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清河流域生态适度恢复的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3
1
作者 诸葛亦斯 梁晓旭 +4 位作者 李国强 陈一迪 石浩洋 聂睿 李双双 《中国水利》 2021年第16期19-21,共3页
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资源环境禀赋不足的大清河流域将面临更加强烈的开发需求,保护形势紧迫严峻。根据大清河流域战略定位确定生态定位,结合空间要素的景观格局,将大清河流域划分为太行山水源涵养生态区、山前过渡带城市生态区、白洋淀... 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资源环境禀赋不足的大清河流域将面临更加强烈的开发需求,保护形势紧迫严峻。根据大清河流域战略定位确定生态定位,结合空间要素的景观格局,将大清河流域划分为太行山水源涵养生态区、山前过渡带城市生态区、白洋淀国家湿地公园区、文安洼森林湿地生态区与滨海交错带湿地生态区5个生态分区,并在不同的生态分区内识别生态源斑块,构建了“五区七源三轴”的大清河流域生态适度恢复的安全格局,为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分区 功能定位 生态源斑块 阻力面构建 廊道串联
下载PDF
运输通道公路旅客中长距离OD模型构造及分段客运量预测 被引量:18
2
作者 彭辉 魏金丽 陈宽民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针对运输通道公路旅客中长距离出行特征及调查点OD不一致问题,通过对各运输线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影响区域交通小区划分及变化的分析,提出利用既有的不同线路上各个调查点的OD调查结果,采用合并、拆分的方法构造通道OD的基本原理及旅... 针对运输通道公路旅客中长距离出行特征及调查点OD不一致问题,通过对各运输线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影响区域交通小区划分及变化的分析,提出利用既有的不同线路上各个调查点的OD调查结果,采用合并、拆分的方法构造通道OD的基本原理及旅客中长距离出行OD模型约束条件和修正方法,进而利用构造的OD模型预测未来年OD分布,推算通道内公路旅客中长距离出行的分段客运量,并结合京郑运输通道的公路分段客运量预测阐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运输通道 串并联法 客运量预测 中长距离 OD矩阵
下载PDF
基于诗词文本的历史文化景观服务评估与分区管控——以富春江历史性河流廊道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云才 李烨 盛硕 《风景园林》 2022年第10期12-19,共8页
历史性河流廊道是社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识别其历史文化景观(historic cultural landscape,HCL)的服务水平,划定HCL服务供给的空间范围并提供分区管控策略,对当代社会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富春江历史性河流廊道为例,以诗词文本为... 历史性河流廊道是社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识别其历史文化景观(historic cultural landscape,HCL)的服务水平,划定HCL服务供给的空间范围并提供分区管控策略,对当代社会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富春江历史性河流廊道为例,以诗词文本为数据源,构建HCL总量历时性数据模型评价HCL总量;并在长时间序列视角下,以makima函数外插预测HCL服务值,通过HCL潜力模型估算HCL潜力。在此基础上,使用“总量-潜力”分布模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种空间类型,并结合HCL的3项指标进行时序分析,提出分区管控策略。结果表明,富春江历史性河流廊道可分为:高总量-高潜力的核心区、高总量-低潜力的保护区、低总量-高潜力的更新区和低总量-低潜力的补充区。富春江历史性河流廊道HCL供给总体水平最高的空间集中在严子陵钓台、七里泷和桐君山周围的沿江区域。基于长时间序列视角,从HCL总量与潜力2个维度出发,构建HCL服务供给空间识别、预测与分类方法,为历史性河流廊道的HCL保护管理提供了明确、普适性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文化景观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历史性河流廊道 时序分析 外插预测 “总量-潜力”分布模型
下载PDF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Upper Silurian Series Along the Hexi Corridor, Gansu, China
4
作者 孟自芳 Robert S. Coe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3年第6期720-728,共9页
Characteristic directions of remanent magnetization of 38 samples from Upper Silurian Series (Hanxia Formation) along the Hexi Corridor passed fold test at a 99% confidence level. The corresponding paleopole is locate... Characteristic directions of remanent magnetization of 38 samples from Upper Silurian Series (Hanxia Formation) along the Hexi Corridor passed fold test at a 99% confidence level. The corresponding paleopole is located at 45.1°N, 5.5°E (A_(95)= 4.7°, κ=25.1), close to the Late Permian pole for this area (41.4°N, 358.6°E; A_(95)= 4.3°, κ=26.6). However, there appears an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paleolatitudes for these two stages (6°±). Based on paleomagnetic data,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he Hexi Corridor had probably been the western extensio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by the time of Late Silurian and kept being tectonically mobile compared with the principal parts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In addition, paleomagnetic data reveal that the Hexi Corridor experienced a southward displacement of about 600 km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xi corridor UPPER SILURIAN series SOUTHWARD displacement.
原文传递
2014–2018年中巴经济走廊地表变形数据集
5
作者 白艳萍 康建芳 +4 位作者 李萌 韩守富 赵宝强 艾鸣浩 马金辉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3期38-48,共11页
中巴经济走廊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经过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全长3000公里,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本数据集基于时序InSAR技术对2014–2018年间覆盖中巴经... 中巴经济走廊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经过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全长3000公里,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本数据集基于时序InSAR技术对2014–2018年间覆盖中巴经济走廊全部区域的Sentinel 1A数据进行地表形变监测,从而获取形变数据,反映了4年来该地区地表物质迁移运动情况和地质灾害风险水平。本数据集可以作为研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参考数据,满足用户对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科学数据的需求,支撑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服务中巴经济走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经济走廊 时序InSAR Sentinel 1A 影像变化检测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