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法治进路的根本面向与社会根基——对市民社会理论法治观质疑的简要回应 被引量:9
1
作者 马长山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0,共8页
市民社会理论早已突破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范式 ,实现了重大发展并对当代法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西方的经验和逻辑 ,也展现了对人类现代性命运和前途的深层关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同样展现了国家与... 市民社会理论早已突破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范式 ,实现了重大发展并对当代法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西方的经验和逻辑 ,也展现了对人类现代性命运和前途的深层关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同样展现了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现实进程 ,这说明市民社会理论可以用于中国的分析 ,培育和构建中国市民社会也是可能和必要的。法治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变革表明 ,市民社会是法治得以生成和运行的必要社会土壤 ,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表面化”倾向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忽略了这一土壤 ,因此 ,必须把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构建确立为中国法治进路的根本面向和社会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治建设 市民社会理论 民主政治建设
下载PDF
体育非营利组织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析评 被引量:9
2
作者 陶运三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2,共5页
中国体育非营利组织研究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有市民社会理论视角、法团主义理论视角、公共服务理论视角、合法性理论视角等。结果认为,中国体育非营利... 中国体育非营利组织研究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有市民社会理论视角、法团主义理论视角、公共服务理论视角、合法性理论视角等。结果认为,中国体育非营利组织研究在研究背景、讨论框架和价值预设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即均在中国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框架内、在肯定体育非营利组织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但由于各种理论视角来源于不同的学术脉络,其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非营利组织 市民社会理论 法团主义理论:治理理论 公共服务理论 合法性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公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胡为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马克思主义的公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政治革命是市民社会的革命,他强调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恩格斯则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后,措施之一是建筑作为公... 马克思主义的公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政治革命是市民社会的革命,他强调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恩格斯则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后,措施之一是建筑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和农业生产。马克思还揭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所创造的物质条件将为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公民社会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有密切的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也是全球范围内文明国家构建人类社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市民社会 公民社会理论
下载PDF
个人·社会·国家:公民社会理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尹广文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39-42,共4页
公民社会理论是分析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重要理论。立足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从个体、社会与国家关系入手,可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作出源流探析。公民社会在联系个人与国家,型塑自由与秩序兼备、效率与公平平衡的当代中国社会主... 公民社会理论是分析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重要理论。立足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从个体、社会与国家关系入手,可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作出源流探析。公民社会在联系个人与国家,型塑自由与秩序兼备、效率与公平平衡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理论 国家
下载PDF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3-27,共5页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他认为市民社会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和载体,在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关键也是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现代国家"具有两个方面的职能,即"领导权"...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他认为市民社会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和载体,在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关键也是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现代国家"具有两个方面的职能,即"领导权"方面和专政方面的职能。国家消亡就是政治社会重新被吸纳到市民社会之中的过程。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他对意大利等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的结果,对今天的中国也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市民社会 领导权 现代国家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治理新常态的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乔煜 侯天霞 《特区经济》 2015年第12期15-17,共3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总目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使之进入"新常态"。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社会治理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总目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使之进入"新常态"。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社会治理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重新解读,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坚持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的时代价值,从而为我国构建社会治理新常态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 社会治理新常态
下载PDF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演进之概观 被引量:2
7
作者 路鹏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公民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概念内涵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点,从古代到当代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演进过程可以概括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民社会文明观,17—18世纪的公民社会政治观,1... 公民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概念内涵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点,从古代到当代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演进过程可以概括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民社会文明观,17—18世纪的公民社会政治观,19世纪初的公民社会经济观,当代的公民社会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理论 文明观 政治观 经济观 文化观
下载PDF
档案平民化的理论基石——市民社会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欣云 黄建年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6-110,共5页
文章引述了市民社会的理论,阐述了市民社会理论中国家、社会相互分立又相互关联的历史演变,以及市民社会非政治性的特征。强调了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市民社会模式有利于档案平民化健康有序... 文章引述了市民社会的理论,阐述了市民社会理论中国家、社会相互分立又相互关联的历史演变,以及市民社会非政治性的特征。强调了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市民社会模式有利于档案平民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档案馆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的非行政化、民众档案行为的非官方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最后进一步对档案平民化的涵义作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平民化 市民社会 理论基础
下载PDF
经济哲学视角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生成
9
作者 何乐如 姜海波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28-35,共8页
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过程的钥匙。从经济哲学的研究视角切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可以发现,政治经济学的介入和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是其市民社会理论生成的关键。在《德意... 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过程的钥匙。从经济哲学的研究视角切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可以发现,政治经济学的介入和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是其市民社会理论生成的关键。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成果只能称之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相关问题的思考,不能称其为成熟的市民社会理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成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为马克思撰写《资本论》、表征资本主义灭亡逻辑做好了理论准备,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建设逻辑提供了理论资源,而且还能为推进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 经济哲学 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法治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应有理念 被引量:1
10
作者 庞正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9年第4期36-44,共9页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到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中寻找理论支援。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应当确立正确的法治社会理念,要从社会必然性的层面,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到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中寻找理论支援。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应当确立正确的法治社会理念,要从社会必然性的层面,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命题中理解法治社会,要在实现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意义上,将社会作为法治的主体来理解法治社会。大力扶持社会组织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要树立社会组织是法治社会建设重要主体的意识,进一步改革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推进将更多的社会公共事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实现传统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基层自治组织的去行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 市民社会理论 社会组织
下载PDF
基于市民社会理论的高等教育体制变迁与创新
11
作者 孙蓓蓓 徐小龙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6,共4页
市民社会理论是西方的政治理论之一,文章从市民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出发,论述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与创新。主要从市民社会理论入手,找出其与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内在契合点,回顾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历史过程,剖析阻碍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症结,... 市民社会理论是西方的政治理论之一,文章从市民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出发,论述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与创新。主要从市民社会理论入手,找出其与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内在契合点,回顾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历史过程,剖析阻碍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症结,运用市民社会理论的观点,制定出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路径,提倡高等教育自主化、多元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理论 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12
作者 饶旭鹏 何芳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32-35,41,共5页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研究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术语。本文从古代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到国家治理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对其历史演进做了简单梳理。分别从市民社会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研究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术语。本文从古代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到国家治理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对其历史演进做了简单梳理。分别从市民社会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与法的关系维度,审视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科学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应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肯定民众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市民社会理论 当代启示
下载PDF
市民社会理论在社团立法中的地位
13
作者 盖威 《行政与法》 2011年第6期27-32,共6页
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社团的组织和媒介功能。针对目前社团立法严重滞后于其发展的客观现实,本文认为,... 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社团的组织和媒介功能。针对目前社团立法严重滞后于其发展的客观现实,本文认为,应该以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积极完善社团立法,为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理论 社团立法 地位
下载PDF
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流变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建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5,共7页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前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论"思想;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性&...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前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论"思想;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性"和"同一性"并存的观点;后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多元化理论体系,既有"多元主义"、"回归学派",也有国家限度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特别是后者使国家、社会单极走向的研究路径得到了较好的校正。在这种视野下,国家与社会趋向交融与整合状态,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性逐渐得到关注,国家与社会日渐步入分工、合作、监督、制衡的关系架构,治理与善治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国家 国家与社会关系 公民社会 合作 制衡 交融与整合
下载PDF
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模式论析——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为主线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巧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2,共6页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可划分为古典主义的、近代自由主义的、现代国家主义的以及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等六...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可划分为古典主义的、近代自由主义的、现代国家主义的以及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等六大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原理对之加以审视,可以为理解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新型关系提供一种维度,从而对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市民社会理论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理论模式
下载PDF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评介 被引量:2
16
作者 郁建兴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6-160,共5页
《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市民社会理论的清晰脉络:不但提供了市民社会作为一种需要不断反思的理论模型的面向,同时也提供了市民社会作为一种需要建构的社会实体的面向,或者说,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经验方面... 《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市民社会理论的清晰脉络:不但提供了市民社会作为一种需要不断反思的理论模型的面向,同时也提供了市民社会作为一种需要建构的社会实体的面向,或者说,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经验方面,该书都向读者提供了有关市民社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视野范围,从而为读者较为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构建社会治理新常态的几点思考——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怀中 黄凯茜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8-92,共5页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概念,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法律是市民社会的重要约束机制。依据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审视...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概念,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法律是市民社会的重要约束机制。依据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审视当代中国构建社会治理新常态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夯实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的经济基础;提高法治化水平,为国家、社会、市场良性互动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共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社会治理新常态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下载PDF
试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立法价值
18
作者 吴海燕 孙建霞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85-88,共4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博大精深,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就立法来讲,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科学有效的立法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认真理解与实践该理论将使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律优良而行之有效。
关键词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立法 立法价值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社会组织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19
作者 刘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6-97,共2页
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使社会组织有效融入城市社区治理,增强治理效果,对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有启迪意义。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行政化困境"、"共同体困境"和"自身建设和管理困境"... 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使社会组织有效融入城市社区治理,增强治理效果,对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有启迪意义。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行政化困境"、"共同体困境"和"自身建设和管理困境"等方面分析社会组织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进而采用健全法律规章、采用项目化运作、加强自身建设和强化管理等途径,促使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增强城市社区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社会组织 城市社区治理
下载PDF
从“转型推手”到“政治疏离”——苏东地区市民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批判 被引量:1
20
作者 郦菁 张昕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135,共3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理论在全球经历了全面复兴,苏联、东欧地区转型国家的相应实践成为激发此次复兴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回顾、总结苏东地区转型前后“市民社会”概念的起落、对此概念理解的演变以及市民社会组织本身形态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理论在全球经历了全面复兴,苏联、东欧地区转型国家的相应实践成为激发此次复兴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回顾、总结苏东地区转型前后“市民社会”概念的起落、对此概念理解的演变以及市民社会组织本身形态和功能的变迁,说明苏东地区特殊的历史情境和转轨性质,使得基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念在该地区的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非预期的结果。通过“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动态张力、转型后市民社会的职业化与社会团结、“非公民性”市民社会的出现等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描述了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特定理论基础上的理想模型和理论想象在苏东转轨过程中面临的悖论和困境。尤其是苏东转型的特殊性为市民社会在该地区的发展注入了独特内涵:市民社会从民主化转型的革命推手,到转型后“日常政治”中表现出的政治疏离、被新自由主义和右翼保守力量俘获,进而成为社会分裂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理论 苏东转型 政治社会 保守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