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色拉油返色原因初探及对策 被引量:26
1
作者 左青 章家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9-81,共3页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了大豆色拉油返色的原因 ,从大豆色拉油生产过程中控制每一个可能造成返色的途径 ,用化学精炼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 ,将大豆色拉油的色泽控制在Y7,R0 3。经6h油脂加速加热实验后R0 3升到R1 2 ,小于 2。
关键词 大豆色拉油 返色 加速加热实验 色泽
下载PDF
不同成熟度国产大豆对大豆油脱色工艺及回色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毕艳兰 谷克仁 孙东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4-26,共3页
以不同成熟度的国产大豆所制备的脱胶油为原料,采用化学氧化和物理吸附的方法对其进行脱色处理,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对脱色效果、回色现象以及脱色油的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物理吸附真空脱色工艺,活性白土的添加量4%,脱... 以不同成熟度的国产大豆所制备的脱胶油为原料,采用化学氧化和物理吸附的方法对其进行脱色处理,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对脱色效果、回色现象以及脱色油的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物理吸附真空脱色工艺,活性白土的添加量4%,脱色温度90℃,脱色时间30min,其脱色效果最好。脱色后的油脂放置一段时间后,熟大豆脱色油发生回色现象,而青大豆油色泽反而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大豆 大豆油 脱色工艺 回色 化学氧化法 物理吸附法 脱色效果
下载PDF
油脂回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余权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18,共4页
油脂回色是长期困扰油脂工业界的问题,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但系统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亚洲。对油脂回色机理、影响油脂回色的主要因素如油料的水分、品种、前处理过程、油脂的制取过程、油脂精炼过程及油脂储存条件进行综述,以期能为油... 油脂回色是长期困扰油脂工业界的问题,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但系统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亚洲。对油脂回色机理、影响油脂回色的主要因素如油料的水分、品种、前处理过程、油脂的制取过程、油脂精炼过程及油脂储存条件进行综述,以期能为油脂回色后续深入研究及油脂工业上对回色的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回色 机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大豆油凹凸棒脱色及其返色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佳宁 孙贺 +1 位作者 胡立志 于殿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共5页
采用凹凸棒作为吸附剂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色,以脱色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脱色条件为脱色时间32min、脱色温度110℃、搅拌速率250r/min、脱色剂(凹凸棒)用量3%,此条件下,凹凸棒脱色大豆油的... 采用凹凸棒作为吸附剂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色,以脱色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脱色条件为脱色时间32min、脱色温度110℃、搅拌速率250r/min、脱色剂(凹凸棒)用量3%,此条件下,凹凸棒脱色大豆油的脱色率为71.83%。将凹凸棒脱色后的大豆油与普通脱色大豆油分别进行一定时间的105℃加热,对二者的色泽红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以凹凸棒作为吸附剂的脱色油脂较为稳定,不易返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凹凸棒 脱色 返色
下载PDF
精炼大豆油返色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沈彩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20,共4页
返色现象是油脂精炼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毛油来源、生产工艺条件及TBHQ的添加量等方面进行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毛油质量差异较大,精炼得到的成品油返色时间也有很大不同;生产工... 返色现象是油脂精炼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毛油来源、生产工艺条件及TBHQ的添加量等方面进行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毛油质量差异较大,精炼得到的成品油返色时间也有很大不同;生产工艺条件对大豆油返色的影响较大,且添加TBHQ能有效延缓油脂的氧化、返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精炼 返色 烘箱法 工艺条件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凤香 穆昭 胡敏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共2页
返色现象是植物油精炼后会经常遇到问题,如何有效控制返色现象,提高油脂品质稳定性,是油脂行业迫切需要解决难题。该文论述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研究进展。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返色 油泽
下载PDF
玉米油返色现象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禧华 高裕宗 +2 位作者 陈凤香 胡敏 杨波涛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12,共3页
该文报道对上海市场四种品牌玉米油返色情况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光照储存条件下,四种玉米油返色情况各不相同;同一种玉米油返色达到最大值时所用时间从少到多依次为:日光灯照射、自然散光、避光;且玉米油自身品质,对返色现象发生... 该文报道对上海市场四种品牌玉米油返色情况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光照储存条件下,四种玉米油返色情况各不相同;同一种玉米油返色达到最大值时所用时间从少到多依次为:日光灯照射、自然散光、避光;且玉米油自身品质,对返色现象发生有较大影响,金属离子铜和铁含量高的玉米油色泽变化明显,存在多次返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返色 油脂色泽
下载PDF
Freundlich方程在油脂脱色体系中的应用及其返色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丽娜 张欢 +2 位作者 刘飞 孙立斌 于殿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7-31,共5页
采用活性白土与凹凸棒土复配对油脂脱色,以脱色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Freundlich方程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色剂用量1.9g/100mL、脱色时间40min、脱色温度110℃、脱色剂活性白... 采用活性白土与凹凸棒土复配对油脂脱色,以脱色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Freundlich方程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色剂用量1.9g/100mL、脱色时间40min、脱色温度110℃、脱色剂活性白土与凹凸棒土的复配比例为2:3,在该条件下油脂脱色率为85%。并将不同比例复配的活性白土与凹凸棒土脱色后的大豆油分别进行一定时间的105℃加热实验,测定在不同时间的吸光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吸附剂添加量为1.7g/100mL时,凹凸棒土的添加比例越多,油脂越稳定,不易返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FREUNDLICH方程 脱色 返色
下载PDF
浅析含磷量对大豆油回色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陈瑶 王艳梅 +1 位作者 王艳丽 毕娓娓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2年第6期52-54,共3页
油脂色泽是消费者对油脂产品最直接的感官评定。本文针对油脂回色现象进行研究,影响油脂回色的因素很多,含磷量是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大豆油中的含磷量多少与大豆油回色的关系,得出结论:含磷量高的大豆油更容易回色,也更越容易... 油脂色泽是消费者对油脂产品最直接的感官评定。本文针对油脂回色现象进行研究,影响油脂回色的因素很多,含磷量是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大豆油中的含磷量多少与大豆油回色的关系,得出结论:含磷量高的大豆油更容易回色,也更越容易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回色 含磷量
下载PDF
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磷脂、生育酚及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及其对返色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立友 胡晖 +5 位作者 段玉权 石爱民 杨颖 刘丽 刘红芝 王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18,共4页
对精炼各工序玉米油中磷脂含量、生育酚(V_E)含量及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其与返色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精炼过程中磷脂含量显著降低,其中脱胶碱炼工序降幅为89.44%;VE含量显著降低,脱臭工序降幅为41.31%;金属元素铁、铜含量... 对精炼各工序玉米油中磷脂含量、生育酚(V_E)含量及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其与返色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精炼过程中磷脂含量显著降低,其中脱胶碱炼工序降幅为89.44%;VE含量显著降低,脱臭工序降幅为41.31%;金属元素铁、铜含量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44.78%、43.75%;脱臭油较脱色油返色性较高;油脂色泽红值与金属元素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磷脂、V_E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色泽红值变化与磷脂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说明磷脂在油脂返色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精炼工序 磷脂 VE 金属元素 返色
下载PDF
增白剂在涂料制备中的用量及对白卡纸返黄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夏安军 韩卿 李丛东 《中华纸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8-50,共3页
选用六个不同厂家的四磺酸液体荧光增白剂进行白卡纸涂布研究,综合验证了荧光增白剂在涂料中的添加量对白卡纸白度及返黄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WA的用量为0.6%至0.8%时,成纸白度最高,返黄值最低。
关键词 荧光增白剂 白卡纸 返黄
下载PDF
精炼加工对玉米油营养指标和风险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尚刚 董济萱 +3 位作者 于洪起 王万祥 王伟 邓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0,共6页
以玉米油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传统精炼过程中原油、中和油、脱色油及成品油的营养指标(植物甾醇、生育酚、角鲨烯)及风险指标(回色变化、玉米赤霉烯酮、3-MCPDEs和缩水甘油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玉米油回色受原油中磷脂和生育酚含量影... 以玉米油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传统精炼过程中原油、中和油、脱色油及成品油的营养指标(植物甾醇、生育酚、角鲨烯)及风险指标(回色变化、玉米赤霉烯酮、3-MCPDEs和缩水甘油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玉米油回色受原油中磷脂和生育酚含量影响较大,中和、脱色、脱臭工段可有效控制玉米赤霉烯酮,脱臭工段对玉米油营养指标、3-MCPDEs含量和缩水甘油酯含量均有较大影响。结合实验结果将实际精炼工艺参数调整为:中和温度70~85℃,中和时间不短于45 min;水洗过程使用检控氯离子的软水,用量大于8%。脱色工段采用柠檬酸(用量100 mg/kg)预脱色,将活性白土、凹凸棒土、膨润土等不同种类的白土根据原油指标进行混合添加,白土活性度选择120~150,脱色真空残压2.5~3.5 kPa,温度100~120℃,脱色时间20~30 min;脱臭工段脱臭温度235~245℃,脱臭时间60~80 min,绝对真空度不大于400 Pa,一般保持在200~300 Pa。生产实践表明,新工艺脱色剂用量降低20%,成品油色泽R1.2,回色效应有所改善,ΔR由原工艺的1.2下降至0.8,生育酚、植物甾醇保留率均大于80%,玉米赤霉烯酮去除率达86.2%,3-MCPDEs及缩水甘油酯增加量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精准适度加工 植物甾醇 生育酚 角鲨烯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回色 玉米赤霉烯酮
下载PDF
油脂返色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立友 胡晖 +4 位作者 刘红芝 段玉权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0-156,共7页
油脂在储存、销售等过程中,色泽会变深,产生"返色"现象,导致感官品质下降,影响油脂产品的销售,甚至影响油脂企业的信誉及发展,尚未得到解决。在对国内外文献统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γ-生育酚、磷脂、金属离子、脂溶性色素等... 油脂在储存、销售等过程中,色泽会变深,产生"返色"现象,导致感官品质下降,影响油脂产品的销售,甚至影响油脂企业的信誉及发展,尚未得到解决。在对国内外文献统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γ-生育酚、磷脂、金属离子、脂溶性色素等油脂返色因素以及在原料质量、加工过程、储存环境3个关键环节的返色控制技术,并对目前油脂返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作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油脂工业解决油脂返色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返色 影响因素 控制技术
下载PDF
大豆油返酸、返色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文山 卢美娟 +4 位作者 杨瑞楠 吕瑞 贺磊 穆俊伟 杨会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2,共4页
为对大豆油适度精炼和精准加工提供参考,对精炼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大豆油的返酸、返色程度以及一级大豆油中磷脂、残皂、不皂化物等组分对其返酸、返色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原油返酸和返色程度均最高,中和油最低;磷脂含量... 为对大豆油适度精炼和精准加工提供参考,对精炼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大豆油的返酸、返色程度以及一级大豆油中磷脂、残皂、不皂化物等组分对其返酸、返色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原油返酸和返色程度均最高,中和油最低;磷脂含量越高,大豆油返酸、返色程度越深;不皂化物含量越高,越有助于延缓大豆油返酸、返色;含皂量对大豆油返酸影响不显著,但会影响大豆油返色。综上,在大豆油生产中应控制磷脂含量和含皂量,减少不皂化物的损失,以延缓大豆油返酸、返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返酸 返色 精炼 磷脂 不皂化物
下载PDF
精炼过程对大豆油回色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百创 汤见平 +3 位作者 严中和 孙玉萍 詹亚名 胡金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13,共7页
从大豆油精炼生产工艺出发,考察γ-生育酚、磷、金属离子等影响大豆油回色的微量成分在精炼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及其与辅料添加量、脱臭条件对储存期成品大豆油回色的影响。结果表明:γ-生育酚在脱臭工段损失最大,建议脱臭温度在250℃以下... 从大豆油精炼生产工艺出发,考察γ-生育酚、磷、金属离子等影响大豆油回色的微量成分在精炼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及其与辅料添加量、脱臭条件对储存期成品大豆油回色的影响。结果表明:γ-生育酚在脱臭工段损失最大,建议脱臭温度在250℃以下,而辅料和汽提蒸汽压力的微调对其影响不大;水化磷脂基本在脱胶工段可以彻底脱除,酸炼脱胶主要脱除非水化磷脂,建议将磷含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设置在脱胶工段,以降低脱色工段白土吸附除磷的压力和生产成本;金属离子基本可以在正常的脱酸、脱色工段利用皂脚和脱色剂吸附脱除;γ-生育酚损失率、脱臭油的磷含量与储存期成品大豆油的回色呈正相关,而金属离子与回色无相关性;脱色剂种类配比对不同产地大豆油的回色无显著影响;而高柠檬酸添加量对储存1个月的大豆油回色有抑制作用,但随储存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不明显;脱臭温度、汽提蒸汽压力对美国大豆油的回色影响不大,但对巴西大豆油回色影响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γ-生育酚 金属离子 回色 精炼生产工艺
下载PDF
α-及γ-生育酚对玉米油回色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余权 徐学兵 +2 位作者 姜元荣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1,59,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酚异构体对油脂回色的影响,分别将α-生育酚、γ-生育酚及α-和γ-生育酚添加到中链脂肪酸甘油酯(MCT)和玉米油甘油三酯中,通过105℃烘箱加热10 h来考察回色情况。结果表明,在MCT和玉米油三酰甘油中,虽然α-生育酚损失...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酚异构体对油脂回色的影响,分别将α-生育酚、γ-生育酚及α-和γ-生育酚添加到中链脂肪酸甘油酯(MCT)和玉米油甘油三酯中,通过105℃烘箱加热10 h来考察回色情况。结果表明,在MCT和玉米油三酰甘油中,虽然α-生育酚损失量远大于γ-生育酚,但微小的γ-生育酚的变化对油脂回色的影响却更显著。加热之后,玉米油甘油三酯中生育酚的损失量大于MCT中的损失量。尽管α-生育酚单独存在的情况下对玉米油的回色几乎没有影响,但当α-及γ-生育酚共同存在的情况下,α-生育酚对γ-生育酚引起的玉米油的回色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中链脂肪酸甘油酯 回色 Α-生育酚 γ-生育酚
下载PDF
一级大豆油回色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雨 黄振伟 黄丹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22期189-192,共4页
油脂回色指油脂颜色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的现象。一级大豆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脂之一,其油脂回色的影响因素及回色控制一直困扰着油脂学术界及工业界。本文分析了油料大豆的品种品质,精炼工艺中的脱胶、脱酸、脱臭和脱色等工序,温度、磷... 油脂回色指油脂颜色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的现象。一级大豆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脂之一,其油脂回色的影响因素及回色控制一直困扰着油脂学术界及工业界。本文分析了油料大豆的品种品质,精炼工艺中的脱胶、脱酸、脱臭和脱色等工序,温度、磷脂含量、生育酚含量、金属离子、脂肪酸组成、成品油的储存条件、脂肪氧化酶等可能影响油脂回色的因素,以期为延缓一级大豆油回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级大豆油 回色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油脂返色机理综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生 于洪起 +2 位作者 宋长虹 尚刚 张毅新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5年第5期38-40,共3页
食用油脂返色现象是植物油精炼后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防止返色现象对产品外观质量的影响,给销售环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油脂返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对食用油脂返色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且阐... 食用油脂返色现象是植物油精炼后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防止返色现象对产品外观质量的影响,给销售环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油脂返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对食用油脂返色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且阐述油脂返色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返色 影响因素 返色机理
下载PDF
影响植物油回色因素及控制措施
19
作者 邓庆森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食用植物油回色既影响油脂品质,还会增加二次处理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油脂加工企业和油脂研究人员的一大难题。文章从油脂加工原料、油脂加工原料预处理和精炼过程、油脂储藏条件等多环节分析造成油脂回色的因素,综述了抑制磷脂转化... 食用植物油回色既影响油脂品质,还会增加二次处理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油脂加工企业和油脂研究人员的一大难题。文章从油脂加工原料、油脂加工原料预处理和精炼过程、油脂储藏条件等多环节分析造成油脂回色的因素,综述了抑制磷脂转化,选择合适的脱色剂和抗氧剂等工艺控制措施,可为油脂回色现象研究和油脂加工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回色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下载PDF
玉米油和大豆油回色关键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尤梦圆 陈焱 +4 位作者 刘芯羽 李世磊 李晓龙 王翔宇 王风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3-149,共7页
近百年来,国内外针对油脂回色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但食用油产品的回色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影响回色的关键因素尚无定论,效果显著且能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控制技术仍需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研究玉米油和大豆油的回色程度和生育酚损失量及油... 近百年来,国内外针对油脂回色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但食用油产品的回色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影响回色的关键因素尚无定论,效果显著且能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控制技术仍需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研究玉米油和大豆油的回色程度和生育酚损失量及油脂氧化指标,发现脱臭油的全氧化值决定了成品油的回色程度。合适的脱臭条件能尽量去除小分子氧化产物,降低成品油的全氧化值,回色程度可由3.1降至1.6,保证了产品色泽稳定性;储存期间,抑制回色的关键就是控制氧化,对成品油采取合理的抗氧化措施可降低81.8%的回色程度,也是抑制油脂回色的有效举措。这为企业解决玉米油和大豆油回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大豆油 回色 脱臭 抗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