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铜催化零价铁还原水中亚硝基二甲胺 被引量:9
1
作者 韩莹 王济禾 +3 位作者 李军 李微微 蒋贝贝 姚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00-2105,共6页
为去除水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对环境的污染,研究采用氧化铜(CuO)催化零价铁还原NDMA.考察了反应效能以及CuO的投量、pH值、溶解氧、反应器转速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产物分析并对动力学规律和反应机理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CuO可以有效... 为去除水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对环境的污染,研究采用氧化铜(CuO)催化零价铁还原NDMA.考察了反应效能以及CuO的投量、pH值、溶解氧、反应器转速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产物分析并对动力学规律和反应机理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CuO可以有效地催化零价铁还原NDMA,反应18h后去除率可达99%以上.CuO投量越大,pH值越低,反应进行越快.富氧状态抑制NDMA的还原.反应器转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反应的进行.随着NDMA的降解,偏二甲肼(UDMH)和二甲胺(DMA)随之生成.催化加氢被提出是该反应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亚硝基二甲胺 零价铁 催化 还原
下载PDF
一种新型NTC厚膜电阻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霞妍 袁昌来 +2 位作者 黄静月 刘心宇 李擘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19,23,共4页
以新型BaCoⅡ 0.05CoⅢ0.1Bi0.85O3材料为基体,以CuO为烧结助剂,在790、800、810℃烧结4h制备了NTC厚膜电阻。借助XRD、SEM和阻温特性测试仪,研究了CuO含量对电阻相组成、微观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800℃的NTC厚膜... 以新型BaCoⅡ 0.05CoⅢ0.1Bi0.85O3材料为基体,以CuO为烧结助剂,在790、800、810℃烧结4h制备了NTC厚膜电阻。借助XRD、SEM和阻温特性测试仪,研究了CuO含量对电阻相组成、微观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800℃的NTC厚膜电阻主要物相为具有复合立方钙钛矿结构的BaCoⅡ0.05CoⅢ0.1Bi0.85O3,并有少量Bi2O3剩余;该组电阻表面颗粒均匀细小,致密性随CuO含量的增加而趋于增加。对烧结温度为790℃的电阻来说,其室温电阻R25和B25/85随CuO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该电阻的R25、B25/85及活化能Ea分别为0.98-13.40kΩ、931-1855K和0.08-0.16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C厚膜电阻 BaCoⅡ0.05CoⅢ0.1Bi0.85O3 氧化铜(cuo) 电性能
下载PDF
不同形貌氧化铜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伯伟 赵洁婷 +1 位作者 周刚 王楠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第30期32-33,共2页
纳米材料是由粒径为1~100nm的粒子组成的超微细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表面效应等,在光、电、催化等方面具有优越的性质。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等。文章以液相法为主,在氢氧化钠体系中,通过改变不... 纳米材料是由粒径为1~100nm的粒子组成的超微细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表面效应等,在光、电、催化等方面具有优越的性质。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等。文章以液相法为主,在氢氧化钠体系中,通过改变不同的反应介质,在120℃的水热条件下,得到了三种形貌不同的纳米材料。用扫描电镜、XRD对得到的产物进行表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探讨。保持合成方法不变,改变不同的水热反应温度,均未得到具有此形貌的氧化铜纳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纳米材料 水热法 SEM表征
下载PDF
CuO NPs长期暴露对SBR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杜志泽 王晓慧 +2 位作者 海热提 王玉琳 李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9-72,共4页
研究了两种不同浓度CuO NPs(1 mg/L和10 mg/L)长期暴露对SBR反应器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CuO NPs浓度为1 mg/L和10 mg/L,长期运行120 d后,SBR1(1 mg/L)和SBR2(10 mg/L)反应器出水的COD、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 研究了两种不同浓度CuO NPs(1 mg/L和10 mg/L)长期暴露对SBR反应器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CuO NPs浓度为1 mg/L和10 mg/L,长期运行120 d后,SBR1(1 mg/L)和SBR2(10 mg/L)反应器出水的COD、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与对照组(SBR0)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出水COD、NH4+-N基本被完全去除。然而,出水总磷(TP)和硝态氮(NO3--N)的浓度发生明显变化,SBR1和SBR2出水TP浓度相较于SBR0的0.20 mg/L分别升高到1.07 mg/L和1.65 mg/L,而出水NO3--N浓度相较于SBR0的5.86 mg/L分别降低为3.86 mg/L和3.01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纳米颗粒 序批式反应器 长期作用
下载PDF
有序介孔碳负载纳米CuO_(x)强化吸附2,4二氯苯酚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芳芳 张金銮 +3 位作者 朱兆连 钟维啸 王凤婷 王海玲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8-334,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高温炭化工艺制得酚醛树脂基有序介孔碳(OMC),通过Cu(NO_(3))_(2)溶液浸渍、中低温煅烧制备OMC负载纳米CuO_(x)(CuO_(x)@OMC)材料。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衍射仪(XRD)和N_(2)吸附脱附法等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 采用水热合成、高温炭化工艺制得酚醛树脂基有序介孔碳(OMC),通过Cu(NO_(3))_(2)溶液浸渍、中低温煅烧制备OMC负载纳米CuO_(x)(CuO_(x)@OMC)材料。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衍射仪(XRD)和N_(2)吸附脱附法等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考察CuO_(x)@OMC材料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uO_(x)@OMC具有较好的有序介孔结构,在3.20和17.40 nm附近各有一个孔径分布峰,10.0~20.0 nm粒径的CuO_(x)较均匀地分散在OMC表面。CuO_(x)@OMC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性能明显高于OMC和CuO_(x),且吸附后容易脱附再生,体现出较好的循环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碳 纳米铜氧化物(cuo_(x)) 2 4二氯苯酚 吸附剂 脱附再生 废水 吸附法
下载PDF
氧化铜(CuO)作催化剂测定废水化学需氧量(COD_(Cr))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喻建峰 《净水技术》 CAS 2012年第2期76-79,共4页
以CuO作为替代催化剂体系,协同硫磷混酸介质,探讨了无银催化法测定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系列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测定最佳条件为CuO以粉末形式投加,投加量为0.05 g、硫酸∶磷酸(体积比)为5∶1、消解温度控制在160℃、消解时间为2 h,... 以CuO作为替代催化剂体系,协同硫磷混酸介质,探讨了无银催化法测定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系列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测定最佳条件为CuO以粉末形式投加,投加量为0.05 g、硫酸∶磷酸(体积比)为5∶1、消解温度控制在160℃、消解时间为2 h,准确度、精密度与国标法有较好的可比性,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40%-0.58%。在实际废水测定中,与国标法测定结果比较,加标回收率为97.0%-103.3%。该方法完全可以成为常规实验室的适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需氧量(COD) 氧化铜(cuo) 硫磷混酸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对家兔的急性眼刺激性
7
作者 张少平 治洪 +4 位作者 张丽霞 侯智全 张明 孔建 赵康峰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0-623,共4页
目的观察纳米氧化铜(Cu O)对家兔急性眼刺激性作用以及及时冲洗措施对于缓解急性刺激症状的有效性。方法40、80和200 nm近球形纳米Cu O颗粒用于试验。纳米Cu O先以0.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分散后以生理盐水稀释配制成染毒分散悬液。... 目的观察纳米氧化铜(Cu O)对家兔急性眼刺激性作用以及及时冲洗措施对于缓解急性刺激症状的有效性。方法40、80和200 nm近球形纳米Cu O颗粒用于试验。纳米Cu O先以0.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分散后以生理盐水稀释配制成染毒分散悬液。新西兰家兔用于试验。试验设40、80和200 nm纳米Cu O组(分别按照10、40和160 mg/L剂量分组)和0.5%HPMC组(分散剂对照),每组3只动物。试验按照染毒不冲洗和染毒后4 s冲洗两种方案进行。不冲洗试验:将纳米Cu O测试液0.1 ml分别滴入到3只家兔左眼结膜囊中,并使眼睛被动闭合1 s,右眼不处理作自身对照;4 s冲洗试验:家兔染毒后第4秒,用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眼部30 s。并于染毒后1、24、48、72 h、4和7 d对动物眼睛进行检查和评分。结果 40 nm粒径三个剂量组和80 nm粒径40和160 mg/L剂量组动物左眼于染毒后(不冲洗)1 h出现眼结膜明显充血,至24 h出现进行性加重。80 nm和40 nm纳米Cu O染毒组动物分别于染毒后48和72 h眼结膜充血时症状明显缓解,至观察第4天,所有动物充血症状消散。上述动物角膜和虹膜未观察到损伤改变。200 nm粒径纳米Cu O所有剂量组动物均未观察到眼部刺激症状。根据急性眼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40 nm和80 nm粒径纳米Cu O眼刺激性反应分级为可逆性眼损伤。在4 s冲洗试验中,40、80和200 nm组所有动物均未出现明显眼部刺激症状。试验中0.5%HPMC对所有动物不具有眼刺激性。结论小粒经的40和80 nm纳米Cu O具有结膜损伤眼刺激性。及时(4 s)采取眼部冲洗措施能有效降低纳米Cu O接触引起的急性眼刺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家兔 急性眼刺激性
原文传递
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浮萍、藻类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何莹 楚梦玮 +3 位作者 刘洋 刘若晴 段文焱 仇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65,共10页
由于大量的生产和使用,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被排放到环境当中。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纳米颗粒对其造成的损伤及在其体内的积累很可能会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传递,从而威胁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因此,本文就现... 由于大量的生产和使用,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被排放到环境当中。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纳米颗粒对其造成的损伤及在其体内的积累很可能会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传递,从而威胁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因此,本文就现有研究中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对2类重要水生植物(即浮萍、藻类)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发现纳米颗粒的浓度、粒径以及暴露体系的pH值、溶解性有机质、温度和紫外线等环境因素均能影响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研究中需更加关注水生植物对铜、氧化铜纳米颗粒及Cu^2+的吸收及积累情况,以及区分纳米颗粒本身及Cu^2+的毒性贡献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深入了解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浮萍、藻类的致毒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颗粒(Cu NPs) 氧化铜纳米颗粒(cuo NPs) 浮萍 藻类 毒性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颗粒和环丙沙星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协同胁迫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玉琪 赵白航 +2 位作者 张雨晴 陈效堂 杨海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9,共9页
纳米颗粒和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共同存在可产生综合毒性.选择纳米氧化铜颗粒(CuO NPs)和环丙沙星(CIP)作为纳米颗粒和抗生素的代表性物质,探究了CuO NPs和CIP共存胁迫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系统的运行性能、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长... 纳米颗粒和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共同存在可产生综合毒性.选择纳米氧化铜颗粒(CuO NPs)和环丙沙星(CIP)作为纳米颗粒和抗生素的代表性物质,探究了CuO NPs和CIP共存胁迫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系统的运行性能、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CuO NPs单独胁迫使脱氮性能轻微提高,对碳和磷的去除性能轻微下降.CIP单独胁迫显著抑制了碳、氮和磷的去除性能.CuO NPs和CIP共存时对碳、氮和磷去除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抑制效应.CuO NPs和CIP共存胁迫使细胞膜完整性下降,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增多,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增强,且溶解性EPS(S-EPS)的官能团发生显著变化.CuO NPs和CIP共存胁迫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协同抑制效应,对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颗粒(cuo NPs) 环丙沙星(CIP) 好氧颗粒污泥(AGS) 协同效应
下载PDF
CuO NPs短期暴露对SBR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志泽 王晓慧 +2 位作者 海热提 王玉琳 李媛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767-4773,共7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氧化铜纳米颗粒(CuO NPs)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SBR)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环境中浓度为1 mg/L和10 mg/L的CuO NPs短期暴露时(1 d),其对活性污泥生存能力和周期内有... 研究了不同浓度氧化铜纳米颗粒(CuO NPs)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SBR)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环境中浓度为1 mg/L和10 mg/L的CuO NPs短期暴露时(1 d),其对活性污泥生存能力和周期内有机物去除、脱氮除磷都没有造成急性影响。经过20 d的短期运行,对SBR系统出水COD、氨氮、总磷、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也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活性污泥呼吸抑制实验结果显示,CuO NPs对活性污泥的呼吸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性,浓度越高呼吸抑制现象越明显,低浓度CuO NPs对活性污泥活性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反应器(SBR) 氧化铜纳米颗粒 急性作用 呼吸速率
原文传递
纳米氧化铜颗粒的绿色合成及其体外抗PRRSV效果研究
11
作者 郑凯毅 韦创创 +3 位作者 王宇豪 王然 朱善元 封琦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09-114,共6页
为了开发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新型药物,试验采用枇杷叶提取物经绿色合成途径制备纳米氧化铜颗粒,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对纳米氧化铜颗粒进行特征研究;采用MTT法... 为了开发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新型药物,试验采用枇杷叶提取物经绿色合成途径制备纳米氧化铜颗粒,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对纳米氧化铜颗粒进行特征研究;采用MTT法测定其对细胞的毒性;采用3种不同的药物处理方式(暴露前预防、暴露后阻断、直接灭活)评估体外对PRRSV的抗病毒效果。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铜颗粒在波长265~28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溶液中纳米氧化铜颗粒呈圆柱体,平均粒径为(7.64±0.88)nm,而呈粉末状态时纳米氧化铜颗粒更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形成团块,平均粒径为(139.94±22.99)nm;合成的纳米氧化铜颗粒主要含铜原子和氧原子,对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为0.3125 mg/mL,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纳米氧化铜颗粒在暴露前预防、暴露后阻断及直接杀灭3种不同药物处理方式下对细胞抵抗PRRSV的最高保护率分别为(46.07±5.53)%、(84.24±3.22)%及(89.78±10.84)%。说明试验成功合成纳米氧化铜颗粒,其对PRRSV的阻断和直接杀灭效果较强,具有良好的抗PRRSV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合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纳米氧化铜颗粒(cuo-NPs) 枇杷 抗病毒
原文传递
纳米CuO离子化水平及其对细胞毒性影响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康峰 宋予晴 +4 位作者 顾雯 董力 张兴 戴洪兴 白雪涛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63-167,共5页
目的试验测评纳米CuO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离子化水平及其对细胞毒性贡献率。方法粒径为40和200 nm的近球型CuO纳米颗粒(CuO-NPs)用于测试。以超滤离心滤过液中铜元素的含量代表CuO-NPs的离子化水平。ICP-MS方法用于铜元素含量测定。细胞毒... 目的试验测评纳米CuO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离子化水平及其对细胞毒性贡献率。方法粒径为40和200 nm的近球型CuO纳米颗粒(CuO-NPs)用于测试。以超滤离心滤过液中铜元素的含量代表CuO-NPs的离子化水平。ICP-MS方法用于铜元素含量测定。细胞毒性试验设CuO-NPs(40和200 nm粒径)组、CuSO_4组、HPMC组和无处理组。在添加和不添加D-青霉胺(D-PA)情况下给A549细胞染毒,分别于染毒后6和24 h采用刃天青法测算细胞抑制率(IR)并计算离解铜离子对细胞毒性贡献率。结果在CuO-NPs-DMEM/F12体系中,40和200 nm CuO-NPs在孵育6 h时滤过液中铜离子测定浓度分别为(3.6±0.1)和(2.8±0.2)mg/L,在孵育24 h滤过液中铜离子测定浓度分别为(3.9±0.1)和(1.8±0.1)mg/L,上述两个时间点下40 nm CuO-NPs滤过液中铜离子测定浓度均显著高于200 nm CuO-NPs(P<0.05)。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添加D-青霉胺情况下,40和200 nm CuO-NPs对A549细胞作用6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64.7%和47.2%,作用24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87.5%和70.9%。在不添加D-青霉胺情况下,40和200 nm CuO-NPs对A549细胞作用6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90.3%和69.4%,作用24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95.2%和86.0%。求得40和200 nm CuO-NPs对A549细胞作用6 h的离子化毒性贡献率分别为28.3%和32.0%,作用24 h的离子化毒性贡献率分别为8.1%和17.6%。结论 CuO-NPs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发生离子化现象,离子化水平与CuO-NPs粒径和时间有关。离子化对CuO-NPs细胞毒性具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纳米颗粒 离子化 细胞毒性 贡献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对体外培养气血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3
作者 赵康峰 宋予晴 +5 位作者 侯智全 顾雯 张宏伟 戴洪兴 鲁波 白雪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9-193,F0003,共6页
目的利用体外模型评价纳米氧化铜(CuO-NPs)对气血屏障(AC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粒径为40、80和100 nm的近球型CuO-NPs用于试验。采用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CECs)和A549细胞共培养于细胞插板底膜(A549和PCECs分别生长于底膜内外表面)的方... 目的利用体外模型评价纳米氧化铜(CuO-NPs)对气血屏障(AC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粒径为40、80和100 nm的近球型CuO-NPs用于试验。采用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CECs)和A549细胞共培养于细胞插板底膜(A549和PCECs分别生长于底膜内外表面)的方式建立气血屏障通透性测试模型,以跨内皮细胞电阻(TEER)评估模型的屏障特点。利用模型进行三种粒径CuO-NPs通透性影响试验,并计算通透系数(Pe)用以表示气血屏障通透性改变大小。结果建立了气血屏障通透性影响测试模型。所建立模型TEER峰值为(114.8±8.7)Ω/cm^2。通透性影响试验测得40、80和100 nm CuONPs对模型Pe分别是(1.82±0.21)×10^(-3)、(1.26±0.19)×10^(-3)和(1.06±0.16)×10^(-3) cm/min,其中40 nm CuO-NPs Pe值高于模型对照组Pe值[(0.96±0.12)×10^(-3) cm/min]。结论拥有小粒经和大比表面积的40 nm CuO-NPs较80和100 nm CuO-NPs对气血屏障通透性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纳米颗粒 气血屏障通透性 体外模型 通透性改变 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