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隐喻视角下“头发”和“hair”的对比探究
1
作者 魏铭辉 周锦国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5期169-172,共4页
认知隐喻学认为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中介,在此基础上身体词被赋予了诸多隐喻。选取身体词“头发”和“hair”进行对比分析,借助CCL和COCA语料库,结合两国不同文化背景,分析“头发”和“hair”隐喻色彩的异同。研究发现,“头... 认知隐喻学认为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中介,在此基础上身体词被赋予了诸多隐喻。选取身体词“头发”和“hair”进行对比分析,借助CCL和COCA语料库,结合两国不同文化背景,分析“头发”和“hair”隐喻色彩的异同。研究发现,“头发”和“hair”基本释义相同,也都拥有年龄色彩和情感色彩,但“头发”还拥有“hair”所不具备的器官色彩。在分析原因时,借助体认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指出器官构造的高度相似导致体验感的高度相似,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导致语言加工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身体词 头发 汉英对比 体认语言学
下载PDF
中国诗歌的具身隐喻英译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潘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68,94,112,共7页
具身性意象是贯穿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主流意象之一,该类意象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视角,详细解读中国诗歌具身性意象的基本类型及其内涵,对比分析其哲学思想及情感色彩的传译过程与传译效果,以利于译者对中... 具身性意象是贯穿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主流意象之一,该类意象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视角,详细解读中国诗歌具身性意象的基本类型及其内涵,对比分析其哲学思想及情感色彩的传译过程与传译效果,以利于译者对中国诗歌深层心理、文化成因以及审美价值等要素的进一步考量与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英译 具身隐喻 认知隐喻 情感 哲思
下载PDF
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的认知隐喻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段钨金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17-120,共4页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对经典名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三首(Sonnet 73)进行解读和赏析,旨在为莎翁十四行诗的赏析探讨新的视角。发现Sonnet 73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认知隐喻,其中包括本体隐喻、结...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对经典名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三首(Sonnet 73)进行解读和赏析,旨在为莎翁十四行诗的赏析探讨新的视角。发现Sonnet 73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认知隐喻,其中包括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容器隐喻、意象隐喻等,构成了既错综复杂又精细巧妙的整体隐喻框架。诗人将人的生命隐喻为一年的轮回、一日的更迭,以及火焰的生熄变化,指出人到了晚年,犹如黄叶零落的秋天、犹如落霞消残的黄昏、犹如奄奄一息的灰烬,生命即将结束,死亡即将来临,所以要抓住时光的分分秒秒去珍惜生命、珍惜爱情、珍惜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第七十三首十四行 认知隐喻 诗歌欣赏
下载PDF
英汉认知隐喻对比研究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建亮 《科学咨询》 2022年第9期13-17,共5页
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对1995~2021年CNKI数据库中英汉认知隐喻对比研究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剖析,探讨了英汉认知隐喻对比研究的总体趋势、核心作者群、高被引文献、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问题。
关键词 英汉认知隐喻对比 CITESPACE 核心作者 研究热点
下载PDF
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被引量:205
5
作者 李瑛 文旭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以英汉head(头)为语料,从认知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1)隐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大于转喻;(2)在词义延伸中有两种思维结构: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部分代整...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以英汉head(头)为语料,从认知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1)隐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大于转喻;(2)在词义延伸中有两种思维结构: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结构;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思维结构。转喻呈连锁状延伸,隐喻呈辐射状延伸。两种思维结构相互交叉,出现连续统的现象;(3)当词义从本义向转喻、隐喻方向延伸的时候,离本义越远,修辞性就越强;(4)英语和汉语在词义延伸过程中,认知思维部分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义词 认知转喻 认知隐喻
下载PDF
习语的认知隐喻学机理读释——基于“冷(cold)”语料的汉英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孙毅 朱文静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4,共5页
结合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冷(cold)"的习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揭示和解读习语的内在特质。习语作为人类语言浓缩的精华,其意义的本质是理据性的,大多数习语的语义可经推导得出。研究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 结合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冷(cold)"的习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揭示和解读习语的内在特质。习语作为人类语言浓缩的精华,其意义的本质是理据性的,大多数习语的语义可经推导得出。研究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冷(cold)"的隐喻习语,且表现出和而不同、同大于异的表征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语 认知隐喻学 汉英对比
下载PDF
从修辞到思维、从语言到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 被引量:16
7
作者 石琳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3-27,共5页
隐喻研究从最初关注隐喻的装饰性功能到探寻隐喻的概念化功能,从分析语言领域的隐喻式表达到着眼非语言领域的隐喻思维,再到隐喻的多模态呈现,经历了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的转变。本文对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 隐喻研究从最初关注隐喻的装饰性功能到探寻隐喻的概念化功能,从分析语言领域的隐喻式表达到着眼非语言领域的隐喻思维,再到隐喻的多模态呈现,经历了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的转变。本文对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语境隐喻、多模态隐喻这五种隐喻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描述和梳理,揭示了不同隐喻理论框架下的隐喻概念之间融合与互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隐喻 认知隐喻 语法隐喻 语境隐喻 多模态隐喻 融合与互补
原文传递
方位标“里”、“内”、“中”的历时考察 被引量:6
8
作者 黄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6-70,共5页
汉语方位标“里”、“内”、“中”的用法功能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方位标“里”、“内”、“中”使用的纠结现象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时演变特征;造成“×里”、“×内”、“×中”使用上纠结的原因,语体和文体的... 汉语方位标“里”、“内”、“中”的用法功能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方位标“里”、“内”、“中”使用的纠结现象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时演变特征;造成“×里”、“×内”、“×中”使用上纠结的原因,语体和文体的影响只是外在的因素,其内在的因素是受到了与人类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认知心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标“里” “内” “中” 历时考察 纠结现象 认知隐喻
下载PDF
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探源 被引量:11
9
作者 艾素萍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6-99,共4页
词汇学习历来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而且有联想意义。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渊源,归纳总结... 词汇学习历来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而且有联想意义。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渊源,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 动物词汇 联想意义 探源
下载PDF
习近平政治话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志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60-65,共6页
认知隐喻研究关注人们如何创造概念、交流思想和思维运作。从分析隐喻的多模态呈现,再到隐喻的具身认知视域,经历了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体验哲学等多学科交互融合的研究趋势。习近平政治话语具有隐喻的典型特征。文章从政治隐... 认知隐喻研究关注人们如何创造概念、交流思想和思维运作。从分析隐喻的多模态呈现,再到隐喻的具身认知视域,经历了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体验哲学等多学科交互融合的研究趋势。习近平政治话语具有隐喻的典型特征。文章从政治隐喻、多模态隐喻、具身隐喻三个视角,探究习近平政治话语的隐喻特征、话语架构认知模式以及所蕴涵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理念,并认为习近平政治话语的阐释需要实现三个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话语 认知隐喻 多模态隐喻 具身隐喻
下载PDF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被引量:7
11
作者 方伟琴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61-64,共4页
在隐喻研究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作出了各自的阐释。本文简要介绍一下有关学者分别从修辞、认知以及语法的角度对隐喻理论所作的诠释,进而讨论三种隐喻观的异同点,以期达到对隐喻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 修辞隐喻 认知隐喻 语法隐喻 异同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杨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67-71,共5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现象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和概念合成理论分析茶语言现象,阐释茶文化对国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的影响,揭示茶的精神和品性影响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现象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和概念合成理论分析茶语言现象,阐释茶文化对国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的影响,揭示茶的精神和品性影响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婚姻、宗法、政治、价值和伦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茶文化的民族特性,拓宽茶文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茶文化 认知隐喻 认知转喻 概念合成
原文传递
隐喻理论解读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正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26-127,共2页
古典修辞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揭示语言的起源、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知思维和智能发展的奥秘。系统功能语法学派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也发... 古典修辞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揭示语言的起源、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知思维和智能发展的奥秘。系统功能语法学派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Halliday的语法隐喻观更全面地阐释隐喻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隐喻 认知隐喻 语法隐喻 概念隐喻 人际隐喻
下载PDF
从风的形成原理探析鼻鼽的病机与辨治 被引量:7
14
作者 戴明 贾春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0-533,共4页
通过分析古代鼻鼽相关文献,认为鼻鼽生于风的这一认识可能与风的形成原理密切相关。古人认为"风"的形成原理为"冷热交通",而风的特点与鼻鼽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立足于风形成的原理与特征,从隐喻认知的角... 通过分析古代鼻鼽相关文献,认为鼻鼽生于风的这一认识可能与风的形成原理密切相关。古人认为"风"的形成原理为"冷热交通",而风的特点与鼻鼽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立足于风形成的原理与特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通过分析自然界中"风"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探求鼻鼽的病因病机与辨治。提出"寒热对立"是鼻鼽发病之根本病机,临证时应重点分析寒热病机形成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治疗上应以"和"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鼽 隐喻认知 取象比类 病因 病机
原文传递
国外历史/历时隐喻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5
作者 章敏 吴世雄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7,共9页
作为以现代—共时视角为主体的认知隐喻研究的重要补充,历史/历时视角的隐喻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为认知隐喻理论贡献出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外的认知隐喻学界引起关注。本文根据近十多年来国外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成果,评述... 作为以现代—共时视角为主体的认知隐喻研究的重要补充,历史/历时视角的隐喻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为认知隐喻理论贡献出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外的认知隐喻学界引起关注。本文根据近十多年来国外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成果,评述国外历史/历时视角隐喻研究的理论依据、模式、方法和理论成果,探讨当前国外历时视角隐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 历史隐喻研究 历时隐喻研究 综述
原文传递
从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的结合解读流行语“被××”结构 被引量:4
16
作者 冯瑞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83-86,共4页
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分别是认知语言学和系统语言学中的概念,二者虽然异大于同,但也有可结合之处。网络流行语"被××"结构表面看似荒诞,但却有其特定的生成机制和语义,隐含了社会意义及网民的语言创造智慧。
关键词 认知隐喻 语法隐喻 “被××”结构
下载PDF
从认知角度分析“云”族新词的生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春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37-40,共4页
"云计算"、"私有云"等"云"族新词成为网络中常见的词语,由"云X"和"X云"两种结构组合形式。从"云"字的本义到这些"云"族新词的产生,"云"的意义已经发... "云计算"、"私有云"等"云"族新词成为网络中常见的词语,由"云X"和"X云"两种结构组合形式。从"云"字的本义到这些"云"族新词的产生,"云"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云"族新词的产生有内外动因,而从隐喻的相似性、认知凸显和功能角度来分析"云"族新词产生的内在动因,有利于对这些"云"族新词引发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族新词 认知隐喻 认知凸显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认知隐喻和转喻理论在甲骨文字料库建设中的应用
18
作者 焦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9期22-26,共5页
汉字研究在计算机技术的加成下形成一些新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汉字字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态,在字料库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针对甲骨文字形的专门字料库极少,对于甲骨文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还不充分... 汉字研究在计算机技术的加成下形成一些新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汉字字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态,在字料库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针对甲骨文字形的专门字料库极少,对于甲骨文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还不充分。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甲骨文字料库在汉字理论基础上还有不足,无法呈现甲骨文字形和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难以体现字形之间的互联关系。这就需要相应汉字研究理论的介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为甲骨文形意关系的内在逻辑提供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融入甲骨文字料库建设,完善其结构体系,拓展其应用领域。借助于甲骨文字形的认知理据,我们可以对已有的文化产品进行升级,开发新的文化创新产品,推动甲骨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 认知转喻 甲骨文 汉字字料库 形意关系 文化创新
下载PDF
认知隐喻视角下“老师”一词的语义泛化
19
作者 周艳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1期35-38,共4页
从古至今“老师”的词义经历了不断地发展演变,就目前使用情况来说,“老师”一词是重要的人际关系称谓语,清晰地反映了一种尊师重教的师生关系,并在师生关系中产生多种交流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该文首先通过梳理“老师”一词的... 从古至今“老师”的词义经历了不断地发展演变,就目前使用情况来说,“老师”一词是重要的人际关系称谓语,清晰地反映了一种尊师重教的师生关系,并在师生关系中产生多种交流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该文首先通过梳理“老师”一词的来源和发展,论述其意义泛化,从专指教师这一职业到称呼与教育行业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两种表现。同时简要说明“老师”一词存在的不规范使用现象。其次,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出发探讨“老师”一词的语义隐喻、语义抽象、语义含混的泛化过程,并得出“老师”一词经过语义泛化的过程后广泛传播流行于各界人士和各种媒体平台的结论。最后针对“老师”一词语义泛化所产生的思考进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师” 称谓语 认知隐喻 词义演变 语义泛化 泛化过程
下载PDF
认知隐喻视阈下“达菲体”诗歌语言之辩 被引量:4
20
作者 付晶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59-68,158,共11页
英国现任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诗歌语言因雅俗并置、语法含混和语言陌生化的独异风格被评论家们称作“达菲体”,对“达菲体”的评价因学院派诗人杰弗里·希尔的口诛笔伐一时成为舆论热点。从认知隐喻的视阈分析“达... 英国现任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诗歌语言因雅俗并置、语法含混和语言陌生化的独异风格被评论家们称作“达菲体”,对“达菲体”的评价因学院派诗人杰弗里·希尔的口诛笔伐一时成为舆论热点。从认知隐喻的视阈分析“达菲体”的三个典型特征,介入这场关于语言差异性之辩,有助于更好地发掘文学话语生产、消费和流通过程中认知的作用,揭示达菲语言更隐蔽的张力和复杂性,从而了解达菲的诗歌实践与语言派先锋诗学的相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罗尔·安·达菲 “达菲体” 认知隐喻 诗歌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