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83
1
作者 陈卫忠 王者超 +2 位作者 伍国军 杨建平 张保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7-472,共6页
盐岩以其良好的流变、低渗透率及损伤自我恢复等特性,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能源、废弃物贮存和高放射废物地质处置的首选介质。结合金坛储气库盐岩三轴蠕变的研究成果,建立盐岩三维蠕变损伤的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并将建立的本构方程... 盐岩以其良好的流变、低渗透率及损伤自我恢复等特性,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能源、废弃物贮存和高放射废物地质处置的首选介质。结合金坛储气库盐岩三轴蠕变的研究成果,建立盐岩三维蠕变损伤的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并将建立的本构方程编制成有限元计算程序,模拟金坛储气库在注采过程中的蠕变和损伤演化的影响范围。研究成果对金坛储气库的运行压力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盐岩 非线性蠕变 损伤 本构方程 储气库
下载PDF
软岩蠕变特性及非线性模型研究 被引量:78
2
作者 范庆忠 高延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1-396,共6页
根据对单轴压缩条件下软岩蠕变特性的分析,引入损伤变量和硬化函数,建立软岩轴向和横向非线性蠕变模型。软岩轴向蠕变的典型曲线分为衰减、等速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分析认为:产生衰减蠕变的原因是岩石力学性质发生了硬化,主要是由于黏滞... 根据对单轴压缩条件下软岩蠕变特性的分析,引入损伤变量和硬化函数,建立软岩轴向和横向非线性蠕变模型。软岩轴向蠕变的典型曲线分为衰减、等速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分析认为:产生衰减蠕变的原因是岩石力学性质发生了硬化,主要是由于黏滞系数的硬化引起的;产生加速蠕变的原因是岩石发生了损伤软化,主要是由于岩石弹性模量的损伤引起的。软岩蠕变过程的3个阶段是非线性损伤和硬化两种机制并存、互相竞争的结果,采用单一的模量损伤或黏滞系数的非线性变化均不能合理地描述和解析蠕变过程的3个阶段。同时,引入损伤和硬化两种机制后所建立的非线性蠕变模型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方程描述软岩蠕变过程3个阶段的变形特征,也可以对蠕变过程的3个阶段做出合理解析。将该模型与泥岩及红砂岩的试验曲线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蠕变 软岩 非线性 损伤 硬化
下载PDF
软弱围岩蠕变损伤机理及合理支护时间的反演分析 被引量:53
3
作者 王祥秋 杨林德 高文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3-796,共4页
基于软弱围岩的蠕变损伤机理,提出了围岩蠕变损伤具有变形损伤与时间损伤耦合效应的观点。运用Burgers模型引入蠕变损伤变量,采用位移反分析方法对圆形巷道的粘弹性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得出软岩巷道合理支护时间的确定方法。通过工程实例... 基于软弱围岩的蠕变损伤机理,提出了围岩蠕变损伤具有变形损伤与时间损伤耦合效应的观点。运用Burgers模型引入蠕变损伤变量,采用位移反分析方法对圆形巷道的粘弹性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得出软岩巷道合理支护时间的确定方法。通过工程实例证明该方法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软弱围岩 蠕变损伤 位移反分析 支护
下载PDF
泥质软岩蠕变机制研究 被引量:58
4
作者 范秋雁 阳克青 王渭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55-1561,共7页
在分析已有岩石蠕变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南宁盆地泥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单轴压缩无侧限蠕变试验和有侧限蠕变试验来分析泥岩的蠕变特性,配合扫描电镜,着重分析泥岩蠕变过程中细观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提出岩石的蠕变机制,即岩石... 在分析已有岩石蠕变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南宁盆地泥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单轴压缩无侧限蠕变试验和有侧限蠕变试验来分析泥岩的蠕变特性,配合扫描电镜,着重分析泥岩蠕变过程中细观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提出岩石的蠕变机制,即岩石的蠕变是岩石损伤效应与硬化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蠕变、损伤及硬化综合曲线说明蠕变3个阶段的形成机制:第一阶段硬化效应强于损伤效应,蠕变规律主要服从于硬化效应的衰减变化规律;第二阶段损伤效应强于硬化效应,蠕变规律主要服从于损伤效应的等速变化规律;第三加速蠕变阶段的硬化效应已不显现,蠕变规律服从损伤效应的加速变化规律。泥质软岩的蠕变机制与金属材料蠕变机制在蠕变参与对象及机制方面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泥质软岩 蠕变试验 蠕变机制 损伤效应 硬化效应
下载PDF
岩盐的蠕变损伤破坏分析 被引量:43
5
作者 邱贤德 姜永东 +1 位作者 阎宗岭 庄乾城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6-109,共4页
蠕变损伤破坏是岩盐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 ,为此对长山岩盐和乔后岩盐进行了蠕变试验研究。通过对岩盐试件裂纹的产生、发展直至破坏过程的观察分析得出 2种岩盐在蠕变损伤过程中有较大的差别。产生差别的原因主要是 2种岩盐中NaCl的含量... 蠕变损伤破坏是岩盐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 ,为此对长山岩盐和乔后岩盐进行了蠕变试验研究。通过对岩盐试件裂纹的产生、发展直至破坏过程的观察分析得出 2种岩盐在蠕变损伤过程中有较大的差别。产生差别的原因主要是 2种岩盐中NaCl的含量、晶粒大小、晶粒之间的胶结不同。造成 2种岩样在蠕变过程中表现的现象不同 ,其岩盐力学性质也有差异。其次是岩盐在晶粒结晶过程中 ,因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使晶粒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缺陷 ,晶粒之间的交界面极不规则。因此 ,位错在这些晶体内占有重要地位 ,位错就控制了该晶粒的力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盐 蠕变 损伤 位错
下载PDF
汽轮机转子疲劳-蠕变损伤的非线性损伤力学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荆建平 孟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67-172,共6页
转子是汽轮机的核心部件,往往要在高温、复杂应力情况下工作,易产生裂纹萌生。除疲劳作用外,蠕变在转子的寿命损耗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低周疲劳约占转子总寿命的80%,而蠕变则占转子总寿命的20%。事实上,对汽轮机转子而言,疲劳和蠕... 转子是汽轮机的核心部件,往往要在高温、复杂应力情况下工作,易产生裂纹萌生。除疲劳作用外,蠕变在转子的寿命损耗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低周疲劳约占转子总寿命的80%,而蠕变则占转子总寿命的20%。事实上,对汽轮机转子而言,疲劳和蠕变往往是同时发生并存在着相互的作用。该文采用非线性损伤力学模型估算了国产600MW汽轮机高压转子在实际启停功况下的疲劳-蠕变 寿命,考虑了疲劳与蠕变的耦合作用以及多轴应力的影响,并与当前汽轮机疲劳-蠕变寿命估算普遍采用的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非线性连续损伤力学模型正确地反映了疲劳-蠕变交互作用以及损伤演化的非线性机制,其分析结果比现行理论方法更为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转子 疲劳 蠕变损伤 非线性损伤力学分析
下载PDF
盐岩储气库蠕变损伤分析 被引量:39
7
作者 陈锋 杨春和 白世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5-949,共5页
通过对盐岩本构关系的实验研究,对Norton Power盐岩蠕变本构模型引入损伤变量,在损伤等效应力中引入考虑偏应力和围压影响的函数,建立了一种能反映盐岩蠕变和加速蠕变的本构模型。通过对某盐矿盐岩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本构模型的参... 通过对盐岩本构关系的实验研究,对Norton Power盐岩蠕变本构模型引入损伤变量,在损伤等效应力中引入考虑偏应力和围压影响的函数,建立了一种能反映盐岩蠕变和加速蠕变的本构模型。通过对某盐矿盐岩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本构模型的参数,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得较好。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应用该本构模型对某盐矿天然气储存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该盐矿盐岩储气库最低内压工况下,腔周损伤区的扩展、变形规律及最长持续运行时间。研究结果表明:(1)盐岩本构模型在盐岩加速蠕变期具有较好的数值稳定性;(2)在最低运行压力下,腔周盐岩进入加速蠕变期后,储气库损伤区的扩展速度非常快,储气库最危险部位位于腔体顶部;(3)腔周盐岩进行加速蠕变期后,盐岩的腔体体积收敛变形主要表现为损伤蠕变体积收敛,稳态蠕变体积收敛趋于稳定;(4)该盐矿盐岩储气库在该压力下最长持续运行时间约为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储气库 蠕变 损伤
下载PDF
蠕滑型边坡动态稳定性系数实时监测及其位移预警判据研究 被引量:46
8
作者 贺可强 陈为公 张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77-1385,共9页
滑坡的蠕滑位移过程本质上就是滑坡岩土体的损伤变形演化过程。因此,在系统分析蠕滑型边坡不同蠕滑变形阶段的变形演化特征与损伤破坏机制基础上,运用损伤力学基本原理,探索和揭示边坡蠕滑变形与其稳定性系数的相互内在联系,确定边坡的... 滑坡的蠕滑位移过程本质上就是滑坡岩土体的损伤变形演化过程。因此,在系统分析蠕滑型边坡不同蠕滑变形阶段的变形演化特征与损伤破坏机制基础上,运用损伤力学基本原理,探索和揭示边坡蠕滑变形与其稳定性系数的相互内在联系,确定边坡的蠕滑位移与其坡体损伤变量及其稳定性系数的定量关系,并依此建立基于边坡蠕滑位移参数确定其动态稳定性系数的方法;同时,依据位移–时序曲线切线角速率和加速率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和确定基于安全系数的边坡稳定性位移监测预警判据crS和边坡安全稳定预警时间crt。最后,以典型鸡鸣寺滑坡为例,运用蠕滑型边坡动态稳定性系数与位移监测预警判据,对该滑坡的稳定性演化过程进行后验分析与评价,并同时与斋藤迪孝法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其分析评价结果与该滑坡实际稳定演化规律基本吻合,表明所提出和确定的有关位移监测预警判据参数,在蠕滑型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与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蠕滑型边坡 损伤变量 稳定性系数 位移监测预警判据
原文传递
考虑加速蠕变的岩石蠕变过程损伤模拟方法 被引量:43
9
作者 曹文贵 袁靖周 +1 位作者 王江营 翟友成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0,共6页
针对岩石蠕变的阶段性特征,在深入研究岩石蠕变力学机理基础上,将岩石蠕变过程视为线性与非线性蠕变过程的迭加,通过引入损伤理论和Kachanov损伤演化规律,构建出可反映岩石非线性蠕变过程即加速蠕变过程特征的弹塑性损伤体元件模型,将... 针对岩石蠕变的阶段性特征,在深入研究岩石蠕变力学机理基础上,将岩石蠕变过程视为线性与非线性蠕变过程的迭加,通过引入损伤理论和Kachanov损伤演化规律,构建出可反映岩石非线性蠕变过程即加速蠕变过程特征的弹塑性损伤体元件模型,将其与可较好地反映岩石线性蠕变过程即减速蠕变过程特征的Kelvin元件模型进行串联复合,建立出可反映岩石蠕变全过程尤其是加速蠕变特点的岩石蠕变模型,并提出了简单可行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从而建立出岩石蠕变全过程的新型模拟方法;该模型或方法不仅能较好地模拟岩石从减速到加速的蠕变全过程,而且,模型参数少,易于确定.最后,通过理论与实测曲线的对比分析,表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加速蠕变 减速蠕变 损伤 弹塑性损伤体 Kelvin体 蠕变模型
下载PDF
泥岩蠕变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刘保国 崔少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127-2133,共7页
在岩石蠕变过程中,施加载荷超过某个应力水平后,其强度会随着时间和应力逐渐降低,这种损伤规律可以定量地用岩石基本力学参数如弹性模量E、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降低的多少来反映。对宝鸡市秦源煤矿泥岩进行8个不同应力水平、3个不同时间... 在岩石蠕变过程中,施加载荷超过某个应力水平后,其强度会随着时间和应力逐渐降低,这种损伤规律可以定量地用岩石基本力学参数如弹性模量E、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降低的多少来反映。对宝鸡市秦源煤矿泥岩进行8个不同应力水平、3个不同时间段蠕变试验,采用单试件法测得泥岩蠕变过程中各力学参数E,c,?的变化值,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该泥岩E,c,?随应力水平、长期强度及时间的耦合函数关系,它们之间呈指数衰减变化。分析耦合函数中各个系数的特点,得到泥岩力学参数损伤规律的通用表达式,式中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测试简单。其研究结果为建立岩石损伤流变本构模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泥岩 蠕变损伤 损伤阈值 非定常参数 力学参数
下载PDF
基于蠕变试验的沥青粘弹性损伤特性 被引量:40
11
作者 郑健龙 吕松涛 田小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3-196,共4页
通过BBR-弯曲梁流变仪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沥青小梁蠕变试验,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蠕变柔量曲线。通过移位,按WLF公式推导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移位因子和各个温度下的蠕变柔量主曲线簇。用Weibull函数来描述沥青内部缺陷的分布,将Burgers粘弹... 通过BBR-弯曲梁流变仪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沥青小梁蠕变试验,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蠕变柔量曲线。通过移位,按WLF公式推导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移位因子和各个温度下的蠕变柔量主曲线簇。用Weibull函数来描述沥青内部缺陷的分布,将Burgers粘弹性模型与连续损伤因子模型二者耦合建立了沥青的粘弹性损伤模型。理论模型和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表明在沥青粘弹性性能评价过程中考虑损伤效应的影响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粘弹性 蠕变试验 损伤 WLF公式 主曲线
下载PDF
岩石材料的一种蠕变损伤方程 被引量:21
12
作者 缪协兴 陈至达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3-346,共4页
通过大量的岩石蠕变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以能描述损伤历史的蠕变模量为参数的岩石蠕变损伤方程.由该方程能方便地走出任意蠕变时刻的损伤状态和进行蠕变损伤的测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蠕变 损伤 损伤模型
下载PDF
考虑温度损伤的盐岩蠕变本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胡其志 冯夏庭 周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245-2248,共4页
根据统计力学原理,以分形岩石力学为桥梁,对盐岩在温度与应力耦合作用下蠕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导出了考虑围压效应的损伤变量表达式。综合前人的成果,推导出温度–应力耦合下的盐岩损伤方程。对盐岩在温度与三轴应力共同作用下的蠕变试验... 根据统计力学原理,以分形岩石力学为桥梁,对盐岩在温度与应力耦合作用下蠕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导出了考虑围压效应的损伤变量表达式。综合前人的成果,推导出温度–应力耦合下的盐岩损伤方程。对盐岩在温度与三轴应力共同作用下的蠕变试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盐岩蠕变过程中衰减蠕变阶段、稳态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的各自特征。对于广义Bingham蠕变模型在衰减和稳态蠕变阶段引入一非线性函数,在加速蠕变阶段引入损伤,建立了盐岩考虑温度损伤的蠕变本构关系。利用盐岩的三轴蠕变试验数据对新的蠕变损伤模型参数进行辩识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在不同温度作用下盐岩的衰减蠕变阶段、稳态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的规律,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蠕变试验 温度损伤 本构关系
下载PDF
岩石蠕变损伤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7
14
作者 王来贵 赵娜 +1 位作者 何峰 李鑫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68,共5页
采用微分方程描述方法,建立了单轴和三轴情况下岩石全程应力应变过程中的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分析了岩石的蠕变损伤过程和对应阶段的稳定性,讨论了蠕变损伤过程中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应的稳定性.第1阶段蠕变对应系统状态是稳定的;... 采用微分方程描述方法,建立了单轴和三轴情况下岩石全程应力应变过程中的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分析了岩石的蠕变损伤过程和对应阶段的稳定性,讨论了蠕变损伤过程中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应的稳定性.第1阶段蠕变对应系统状态是稳定的;第2阶段是随遇平衡;第3阶段是非稳定的,在外界扰动下会失稳.利用软岩在第3阶段蠕变损伤的对应加速蠕变特性,编写有限元程序模拟岩石的损伤过程,可为预测、预报系统的失稳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损伤 稳定性 非线性 软岩 蠕变失稳
下载PDF
岩石黏弹塑性应变分离的流变试验与蠕变损伤模型 被引量:39
15
作者 赵延林 唐劲舟 +3 位作者 付成成 万文 王卫军 罗世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97-1308,共12页
基于目前未能对岩石蠕应变的内涵进行分类研究,提出岩石黏弹塑性应变分离的蠕变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以金川二矿区的二辉橄榄岩为例,探讨该类岩石的三轴黏弹塑性变形特性。岩石的瞬时应变分离为瞬弹性和瞬塑性应变,二辉橄榄岩的瞬... 基于目前未能对岩石蠕应变的内涵进行分类研究,提出岩石黏弹塑性应变分离的蠕变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以金川二矿区的二辉橄榄岩为例,探讨该类岩石的三轴黏弹塑性变形特性。岩石的瞬时应变分离为瞬弹性和瞬塑性应变,二辉橄榄岩的瞬弹性响应近线性,而瞬塑性模量随偏应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大;蠕应变分离为黏弹性和黏塑性应变,岩石黏弹性应变曲线呈现衰减蠕变的特性,而黏塑性应变曲线呈现出衰减蠕变,稳定蠕变,甚至加速蠕变的特性,黏弹性应变、黏塑性应变和定常蠕变率与受载偏应力水平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侧向黏弹塑性应变特性与轴向相似,在未破坏级偏应力下侧向蠕变应变为轴向蠕变应变的25%~30%。将Burgers模型和非线性M-C塑性元件串联组合建立新的BNMC蠕变损伤模型,该模型认为加速蠕变是岩石强度迅速降低和黏塑性变形高度发展,塑性失稳的阶段。依据FLAC3D所提供的二次开发程序接口,采用VC++编程方法实现BNMC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提出BNMC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的辩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黏弹塑性 蠕变损伤 分级加卸载
原文传递
混凝土双轴压缩徐变实验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高虎 刘光廷 陈凤岐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0-113,共4页
为完善大体积混凝土仿真应力计算以及确切了解混凝土徐变性质 ,设计研制了机电伺服混凝土双轴徐变仪 ,采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测量徐变变形 ,和传统的混凝土徐变测量仪器及方法做了对比 ;获得了混凝土双轴压缩徐变实验曲线 ,与单轴徐变曲... 为完善大体积混凝土仿真应力计算以及确切了解混凝土徐变性质 ,设计研制了机电伺服混凝土双轴徐变仪 ,采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测量徐变变形 ,和传统的混凝土徐变测量仪器及方法做了对比 ;获得了混凝土双轴压缩徐变实验曲线 ,与单轴徐变曲线相比 ,早龄期混凝土双轴压缩徐变比单轴徐变小 30 %左右 ;测定了多轴徐变试件的强度 ,并比较了同龄期未受力的强度 ,研究了微观切片混凝土双轴压缩应力下裂缝发展情况 ,认为低应力水平下压缩徐变试件强度并不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双轴压缩 徐变 强度 损伤
原文传递
泥岩蠕变导致套管变形损坏机理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闫相祯 杨恒林 杨秀娟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3期65-68,共4页
油田注水开发以后 ,泥岩吸水蠕变使非均匀地应力作用于水泥环和套管 ,通过对泥岩吸水蠕变以后 ,在远场地应力作用下 ,对水泥环与地层接触的第二界面和水泥环与套管接触的第一界面压力的数值仿真分析 ,提出了泥岩吸水蠕变诱发地应力在井... 油田注水开发以后 ,泥岩吸水蠕变使非均匀地应力作用于水泥环和套管 ,通过对泥岩吸水蠕变以后 ,在远场地应力作用下 ,对水泥环与地层接触的第二界面和水泥环与套管接触的第一界面压力的数值仿真分析 ,提出了泥岩吸水蠕变诱发地应力在井眼周围产生应力集中 ,迫使水泥环和套管在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产生椭圆形缩径变形 ,是造成套管变形损坏的直接原因 ,而且水泥环与套管接触的第一界面的椭圆形外压力分布规律与水平地应力方向、套管变形趋势相反 ,说明水泥环在套管抵抗非均布外载中起到改变受力边界条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蠕变 套管损坏 变形损坏机理 附加载荷 界面压力 水泥环 油田注水开发
下载PDF
泥岩蠕变行为的实验研究及其描述 被引量:29
18
作者 万玲 彭向和 +1 位作者 杨春和 郭开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4-928,共5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岩石三轴蠕变仪,对泥岩进行了系统的三轴蠕变试验。试验中考虑了轴压σ1和围压σ3对蠕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围压σ3一定时,轴向应力σ1增加,蠕变加快,在稳态蠕变阶段的应变率增大,试件的寿命缩短。而当应力差?σ=σ1–σ... 利用自行研制的岩石三轴蠕变仪,对泥岩进行了系统的三轴蠕变试验。试验中考虑了轴压σ1和围压σ3对蠕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围压σ3一定时,轴向应力σ1增加,蠕变加快,在稳态蠕变阶段的应变率增大,试件的寿命缩短。而当应力差?σ=σ1–σ3保持不变时,围压σ3增加,蠕变减慢,稳态蠕变阶段的应变率也减小,试件的寿命增加。利用非经典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试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蠕变 损伤 试验研究 本构模型
下载PDF
煤岩蠕变-渗流耦合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何峰 王来贵 +1 位作者 王振伟 姚再兴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0-933,共4页
基于煤岩瞬态渗透法,对煤岩试件进行蠕变-渗流耦合试验;对于不同的围压、孔压条件下,通过蠕变破裂过程中的渗透性试验,拟合出相应蠕变-渗透率曲线,揭示渗透率的变化和煤岩试样的蠕变损伤的一致性;据Issac Newton提出的均差法,在蠕变-渗... 基于煤岩瞬态渗透法,对煤岩试件进行蠕变-渗流耦合试验;对于不同的围压、孔压条件下,通过蠕变破裂过程中的渗透性试验,拟合出相应蠕变-渗透率曲线,揭示渗透率的变化和煤岩试样的蠕变损伤的一致性;据Issac Newton提出的均差法,在蠕变-渗透率耦合曲线上给出一定数量的关键点和试验点上进行插值,获得渗透率-蠕变拟合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蠕变-渗流耦合 耦合曲线及方程 渗透率 蠕变损伤
下载PDF
考虑初始损伤和蠕变损伤的岩石蠕变全过程本构模型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其虎 叶义成 +1 位作者 刘艳章 姚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57-62,共6页
考虑到天然岩石存在不同程度初始损伤以及蠕变过程中岩石受载后裂隙扩展而导致的新损伤,对具有初始损伤的岩石蠕变特性进行全面描述。根据不闭合结构面应力与法向变形之间的关系,提出裂隙岩石塑性变形体元件,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瞬时... 考虑到天然岩石存在不同程度初始损伤以及蠕变过程中岩石受载后裂隙扩展而导致的新损伤,对具有初始损伤的岩石蠕变特性进行全面描述。根据不闭合结构面应力与法向变形之间的关系,提出裂隙岩石塑性变形体元件,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瞬时塑性变形。引入初始损伤影响因子,建立具有初始损伤的岩石损伤变量演化方程,构建模拟岩石加速蠕变的蠕变损伤体元件。将裂隙岩石塑性变形体和蠕变损伤体与描述瞬时弹性变形和黏弹性变形的广义开尔文模型进行串联组合,形成能够反映具有初始损伤的岩石瞬时弹-塑性变形、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的蠕变全过程本构模型,提出了进行少量蠕变试验既能解析模型参数的方法,在不同应力水平下模型理论曲线与蠕变试验曲线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蠕变 初始损伤 瞬时塑性变形 蠕变损伤 加速蠕变 本构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