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食管鳞癌细胞系EC9706的建立及其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韩亚玲 魏芳 +9 位作者 徐昕 蔡岩 陈宝生 王洁 夏书华 胡海 黄晓平 汉雨生 吴旻 王明荣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55-457,共3页
目的 以中国男性食管鳞癌组织为来源 ,建立一个可良好传代的细胞系 ,从而提供一个有用的体外模式用于食管癌的研究。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以新鲜的食管癌组织建立细胞系 EC970 6 ,做了初步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并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 目的 以中国男性食管鳞癌组织为来源 ,建立一个可良好传代的细胞系 ,从而提供一个有用的体外模式用于食管癌的研究。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以新鲜的食管癌组织建立细胞系 EC970 6 ,做了初步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并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方法进行细胞遗传学的检测。结果 食管癌细胞系EC970 6生长曲线显示其生长良好 ,易于培养。传代时间为 2 6 h,平皿集落形成率为 91.9% ,且能够在软琼脂中形成集落。经异种接种到裸鼠中均形成移植性肿瘤 ,肿瘤的病理诊断为中 -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比较基因组杂交结果得出染色体 1p1、1q2 - 4、2 p1、2 q1、5 p、7p14、7q2 1、11q1、15 q2、2 0 q扩增 ,其中 5 p表现出高水平的扩增。而染色体 2 p2、2 q2、3p、4、9p、14、18、Xq缺失。结论 建立的细胞系 EC970 6可用于研究食管癌的癌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细胞系 比较基因组杂交
原文传递
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瘢痕疙瘩遗传变异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刚 罗少军 +1 位作者 汤少明 梁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了解瘢痕疙瘩遗传学改变的特征。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 6例瘢痕疙瘩基因组的不平衡即遗传物质的丢失或扩增情况。结果 瘢痕疙瘩出现高频率的DNA拷贝数缺失的染色体是 1p(6 6 7% )、16号染色体 (83 3% )、2 0号染色... 目的 了解瘢痕疙瘩遗传学改变的特征。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 6例瘢痕疙瘩基因组的不平衡即遗传物质的丢失或扩增情况。结果 瘢痕疙瘩出现高频率的DNA拷贝数缺失的染色体是 1p(6 6 7% )、16号染色体 (83 3% )、2 0号染色体 (83 3% )、2 2号染色体 (83 3% ) ,其最小重叠区分别为 1pter 32 2、16p13 2 p11 1、2 0q11 1 q13 2、16p13 2 p11 1,未发现特异区域的DNA拷贝数的高频率扩增。结论  1p、16号染色体、2 0号染色体、2 2号染色体极可能存在相关的瘢痕疙瘩抑制基因 ,这些基因的丢失可能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基因组杂交 瘢痕疙瘩 遗传 变异
原文传递
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明杰 曹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3-337,共5页
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它用几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单独或混合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同时检测间期细胞或中期细胞中的几个特异核酸序列,为分析癌症遗传不稳定性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并... 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它用几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单独或混合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同时检测间期细胞或中期细胞中的几个特异核酸序列,为分析癌症遗传不稳定性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并广泛应用于物理图谱绘制、致突变研究、肿瘤病理学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描绘 启动标记 多彩色FISH
下载PDF
河南食管/贲门癌高发区人群食管癌和贲门癌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秦艳茹 王立东 +5 位作者 邝丽芸 关新元 庄则豪 范宗民 安继业 曹世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人群食管癌和贲门癌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37例原发性食管癌和30例贲门癌患者染色体基因组的变化。结果比较基因组杂交发现,食管癌组织染色体8q发生DNA扩增的频率最高(78%)...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人群食管癌和贲门癌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37例原发性食管癌和30例贲门癌患者染色体基因组的变化。结果比较基因组杂交发现,食管癌组织染色体8q发生DNA扩增的频率最高(78%),其它依次为3q、5p、6q和7p;3p发生DNA丢失的频率最高(57%),其它依次为8p、9q和11q。贲门癌组织染色体20q发生DNA扩增频率最高(43%),其它依次为6q、8q和6p;17p发生DNA丢失的频率最高(57%),其它依次为19p、1p和4p。结论8q、3q和5pDNA扩增和3p、8p和9qDNA丢失是河南高发区食管癌患者基因组DNA变化特征;而20q、6qDNA扩增和17p、19p、1pDNA丢失可能是河南高发区贲门癌患者基因组DNA变化特征。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定位筛选和克隆与食管癌/贲门癌相关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高发区 食管癌 DNA扩增 患者 人群 比较基因组杂交 基因组DNA 染色体 克隆
原文传递
鼻咽癌和结直肠癌多基因多阶段多途径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尹志华 黄仲曦 +2 位作者 刘腾飞 李虹 姚开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 构建鼻咽癌和结直肠癌树模型 ,探讨和比较两种癌癌变过程中多基因、多阶段、多途径的发生发展模式。方法 根据 118例结直肠癌和 14 0例中国南方鼻咽癌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数据 ,利用Desper等建立的软件 ,分别构建结直肠癌和鼻咽癌... 目的 构建鼻咽癌和结直肠癌树模型 ,探讨和比较两种癌癌变过程中多基因、多阶段、多途径的发生发展模式。方法 根据 118例结直肠癌和 14 0例中国南方鼻咽癌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数据 ,利用Desper等建立的软件 ,分别构建结直肠癌和鼻咽癌的树模型。结果 结直肠癌树模型提示 ,- 18q和 +2 0q可能是结直肠癌变中的重要早期事件 ,并且 - 18q先于 - 17p出现 ,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鼻咽癌树模型提示 ,- 3p是重要的早期事件 ,- 11q、- 14q、- 16q、- 9p亦是鼻咽癌发生中的非随机事件 ,这些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着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的肿瘤相关基因 ;同时树模型还提示 ,12p上可能也有与鼻咽癌相关的瘤基因。结论 根据比较基因组杂交资料构建的肿瘤发生发展的树模型 ,可以揭示肿瘤多基因、多阶段、多途径发生发展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结直肠癌 癌变过程 比较基因组杂交 肿瘤生物学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20486例产前诊断样本中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核型结果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佟玉龙 潘虹 +3 位作者 卫凯平 付杰 于丽 杨慧霞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3-309,共7页
目的探讨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 sSMC)在行产前诊断病例中的检出率、产前诊断指征及妊娠结局,为临床工作中sSMC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 目的探讨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 sSMC)在行产前诊断病例中的检出率、产前诊断指征及妊娠结局,为临床工作中sSMC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产前诊断中心20 541例行产前诊断的病例资料,统计胎儿绒毛、羊水和脐带血标本经细胞培养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sSMC的检出率、产前诊断指征和妊娠结局。采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部分胎儿染色体异常来源。结果在培养成功的20 486例产前诊断样本中,共检出sSMC 20例,总检出率为0.98‰;其中,绒毛膜活检、羊膜腔穿刺和经腹脐静脉穿刺标本中,sSMC检出率分别为2.20‰(2/910)、0.74‰(14/18 824)和5.32‰(4/752);嵌合性核型12例。以夫妻一方染色体异常、胎儿超声结构异常、不良孕产史、孕妇高龄和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为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中,sSMC检出率分别为10.42‰(1/96)、2.65‰(4/1 507)、1.89‰(5/2 643)、0.83‰(8/9 624)和0.49‰(2/4 013)。11例孕妇进一步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其中4例发现含有致病性基因拷贝数变异改变,分别由2q11.1-q12.1、2p12-p11.1和2q11.1-q12.1、7q11.21-q11.23、15q11.1-q13.3重复突变组成,后期均终止妊娠;7例检测为非致病性sSMC,其中1例引产,6例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且妊娠结局良好,后期电话随访自述子代均未见异常。结论sSMC在行产前诊断病例中检出率较低,但夫妻一方染色体异常、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和不良孕产史是发生sSMC最重要的指征。细胞遗传学与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可以对sSMC的性质、来源和致病性进行明确诊断,在产前遗传咨询和妊娠结局选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核型分析 遗传标记 比较基因组杂交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关于卵巢癌遗传学研究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黎静 钟梅 《医学综述》 2006年第23期1440-1442,共3页
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常与染色体异常有关,这种非随机性的异常主要包括了染色体的丢失、获得、扩增和重排等。随着遗传学研究技术不断地深入,人们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上建立了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 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常与染色体异常有关,这种非随机性的异常主要包括了染色体的丢失、获得、扩增和重排等。随着遗传学研究技术不断地深入,人们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上建立了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并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肿瘤生物学上,本文就卵巢癌遗传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荧光原位杂变技术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微阵列
下载PDF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多发畸形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游艳琴 汪淑娟 +3 位作者 汪龙霞 卢彦平 任远 李亚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50-757,共8页
目的将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用于多发畸形胎儿的分子遗传学分析,并探讨其在辅助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超声诊断为胎儿全身多发畸形的妊娠妇女31例,孕妇年龄20~37岁,孕... 目的将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用于多发畸形胎儿的分子遗传学分析,并探讨其在辅助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超声诊断为胎儿全身多发畸形的妊娠妇女31例,孕妇年龄20~37岁,孕周21~27周。在超声引导下获取羊水或脐血,再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结果 31例多发畸形脐血样本均进行了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中4例培养失败,1例无核分裂象,培养成功的26例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者23例,异常3例,核型异常率为11.54%(3/26)。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中有4例未发现致病性染色体缺失/重复,21例发现了微缺失和微重复,但均为染色体多态性,不具有致病性,6例检查异常,异常率19.35%(6/31)。结论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具有分辨率高、覆盖广泛的优势,不仅弥补了培养失败和细胞活力不够无法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缺陷,还能从亚显微结构发现缺失和重复,对于畸形原因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基因组杂交 畸形 多发性 核型分析
下载PDF
高分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临床复杂染色体异常遗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葛运生 孔辉 +5 位作者 曾寰 江雨 郭奇伟 李健 黄新力 周裕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评估高分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在临床复杂染色体异常遗传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咨询门诊患者2例、产前诊断门诊患者2例。2例遗传咨询患者按无菌要求、EDTA抗... 目的评估高分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在临床复杂染色体异常遗传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咨询门诊患者2例、产前诊断门诊患者2例。2例遗传咨询患者按无菌要求、EDTA抗凝,采集2~4ml外周血;2例产前诊断患者,经遗传咨询、术前检查后,于手术室B超引导下抽取约2~3ml脐血。对4份标本分别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提取4份标本的全基因组DNA,应用ArrayCGH进行亚显微水平分析。ArrayCGH结果最后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验证。结果ArrayCGH检测发现4例患者在多条染色体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制和缺失,这些复制和缺失大多数没有被核型分析检测到。1号病例为4p16.3-4p15.31复制、4p16.3端粒区缺失;2号病例为Xpll.22-Xq11.1复制;3号病例为2q37.3缺失、4p16.3-4p15.32复制;4号病例为2q14.3-2q21.1缺失、2q21.2-2q32.1复制。FISH检测与ArrayCGH结果相吻合。结论ArrayCGH可以准确检测亚显微的微小片段缺失、复制等拷贝数变化,且能确定断裂位点,可为临床遗传诊断提供依据。(手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46-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基因组杂交 微阵列分析 染色体畸变 核型分析 基因组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食管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细胞染色体变化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秦艳茹 王立东 +5 位作者 邝丽芸 关新元 庄则豪 范宗民 邓文 曹世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48-1053,共6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早期可发生局部淋巴或血行转移,这是导致复发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但是,食管癌转移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染色体变化的特征,寻找或定位与食管癌转移相关基因,加...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早期可发生局部淋巴或血行转移,这是导致复发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但是,食管癌转移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染色体变化的特征,寻找或定位与食管癌转移相关基因,加深对其转移机制的了解。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CGH)分析15例食管癌患者原发灶和其对应的淋巴结转移灶的染色体基因组改变。结果:最常见染色体DNA拷贝数增加的部位是3q,8q,6p,20p,5p,18p,2p,2q,1q;常见的染色体DNA拷贝数丢失的部位是10p,10q,17p,18q,4p,13q。其中,最有意义的发现是6p增加(原发灶:2/15,13%,转移灶:7/15,47%),20p增加(原发灶:5/15,33.3%,转移灶:11/15,73.3%)。第二个发现是10p丢失(原发灶:2/15,13.3%,转移灶:8/15,53%),10q丢失(原发灶:2/15,13.3%,转移灶:7/15,46.6%)。结论:食管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细胞染色体基因组改变最显著的部位是6p,20p的增加和10p,10q的丢失;这些部位可能存在与食管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病理学 淋巴结转移 比较基因组杂交
下载PDF
鼻咽癌转移相关基因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和cDNA微阵列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亮 关新元 +5 位作者 唐发清 赵燕 胡智 罗非君 顾唤华 曹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8-593,共6页
为筛选在鼻咽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 (CGH)和cDNA微阵列方法研究成瘤和转移能力不同的鼻咽癌细胞株 6 10B和 5 8F .CGH结果显示 ,2种细胞株在 5p、7q、8p、9q、11p、12q和 17p的一定区域存在差异性扩增 ,在 2... 为筛选在鼻咽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 (CGH)和cDNA微阵列方法研究成瘤和转移能力不同的鼻咽癌细胞株 6 10B和 5 8F .CGH结果显示 ,2种细胞株在 5p、7q、8p、9q、11p、12q和 17p的一定区域存在差异性扩增 ,在 2q存在差异性缺失 ;cDNA微阵列显示 ,相对于非转移性 6 10B细胞株 ,高转移性 5 8F细胞表现一些基因表达的上调及下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转移相关基因 比较基因组杂交 CDNA微阵列
下载PDF
喉癌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尚超 富伟能 +3 位作者 徐振明 李福才 黄带发 孙开来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39-544,共6页
寻找与喉癌发生进展的相关基因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了 18例喉癌患者。结果显示 ,每例喉癌细胞染色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包括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的扩增或丢失。平均每例有 12 9处异常区域 ,丢失多于扩增 ,分别为每例 7 2处和 5... 寻找与喉癌发生进展的相关基因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了 18例喉癌患者。结果显示 ,每例喉癌细胞染色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包括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的扩增或丢失。平均每例有 12 9处异常区域 ,丢失多于扩增 ,分别为每例 7 2处和 5 7处。主要为 3q(78% )、5 p(6 1% )、11q(5 6 % )、1q(5 0 % )、8p(4 4 % )、8q(39% )和 15q(39% )的扩增 ;3p(70 % )、5 q(78% )、9p(6 7% )、13q(5 0 % )、1p(4 4 % )和 14q(39% )的丢失。有多条染色体区带上出现特异的扩增或丢失 ,特别是 1p13 2 1(8/ 18)、3p2 1 2 3(14 / 18)、5 p2 1 2 2 (14 / 18)、9p12 pter(10 / 18)和 13q2 1 31(8/18)的拷贝数增加明显 ,而 1q11 2 1(11/ 18)、3q15 2 1(12 / 18)、8p2 2 2 4 (6 / 18)、11q12 13(8/ 18)、15q2 1 2 3(7/ 18)和18p11(8/ 18)区域的丢失为喉癌的特征性变化 ,说明这些区域中存在与喉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比较基因组杂交 癌基因 抑癌基因
下载PDF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鉴定标记染色体的来源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璐 邬玲仟 +7 位作者 梁德生 潘乾 龙志高 戴和平 李娟 蔡芳 夏昆 夏家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4-267,共4页
目的:确定额外标记染色体来源,对染色体异常患者进行明确的遗传学诊断。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1例小标记染色体患者进行分子... 目的:确定额外标记染色体来源,对染色体异常患者进行明确的遗传学诊断。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1例小标记染色体患者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1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q11-q12区有一明显扩增,提示该额外小标记染色体来源于13号染色体pter→q12。结论:CGH结合FISH技术是鉴别标记染色体来源的又一快速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基因组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标记染色体
下载PDF
基于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在不同阶段胚胎中的临床应用结局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沈鉴东 吴畏 +6 位作者 舒黎 蔡令波 谢佳孜 马龙 孙雪萍 崔毓桂 刘嘉茵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28-834,共7页
目的 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D/PGS)中的应用效果及不同胚胎阶段活检的临床结局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PGD/... 目的 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D/PGS)中的应用效果及不同胚胎阶段活检的临床结局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PGD/PGS治疗的381个周期,其中, PGD 320个周期,采用卵裂期活检156个周期、囊胚期活检164个周期;PGS 61个周期,采用卵裂期活检23个周期、囊胚期活检38个周期.活检标本采用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结合array-CGH技术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所有移植周期均采用单胚胎移植,以活产率作为主要临床结局的评价指标.结果array-CGH技术在PGD/PGS中的明确诊断胚胎比例达96.9%~99.1%.PGD活检周期中,卵裂期活检的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和每活检周期活产率分别为50.0%(58/116)、37.2%(58/156),而囊胚期活检者分别为67.5%(85/126)、51.8%(85/16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GS活检周期中,卵裂期活检的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和每活检周期活产率均为34.8%(8/23),而囊胚期活检者均为42.1% (16/38),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rray-CGH技术在PGD/PGS中的应用具有高诊断率,基于array-CGH技术的PGD/PGS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活产率.在PGD周期中,囊胚期活检比卵裂期活检具有更高的活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前诊断 比较基因组杂交 微阵列分析 分裂期 囊胚 活组织检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
原文传递
联合应用多种细胞及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确诊额外标记染色体 被引量:6
15
作者 谭跃球 狄玉芬 +3 位作者 宋元宗 程德华 李麓芸 卢光绣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2-396,共5页
目的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传统细胞遗传学技术分析1例额外标记染色体(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MC),探讨这... 目的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传统细胞遗传学技术分析1例额外标记染色体(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MC),探讨这些技术的联合使用在识别新发生的标记染色体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1例智力低下患儿,通过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其染色体核型。针对发现的SMC,通过CGH分析其起源,通过FISH技术证实。同时应用N带和C带技术分析SMC的随体组成和着丝粒组成。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分析该SMC的表型效应。结果染色体G带分析显示患者为携带SMC的嵌合体,核型描述为mos.47,XX,+may[31]/48,XX,+2mar[29]。CGH分析显示患儿基因组中有15q11→q14片段重复,以15q探针与患者中期分裂相进行FISH检测证实SMC来源于15号染色体。应用检测缺失型Prader-wiUi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的UBE3A探针与患者中期分裂相检测显示SMC有两个UBE3A杂交信号,对照的PML位点没有信号。N带显示SMC携带双随体,c带分析SMC为双着丝粒。综合上述结果,患者核型为:mos.47,xx,+der(15)(pter+q14::q14→pter)[31]/48,XX,+2der(15)(pter→q14::q14→pter)[29].ish der(15)(WCPl5+,UBE3A++,PML-)。结论CGH对于检测出不平衡染色体结构重排具有提示作用,结合FISH和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技术,为确定SMC的结构组成提供了可信的技术平台,为分析这类异常核型个体的表型、预后和复发风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外标记染色体 比较基因组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骨肉瘤重要信号通路的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文雅 王国文 +3 位作者 郝梦泽 杜晓玲 杨蕴 杨吉龙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目的 通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方法检测人骨肉瘤基因组的拷贝数异常,探讨并验证骨肉瘤重要信号通路的遗传学异常及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aCGH检测10例... 目的 通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方法检测人骨肉瘤基因组的拷贝数异常,探讨并验证骨肉瘤重要信号通路的遗传学异常及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aCGH检测10例新鲜骨肉瘤标本的基因拷贝数变化,然后利用基因和基因组京都百科全书通路分析方法(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确定骨肉瘤有关信号通路的基因改变,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对10例骨肉瘤标本的aCGH数据进行KEGG通路分析发现33条信号通路的分子有明显的基因拷贝数改变,20条信号通路的分子存在明显的基因扩增,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mTOR通路;13条信号通路的分子存在明显的基因缺失,如Wnt和Hedgehog通路.另外,还发现与细胞-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相关的信号通路也存在明显的遗传学改变,如CAMs和紧密连接信号通路存在基因扩增、黏着连接通路存在基因缺失.通过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证实VEGF信号通路中的VEGFA基因明显扩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证实骨肉瘤中VEGFA蛋白高表达,并且与微血管密度紧密相关.结论 骨肉瘤信号通路的遗传学改变涉及VEGF、mTOR、Wnt、Hedgehog、CAMs、紧密连接、黏着连接信号通路及其他26条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的遗传学改变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为骨肉瘤针对特定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分子遗传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信号传导 微阵列分析 比较基因组杂交
原文传递
大肠癌染色体组DNA拷贝数异常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秀萍 河内茂人 +1 位作者 小贺厚德 佐々木功典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5-359,共5页
目的分析大肠癌染色体组DNA拷贝数异常区域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检测73例大肠癌患者的标本。结果大肠癌染色体8p12-pter丢失和8q23-qter扩增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而8q23-qter扩增和18q12-qter... 目的分析大肠癌染色体组DNA拷贝数异常区域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检测73例大肠癌患者的标本。结果大肠癌染色体8p12-pter丢失和8q23-qter扩增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而8q23-qter扩增和18q12-qter丢失与远处器官转移和(或)术后复发显著相关;8q23-qter扩增、8p12-pter和18q12-qter丢失,与大肠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ox多因素分析表明,18q12-qter丢失在大肠癌是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生物学指标。结论采用CGH法检测染色体组DNA拷贝数异常能预测大肠癌患者的预后,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基因组杂交 结直肠肿瘤 DNA 染色体
原文传递
Chromosomal imbalances revealed in primary rhabdomyosarcomas b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被引量:3
18
作者 LI Qiao-xin LIU Chun-xia CHUN Cai-pu QI Yan CHANG Bin LI Xin-xia CHEN Yun-zhao NONG Wei-xia LI Hong-an LI F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1277-1282,共6页
Background Previous cytogenetic studies revealed rhabdomyosarcoma. We profiled chromosomal imbalances aberrations varied among the three subtypes of n the different subtypes and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ckground Previous cytogenetic studies revealed rhabdomyosarcoma. We profiled chromosomal imbalances aberrations varied among the three subtypes of n the different subtypes and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parameters and genomic aberrations. Methods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genomic imbalances in 25 cases of primary rhabdomyosarcomas and two rhabdomyosarcoma cell lines. Specimens were reviewed to determine histological type, pathological grading and clinical staging. Results Changes involving one or more regions of the genome were seen in all rhabdomyosarcomal patients. For rhabdomyosarcoma, DNA sequence gains were most frequently (〉30%) seen in chromosomes 2p, 12q, 6p, 9q, 10q, lp, 2q, 6q, 8q, 15q and 18q; losses from 3p, 11p and 6p. In aggressive 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 frequent gains were seen on chromosomes 12q, 2p, 6p, 2q, 4q, 10q and 15q; losses from 3p, 6p, lq and 5q. For embryonic rhabdomyosarcoma, frequent gains were on 7p, 9q, 2p, 18q, lp and 8q; losses only from 11p. Frequently gained chromosome arms of translocation associated with rhabdomyosarcoma were 12q, 2, 6, 10q, 4q and 15q; losses from 3p, 6p and 5q. The frequently gained chromosome arms of nontranslocation associated with rhabdomyosarcoma were 2p, 9q and 18q, while 11p and 14q were the frequently lost chromosome arms. Gains on chromosome 12q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ranslocation type. Gains on chromosome 9q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staging. Conclusions Gains on chromosomes 2p, 12q, 6p, 9q, 10q, lp, 2q, 6q, 8q, 15q and 18q and losses on chromosomes 3p, 11p and 6p may be related to rhabdomyosarcomal carcinogenesis. Furthermore, gains on chromosome 12q may be correlated with translocation and gains on chromosome 9q with the early stages of rhabdomyosarc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ABDOMYOSARCOMA fusion gene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原文传递
G-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和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卫社 陈其能 +1 位作者 吴新华 梁清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 探讨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程序及意义。方法 采集102例妊娠16周~24周胎儿的羊水,采用G显带、G... 目的 探讨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程序及意义。方法 采集102例妊娠16周~24周胎儿的羊水,采用G显带、G显带/FISH和G显带/FISH/CGH三阶梯的核型诊断程序,并分析其在产前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102例胎儿中,经第1阶梯诊断核型98例,诊断困难2例,失败2例;第2阶梯诊断核型2例,诊断困难1例,失败1例;第3阶梯诊断核型2例。经3阶梯诊断程序核型的诊断率达100%(102/102例),异常核型7例(7/102例,6.68%),其中第1、第2和第3阶梯分别诊断异常核型4例(4/7例,57.1%)、1例(1/7例,14.3%)和2例(2/7例,28.5%)。结论 在产前诊断中实施3阶梯诊断程序有助干撂高核型的确诊率.规范染色体诊断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比较基因组杂交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妇产科应用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玉池 凌斌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学遗传技术,具有快速、安全、简便、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及多色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间期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DNA片段的染色体定位等研究中,推动了临床细胞遗传学的发展...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学遗传技术,具有快速、安全、简便、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及多色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间期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DNA片段的染色体定位等研究中,推动了临床细胞遗传学的发展。随着细胞遗传学研究技术的不断深入,在FISH技术上建立了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GH)。目前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妇科肿瘤相关基因诊断和分析中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从FISH技术探针的类型、标记方法及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微阵列 产前诊断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