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被引量:141
1
作者 范兴华 方晓义 +2 位作者 刘杨 蔺秀云 袁晓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7-663,共17页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性(β=-0.39,p<0.001);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负向预测关系中,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城市认同有增强作用,老家认同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受到城市认同、老家认同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社会认同 社会文化适应
下载PDF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与人格特征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郑友富 俞国良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9-102,共4页
用自编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27名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矛盾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社会各界和... 用自编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27名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矛盾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应关心流动儿童的成长,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人格特征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37
3
作者 白文飞 徐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5,共8页
以流动儿童、学校与城市社区居民为立足点,在北京市进行的问卷与访谈表明,不论主观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客观的社会定位,都表明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其根源在于城乡户籍制度所造成的身份分类与文化隔阂,需... 以流动儿童、学校与城市社区居民为立足点,在北京市进行的问卷与访谈表明,不论主观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客观的社会定位,都表明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其根源在于城乡户籍制度所造成的身份分类与文化隔阂,需进行相关制度及措施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融合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被引量:34
4
作者 倪士光 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8,共8页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会对其认同整合产生消极影响,歧视知觉越高,认同整合水平越低;歧视知觉也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产生显著的影响;(3)社会支持不仅在歧视知觉对认同整合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还又在应对方式和认同整合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认同整合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社会融合
原文传递
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刘霞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1,共6页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通过匿名方式对北京市1552名流动儿童施测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内群体认同测验与群体地位感测验,探讨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埘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群体认...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通过匿名方式对北京市1552名流动儿童施测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内群体认同测验与群体地位感测验,探讨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埘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内群体情感认同及群体地位感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与内群体认知认同之间相关不显著。(2)个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降低流动儿童的群体地位感,进而间接地负向影响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3)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也存在直接显著的消极影响,并同时借助于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双重中介作用,间接地降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主观幸福感 内群体认同 群体地位感
下载PDF
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岩 杜岸政 +2 位作者 谭顶良 雷婷婷 周炎根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9-726,共8页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正向调节,相对于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流动儿童,中介作用对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流动儿童更显著。因此,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城市适应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认同整合 社会支持 社会疏离感
原文传递
基于沉浸理论的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瑞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7-181,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及交互设计现状,探寻其在交互体验上的不足之处。探讨沉浸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实用性,并针对该类APP的沉浸式交互体验设计提出一些设计策略和建议。方法通过对儿童的认知... 目的分析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及交互设计现状,探寻其在交互体验上的不足之处。探讨沉浸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实用性,并针对该类APP的沉浸式交互体验设计提出一些设计策略和建议。方法通过对儿童的认知能力、视觉和听觉特征、能力限度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分析,结合APP实际案例,并以沉浸理论为指导来探索虚拟学习环境系统设计的关键因素,进而探寻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体验优化方案。结论在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逻辑架构设计和系统表象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认知能力和行为限度,强调以儿童体验为核心,尤其以沉浸理论为指导,进而从交互和表象两个方面去营造强烈的临场感、参与感和成就感,来提升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理论 交互设计 儿童特征 用户体验
下载PDF
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内部机制 被引量:15
8
作者 邢淑芬 刘霞 +1 位作者 赵景欣 师保国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4-661,共8页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与的方式对1350名北京市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学业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流动儿童对所在群体的情感认同、认知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与的方式对1350名北京市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学业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流动儿童对所在群体的情感认同、认知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2)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其影响效应相对较弱;(3)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降低流动儿童对其群体的情感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间接降低其群体幸福感,不存在直接的影响效应;(4)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内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效应间接地影响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直接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群体幸福感 群体地位感 群体认同
原文传递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问题及其对策——基于福柯的“权力分析”视角 被引量:15
9
作者 戎庭伟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7,共7页
目前,我国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农民工随迁子女获得了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机会,但教育机会的初步获得并不等于教育公平的完全实现。事实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行为、心理... 目前,我国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农民工随迁子女获得了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机会,但教育机会的初步获得并不等于教育公平的完全实现。事实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行为、心理与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困境。从福柯"权力分析"理论的视角分析,其原因在于随迁子女的社会阶层制约其身体的投资方式;城乡文化差异导致的城市文化霸权形成了群体阻隔效应;差别明显的社会二元结构对随迁子女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在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推动下完善城镇化进程中的配套制度;倡导城乡文化平等观念,共建城乡一体化的学校文化;借助教育逐步扩展随迁子女的发展空间,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儿童的发展权利,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 在校融入 身份认同 权力分析
原文传递
儿童性别认同状况调查 被引量:12
10
作者 石玲 《中国性科学》 2005年第9期37-38,共2页
目的:了解儿童对性别认同程度和家长对性别认同教育的态度。方法:对315名儿童和20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在5岁时性别认同可达94.23%,并有84.54%能准确说出3条以上男孩和女孩的区别,而女孩在以上两方面又明显优于男孩(P<0.0... 目的:了解儿童对性别认同程度和家长对性别认同教育的态度。方法:对315名儿童和20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在5岁时性别认同可达94.23%,并有84.54%能准确说出3条以上男孩和女孩的区别,而女孩在以上两方面又明显优于男孩(P<0.01),家长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教育不容乐观。结论:为减少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形成,从0岁起对幼儿进行性别认同教育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性别认同 家庭教育 性观念 性心理
下载PDF
数字时代儿童身份变迁及其教育挑战——基于“赛博格”隐喻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钱旭鸯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42,共11页
随着以技术整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到来,人与技术之间的亲密关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呈现人机交融共生的“赛博格”特征。完全成长于数字环境中的儿童更是与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赛博格亲缘关系”。以多元视角综合考察儿童身份在当... 随着以技术整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到来,人与技术之间的亲密关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呈现人机交融共生的“赛博格”特征。完全成长于数字环境中的儿童更是与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赛博格亲缘关系”。以多元视角综合考察儿童身份在当前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正在经历的变化,对于更好地认识这一代儿童具有重要意义。透过“赛博格”这一批判性隐喻,可以对数字时代儿童身份所体现出的多元性、碎片化、流动性、离身性、时尚性等特征及其可能的教育挑战做出阐释与分析,以期为必要的儿童观转变和针对性的教育回应提供另一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赛博格 赛博格儿童 身份变迁 身份特性 教育挑战
下载PDF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黎燕斌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6-665,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文化适应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量表对北京市93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发现:(1)女生、未转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文化适应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量表对北京市93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发现:(1)女生、未转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高、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更好;(2)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文化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3)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可以分别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间接影响文化适应,也可以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的整合更好地间接影响文化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韧性 社会认同 文化适应困难
原文传递
儿童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 被引量:10
13
作者 蔡红梅 牟映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86-94,共9页
铸牢儿童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根基性工程。儿童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是基于生理基础并超越基因遗传,在家庭养育关系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共同作用下而建构起来的复合观念。基于... 铸牢儿童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根基性工程。儿童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是基于生理基础并超越基因遗传,在家庭养育关系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共同作用下而建构起来的复合观念。基于对个体民族认同发展的过程、内容及与社会环境互动特征的分析,文章提出家庭是人价值观的生发之源,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力量来源。家校共育要拓宽培育的目标对象和时空范围,加强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连续性和共同性,建构协同共育的生态安全网,创造儿童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庭教育 民族认同 认同建构
下载PDF
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毅杰 史秋霞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53-57,共5页
在回顾身份意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南京某民工学校的实地调查资料,力图勾勒在不同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身份意识的可能架构,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是在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下建构而成的,外部因素包括制... 在回顾身份意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南京某民工学校的实地调查资料,力图勾勒在不同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身份意识的可能架构,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是在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下建构而成的,外部因素包括制度衍生的群体差别、外群体的态度与行为,内部因素包括刻板印象的内化与强化以及提高自尊的动机驱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参照群体 身份意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对团体归属感的影响: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叶一舵 赵巾慧 丘文福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年第3期143-150,共8页
研究使用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量表、团体归属感问卷、认同整合量表-流动儿童版,对208名流动儿童的相对剥夺感、认同整合和团体归属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团体归属感和认同整合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 研究使用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量表、团体归属感问卷、认同整合量表-流动儿童版,对208名流动儿童的相对剥夺感、认同整合和团体归属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团体归属感和认同整合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对剥夺感对认同整合和团体归属感都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认同整合对团体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对团体归属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相对剥夺感 团体归属感 认同整合
下载PDF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中会 童辉杰 程萌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57,共6页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三所小学的91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其学校...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三所小学的91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女生好于男生、高年龄组好于低年龄组、公立学校好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其各个因子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认同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学校适应
原文传递
儿童诗的两种尺度与儿童的认同度——序钟代华诗集《迎面而来》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泉根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6,共2页
曾获得过全国性大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的钟代华,作为诗人的感悟是真挚和细致的。这部诗集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当代少年蓬勃鲜活而色彩斑驳的世界。他写出少年的灵与肉、歌与笑、情与泪,写出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思考、渴望与探求;揭示出... 曾获得过全国性大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的钟代华,作为诗人的感悟是真挚和细致的。这部诗集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当代少年蓬勃鲜活而色彩斑驳的世界。他写出少年的灵与肉、歌与笑、情与泪,写出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思考、渴望与探求;揭示出他们内心微妙幽深而多彩多色的情愫,使少年朋友看得心跳,读得热血沸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代华 儿童诗 两种尺度 认同度
下载PDF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被引量:8
18
作者 冯帮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8-41,共4页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与教育、加强城市与农村群体互动、扭转流动儿童非理性认知有助于排解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促进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危机 社会排斥
下载PDF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艳君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33-36,共4页
通过梳理近期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儿童,主要表现为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研究者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4个方面分析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 通过梳理近期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儿童,主要表现为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研究者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4个方面分析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现有研究存在缺少统一的研究工具、横断研究多、纵向研究少等不足,建议进行跨群体比较研究及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 歧视知觉 身份认同 消极情绪
下载PDF
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世联 魏勇刚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47,共5页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南6个少数民族1202名6~14岁儿童进行他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的认同程度并不高,各少数民族儿童之间对他文化认同程度的差异性较为显著。(2)少数民族儿童已具有对他文化识别...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南6个少数民族1202名6~14岁儿童进行他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的认同程度并不高,各少数民族儿童之间对他文化认同程度的差异性较为显著。(2)少数民族儿童已具有对他文化识别的能力,随着少数民族儿童年龄的增长,对他文化的识别能力逐渐增强;少数民族儿童初步具有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意识,但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的认同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认同性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儿童 他文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