,最终导致内心冲动到外在行为的恶性转化。预防司乘冲突的发生,应尽可能清除对行为起催化作用的犯罪情境,减少司乘人员的被害特性,并从刑事政策、犯罪认定、刑罚执行三个层面合理组织对该类犯罪的刑事治理,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具象的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乘冲突 犯罪现象 犯罪原因 犯罪情境 预防对策
原文传递
犯罪现象的化学解析与防控犯罪刍论——以溶液原理为视角
7
作者 杨震 杨鸿台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6-40,46,共6页
由溶液中化学规律可以得出与犯罪学相关的结论,并由此构建犯罪人与犯罪防控人之间关系的数量模型;而就所得结论可以推出保持整体环境稳定,增加防控人等措施,还可以构建犯罪防控人的理想数量的方程。
关键词 犯罪现象 犯罪防控 溶液 化学平衡
下载PDF
现代性挑战与犯罪的文化思考
8
作者 任翔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0-145,共6页
以现代性为标志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方式渐渐确立了跨国界、跨文化的社会联系方式。以"礼俗"为关联纽带的传统共同体已经被以"理法"为纽带的现代社会所替代。对社会生活之中的生命权力的管理和疏导,对跨越民族国... 以现代性为标志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方式渐渐确立了跨国界、跨文化的社会联系方式。以"礼俗"为关联纽带的传统共同体已经被以"理法"为纽带的现代社会所替代。对社会生活之中的生命权力的管理和疏导,对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暴力形式的控制和防范,都可能采取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形式。这就为从文化变迁以及文化越界传播角度重新审视犯罪现象及预防和控制犯罪提出了挑战性的课题。在全球性文化背景下,传统犯罪学对新呈现的犯罪现象已无法进行深度阐释,但一旦被纳入到文化视野之中,从生存紧迫性、价值冲突感、社会断裂状态等方面来透视、反思和研究,则会使这些令人困惑的难题柳暗花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犯罪现象 风险社会 文化冲突
下载PDF
论我国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性缺失
9
作者 刘润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61-66,共6页
我国的犯罪学应控制和减少犯罪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学科任务决定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现象,但是,当前我国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存在着结构性缺失,即注重对"初级犯罪现象"的研究,忽视了对作为犯罪对策效果的"次级犯... 我国的犯罪学应控制和减少犯罪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学科任务决定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现象,但是,当前我国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存在着结构性缺失,即注重对"初级犯罪现象"的研究,忽视了对作为犯罪对策效果的"次级犯罪现象"的研究,从而导致犯罪学理论体系在完整性上存在缺陷。要完善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性缺失,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在理论上构建犯罪(刑事)学科一体化;在实践中加强对犯罪对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对象 犯罪现象 结构性缺失 犯罪(刑事)学科一体化
下载PDF
“犯罪现象存在论”:一种方法论的思考
10
作者 王燕飞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20-25,共6页
"犯罪现象存在论"在整体上理解,大体上可以从明确具体的论域、学科建设的大背景、犯罪原因概念狭义界定三个方面进行,标签化的"存在犯罪学"有着建构的问题意识以及独到的学术创见;学术批判刚刚开启,显示出较大的分... "犯罪现象存在论"在整体上理解,大体上可以从明确具体的论域、学科建设的大背景、犯罪原因概念狭义界定三个方面进行,标签化的"存在犯罪学"有着建构的问题意识以及独到的学术创见;学术批判刚刚开启,显示出较大的分歧来,但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推进助力;更多的期待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整体上理解与批判问题、中西犯罪学知识体系比较问题、如何实质性推进问题。总之,在认识上,"犯罪现象存在论"更需从一种方法论的视角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现象存在论” “传统犯罪学” 方法论视角
下载PDF
法规范论视角下的刑事违法性:概念解读与司法适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晓东 《中国应用法学》 CSSCI 2022年第6期219-230,共12页
刑事违法性研究应当在阐明我国刑法生活现象的前提下,对刑事违法性概念进行回归现实土壤的回溯性理解。在刑事违法性研究中引入法规范论视角,在此视角中刑事违法性是指一般民众在刑法生活中为了维护正义秩序自生自发的行为规范。行为规... 刑事违法性研究应当在阐明我国刑法生活现象的前提下,对刑事违法性概念进行回归现实土壤的回溯性理解。在刑事违法性研究中引入法规范论视角,在此视角中刑事违法性是指一般民众在刑法生活中为了维护正义秩序自生自发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不成文的刑法规范,包含作为法律后果的制裁。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行为规范是裁判规范的基础,为裁判规范提供原则与规范内容上的指导,行为规范则借助裁判规范进行成文化表达。法规范论刑事违法性概念的司法适用究其本质而言是对一般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分,此过程司法者应当在行为阶层与违法性阶层中进行。行为阶层将日常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进行排除,而违法性阶层则以刑事违法相对独立说为规则,对违法性进行实质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违法性 行为规范 刑法现象 刑民交叉 刑行交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