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时代个体的感觉新变与意义共振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大桥 刘晨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126,共9页
数字化时代,技术化感知造成了个体感性的贫乏与感觉异化,个体感觉方式依托虚拟的数字界面,身体降格为神经生理层面的数字机器,感知、经验以及理解现实生活的能力逐渐弱化。感觉能力的弱化伴随着经验的均质化倾向,个体也因此隐秘地沦为... 数字化时代,技术化感知造成了个体感性的贫乏与感觉异化,个体感觉方式依托虚拟的数字界面,身体降格为神经生理层面的数字机器,感知、经验以及理解现实生活的能力逐渐弱化。感觉能力的弱化伴随着经验的均质化倾向,个体也因此隐秘地沦为技术治理的对象。当代美学需要越过哲学美学坚硬的理论话语,重返感性现场,把"感觉与意义"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禁锢中解放出来,研究感知及其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情感的生成机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感觉新变 意义共振 当代美学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手绘法琅首饰设计的创新结合
2
作者 邵翊恩 《上海视觉》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本文旨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与创作实践等方法,将中国绘画传统技艺与手绘珐琅首饰创新设计相结合,分析两者结合应用的可能性和创新点。通过对比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在传统媒介与手绘珐琅在首饰材料媒介上成形的差异,评估中国绘画技法应用于手... 本文旨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与创作实践等方法,将中国绘画传统技艺与手绘珐琅首饰创新设计相结合,分析两者结合应用的可能性和创新点。通过对比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在传统媒介与手绘珐琅在首饰材料媒介上成形的差异,评估中国绘画技法应用于手绘珐琅首饰的可行性。这既是传统工艺应用上的“再发展”,也是一种创意设计思考,为珐琅首饰设计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案例和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 高温手绘珐琅 首饰设计 当代审美
下载PDF
静中守美 器中留意——论现代生活瓷器的审美向度 被引量:2
3
作者 袁乐辉 《江苏陶瓷》 CAS 2019年第5期5-7,9,共4页
陶瓷器物不仅承载了华夏民族的生活文化,也蕴含了民族审美的器道精神。而“静”却是禅意美学的一种心性观照,让人们对器物认知的外部现象引向对审美的内部规律探讨,走上适宜、幽静之审美理想。从某种层面上看,器物之“利用”与“载道”... 陶瓷器物不仅承载了华夏民族的生活文化,也蕴含了民族审美的器道精神。而“静”却是禅意美学的一种心性观照,让人们对器物认知的外部现象引向对审美的内部规律探讨,走上适宜、幽静之审美理想。从某种层面上看,器物之“利用”与“载道”恰恰契合了“道器不二”的“物境”与“情境”之禅意美学,静中悟理、器中铸象。本文围绕“静”与“器”的对应审美关系,契合陶瓷器物的“美”与“意”,来阐述现代生活瓷器的静至器美,剖析其器之“用”与“美”,获得“器用”悟“道理”之当下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意 陶瓷 现代审美
下载PDF
当代工笔画的审美意趣 被引量:1
4
作者 武卓晓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12-114,共3页
传统与当代审美理念是工笔画的研究前提,传统工笔画在与当代艺术审美不断碰撞融合中得以完善。传统审美理念围绕“气韵生动”展开。就发展趋向而言,当代工笔画更注重丰富的色彩运用与个性造型的多样表达,在开放中吸收与突破。研究工笔... 传统与当代审美理念是工笔画的研究前提,传统工笔画在与当代艺术审美不断碰撞融合中得以完善。传统审美理念围绕“气韵生动”展开。就发展趋向而言,当代工笔画更注重丰富的色彩运用与个性造型的多样表达,在开放中吸收与突破。研究工笔画的审美意趣对促进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和深化艺术作品的内涵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审美 传统审美 工笔画 技法创新
下载PDF
当代审美视阈下歌曲《人世间》的艺术之美
5
作者 单泓斐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进一步推进当下音乐艺术之美,以歌曲《人世间》为例,从审美角度出发,分析了歌曲《人世间》的情感之美、歌词之美、旋律之美以及歌者的声音之美,并指出与传统民族唱法的异同。在阐释艺术作品的同时,进一步说明了《人世间》从词曲到演唱... 为进一步推进当下音乐艺术之美,以歌曲《人世间》为例,从审美角度出发,分析了歌曲《人世间》的情感之美、歌词之美、旋律之美以及歌者的声音之美,并指出与传统民族唱法的异同。在阐释艺术作品的同时,进一步说明了《人世间》从词曲到演唱,从旋律至内容,从基本情感到精神价值体现出的当代人对美的定义和追求。进言之,还原出歌曲《人世间》表达真实生活的一面,以美妙的音乐为传播载体,将真实生活中的画面浮现观众眼前,并以此照射出歌曲与同名影视剧《人世间》故事的交织交融,从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美德,烘托出极具现代艺术之美的《人世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审美 艺术之美 歌曲《人世间》
下载PDF
论当代美育实践:艺术与生命教育
6
作者 李乔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83-185,共3页
"生命教育"是近些年来人们不断提及和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它亦是当代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借助艺术手段来实现生命教育的传达,不但有助于改善和解决人生存的基本问题,也是美育实践... "生命教育"是近些年来人们不断提及和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它亦是当代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借助艺术手段来实现生命教育的传达,不但有助于改善和解决人生存的基本问题,也是美育实践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当代美育 艺术
下载PDF
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旭晓 周军伟 《美育学刊》 2010年第1期38-44,共7页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官学的教学科目,后列入儒学教育之中。儒家六艺以现实的感性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培养受教者的现实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能力、情感养育方式和精神空间建构方法,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味远重于对智、体的...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官学的教学科目,后列入儒学教育之中。儒家六艺以现实的感性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培养受教者的现实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能力、情感养育方式和精神空间建构方法,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味远重于对智、体的训练。六艺的审美内涵使其具有美育的品质。从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角度来看,六艺在课程设置理念、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为当代美育提供了有益而又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艺 当代美育 美育课程体系
下载PDF
论美育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新取向 被引量:10
8
作者 易晓明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7,共5页
伴随着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变化,美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新取向:第一,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表现为美育致力于实现人们日常经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美育内容向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拓展。第二,强调审美理解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即美育注重培养人们对各... 伴随着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变化,美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新取向:第一,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表现为美育致力于实现人们日常经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美育内容向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拓展。第二,强调审美理解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即美育注重培养人们对各种视觉符号、影像的解读能力;帮助人们建立自身与符号、影像的互动关系,在理解和批判中实现自我成长。第三,凸显多元审美意识,即美育突破原有的西方古典美学立场,体现出多元的审美观;美育促进人们对我国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并形成对其他审美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当代审美文化
原文传递
当代审美文化与中国传统精神 被引量:7
9
作者 仪平策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7-70,共4页
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更多的是“道不远人”这一传统审美文化根本精神的当代“复活”。审美之道既不在超现实的形上天国,也不在非人类的物化自然,就落实在日常现实的世俗领域和生活世界里,归结到感性实在的人性经验和人生活动... 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更多的是“道不远人”这一传统审美文化根本精神的当代“复活”。审美之道既不在超现实的形上天国,也不在非人类的物化自然,就落实在日常现实的世俗领域和生活世界里,归结到感性实在的人性经验和人生活动中。“世俗性”和“超越性”的浑然不离,就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中国审美文化的根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审美文化 传统文化精神 “道不远人” 世俗性
下载PDF
青白瓷多地区分散起源特征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崔名芳 杨玉璋 +1 位作者 朱建华 张居中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100,共4页
青白瓷的烧制开创了瓷器彩釉装烧的先河,其呈现的釉色与胎釉化学组成和烧成工艺紧密相关;同时,社会时局变动引起的人口南迁、时代文化价值观和市场需求等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因素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关于青白瓷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持有&... 青白瓷的烧制开创了瓷器彩釉装烧的先河,其呈现的釉色与胎釉化学组成和烧成工艺紧密相关;同时,社会时局变动引起的人口南迁、时代文化价值观和市场需求等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因素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关于青白瓷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持有"一元论"的观点。本文依据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和福建等地的考古资料和近年来古陶瓷考古的新发现,拟从唐末五代时局大变动下南方白瓷产生的社会背景,结合考古发掘的各地区青白瓷不同的器物形态、化学组成、烧造工艺等视角,分析青白瓷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映射的时代特性,论证青白瓷起源的地域分散性特征,与青白瓷源出宋代景德窑的传统观点和起源于某一个地区的"一元论"说法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白瓷 历史文化背景 审美时尚 分散性起源
下载PDF
论当代美育的超越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海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2-15,共4页
中国当代美育的超越性是追求自由的审美精神品格,实现人及其教育的自由。美育超越的现实缘由在于社会转型与边际人格、日常生活审美化、学校美育“三化”(边缘化、狭窄化、技术化)的现实语境。中国当代美育应超越现实人格,构建审美人格... 中国当代美育的超越性是追求自由的审美精神品格,实现人及其教育的自由。美育超越的现实缘由在于社会转型与边际人格、日常生活审美化、学校美育“三化”(边缘化、狭窄化、技术化)的现实语境。中国当代美育应超越现实人格,构建审美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走向审美人生,并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实现学校美育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育 超越性 审美人格 人生境界 美育广度 美育深度
下载PDF
台江施洞苗族服饰刺绣解析与造物意涵的时代性审美实践 被引量:6
12
作者 钟玮 刘佳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台江施洞苗族服饰刺绣是黔东南苗族地域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本文以台江施洞地区的苗族盛装刺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查,对在地艺师、手工艺生产者的访谈,以及历史文献及资料搜集整理等研究方法,解析台江施洞苗族服饰刺绣意匠表现,... 台江施洞苗族服饰刺绣是黔东南苗族地域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本文以台江施洞地区的苗族盛装刺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查,对在地艺师、手工艺生产者的访谈,以及历史文献及资料搜集整理等研究方法,解析台江施洞苗族服饰刺绣意匠表现,包括材料与技法、纹样与色彩、形制与装饰等。挖掘其中的生活文化与造物意涵,探究蕴含其中的生活审美内容。透过个案分析与参与性实践探索,提出施洞苗族地域刺绣手工艺的发展在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的同时,更应以理性的态度注入时代的审美精神,将手工艺的造物精神、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创意生活之实践中,进一步认识与思考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性多元化审美场域构建与未来实践发展之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江施洞 苗族服饰刺绣 造物意涵 时代性审美实践
下载PDF
民间艺术雅化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审美取向 被引量:5
13
作者 季中扬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6-153,共8页
在历史上,诸多民间艺术都曾自觉地向雅文化靠拢,不断追求审美性,趋向文人审美趣味。从两宋时期的瓷器、画绣到明清时期的紫砂壶、竹刻、铜香炉及昆曲等,都出现过雅化的历史现象。传统民间艺术的雅化有其历史逻辑,一是民间艺术发生了分化... 在历史上,诸多民间艺术都曾自觉地向雅文化靠拢,不断追求审美性,趋向文人审美趣味。从两宋时期的瓷器、画绣到明清时期的紫砂壶、竹刻、铜香炉及昆曲等,都出现过雅化的历史现象。传统民间艺术的雅化有其历史逻辑,一是民间艺术发生了分化,部分脱离了日用,转化为一种商业化的文化产业形态,不得不“上进”;二是文人阶层“眼光向下”,其审美意识渗透到民间艺术与艺人群体之中,艺人无力阐述、坚守民间艺术自身的美学精神,理性地迎合了文人阶层的文化需求。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的仿古及其“中式美学”似乎延续了雅化的历史逻辑,其实不然,失去传统文化精神支撑的“古意”与“中式美学”只能成为一种身份消费的标签。面向当代艺术精神,真诚地表达当下生命经验,是当代民间艺术雅化该走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美学 当代审美文化
原文传递
当代美育应为个性情感营造自由生栖的绿洲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生贵 《阴山学刊》 2003年第2期19-23,共5页
无论是实现人类的本体价值 ,还是推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建构与健康发展 ,或者是引发人类个性的优美化、创新风格的多样化 ,以至提高人类自身进化的几率 ,完善社会生活的有序化 ,等等 ,都需要营造良好的“有情”氛围 ,即 ,还原与发扬怡然纯... 无论是实现人类的本体价值 ,还是推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建构与健康发展 ,或者是引发人类个性的优美化、创新风格的多样化 ,以至提高人类自身进化的几率 ,完善社会生活的有序化 ,等等 ,都需要营造良好的“有情”氛围 ,即 ,还原与发扬怡然纯真的情感基质 ,建造完整的情感系统。对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调适与营造 ,必然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途径 ,而美育则是其中最可以有所作为的。美育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教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育 个性情感 生存背景 人的发展
下载PDF
试论手工艺在当代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
15
作者 殷玲玲 沈红兵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现代性对日常生活的否定和摒弃,实际是表达了一种对超越世俗平庸生活的渴望。基于对现代性的超越和反思,审美对日常生活的改造和提升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考察手工艺在发展感性、启迪智慧以及创造艺术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探讨手... 现代性对日常生活的否定和摒弃,实际是表达了一种对超越世俗平庸生活的渴望。基于对现代性的超越和反思,审美对日常生活的改造和提升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考察手工艺在发展感性、启迪智慧以及创造艺术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探讨手工艺在提升并超越世俗物质性生活方面的当代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 日常生活 当代审美价值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审美形态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6,共9页
在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传承性、技术性、图像性、展演性和实用性特征,是中国文化稳态发展和文化主体性的表现;当代流行的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体现了西方血统与中国精神的融合;当代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具有普遍性、... 在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传承性、技术性、图像性、展演性和实用性特征,是中国文化稳态发展和文化主体性的表现;当代流行的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体现了西方血统与中国精神的融合;当代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具有普遍性、愉悦性和大众性特点,表现了中西审美形态沟通的现实性;当代正在生成的戏仿、冏和风貌等审美形态,具有开心、巧智、解构和无美而乐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价值观。当代中国审美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传承性、主体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审美形态 传统审美形态 本土化 中华审美精神
下载PDF
现代美育二题:全球化·跨文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孔新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74,83,共8页
已然在世界经济、政治大格局中发挥着日益增强话语作用的中国,美育的理念与实践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语境密切相连,在哲学命题、思想资源、实践策略等方面,中国新美育的目标取向与实践策略建设,面临着超越18世纪西方美育、19世纪末至2... 已然在世界经济、政治大格局中发挥着日益增强话语作用的中国,美育的理念与实践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语境密切相连,在哲学命题、思想资源、实践策略等方面,中国新美育的目标取向与实践策略建设,面临着超越18世纪西方美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美育理念与实践的新课题。本文用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知识-权力理论和文化社会学理论为工具,对这一课题的思想史情境和话语实践境况进行解剖与分析,进而论述现代新美育理想的新境界,及从中国出发的在全球视野中的新美育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美育 艺术创作 审美 全球化 跨文化 意识形态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古代审美文化资源 被引量:2
18
作者 仪平策 沈香萍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4-119,共6页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审美文化 后现代 市民社会 古代审美文化 资源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文刚 《艺术探索》 2017年第3期89-93,共5页
审美人类学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游走于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地带,并在此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色:反对单一的视觉审美,主张回归"美学"的词源学意义,重视人的多种感官的审美研究;反... 审美人类学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游走于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地带,并在此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色:反对单一的视觉审美,主张回归"美学"的词源学意义,重视人的多种感官的审美研究;反对对艺术和美作本体论的追索,重视日常生活中各种审美现象和事件的生发机制及过程的研究;主张通过并置和比较不同族群、不同社会的审美经验,展示审美文化的多样性;反对艺术和审美研究中的"向后看"的传统,主张对当代鲜活的审美文化(如都市审美文化和传媒文化等)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审美人类学 多种感官审美 日常生活 审美文化多样性 当代审美文化
下载PDF
朱光潜的当代美学研究的转向
20
作者 李世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9-178,199,200,共12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这样,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推动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这样,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推动了以美的本质、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的研究,推进了中西方美学、文艺、文化、学术的交流。朱光潜以美学家、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艺、哲学、文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文化实践的发展,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全面、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评估其转变效果,有助于科学地理解、评价他的研究,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当代美学研究 中国当代美学 中国当代学术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