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 被引量:155
1
作者 李子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4-101,共8页
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所在。以解释两者之间的发展失衡为主题,在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主要得出结论:第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但对人口城镇化所发挥... 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所在。以解释两者之间的发展失衡为主题,在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主要得出结论:第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但对人口城镇化所发挥的"吸纳效应"则相对有限,人口城镇化因而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第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其财政收支与城镇化发展存在反向变化关系,而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第三,户籍管制是人口城镇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而政策的放松和制度的改革则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第四,农地使用期限的延长由于其所带来的"保障效应"而有利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但效应的发挥应以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协调发展
下载PDF
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22
2
作者 丁金昌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6,共6页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现代教育形式,其生命力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对接上。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现代教育形式,其生命力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对接上。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高职教育观,按区域产业岗位设置专业,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性人才,大力开展"立地式"研发,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 被引量:65
3
作者 孙峰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6-50,共5页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与发展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因高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二是因外部产业经济环境需求而产生的外部驱动力。从产业集群与专业群协同的视角设置专业群,是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开门办学...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与发展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因高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二是因外部产业经济环境需求而产生的外部驱动力。从产业集群与专业群协同的视角设置专业群,是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开门办学的新途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原则是:适度超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本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考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设置的统筹安排和相互衔接、实现资源与需求导向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群 产业集群 协同发展 高职教育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以大庆市为例 被引量:62
4
作者 苏飞 张平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1-477,共7页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价值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结果的综合化与定量化,可作为表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价值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结果的综合化与定量化,可作为表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本文以2001-2006年大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系数及评估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对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估算,并通过构建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CDEE)对研究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1年的182.47亿元下降到2006年的180.69亿元,损失率为0.98%;(2)研究区整体的环境经济发展属于低度冲突水平,处于不协调状态;(3)研究区西北部的环境经济协调度高于东南部,其中林甸、杜蒙和肇源三县处于低度协调水平,除萨尔图区外的其他市辖区以及肇州县处于低度冲突水平,萨尔图区则处于严重冲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环境经济 协调发展 大庆市
下载PDF
基于耦合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53
5
作者 郭湖斌 齐源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58,共8页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01~2016年间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区域物流系统有序度函数...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01~2016年间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区域物流系统有序度函数值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系统的有序度函数值提升0.9362个百分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的状态转换,目前长三角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处于耦合协调发展的中级阶段。但区域物流系统的有序度明显低于区域经济系统的有序度,区域物流业发展不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物流系统 区域经济系统 耦合度模型 协调发展 有序度 长三角
下载PDF
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33
6
作者 赵媛 梁中 +1 位作者 袁林旺 管卫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4-169,共6页
以江苏省为实际背景 ,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法 ,对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进行研究 。
关键词 能源结构 协调发展 多目标决策 社会经济 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定量测度 被引量:47
7
作者 王青 金春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7-94,共18页
研究目标:测度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程度。研究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研究发现:各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不平衡性,虽然处于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尚未超越警戒线,但是存在产生不平衡发展... 研究目标:测度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程度。研究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研究发现:各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不平衡性,虽然处于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尚未超越警戒线,但是存在产生不平衡发展的风险;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地,各城市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研究创新: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八个典型城市群作为研究的基本空间单元,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研究价值: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 不平衡 城市群 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赣湘鄂豫四省为例 被引量:45
8
作者 吴旭晓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在分析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三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区域"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6-2010年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三化"协调... 在分析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三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区域"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6-2010年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中部四省的"三化"协调发展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2010年都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江西、湖南和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驱动力量,而农业现代化是制约因素;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湖北"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而城市化是制约因素;工业化率是影响江西"三化"协调的主要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是影响湖南和湖北"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影响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最后,提出了促进中部四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部地区 城市化 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复杂系统理论
原文传递
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祚泳 甘刚 沈仕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74-178,共5页
为了建立合理和实用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分析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指标体系具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应用基于集对分析联系度的同异反态势排序法 ,给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功能损害态势度表示 ,... 为了建立合理和实用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分析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指标体系具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应用基于集对分析联系度的同异反态势排序法 ,给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功能损害态势度表示 ,并提出了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满足的生长曲线指数计算公式。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联系度的同异反态势排序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环境 协调发展 集对分析 联系度 社会 评价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陈烈 沈静 《热带地理》 2002年第4期345-349,共5页
论述环北部湾旅游圈形成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提出以两国四方八大中心城市 ,四大旅游板块为核心 ,兼收并蓄“陆、海、边、山”优势 ,形成两个扇面 ,共树一个区域旅游形象 ,面向三大客源市场 ,协同建立东亚国际旅游区 ,并就此目标的实... 论述环北部湾旅游圈形成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提出以两国四方八大中心城市 ,四大旅游板块为核心 ,兼收并蓄“陆、海、边、山”优势 ,形成两个扇面 ,共树一个区域旅游形象 ,面向三大客源市场 ,协同建立东亚国际旅游区 ,并就此目标的实现 ,提出了区域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整合、设施配套以及旅游组织等的措施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圈 协同发展 北部湾 资源环境 客源市场 旅游产品
下载PDF
循环经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28
11
作者 关凤峻 王永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4年第1期4-6,22,共4页
本文阐释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与一般特征,论述了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就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出了七条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中国 资源安全问题 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用 绿色消费 矿产资源废弃物
下载PDF
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栗继祖 魏晓昕 《煤炭经济研究》 2014年第11期71-76,共6页
针对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大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宏观调控摒弃大规模的非常规刺激措施,坚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能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的经济新常态下,从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煤炭市场变化角度,对山西... 针对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大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宏观调控摒弃大规模的非常规刺激措施,坚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能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的经济新常态下,从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煤炭市场变化角度,对山西省煤矿、乡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系统中的煤炭企业、周边村镇和煤炭城市间的内在联系,为煤炭企业、周边村镇、煤炭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协调发展 对策
原文传递
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被引量:29
13
作者 赵媛 沈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7-561,共5页
建立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利用1995-2009年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变化:1995-1997年协... 建立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利用1995-2009年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变化:1995-1997年协调度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两系统各自的发展均处在较低水平;1998年江苏经济系统发展快于能源系统,出现短暂地协调度下降现象;1999-2004年两系统发展速度同步加快,呈现出短暂的"和谐"状态;2005年协调度略微回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政府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积极措施,2006-2009年两系统协调度出现回升态势。"十二五"期间,江苏应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全民节能降耗意识等四方面实现优化升级,并将解决环境问题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健康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经济系统 协调发展 协调度模型 江苏
下载PDF
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黄鲁成 张红彩 《科研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9,37,共7页
文章以北京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集对论的方法对北京制造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同一性,而与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对立性,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效... 文章以北京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集对论的方法对北京制造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同一性,而与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对立性,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也存在对立性。从整体而言,北京制造业内这三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制造业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效率 集对论 协调发展
下载PDF
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中国四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刘长生 简玉峰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31,共9页
本文针对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构建了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模型,利用优化控制理论推导出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通过相应政策调节,环境质量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可以达到总体或局部最优水平,政... 本文针对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构建了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模型,利用优化控制理论推导出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通过相应政策调节,环境质量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可以达到总体或局部最优水平,政府收取的排污费对旅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对旅游业资本积累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对中国四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区进行实证检验显示:旅游环境质量与旅游业发展同时存在正、负相关关系,低排污费率反而对环境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高排污费率虽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却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投资与利率呈负相关,但治理污染的公共支出却缺乏利率弹性,这些研究结论为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旅游经济 协调发展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下载PDF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爱梅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共6页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分布与资源配置状况对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城市成本—收益、位序—规模分布、网络城市等理论,通过分析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经济总量、资源配置等数据,对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分布与资源配置状况对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城市成本—收益、位序—规模分布、网络城市等理论,通过分析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经济总量、资源配置等数据,对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特征性事实做了概括总结,并从市场选择、政治制度、自然历史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原因,认为城市化的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据此提出引导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中小城市流动,促进不同规模城市协调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两极分化 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的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谢奔一 黄永燊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34,共6页
在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剪刀差方法构建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动态耦合协调模型。以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为例,对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4年... 在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剪刀差方法构建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动态耦合协调模型。以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为例,对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4年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经济系统发展减小了对交通运输的依赖,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变化趋势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动态耦合协调模型反映了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动态耦合规律,为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经济系统 协调发展 剪刀差 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下载PDF
基于协整理论的我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袁本涛 王传毅 冯柳青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3-41,共9页
从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内生纠偏机制以及相互作用三方面构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测量模型。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基本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和内生纠偏机制,但内生纠偏机制仅对科技发展起到了调... 从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内生纠偏机制以及相互作用三方面构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测量模型。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基本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和内生纠偏机制,但内生纠偏机制仅对科技发展起到了调控作用。三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仅显著存在于经济因素与科技因素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整理论 研究生教育 经济 科技 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小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赵鹏军 刘迪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45-1256,共12页
小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城乡规划学和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理论研究议题,也是科学制定促进小城镇发展政策、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关键。学术界普遍认为基础设施缺乏是制约中国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支撑这... 小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城乡规划学和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理论研究议题,也是科学制定促进小城镇发展政策、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关键。学术界普遍认为基础设施缺乏是制约中国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支撑这一论断的一手调查研究仍属空白。本文采用全国121个镇的调查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小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小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整体水平及其地域性差异和规模类型差异性,以及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小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作用,但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②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存在地域差异,东北地区的小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比其他地区更加紧密;在远离大城市的小城镇,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度要比距离大城市较近的镇更强;③不同人口规模和功能类型的镇二者相互作用强度也有所不同,人口规模较小和较大的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联系比人口规模中等的镇更加紧密;商贸主导型镇二者相互关联强度较高,而工业主导型镇较弱;④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中低发展水平的协调,即低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和低发展水平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存;但高发展水平协调发展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到特大城市距离适中的镇;距离特大城市较近或者较远都会导致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低发展水平的协调;⑤在导致低发展水平协调的机制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所产生的作用要强于社会经济发展不足所产生的作用,这在东部地区小城镇和大城市近郊小城镇表现得较为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社会经济发展 协调状态 灰色关联分析 小城镇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范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秉镰 王家庭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3,共6页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经济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所依赖的基本路径,结合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演进历程进行了实证...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经济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所依赖的基本路径,结合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演进历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工业化 城市化 协调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