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言志”的转换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被引量:4
1
作者 古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6,共6页
“诗言志”经过3000多年的“理论旅行”而走到了今天,存活在现代文论和批评的话语中。“诗言志”的转换经过了古代转换和现代转换两个大的阶段,沿着“转”和“换”两条线索进行。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决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 “诗言志”经过3000多年的“理论旅行”而走到了今天,存活在现代文论和批评的话语中。“诗言志”的转换经过了古代转换和现代转换两个大的阶段,沿着“转”和“换”两条线索进行。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决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走“纯民族化”的道路,只能走民族化和中西融合的道路,其中民族化是前提,也是主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古代文论 现代文论 当代文论建设
下载PDF
论玄学“言意之辩”的宗致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梁道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共14页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相对的两派,而是在互不相干领域里进行的平行探讨。“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言不尽意”论唤起了文学对语言局限性的警觉,“言尽意”论坚定了文学“立言不朽”的信念,“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论提升了文学运用语言的境界。“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在陆机、刘勰那里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陆机为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找到了一条“意、物、文”的贯穿线索,刘勰始终把“文学语言运用经济学”置于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言意之辩 王弼易学 《文赋》 《文心雕龙》
下载PDF
“术”的边缘化:后五四时代古典文论研究的一个掠影
3
作者 刘顺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7,F0002,F0003,共9页
技术分析在古典文论研究中,是与其研究范围和领域、观念和方法以及其学科位置关联紧密的系统问题。五四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并未在后五四时期的古典文论研究中得以充分体现。虽然“道”与“势”的优势更能尊重古典文论研究对象的... 技术分析在古典文论研究中,是与其研究范围和领域、观念和方法以及其学科位置关联紧密的系统问题。五四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并未在后五四时期的古典文论研究中得以充分体现。虽然“道”与“势”的优势更能尊重古典文论研究对象的前现代特性,也能在对学科分化有所反思的潮流之下,提供别样的参照,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术”的边缘化,降低了古典文论研究的学术含量,并导致其无法有效而彻底地回应内部的问题,也难以为周边学科提供知识与方法等层面的有效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分析 后五四时期 古典文论 古今之争
下载PDF
反常合道:数码艺术与古典美学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鸣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99,共5页
因为反映了普遍性艺术规律的缘故,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某些范畴与命题至今仍具生命力,“反常合道”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它可以用来阐释数码艺术(特别是软件艺术)的创作技巧。反常合道成功的关键是运用艺术想像,使作品做到既超出常规,又还... 因为反映了普遍性艺术规律的缘故,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某些范畴与命题至今仍具生命力,“反常合道”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它可以用来阐释数码艺术(特别是软件艺术)的创作技巧。反常合道成功的关键是运用艺术想像,使作品做到既超出常规,又还在情理之中,让人们在惊奇之余仍能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艺术 古典文论 软件 创造性
下载PDF
古典文论的现代解释伦理——以刘熙载《艺概》研究为探讨平台 被引量:3
5
作者 夏中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22,共16页
以刘熙载《艺概》的当今研究为平台,来探讨古典文论的现代解释伦理,有两个意图:一是谨防谈古籍的现代解释伦理时空对空,不接地气,酷似无靶漫射;二是确实想为包括《艺概》在内的古籍今释觅一新路,以举一反三。假如"要在原典语境提... 以刘熙载《艺概》的当今研究为平台,来探讨古典文论的现代解释伦理,有两个意图:一是谨防谈古籍的现代解释伦理时空对空,不接地气,酷似无靶漫射;二是确实想为包括《艺概》在内的古籍今释觅一新路,以举一反三。假如"要在原典语境提纯概念本义",委实能为刘熙载"诗意"概念执行美学洗礼;假如"要在传统谱系还原思辨本味",委实能劝勉同仁不无条件地以今喻古;假如"要在人格根基敬惜先哲本色",委实能提示后学宜沉潜于古籍赖以发生的心理动因深究——此文值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古典文论 《艺概》 现代解释 伦理
下载PDF
国内《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再审视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晓军 王翠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国内《文心雕龙》英译研究目前呈现多层面、系统性、理论化趋势,主要包括译文评析和翻译策略、文论术语翻译、译者主体性以及文论思想的域外传播和接受研究等四个方面。研究重心不再囿于传统翻译视角,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域外体系构建已... 国内《文心雕龙》英译研究目前呈现多层面、系统性、理论化趋势,主要包括译文评析和翻译策略、文论术语翻译、译者主体性以及文论思想的域外传播和接受研究等四个方面。研究重心不再囿于传统翻译视角,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域外体系构建已进入研究视域,体现了近年来《文心雕龙》研究与国家文化战略的契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译本研究分布不均衡;新技术翻译实证研究路径不够宽;多译本比较研究常见,而单译本系统研究不足。这反映出英译贫乏对英译研究的制约及海外研究对国内研究的影响。未来《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应走出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对立,关注翻译的时代性和海外读者的期待变化,在文化战略大背景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推进下,为中国古典文论在世界文论系统中的合理构建寻找现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英译 古典文论思想 域外传播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被引量:1
7
作者 于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30,共7页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既是“意”与“象”的审美统一,也是“隐”与“秀”的辩证统一。诗歌意象侧重情景交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寓情于景和缘情造景两个方面;绘画意象主要在“意余于象”和“象外见意”两个地...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既是“意”与“象”的审美统一,也是“隐”与“秀”的辩证统一。诗歌意象侧重情景交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寓情于景和缘情造景两个方面;绘画意象主要在“意余于象”和“象外见意”两个地方用力,期望以此营造出意象相契的美学效果;书法意象强调形意合一,以“入神”与“妙有”为其审美追求的境界。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意象范畴的抽象性和具象性特征,既相互映衬,又彼此统一,表现出了复杂而多样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艺理论 诗歌意象 绘画意象 书法意象
下载PDF
知人论世原则在医古文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贾成祥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11-112,共2页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古代文论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认为也应当成为中医文献语言研究中挖掘文本义理必须遵循的重要依据。应用知人论世原则研究词义,这样可以探寻到词典里所没有的意义。但是通过这一原则解释的词义应当得到文本语言结构...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古代文论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认为也应当成为中医文献语言研究中挖掘文本义理必须遵循的重要依据。应用知人论世原则研究词义,这样可以探寻到词典里所没有的意义。但是通过这一原则解释的词义应当得到文本语言结构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论 知人论世 中医文献 语言教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言意构合论的承传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7-113,共7页
我国古代文学言意构合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的承传;二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的承传。上述两个维面,各有其源远流长的承传发展线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构出了我国古代文学言意构合论的理... 我国古代文学言意构合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的承传;二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的承传。上述两个维面,各有其源远流长的承传发展线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构出了我国古代文学言意构合论的理论骨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言意构合 维面 线索 承传
下载PDF
趣: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116,共6页
“趣”在我国古代文论范畴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在范畴系统构架中起着支柱作用。它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演变发展历史可概括为:唐前为衍化期,宋代为成型期,金元为承传期,明代为盛兴期,清代为深化期。“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涵纳了100... “趣”在我国古代文论范畴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在范畴系统构架中起着支柱作用。它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演变发展历史可概括为:唐前为衍化期,宋代为成型期,金元为承传期,明代为盛兴期,清代为深化期。“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涵纳了100多种以“趣”的基本语义为立足点的审美语汇,构建出了一个内在庞大的网络系统,充分显示出了筋络相连、血脉潜贯的古文论范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文论 范畴 “趣” 核心位置 历史展开 内在网络系统
下载PDF
林纾古文论研究评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胜璋 《闽江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9-23,共5页
林纾曾是名重一时的文章泰斗,他的文论著作极其丰富,但研究者们往往更关注他的"林译小说"。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之前,大陆地区对林纾古文论研究停滞不前,反而在港台地区蓬勃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林纾古文论研究... 林纾曾是名重一时的文章泰斗,他的文论著作极其丰富,但研究者们往往更关注他的"林译小说"。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之前,大陆地区对林纾古文论研究停滞不前,反而在港台地区蓬勃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林纾古文论研究在内容的扩展、方法的提升、角度的丰富都有不俗的表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厘清林纾研究中那些含混不清的问题,更准确地界定林纾在传统文学史上的地位,使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古文论 研究 述评
下载PDF
中医学“藏象”理论与古代文论“体性”理论的相通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立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1年第1期99-125,共27页
中医学"藏象"理论以藏于人体内的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之间的表里关系为本,古代文论的"体性"以作家内在的性格、人格、品德、情志与其外化于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貌、格调、形式之间的表里关系为核心:二者... 中医学"藏象"理论以藏于人体内的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之间的表里关系为本,古代文论的"体性"以作家内在的性格、人格、品德、情志与其外化于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貌、格调、形式之间的表里关系为核心:二者都强调内与外的对应与相符,由此即可知彼。中医学认识、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由表及里,即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有关疾病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变化趋向等,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古代文论注重辨体明性,认为作者之"性"必然会在作品之"体"中有所体现,作者之"人"必然会在其"文"中有所流露,强调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故以人格和风格互相推论,形成了因文观人、因人观文的传统。具体而言,中医学辨证的总纲是"八纲",古代文论有"八体"等风格分类理论;"脏"作为人体内在决定因素指以肝、心、脾、肺、肾为主的五脏系统,"性"作为作家主体因素指才、气、学、习、胆、识、力等;中医学由表及里的诊视方式是"四诊",古代文论披文入情的鉴赏方式是"六观"。"藏象"与"体性"理论共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及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 藏象 体性
原文传递
“托物取象”与诗性言说——论古典文论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燕燕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87-90,共4页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古典文论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风范。他强调直觉感悟,善于营造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传达阅读感受,形成"托物取象"的论证方法;形式自由,短小精悍,文字飘逸、饱含诗情,形成了诗性言说下...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古典文论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风范。他强调直觉感悟,善于营造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传达阅读感受,形成"托物取象"的论证方法;形式自由,短小精悍,文字飘逸、饱含诗情,形成了诗性言说下的散漫文体与诗意语言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古典文论 托物取象 散漫文体 诗意语言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雅体”论中的文化观念
14
作者 蔡智力 《图书馆研究》 2019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从文体论的角度分析,《四库全书总目》"雅体论"可归纳出风雅、奥雅、高雅、清雅与雅丽等不同体貌样态,其中典雅意味着对典重、醇正价值的强调,奥雅侧重于通过学问或感思实现对浅俗的超越,高雅与清雅则分别蕴含了"以高逸... 从文体论的角度分析,《四库全书总目》"雅体论"可归纳出风雅、奥雅、高雅、清雅与雅丽等不同体貌样态,其中典雅意味着对典重、醇正价值的强调,奥雅侧重于通过学问或感思实现对浅俗的超越,高雅与清雅则分别蕴含了"以高逸俗"与"以清涤浊"的文化逻辑,而雅丽作为兼涉"文""雅"两个范畴的复合性体貌则意味对既鄙且俗的蔬笋气之祛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古典文论 体貌 雅俗 蔬笋气
下载PDF
南华精神与网络风范
15
作者 黄鸣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7-42,86,共7页
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传播,考察庄周"逍遥游"思想与网络时代文明观念在自由与达观等方面的同异,力图通过个案研究探索在古典文论与网络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理论视野、激发创新精神的可能性。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古典文论 自由精神 社会规范 信息化
下载PDF
“趣”的美学内涵特征及内在网络系统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建次 《武警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3-96,共4页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核心范畴,其美学内涵可概括为是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强烈趋向性的,必然伴随心理愉悦的,对人的自身本质力量审美观照的一类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的系统性美质;“趣”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主客观统一性、生命的自由与灵...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核心范畴,其美学内涵可概括为是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强烈趋向性的,必然伴随心理愉悦的,对人的自身本质力量审美观照的一类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的系统性美质;“趣”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主客观统一性、生命的自由与灵慧性、虚实相生性及强烈的心理趋向性;“趣”作为古文论范畴,涵纳了一百多种以“趣”的基本语义为立足点的审美语汇,构建出了一个庞大的内在网络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趣”范畴 美学内涵 特征 内在网络系统
下载PDF
2021—2023年柳宗元“文以名道”研究评述
17
作者 王一珂 孙仁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2期7-12,共6页
近年来,针对古文运动这一概念性课题,学界仍多取“韩柳”之作品文集作为主要的研究质料。但在研究纵深上,却超越了唐朝独立的时间断代;研究视域也并非仅限于文学史范畴。通过对近三年的成果性资料进行筛选、归纳和梳理分析,总结如下:学... 近年来,针对古文运动这一概念性课题,学界仍多取“韩柳”之作品文集作为主要的研究质料。但在研究纵深上,却超越了唐朝独立的时间断代;研究视域也并非仅限于文学史范畴。通过对近三年的成果性资料进行筛选、归纳和梳理分析,总结如下:学者们拣取宋元至清诸多评家论述,多以“文道”思想多元性、柳学散文形式发展性的角度探究中唐古文的影响,重点分析古文“文道观”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思想社会背景;并将“文以明道”文论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叙述脉络放置于后代漫长的历史轴线中,发掘儒家经世实用的“古道”与思辨性议论之“文”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古文运动 “文以明道” 柳宗元散文理论 中国古典文论观 研究评述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路径的新省思——以明代文学流派论争研究为例
18
作者 张欢 冯小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9-14,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称谓并不统一,研究宗旨和路径也差异较大。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是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人主体、文学批评范畴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理论体系建构范式。而从明代文学流派论争研究出发,也可以综合揭示文学流派论争对于文学批... 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称谓并不统一,研究宗旨和路径也差异较大。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是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人主体、文学批评范畴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理论体系建构范式。而从明代文学流派论争研究出发,也可以综合揭示文学流派论争对于文学批评空间拓展、文学理论催生和文学批评升华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研究路径 流派论争 文学批评空间
下载PDF
形式批评与中国古典文论的当代阐释
19
作者 王汝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76,共9页
形式批评学派对经学文本的语言细读和文类分析,与形式主义美学和新批评派相呼应,其审美论立场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之于我国古典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古典经学阐释传统下,基于文本的可靠性和文类的稳定性,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形式批评学派对经学文本的语言细读和文类分析,与形式主义美学和新批评派相呼应,其审美论立场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之于我国古典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古典经学阐释传统下,基于文本的可靠性和文类的稳定性,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阐发和穷究文本形式审美观念之发生与发展,以及文本与历史生活背景的复杂互动关系,正是此种形式批评视野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同理,新世纪以来欧美学界以新形式主义观念为代表,其呼吁“审美论回归”的理论主张,对于反思我国古典文论的当代阐释过程中所存之弊端亦不无裨益。实际上,以诗文评点和诗文格法著作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传统,本即可以说是一种“关于古代文学的理论”。其重在“标举章法句法”、“就诗论诗”,正是一种以文本细读为中心的形式批评实践传统。此种形式批评知识范式与言说传统,与古代道德批评和历史批评的强势相比,实是一种内在和基础性的话语资源,对古代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阐释有效性和贴切的教学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批评 新形式主义 “古代文学的理论” 古典文论的当代阐释
原文传递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缺乏思辨理性的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怀利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6-28,共3页
中国古代文论缺乏思辨理性其实是其自觉选择的结果。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理论只是整个文学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理论理性是贯穿在实践理性中的,所以反对纯思辨的抽象分析是古代文论的自觉行为。古代文论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在... 中国古代文论缺乏思辨理性其实是其自觉选择的结果。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理论只是整个文学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理论理性是贯穿在实践理性中的,所以反对纯思辨的抽象分析是古代文论的自觉行为。古代文论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在文学艺术观念上的具体反映,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背景,中国古代文论才不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去对客观对象展开认识,即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的建立,因而具有强调主体性、浑整性和会意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思辨理性 实践理性 清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