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脉络膜血循环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娟 王舒怡 +5 位作者 张纤 朱宇东 李青 臧晶 徐哲 鲍炯琳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量化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脉络膜血循环。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眼IMH患者,分为患眼组、对侧健眼组,选取对照组。应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测量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比... 目的量化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脉络膜血循环。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眼IMH患者,分为患眼组、对侧健眼组,选取对照组。应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测量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比较其组间差异。结果患眼组、对侧眼健眼、对照组各组平均SFCT分别为(221±67.99)μm、(250.44±57.53)μm、(292.39±56.78)μm,比较分析有统计学差异(F=6.88,P=0.002)。患眼组、对侧健眼组、对照组的CBFA分别为(1.54±0.22)mm^(2)、(1.96±0.21)mm^(2)、(2.01±0.14)mm^(2)。各组CBFA比较,对照组、患眼组和对侧健眼组逐渐减少,但对照组与对侧健眼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眼组的CBFA与裂孔直径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IMH患眼和对侧健眼SFCT变薄、CBFA减少,引起脉络膜血循环下降,提示脉络膜血循环可能参与了IMH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变化
2
作者 王文娟 王舒怡 +5 位作者 张纤 朱宇东 李青 臧晶 徐哲 鲍炯琳 《广东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眼IMH患者,分为患眼组、对侧眼健眼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相关技术(OCT)测量患眼视网膜外层血流面积(ORBF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 目的对比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眼IMH患者,分为患眼组、对侧眼健眼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相关技术(OCT)测量患眼视网膜外层血流面积(ORBF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比较手术前后变化。结果术前患眼组的ORBFA为(0.30±0.18)mm^(2),CBFA为(1.54±0.22)mm^(2),SFCT为(221.00±67.99)μm;对侧眼健眼组为ORBFA为(0.90±0.45)mm^(2),CBFA为(1.96±0.21)mm^(2),SFCT为(250.44±57.53)μm。ORBFA和CBF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FC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术后ORBFA:(0.92±0.17)mm^(2),CBFA:(1.91±0.17)mm^(2),SFCT:(252.00±57.58)μm。黄斑裂孔术后,ORBFA、CBFA、SFC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H患眼ORBFA和CBFA减少,手术修复后均增加,提示脉络膜循环降低可能是IMH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网膜外层血流面积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