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气性硬性接触镜矫正圆锥角膜的视觉质量评价 被引量:45
1
作者 谢培英 王丹 +1 位作者 杨丽娜 周文娟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86-1091,共6页
目的评价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和框架眼镜矫正圆锥角膜的视觉质量差异。方法对27例(54只眼)轻、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利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主观式波阵面像差仪和对比敏感度仪观察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时的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 目的评价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和框架眼镜矫正圆锥角膜的视觉质量差异。方法对27例(54只眼)轻、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利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主观式波阵面像差仪和对比敏感度仪观察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时的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变化。结果轻度圆锥角膜30只眼,中度圆锥角膜13只眼,重度圆锥角膜11只眼,总体平均近视度和散光度分别为(6.92±3.66)和(5.75±1.85)D。66.6%的患眼裸眼视力≤0.15,96.3%的患眼裸眼视力≤0.3。矫正视力≥0.6者,戴用框架眼镜者为59.3%,戴用RGPCL者为100.0%;矫正视力≥1.0者,戴用框架眼镜者为20.4%,戴用RGPCL者为66.7%。配戴RGPCL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散光基本消除(<0.75D),表面形态显著球面化和规则化。圆锥角膜随病变程度加深,总体波阵面像差和各阶像差均显著增加。戴RGPCL的波阵面像差比裸眼明显降低,各阶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RMS从3.63μm降至1.39μm,2阶RMS从2.64μm降至0.81μm,去除2阶的总高阶RMS从2.35μm降至1.10μm,3阶RMS从1.78μm降至0.68μm,最为显著。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曲线在全频段特别是中、高频段RGPCL比框架眼镜有显著升高。结论角膜前突变形引起的角膜不规则散光是圆锥角膜视觉功能低下,像差增大的主要原因,框架眼镜往往无法矫正,配戴适宜的RGPCL通过与泪液镜的有效弥合重塑成新的圆滑的中心光学界面,因而可有效消除角膜散光,减少像差,提高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曲线,明显改善视觉质量,使患者迅速回归正常学习与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视力测定法 对比敏感度 接触镜 视觉质量
原文传递
青少年近视眼配戴RGPCL、Ortho—K及框架眼镜一年后调节滞后的差异 被引量:31
2
作者 黄佳 瞿小妹 +1 位作者 陈志 褚仁远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儿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对其中25名患儿选择配戴RGPCL,25名患儿配戴Ortho—K,其余20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每3个月复查1次,1年以后测定RGPCL组戴镜屈光度、Ortho—K组脱镜后的残余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组的屈光度.并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其在2~5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对应的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对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总共有57人完成测量。在2D调节刺激水平下,RGPCL、Ortho—K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4D、5D调节刺激水平下,3组问的调节滞后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73,P〈0.05;F=5.833,P〈0.01;F=6.157,P〈0.01),Ortho—K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小,RGPCL组次之,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大。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也呈现同样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RGPCL和Ortho—K1年后,患儿在高调节需求时的调节滞后值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其在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接触镜 硬性透气性 角膜塑型镜 调节滞后 近视 青少年
原文传递
角膜塑形镜配戴矫治高度近视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吕天斌 王丽娅 +2 位作者 覃建 马慧 石梦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按要求复查12个月且资料完整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眼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按要求复查12个月且资料完整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眼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择同期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并按要求随访12个月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59例118眼临床资料作为对照。所有患者等效屈光度(SE)为-6.00~9.00 D,2个组间患者和患眼基线特征均匹配。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按照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CFDA)的规定将角膜塑形镜最大矫正幅度设定为6.00 D,首次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残余的近视度数则通过白天配戴框架眼镜、夜戴角膜塑形镜的方法进一步矫正,框架眼镜组患者仅配戴框架眼镜。分别于戴镜后1周及1、3、6和12个月复查矫正眼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荧光素染色等,于戴镜后6个月、12个月行眼轴长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后随着时间延长SE逐渐下降,UCVA逐渐增加,而框架眼镜组患者矫正后随着时间延长SE和UCVA均无明显变化。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后1周UCVA明显提高,SE明显下降,戴镜后1、3、6和12个月患者UCVA明显高于戴镜后1周,SE明显低于戴镜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框架眼镜组患者戴镜后各时间点UCVA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后12个月SE较戴镜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后各时间点SE均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戴镜后12个月,框架眼镜组眼轴增长度为(0.29±0.14)mm,明显长于角膜塑形镜组的(0.08±0.12)mm;框架眼镜组SE增长(0.69±0.27)D,明显高于角膜塑形镜组的(0.19±0.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形镜 接触镜 角膜 高度近视 角膜内皮 眼轴长度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楠 薛劲松 +6 位作者 蔡江怀 蒋沁 陈凯 颜智鹏 许薇 李新华 杨卫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0-264,共5页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病,近年来,近视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度近视会增加视力丧失的风险,近视的并发症可引起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实施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人们对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病,近年来,近视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度近视会增加视力丧失的风险,近视的并发症可引起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实施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人们对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周围远视离焦引起眼球轴向伸长不受控制可能是近视发展的机制之一,由此引申的各种光学策略尤其是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日益成为近视管理主流临床实践的一部分。本文从光学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离焦性近视动物实验研究、不同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的最新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使用渐进多焦眼镜、周边离焦框架眼镜、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及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控制近视的临床研究结果,拟为延缓近视进展的治疗方案设计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光学离焦 框架眼镜 角膜接触镜 控制近视
下载PDF
Ocular drug delivery systems:An overview 被引量:20
5
作者 Ashaben Patel Kishore Cholkar +1 位作者 Vibhuti Agrahari Ashim K Mitra 《World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3年第2期47-64,共18页
The major challenge faced by today's pharmacologist and formulation scientist is ocular drug delivery. Topical eye drop is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patient compliant rou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especially for the ... The major challenge faced by today's pharmacologist and formulation scientist is ocular drug delivery. Topical eye drop is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patient compliant rou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anterior segment diseases. Delivery of drugs to the targeted ocular tissues is restricted by various precorneal,dynamic and static ocular barriers. Also,therapeutic drug levels are not maintained for longer duration in target tissu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ocular drug delivery research acceleratedly advanced towards developing a novel,safe and patient compliant formulation and drug delivery devices/techniques,which may surpass these barriers and maintain drug levels in tissues. Anterior segment drug delivery advances are witnessed by modulation of conventional topical solutions with permeation and viscosity enhancers. Also,it includes development of conventional topical formulations such as suspensions,emulsions and ointments. Various nanoformulations have also been introduced for anterior segment ocular drug delivery. On the other hand,for posterior ocular delivery,research has been immensely focused towards development of drug releasing devices and nanoformulations for treating chronic vitreo-retinal diseases. These novel devices and/or formulations may help to surpass ocular barriers and associated side effects with conventional topicaldrops. Also,these novel devices and/or formulations are easy to formulate,no/negligibly irritating,possess high precorneal residence time,sustain the drug release,and enhance ocular bioavailability of therapeutics. An update of current research advancement in ocular drug delivery necessitates and helps drug delivery scientists to modulate their think process and develop novel and safe drug delivery strategies. Current review intends to summarize the existing conventional formulations for ocular delivery and their advancements followed by current nanotechnology based formulation developments. Also,recent developments with other ocular drug delivery strat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tomy and physiology CORNEA contact lens Drug delivery Eye Emulsions Formulations Im-plants Liposomes Nanomicelles OINTMENTS RETINA SUSPENSIONS
下载PDF
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厚度、屈率及表面规则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祖国 张梅 +1 位作者 Stephen C Pflugfelder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 :了解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厚度、屈率及表面规则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 3 5例 (64只眼 )配戴角膜接触镜 5年以上患者的全角膜厚度、前表面角膜屈率及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地形图。 2 0例 (4 0只眼 )正... 目的 :了解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厚度、屈率及表面规则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 3 5例 (64只眼 )配戴角膜接触镜 5年以上患者的全角膜厚度、前表面角膜屈率及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地形图。 2 0例 (4 0只眼 )正常人为正常对照。采用TMS 1角膜地形图系统的参数评价角膜表面规则性。比较正常人和配戴角膜接触镜 5年以上患者的全角膜厚度、角膜屈率、表面规则指数 (SRI)、表面不对称指数 (SAI)、预测视力(PVA)及角膜地形图图形的差异。结果 :戴镜组病例其配戴角膜接触镜的平均时间为 (13 45± 6 42 )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患者其角膜中央及周边 8个测量区的平均角膜厚度减少 3 0~ 5 0 μm (P <0 0 0 1) ,角膜屈率、最大角膜屈率 (MaxK )及最小角膜屈率 (MinK)明显增加 (P <0 0 1)。两组间角膜散光度无显著性差异。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其TSM 1系统参数中的SRI和SAI值较正常人明显增加 (P <0 0 1) ,PVA值无明显改变 (P =0 15 )。应用两种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所得的角膜屈率地形图及角膜高度地形图的彩色编码图形类型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将导致全角膜厚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接触镜 角膜厚度 角膜屈度 表面规则性
原文传递
角膜绷带镜用于巨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观察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尧明 韩少霞 何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371-2376,共6页
目的观察巨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患者术后疼痛以及角膜上皮生长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本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自体结膜瓣移植的巨大翼状胬肉患者67例67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经医院伦理委... 目的观察巨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患者术后疼痛以及角膜上皮生长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本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自体结膜瓣移植的巨大翼状胬肉患者67例67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立即佩戴软性角膜绷带镜,对照组不使用角膜绷带镜。两组患者于手术当天以及术后第1、2天,术后1周填写VAS视觉模拟量表,于裂隙灯下观察患者角膜上皮化情况。结果观察组35例35只眼,对照组32例32只眼。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2天,术后1周VAS量表评分分别为5.17±1.81、2.54±1.38、1.46±1.24、0.14±0.35;对照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2天,术后1周VAS量表评分分别为9.12±1.34、5.28±1.30、2.97±1.80、0.18±0.39;除术后1周,其他观察点观察组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角膜上皮化时间为(52.80±9.74)h,对照组角膜上皮化时间为(69.00±19.03)h,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加速角膜上皮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角膜绷带镜 角膜上皮化
下载PDF
不同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秀红 王敏 +3 位作者 吕勇 符爱存 尚丽娜 朱豫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36-639,共4页
目的比较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及框架眼镜2 a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评估不同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4... 目的比较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及框架眼镜2 a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评估不同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者50例(99眼)为角膜塑形镜组、RGPCL近视者48例(95眼)为RGPCL组及单光足矫框架眼镜近视者50例(100眼)为框镜组,随访2 a。记录三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2 a后的近视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角膜塑形镜组戴镜6个月内每次复查时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为准确测量屈光度及AL,角膜塑形镜组和RGPCL组2 a后至少停戴30 d再进行检查。结果戴镜前3组间年龄、屈光状态、AL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 a后,三组的AL及SE均有所增加(F=278.43、140.12,均为P<0.01),AL和SE增加分别为:角膜塑形镜组(0.30±0.39)mm、(0.83±0.97)D,RGPCL组(0.55±0.41)mm、(1.55±0.63)D,框镜组(0.59±0.34)mm、(1.73±0.62)D,角膜塑形镜组增加量最少,另两组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UCVA较配戴前均明显提高(F=486.38,P<0.01)。结论角膜塑形镜、RGPCL及框架眼镜3种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作用以角膜塑形镜效果最佳,配戴角膜塑形镜还能明显提高近视者的UC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框架眼镜 眼轴长度 近视
下载PDF
共聚物水凝胶接触镜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黎新明 崔英德 蔡立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4,共4页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以及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制备水凝胶接触镜材料,并研究了该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实验发现,不添加交联剂的情况下,共聚产物即可形成具有交联结构的水凝胶;随NV...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以及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制备水凝胶接触镜材料,并研究了该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实验发现,不添加交联剂的情况下,共聚产物即可形成具有交联结构的水凝胶;随NVP含量的增大,水凝胶的平衡溶胀度也增大;少量甲基丙烯酸酯的加入,可较小幅度地降低共聚物水凝胶的平衡溶胀度;TG分析表明,NVP与HEMA二元共聚物水凝胶中的自由水容易脱水,而添加甲基丙烯酸酯可增强水凝胶的抗脱水性能,以甲基丙烯酸乙酯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苯甲酰 引发剂 BPO N-乙烯基吡咯烷酮 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 角膜接触镜 水凝胶 接触镜材料
下载PDF
PV角膜接触镜的治疗应用观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龚向明 钟兴武 +1 位作者 杨晓 王敏华 《眼科学报》 2005年第2期67-69,81,共4页
目的:评估连续过夜配戴博士伦PV接触镜的治疗应用的指征与疗效。方法:非随机选用中山眼科中心的门诊与住院病例29例31只眼,包括需要缓解疼痛与刺激症,保护角膜和促进角膜创面愈合等病例。采用PV镜片连续过夜配戴治疗的同时,根据眼病性... 目的:评估连续过夜配戴博士伦PV接触镜的治疗应用的指征与疗效。方法:非随机选用中山眼科中心的门诊与住院病例29例31只眼,包括需要缓解疼痛与刺激症,保护角膜和促进角膜创面愈合等病例。采用PV镜片连续过夜配戴治疗的同时,根据眼病性质、局部适当给予抗生素或人工泪液,定期检查或询问疼痛缓解情况、眼部改变、镜片的配适状态、镜片沉淀物以及眼部并发症。结果:病例共29例(31只眼),观察时间3~57d。平均20.9d,眼病包括大泡性角膜病变(6例6只眼),角膜炎合并小穿孔或后弹力层膨出5例(5只眼),化学烧伤上皮缺损6例(7只眼),角膜移植术或创伤缝线刺激3例(3只眼),丝状角膜炎3例(3只眼),角膜上皮糜烂2例(3只眼),反复性角膜上皮剥脱症1例(1只眼),角膜板层裂伤与上皮缺损1例(1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持续上皮溃疡1例(1只眼),角膜缘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后1例(1只眼)。用于缓解疼痛与刺激症为目的者21例(22只眼),疼痛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达100%。促进角膜愈合者20例(22只眼);完全治愈15例(16只眼)占72.7%,部分改善者4例(5只眼)占22.7%。绷带保护角膜21例(23只眼),其中20例22只眼(95.7%)均有满意的保护作用,仅1例因配适不良无效。结论:PV角膜接触镜对于多种角膜病、眼表病、及角膜术后角膜保护、促进角膜愈合和缓解疼痛刺激等有显著疗效;镜片具有高透氧性能及抗沉淀性好,可大大减少眼部合并症发生的危险,这种新型的镜片可作为理想的首选的治疗性应用镜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接触镜 PV 应用观察 大泡性角膜病变 后弹力层膨出 角膜上皮糜烂 外伤性白内障 缓解疼痛 上皮缺损 角膜愈合 眼部并发症 镜片沉淀物 角膜移植术 丝状角膜炎 角膜缘移植 眼部合并症 治疗性应用 治疗应用 住院病例 眼科中心
下载PDF
角膜接触镜对眼屈光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立洲 谢培英 《临床眼科杂志》 1998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锐对眼屈光的影响。方法利用SEED自动电脑验光仪观察测定160名(320眼)近视患者戴软性及送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一年之中角膜屈率半径、角膜激光度及眼球镜度的变化。结果戴软性角膜接触镜一年后,眼屈光状态与裁镜前比...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锐对眼屈光的影响。方法利用SEED自动电脑验光仪观察测定160名(320眼)近视患者戴软性及送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一年之中角膜屈率半径、角膜激光度及眼球镜度的变化。结果戴软性角膜接触镜一年后,眼屈光状态与裁镜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一年后,眼屈光状态与戴镜前比较,有显著性变化;角膜曲车半径值平均增加0.12mm(P<0.0005),角膜散光度平均降低0.65D(P<0.0005),眼球镜度近视降低0.49D(0.005<P<0.01)。结论由此推断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锐对近视、散光有一定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接触镜 眼屈光 近视 散光 防治
下载PDF
有机硅改性共聚物水凝胶接触镜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蔡立彬 刘正堂 +2 位作者 崔英德 黎新明 韩慧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9-402,共4页
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以及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原料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氰(AIBN)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有机硅改性共聚物水凝胶接触镜材料,并... 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以及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原料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氰(AIBN)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有机硅改性共聚物水凝胶接触镜材料,并研究了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得材料的折光度为1.51,透光率达99%以上;有机硅的引入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拉伸强度,NVP含量的增加使材料的拉伸强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角膜接触镜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
下载PDF
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中央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方一明 陈浩 施瑜劲 《眼视光学杂志》 2002年第2期85-85,117,共2页
目的 :探讨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与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 :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 10 0例 (198眼 )和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 4 0例 (77眼 )的中央角膜厚度。结果 :无角膜... 目的 :探讨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与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 :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 10 0例 (198眼 )和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 4 0例 (77眼 )的中央角膜厚度。结果 :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中 ,高度近视眼组与中低度近视眼组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 (0 .5 4 7± 0 .0 30 )mm ,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 (0 .5 5 7± 0 .0 4 8)mm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厚度 角膜接触镜 超声角膜测厚仪
下载PDF
电湿效应双液体变焦透镜性能的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绳金侠 彭润玲 陈家璧 《光学仪器》 2007年第4期23-26,共4页
近年来,电湿效应已成为控制平面上微小液滴的常用手段,其应用已涉及诸多方面,如新型的电子显示器、变焦透镜等。参照一种基于该效应的可变焦液体透镜的模型,从系统的Helmholtz自由能着手给出外加电压与接触角的关系,并利用高斯光学理论... 近年来,电湿效应已成为控制平面上微小液滴的常用手段,其应用已涉及诸多方面,如新型的电子显示器、变焦透镜等。参照一种基于该效应的可变焦液体透镜的模型,从系统的Helmholtz自由能着手给出外加电压与接触角的关系,并利用高斯光学理论推导出透镜焦距与外加电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模拟给出了透镜焦距与外加电压的关系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湿效应 接触角 变焦透镜
下载PDF
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茉莉 陈云珍 杜树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2例的54眼,并将其随机分为A组(28眼)和B组(26眼)。两组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取带部分角...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2例的54眼,并将其随机分为A组(28眼)和B组(26眼)。两组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取带部分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缝合于手术区巩膜表面。A组术后用角膜接触镜治疗5 d,B组常规遮盖。观察患者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伤口愈合情况及干眼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角膜刺激性症状评分包括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5天,两组角膜刺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评分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降低。术后第1天,两组角膜上皮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A组角膜上皮愈合率明显高于B组(P <0.05);两组第3、5天的角膜上皮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3、5天的角膜上皮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主观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FL)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FL、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高于或长于A组。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FL、BUT、SI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术后高于或长于术前。结论角膜接触镜能明显改善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的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损伤的修复,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接触镜 翼状胬肉切除术 角膜刺激症状 上皮 干眼
下载PDF
Clinical correlates of common corneal neovascular diseases: a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10
16
作者 Nizar Saleh Abdelfattah Mohamed Amgad +4 位作者 Amira A Zayed Hamdy Salem Ahmed E Elkhanany Heba Hussein Nawal Abd El-Bak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5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A large subset of corneal pathologies involves the formation of new vessels(neovascularization), leading to compromised visual acuity.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e clinical causes and presentations of corneal neova... A large subset of corneal pathologies involves the formation of new vessels(neovascularization), leading to compromised visual acuity.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e clinical causes and presentations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by examining the mechanisms behind common CNV-related corneal pathologie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herpes simplex stromal keratitis,contact lenses-induced keratitis and CNV secondary to keratoplasty. Moreover, we reviewed CNV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and keratoprosthesis, and summarized the most relevant treatment available so f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EA NEOVASCULARIZATION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KERATOPLASTY contact lens KERATOPROSTHESIS
下载PDF
不同矫正方法对儿童眼周边屈光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志 周行涛 +2 位作者 瞿小妹 李梅 宫文静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屈光矫正方法对儿童眼周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自身对照横断面研究。15名儿童先后在裸眼、框架眼镜全矫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全矫三种状态下,从左侧30°到右侧300注视7个远处视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获取... 目的研究不同屈光矫正方法对儿童眼周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自身对照横断面研究。15名儿童先后在裸眼、框架眼镜全矫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全矫三种状态下,从左侧30°到右侧300注视7个远处视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获取6个周边屈光度和1个中心屈光度,周边屈光度减去中心屈光度即相对周边屈光度,在各个位置对三种状态的相对周边屈光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有统计学意义再用Bonferroni检验两两比对。结果被试儿童在裸眼、框架眼镜全矫和RGPCL全矫三种状态下,相对周边屈光度均呈远视(鼻侧10°除外),幅度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大,表现为鼻、颞侧不对称,以向颞侧注视时更偏远视。但RGPCL矫正后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在颞侧较前两种状态偏近视,差异随角度增加而增大。向颞侧30。注视时,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RGPCL矫正后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分别达到(1.69±1.03)D、(1.84±0.99)D和(0.81±1.28)D。方差分析发现三种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P=0.031),用Bonferroni检验发现在框架眼镜矫正和RGPCL矫正法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配戴RGPCL能改变颞侧周边屈光度,配戴框架眼镜则不能。如果偏近视的相对周边屈光度有利于控制近视进展,RGPCL是一个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周边屈光度 角膜接触镜 硬性透气性
原文传递
日本角膜接触镜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9
18
作者 田中英成 《眼视光学杂志》 2005年第1期62-66,共5页
日本的角膜接触镜历史可以追溯到 1 951年 ,美尼康公司的创始人 ,现任主席田中恭一先生成功地研制出日本第一枚角膜接触镜 ,那是一种不透氧的硬性角膜接触镜。1 96 0年 ,配戴舒适、具有亲水性和更好透氧性的软镜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 日本的角膜接触镜历史可以追溯到 1 951年 ,美尼康公司的创始人 ,现任主席田中恭一先生成功地研制出日本第一枚角膜接触镜 ,那是一种不透氧的硬性角膜接触镜。1 96 0年 ,配戴舒适、具有亲水性和更好透氧性的软镜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而美尼康公司则继续致力于研究硬性高透氧角膜接触镜 (RGP) ,他们开发出含水量为 72 %的非离子软性角膜接触镜材料 ,同时他们研制了可以连续 30d配戴的RGP镜片 :美尼康Z ,并最先获得获得美国FDA认证。目前 ,在日本配戴角膜接触镜的人群大约有一千五百万 ,其中硬镜配戴者与软镜配戴者的比例为 4∶6。在日本RGP的高配戴率是因为日本的眼科医生让配戴者充分相信RGP镜片的安全保证。 1 990年日本开始生产抛弃型角膜接触镜。角膜接触镜的抛弃和频繁更换概念改变了人们对角膜接触镜传统的认识 ,很快就被大众所接受。但是 ,原本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医疗器具的角膜接触镜变成了人们熟知的日用品 ,这导致了配戴者的依从性下降 ,超时配戴 ,甚至角膜缺氧的现象日益增加。于是 ,研究人员开始开发高透氧的硅水凝胶(SH)材料。在欧洲和美国 ,硅水凝胶材料的角膜接触镜已被批准可以连续配戴 30d。现在角膜接触镜的新功能体现在双焦点角膜接触镜和角膜屈光治疗镜 (CRT)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性角膜接触镜 配戴 人群 治疗 裸眼视力 眼科医生 屈光 历史 对角 日本
下载PDF
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范艳华 彭清华 +1 位作者 曾自明 唐承峰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与近视眼患者角膜中央厚度有关的因素。方法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510例(1003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眼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内压呈正相关(r=0.456,P=0.000),斜率为0.042mmHg/μm。角膜中央厚... 目的探讨与近视眼患者角膜中央厚度有关的因素。方法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510例(1003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眼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内压呈正相关(r=0.456,P=0.000),斜率为0.042mmHg/μm。角膜中央厚度大约每增加23.8μm,眼内压上升1mmHg。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122,P=0.000)。角膜中央厚度与是否戴角膜接触镜有关。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40.26±31.71(μm),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48.89±27.69(μm),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近视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内压、屈光度及是否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等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眼 角膜中央厚度 接触镜 超声角膜测厚仪
下载PDF
接触镜与泪液形态关系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谢培英 王静 +4 位作者 姜宏钧 王丹 田欣 郑英德 梁宗钦 《眼视光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39-241,共3页
目的 :观察配戴不同种类接触镜后眼表面泪膜的形态、稳定性及泪液量的变化。方法 :对日戴SCL、RGPCL和Ortho KCL的 2 14名近视患者 4 2 8只眼 ,利用表面泪膜观察装置 (DR 1)观察戴镜前后眼表泪液膜和戴镜状态下镜上泪液膜的形态分级 ,... 目的 :观察配戴不同种类接触镜后眼表面泪膜的形态、稳定性及泪液量的变化。方法 :对日戴SCL、RGPCL和Ortho KCL的 2 14名近视患者 4 2 8只眼 ,利用表面泪膜观察装置 (DR 1)观察戴镜前后眼表泪液膜和戴镜状态下镜上泪液膜的形态分级 ,同时测定泪膜破裂时间 (BUT)。利用酚红染色棉丝测定SCL戴镜前后的泪液量 ,并用折射仪 (AtagoCL 1)测量SCL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SCL配戴者随戴镜时间延长 ,BUT明显缩短 (P <0 .0 1) ,RGPCL和Ortho KCL配戴者戴镜 5年以内 ,BUT无明显变化 (P >0 .0 5 )。戴镜后RGPCL ,Ortho KCL和非戴镜正常眼三组间眼表泪膜分级比例差异无显著性 ,SCL组Ⅰ级比例为 6 .5 % ,显著低于其他组(16 .1%~ 2 3.0 % )。镜上泪膜 ,SCL、RGPCL和Ortho KCL三组均以Ⅳ级为主 (分别占 5 4 .4 %、5 3.4 %和 5 1.5 % ) ,SCLⅠ级比例仅 1.9% ,显著低于另二组 (分别占 6 .2 %和 12 .4 % )。SCL配戴者随戴镜时间延长 ,泪液量轻度减少 ,SCL含水量在戴镜 1w后即显著降低。结论 :科学配戴接触镜对泪液膜质量无明显影响 ,但SCL长期使用可能对泪膜有一定干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镜 形态学 稳定性 泪膜 泪液量 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