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不同介入治疗策略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蒋芳勇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2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9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边支直径<2.5mm,B、C组边支直径>2.5mm。三组均行介入治疗,A组术中采取边支导丝保护,B...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9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边支直径<2.5mm,B、C组边支直径>2.5mm。三组均行介入治疗,A组术中采取边支导丝保护,B组行边支球囊扩张,C组行边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TAP技术)。比较各组术后即刻效果,随访1年,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部分患者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对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的即刻效果有差异(P<0.05),其中TAP技术的即刻心绞痛发生率明显减少,且手术安全性高;随访1年三组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短期疗效佳,长期疗效与其他治疗策略无明显差异,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治疗策略 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 心脏不良事件
下载PDF
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曹佳齐 郑宏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5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观察组患...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拘禁闭陷球囊技术(JB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以及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结果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分支闭塞和再狭窄发生率、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的PCI操作时间和曝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Jailed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有效地减少了手术并发症、节省了手术耗材,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Jailed球囊 血管开口 闭塞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定义、分类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11
3
作者 贺永明 赵欣 +1 位作者 许海峰 杨向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2年第3期379-384,共6页
目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定义、分类和治疗策略,国内尚未见系统报道。研究现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极具挑战性且仍存争议,分叉病变的分类、治疗策略命名繁复,而且缺乏统一描述治疗策略手段。研究用途:现结合欧洲分叉俱乐部五次会... 目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定义、分类和治疗策略,国内尚未见系统报道。研究现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极具挑战性且仍存争议,分叉病变的分类、治疗策略命名繁复,而且缺乏统一描述治疗策略手段。研究用途:现结合欧洲分叉俱乐部五次会议共识,旨在系统报道分叉病变的定义、分类和治疗策略最新进展,以"MADS"四种术式为中心,对每一种术式及其变异进行详细介绍,并不失其可记忆性及临床指导意义,最后提出了逐步描述支架治疗策略互动电子表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分叉病变 支架植入
下载PDF
应用切割球囊联合单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杰 吴永健 +5 位作者 钱杰 俞梦越 滕思勇 罗彤 宋光远 孙中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6-549,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自2012-01至2014-01我院心内科113例住院患者,共121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切割球囊对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分别进行预扩张处理后,再... 目的:评价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自2012-01至2014-01我院心内科113例住院患者,共121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切割球囊对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分别进行预扩张处理后,再对主支血管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9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2.12±1.07)mm和(3.24±0.87)mm,分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1.44±0.73)mm和(1.82±0.6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手术成功率为100%。入选患者中11处(9.1%)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近端夹层,5处(4.1%)分叉病变出现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其中1处(0.8%)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闭塞。平均随访时间(8.3±3.1)个月,其中1例(0.8%)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无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对治疗分支血管存在明确病变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切割球囊预扩张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宗雪梅 孙鸿彬 李兵强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1389-1392,共4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切割球囊预扩张在分叉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脉分叉病变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切割球囊预扩张在分叉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脉分叉病变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药物球囊联合切割球囊治疗分叉病变,对照组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分叉病变,两组主支血管常规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行球囊常规后扩张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点、术后即刻及6个月随访的主支及分支病变血管最小内径(MLD)、分支晚期管腔丢失(LLL)、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及冠脉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支病变血管MLD[(2.87±0.15)mm vs.(2.91±0.18)mm]及分支血管MLD[(2.26±0.18)mm vs.(2.36±0.19)mm]术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支病变血管MLD[(2.58±0.22)mm vs.(2.69±0.17)mm]术后6个月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支血管MLD[(2.08±0.22)mm vs.(1.67±0.19)mm]术后6个月随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支血管术后6个月随访LLL[(0.22±0.12)mm vs.(0.69±0.1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1 vs. 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切割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切割球囊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下载PDF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置入单支架及双支架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肖建强 高磊 +3 位作者 唐如柯 季建国 李勇 汤慧红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993-996,共4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2种不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置入支架不同分为2组,单支架组37例...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2种不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置入支架不同分为2组,单支架组37例、双支架组33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部位、SYNTAX评分、手术情况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单支架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比例高于双支架组(P<0.05),其余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分叉病变部位、主支与分支直径、主支与分支夹角、Medina分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架组较双支架组手术时间更短[(92.43±39.26)min vs.(117.34±39.14)min,t=2.632,=0.011]、造影剂使用剂量更少[(197.33±33.00)ml vs.(264.38±75.09)ml,t=4.599,P=0.000]。术后门诊、电话随访6~12个月,2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vs.9.1%,χ~2=0.000,P=1.000)。结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采用单支架及双支架治疗均安全有效,单支架技术方法简单,效果不逊于双支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球囊近端优化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刘浩 李栋栋 +4 位作者 高春城 戴慧苗 马文帅 郭万刚 李飞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球囊近端优化技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叉嵴近段支架使支架形态更加贴合原血管解剖结构,从而显著改善了支架形态和贴壁,增加了临床获益。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该术式对术者有着非常高的技术要求,球囊的选择和定位不当均可导致手术失... 球囊近端优化技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叉嵴近段支架使支架形态更加贴合原血管解剖结构,从而显著改善了支架形态和贴壁,增加了临床获益。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该术式对术者有着非常高的技术要求,球囊的选择和定位不当均可导致手术失败和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其次在实践中不断演化出基于该技术的多种联合术式,如rePOT技术、POKI技术和PBED技术等。因目前针对这些技术的大型临床研究较少,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还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通过系统回顾球囊近端优化技术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做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近端优化技术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利伐沙班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国兴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7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利伐沙班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68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表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两... 目的分析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利伐沙班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68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表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行双导丝边支介入治疗期间,对照组应用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应用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边支狭窄率、边支闭塞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健康评分、心理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利伐沙班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边支狭窄率与边支闭塞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发挥积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介入治疗
下载PDF
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9
作者 韩亚岩 徐进芳 +1 位作者 许达亮 高盛富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讨拘禁闭陷(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各30例。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患者采用分支血管... 目的 探讨拘禁闭陷(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各30例。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患者采用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治疗, 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患者采用Jailed球囊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即刻、术后1年病变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率与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结果 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患者的介入操作时间(52.43±5.56)min、曝光时间(9.14±1.35)min均短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的(80.32±4.76)、(23.75±2.06)min,置入支架数量(1.50±0.15)枚、造影剂用量(90.35±3.75)ml均少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的(3.00±0.45)枚、(145.62±4.47)ml,手术费用(2.45±0.26)万元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的(3.24±0.31)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病变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率与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均低于本组术后即刻,且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病变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67%(2/30)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的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iled球囊技术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显著优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 Jailed球囊技术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述军 袁吉祥 吴源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11-513,共3页
目的观察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SPB)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导丝保护技术,观察组采用SPB技术。评价单支架植入成功率,即刻及1年... 目的观察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SPB)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导丝保护技术,观察组采用SPB技术。评价单支架植入成功率,即刻及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1年内MACE发生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结果 SPB技术单支架植入成功率96%,分支血流即刻通畅率100%,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98%,1年内MACE发生率为2%,靶病变血运重建率2%;传统双导丝技术单支架植入成功率82%,分支血流即刻通畅率76%,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72%,1年内MACE发生率为10%,靶病变血运重建率8%。结论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可以提高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使分支开口不被严重挤压或闭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 单支架植入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柴志强 卢树苹 乔翠峰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8期924-928,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5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5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情况,同时依次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 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24.21%(23/95);依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分叉角度、斑块分布同侧、斑块不规则、主支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分支TIMI血流分级及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MV/SB)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结论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合并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高分叉角度、斑块分布同侧、斑块形状不规则、主支和分支TIMI血流分级低及MV/SB大会增加患者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分支血管闭塞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飞 孙红梅 +2 位作者 周静 杜日映 高峰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1008-1009,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经冠脉造影(CAG)证实需植入支架的分叉病变患者30例随机分为FFR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组(FFR-PCI组)及常规CAG后介入治疗组(CAG-PCI组),FFR-PCI组支架...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经冠脉造影(CAG)证实需植入支架的分叉病变患者30例随机分为FFR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组(FFR-PCI组)及常规CAG后介入治疗组(CAG-PCI组),FFR-PCI组支架植入前后对主支及边支血管行FFR测定,对FFR〈0.75的病例行介入治疗,CAG-PCI组根据造影结果和经验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支架植入数量,并随访6~9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CAG-PCI组相比,FFR-PCI组的支架植入个数较少,且MACE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脉分叉病变患者行FFR测定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策略,不仅减少支架植入,而且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血流储备分数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球囊保护边支技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爱琴 郑海军 +4 位作者 杨长宝 曾辉 晋辉 朱艳霞 刘海波 《中国实用医刊》 2015年第17期17-18,共2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PCI)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技术采用桡动脉径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桡动脉径路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43例冠心痛患者43处真性分叉病变(边支开口为局限病变,内径2.0~2.5 mm)行主支支架外侧球...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PCI)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技术采用桡动脉径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桡动脉径路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43例冠心痛患者43处真性分叉病变(边支开口为局限病变,内径2.0~2.5 mm)行主支支架外侧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操作技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无中转股动脉径路,技术成功率100%.穿刺处恢复良好,无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结论 桡动脉径路行冠脉分叉病变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技术可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药物涂层球囊对比普通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疗效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恩睿 刘畅 +2 位作者 倪雅娟 高登峰 邓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27-1234,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对比普通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对比普通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同时查阅心血管专业相关网站。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9月。收集关于DCB对比普通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13例患者,其中4篇文献达到低度偏倚风险,其余3篇达到中度偏倚风险。荟萃分析结果显示,DCB组和普通球囊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0.65,95%CI 0.39~1.08,P=0.10)、心肌梗死(RR=0.68,95%CI 0.25~1.80,P=0.43)、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RR=0.94,95%CI 0.53~1.67,P=0.8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球囊组(WMD=-0.25,95%CI-0.41~-0.09,P<0.01)且分支血管再狭窄发生风险较普通球囊组低(RR=0.47,95%CI 0.22~0.98,P<0.05)。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所纳入国内文献和国外文献在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分支血管再狭窄上得出的结论有差异: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再狭窄的风险较普通球囊低(RR=0.29,95%CI 0.15~0.57,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球囊组(WMD=-0.32,95%CI-0.51~-0.13,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结论在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治疗中,与普通球囊相比运用DCB有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率、减少分支晚期管腔丢失的可能,但鉴于目前已发表研究的数量、质量及结果,仍然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对分叉病变分支小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芳 张伟 +4 位作者 丁小云 吕果 刘振国 李红军 党群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5期352-356,共5页
目的:评估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在真性分叉病变中对分支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真性分叉病变,随机分为改良预埋球囊组(MJBT)32例和预埋导丝组(JWT)28例,均采用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节段靶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比较两... 目的:评估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在真性分叉病变中对分支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真性分叉病变,随机分为改良预埋球囊组(MJBT)32例和预埋导丝组(JWT)28例,均采用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节段靶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分支血管狭窄加重程度、严重夹层形成、急性闭塞、前向血流速度及需要分支补救性技术处理(球囊对吻和双支架技术),术后定量肌钙蛋白测定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严重夹层形成JWT组7例、MJBT组2例(χ^2=4.12,P〈0.05);血管急性闭塞JWT组4例,MJBT组无血管闭塞发生(χ^2=3.99,P〈0.05);MJBT组无术中胸痛发生、JWT组4例(χ^2=3.99,P〈0.05);JWT组3例围术期c Tn I3倍以上升高,MJBT组无c Tn I明显升高(χ^2=3.61,P〉0.05)。两组比较,JWT组在分支血管狭窄加重、前向血流减慢0.05)、最大狭窄程度(t=1.19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术后即刻分支最小管腔直径(t=3.012,P〈0.01)和分支最大狭窄程度(t=2.226,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随访分支最小管腔直径(t=2.781,P〈0.01)和分支最大狭窄程度(t=2.109,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JWT组有4例分支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改良预埋球囊技术 分支血管保护
下载PDF
根据冠状动脉分支参考直径和病变对称性评价分叉病变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才义 张玉霄 +6 位作者 薛桥 吴兴利 高伟 田进文 刘鹏 陈瑞 翟金月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具有介入操作指导意义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型方法。方法根据冠状动脉分支参考直径和病变对称性对分叉病变进行分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介入治疗原则。(1)首先根据分支参考直径将分叉病变分为分支对等型和分支优势型。(2)然后根... 目的探讨具有介入操作指导意义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型方法。方法根据冠状动脉分支参考直径和病变对称性对分叉病变进行分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介入治疗原则。(1)首先根据分支参考直径将分叉病变分为分支对等型和分支优势型。(2)然后根据分叉处病变是否对称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个亚类。(3)对于分支优势型非对称分叉病变再根据病变部位分为A、B两个亚型。(4)对等对称型分叉病变原则上采用双支架术,全部对吻扩张;其他类型原则上采用单支架术,非支架分支开口70%残余狭窄者对吻扩张。结果按照新分型法的使用时间将连续300例老年冠心病分叉病变分为传统分型组(Lefevre组)和新分型组(ERDALS组)各150例,两组手术成功率都是100%,与Lefevre组相比,分叉病变支架使用率(1.2%比1.5%)、双支架率(23.3%比52%)、操作时间(15.3min比21.6min)和随访心脏事件率(1.3%比3.3%)明显优于Lefevre组(P<0.05)。结论按照分支参考直径和病变对称性设计分叉病变分型法具有简便、直观、系统和操作性强的优点,对临床介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ostial stenting to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with deep caudal projection
17
作者 Kenji Sadamatsu Yuya Yoshidomi Keiki Yoshida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3年第8期487-492,共6页
Purpose: Overlapping and foreshortening on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one reason why the presence of ostial lesions in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insegment reste... Purpose: Overlapping and foreshortening on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one reason why the presence of ostial lesions in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insegment restenosis. Our previous study using 3-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oronary angiography demonstrated the superiority of a deeper caudal projection in clearly showing the ostium of the LAD compared to the standard right or left anterior oblique caudal view.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short-and long-term efficacy of the ostial stenting technique using a deep caudal projection angle. Methods: A total of 30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tent deployment to treat LAD lesions positioned at the proximal edge of the stent in the ostium with a deep caudal proj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projection of right anterior oblique caudal 40° was used in 26 patients and that of left anterior oblique caudal 40° was used in four patients.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examinations showed complete coverage of the ostium by the stent in 29 patients. In one patient, the stent did not cover the ostium. The mean protrusion of the stent over the ostium was 0.66 ± 0.85 mm.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1203.5 [982-1329] days), the rate of target lesion failure was 16.7%, and there were no cases with in-stent restenosis of the main branch in which a drug-eluting stent covering the ostium of the LAD was successfully deployed. Conclusions: Focal stent placement using a deep caudal projection is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reating ostial lesions in the L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ANGIOGRAPHY bifurcation lesions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拘禁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云 李旭东 +3 位作者 谢毅 黄有胜 郭镇声 张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拘禁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组(29例)和普通球囊(conventional balloon,CB)组(3...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拘禁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组(29例)和普通球囊(conventional balloon,CB)组(31例)。DCB组使用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利用DCB处理边支,CB组采用CB在JBT条件下处理边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个月,DCB组边支的血管最小管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大于CB组[(1.987±0.206)cm 比(1.840±0.186)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CB组边支的晚期管腔丢失(late lumenloss,LLL)小于CB组[(0.003 4±0.074 4)cm 比(0.061 9±0.063 9)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DCB 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恢复情况好于CB 组[(56.070±4.527)%比(52.610±3.6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DCB拘禁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能更好地保护边支血管,提高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远期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 冠脉分叉病变 拘禁球囊技术 药物涂层球囊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应用Crush技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莹莹 许静 +5 位作者 付乃宽 卢凤民 曹月娟 吴冬燕 陈兴 丛洪良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Crush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的基础上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40例冠脉造影显示真正的分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受试组(20例... 目的:探讨应用Crush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的基础上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40例冠脉造影显示真正的分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受试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均应用Crush技术在冠脉主支和分支内分别置入支架,并进行最后的对吻球囊扩张术(FKB)。受试组于术中给予替罗非班负荷量0.4μg/(kg·min),术中及术后维持量0.1μg/(kg·min),维持36h。对照组不给替罗非班。观察术后院内及随访期(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受试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无死亡、大出血的临床事件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冠脉分叉病变应用Crush技术置入支架,结合应用替罗非班安全可行,疗效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分叉病变 替罗非班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hs-CR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邢玉龙 邢建东 林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1234-1236,共3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300例。测定RDW、hs-CRP水平,同时计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积分、分叉病变积分百分比、分叉病变数目。...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300例。测定RDW、hs-CRP水平,同时计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积分、分叉病变积分百分比、分叉病变数目。按RDW水平的高低(均值为12.5%)将300例冠心病病人分为A组(RDW<12.5%,165例)和B组(RDW≥12.5%,135例)。结果 A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例数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积分、分叉病变积分百分比、分叉病变数目及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积分、分叉病变积分百分比及hs-CRP水平均呈正相关(r=0.102,P<0.01;r=0.081,P<0.01;r=0.113,P<0.01)。结论 RDW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发生、严重程度以及炎性标志物水平有关,可作为冠脉分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作为检测炎性反应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