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代与正名:魏晋禅让与西晋鼓吹曲辞的开国史书写
1
作者 李燕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66,共7页
西晋鼓吹曲辞的制作是伴随着魏晋禅让完成的。继曹魏之后,司马氏依凭禅让制践祚,并制鼓吹曲辞为新王朝正名造势。西晋鼓吹曲辞以书写开国史为核心内容,参与到王朝初期的正统化运作之中。魏晋易代之际,西晋鼓吹曲辞历述司马氏创业功绩,... 西晋鼓吹曲辞的制作是伴随着魏晋禅让完成的。继曹魏之后,司马氏依凭禅让制践祚,并制鼓吹曲辞为新王朝正名造势。西晋鼓吹曲辞以书写开国史为核心内容,参与到王朝初期的正统化运作之中。魏晋易代之际,西晋鼓吹曲辞历述司马氏创业功绩,是对王莽禅汉与曹魏代汉重述功之规则的继承与确认。在对宣、景、文、武先后四位帝王功业的纵向叙述中,西晋鼓吹曲辞融合天命符瑞及五德终始说,建构晋王朝从尊魏到代魏的政治逻辑。由于是采用喋血手段获得的政权,西晋鼓吹曲辞弱化或改写了与官方意志相抵牾的历史细节,重构了权力更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代 正名 魏晋禅让 鼓吹曲辞 开国史
下载PDF
先秦思想家在历史进程问题上的理论贡献
2
作者 蒋重跃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11,共11页
历史进程是先秦思想家关心的大问题。每逢重大历史转折,思想家们就会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展开理论思考。“殷周递嬗”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小邦周”为什么能够战胜“大邦殷”?周公经过艰苦的反思认识到,那是因为... 历史进程是先秦思想家关心的大问题。每逢重大历史转折,思想家们就会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展开理论思考。“殷周递嬗”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小邦周”为什么能够战胜“大邦殷”?周公经过艰苦的反思认识到,那是因为殷纣无德,所以失去天命;武王有德,所以从殷人手中接过天命。天命有德,不但周取代商如此,从前的商取代夏也是如此。天命来自上帝(天),但根据却是民心。由此,夏、商、周三个邦国在共时并立的关系之外,又有了历时接续的关系;而天命民心决定夏、商、周历时接续的伟大发现,则成为后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一通史传统的滥觞。春秋战国是社会结构总体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思想家再次在历史进程问题上聚讼纷争。在古今关系问题上,儒家内部有“法后王”还是“法先王”的争论;法家则坚持历史阶段论,阶段不同(异),治道相应地不同(宜)。在历史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问题上,儒家、道家不情愿地承认历史在事实上是有进步的,但却情不自禁地认为历史又是一步步在堕落,今不如昔;最好的结果,儒家认为是再现尧舜那样的道德境界,道家则希望退回到曾经有过的小国寡民时代。在历史发展意义的问题上,《易传》提出只有矛盾运动,历史才能通、才能久的观点;阴阳五行家则发明了五德终始说,按照人为设定的五行相克的“原理”,把朝代的更替绑定在木—金—火—水—土的循环周期上。百家观点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阶级立场或利益诉求的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突破了王朝体系,转而采用“古今”“上古、中世、当今”“五德”等范畴来再现历史。上述这些理论成就,构成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观念的基本内容,不但在内部驱动着通史精神的发展,还与后世的三统说、三世说及其他文化因素一道,凝聚成中华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进程 周公 天命人心 王朝更替 诸子 古今关系
下载PDF
易代之际的遗民园林雅集与文学书写——以水绘园与稊园为中心
3
作者 彭敏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水绘园和稊园的设计都出于对现实中王朝兴替带来的痛苦的规避,但又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遗民园林的两种典型。易代之际的遗民园林雅集是“诗可以群”的文化传统与文人雅集的文化记忆之承续,“园隐”则是园林雅集文学... 水绘园和稊园的设计都出于对现实中王朝兴替带来的痛苦的规避,但又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遗民园林的两种典型。易代之际的遗民园林雅集是“诗可以群”的文化传统与文人雅集的文化记忆之承续,“园隐”则是园林雅集文学书写的一大主题,是易代之际文人面临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生存困境后作出的安全选择。遗民园林对易代之际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象征着“精神桃源”。易代之际的遗民借助现实的文化空间,将非常态的人生境遇、改朝换代的沧桑之感揉进纵情逸乐的极致享受中,勾连起对往事的追忆与挽留,代表着一种重返故国、回归故园的人生渴望。园林的封闭性与自足性隔绝了永失故园的沉痛悲苦,代替故园成为一处超越现实的精神存在,存放鼎革之际的文化记忆,寄托着遗民们对现实世界与个人处境的迫厄之感与避世之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代 遗民 园林雅集 文学书写
下载PDF
天人感应与魏晋更替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岭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8-80,共3页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在这种魏晋更替的社会转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丰富的朝代更替思想。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符命灾异,是人们解释社会政治现象特别是朝代更替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为司马氏代魏制造舆论。
关键词 魏晋更替 天人感应 改朝换代
下载PDF
繁缛富艳:汉末魏晋易代文学的才情底色
5
作者 王洪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建安时期,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打破了汉代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的程式化人才选拔方式,大量辞章氤氲而又个性鲜明的文人脱颖而出。曹操、刘备、孙权政治集团,尤其是在曹氏父子麾下,聚集了众多擅长文学...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建安时期,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打破了汉代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的程式化人才选拔方式,大量辞章氤氲而又个性鲜明的文人脱颖而出。曹操、刘备、孙权政治集团,尤其是在曹氏父子麾下,聚集了众多擅长文学、辞采斐然的士人,由此形成汉末三国以文采见长而精彩纷呈的文学画卷。三家归晋,能够和敢于入洛仕进的“亡国之余”,唯可凭借的即是自身的才学,而个体的才华和能力大多体现在文辞富艳、辞采华美、深情低回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学风格上,由此出现了晋世群才雕采饰藻、挺拔峻峭的文学特色。时代不幸诗家幸,汉末魏晋易代的人才流动,因才情为文学,呈现出传统中国文学史上色彩斑斓的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魏晋 易代 才情 富艳 辞采
下载PDF
易代之际周密的南郊礼制书写 被引量:1
6
作者 谢雨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71-79,共9页
周密两度对宋末“四十年希阔之典”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南郊大礼进行书写。亡国前抒情性诗歌《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紧扣现实政治,着重记录南郊典礼的历时过程,突显参与希阔盛典的自豪之感;亡国后叙事性笔记《武林旧事·大礼》聚... 周密两度对宋末“四十年希阔之典”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南郊大礼进行书写。亡国前抒情性诗歌《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紧扣现实政治,着重记录南郊典礼的历时过程,突显参与希阔盛典的自豪之感;亡国后叙事性笔记《武林旧事·大礼》聚焦历史记忆,侧重追怀典章文物的盛大恢弘,重塑南宋正朔的礼乐之治。两次南郊大礼书写在文体形态、结构重心、情感指向上的差异性,正是宋元易代之际政治体制变迁、民族文化认同转向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密 南郊礼 南郊庆成口号 武林旧事 易代
下载PDF
中国古代易代小说类型论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利芝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6-150,共5页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烈兴亡之感、易代之思的历史小说。易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渊源,明清两朝现存的易代小说共33部。易代小说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对易代小说这一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能揭示我国历史小说的本质问题,将历史小说的研究引向深入,为历史小说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易代 类型
下载PDF
从《尚书》看周代思想中的天与王朝更迭
8
作者 聂培德(芬兰) 齐畅(译) 张继军(校)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34,共5页
周人的理论中,天是一个至上的神。《尚书》最频繁的涉及天的功能是赏与罚,而这种功用主要是针对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顺应天意,任用有德行的臣子就会得到天的眷顾而获得天命,得到帝国的人民与领地;反之,天就会降与惩罚,将天命转给一... 周人的理论中,天是一个至上的神。《尚书》最频繁的涉及天的功能是赏与罚,而这种功用主要是针对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顺应天意,任用有德行的臣子就会得到天的眷顾而获得天命,得到帝国的人民与领地;反之,天就会降与惩罚,将天命转给一个新的有德之君,一个新的王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王朝更迭
下载PDF
陈寅恪“易代之叹”与陶渊明“安身立命”哲学探微
9
作者 刘克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56,共12页
生逢"易代之变",历代文人多有"易代之叹",盖与文人之"多愁善感"以及所谓"士"之历史使命感有关。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家,于"易代之叹"之外,对历史上"易代之际"士大夫阶层不同... 生逢"易代之变",历代文人多有"易代之叹",盖与文人之"多愁善感"以及所谓"士"之历史使命感有关。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家,于"易代之叹"之外,对历史上"易代之际"士大夫阶层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处世态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理性分析,试图为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可以保持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途径。他对陶渊明思想的分析即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过其同时代及后代某些学者因学术立场不同,多少不能与陈氏初衷相契合,遂在探讨陶氏思想方面与陈氏有所差异,但陈氏所提出问题之重大,确已引起学界重视。在理解陈寅恪思想时,不应只注意他的"了解之同情"说法,更要从他的全部论著中寻找其思想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易代之变” 知识分子 传统文化
下载PDF
魏晋以来的“禅让革命”及其思想背景 被引量:27
10
作者 楼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5,共15页
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禅代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背景,其模式虽称革命而实质禅让,故可名为"禅让革命"。这一模式上承先秦、秦汉关于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传统的讨论,修正和组合了其所寓义涵,将之外化为一套高度程式化的禅代... 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禅代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背景,其模式虽称革命而实质禅让,故可名为"禅让革命"。这一模式上承先秦、秦汉关于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传统的讨论,修正和组合了其所寓义涵,将之外化为一套高度程式化的禅代仪节,以此确认了公天下让贤原理在家天下时期的适用性,肯定了顺天而应人的革命大义为禅代辩护的价值,统一了其间关系和王朝易代的合法性理据。这就在圣王不再、纲常已立的时代,明确了权力和平过渡的可行途径,尽其所能地解决了对王朝体制发展来说至为关键的易代合法性的论证难题,应当视为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由于其具体论证过程仍面临着民意难定而天心莫测的困境,此期又不断倾向于以合乎古圣王治道的政教更张举措,来一体证成其易代上应天命而下合民意,因而使得整个模式的演化,呈现了从偏于禅让因循向较重革命改制过渡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让 禅代 革命 易代模式 王朝体系 顺天应人
下载PDF
时代与地域:南丰刘氏的家学家风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建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9-12,共4页
南丰刘壎由宋入元,做过学官,体现了南方文人的一种现实的政治选择,属于边缘型遗民。他作《补史十忠诗》,其子麟瑞也赋五十首七律,成《昭忠逸咏》四卷,这些诗歌咏宋末死节义士,成为《忠义集》的主体。刘氏推崇忠义精神,长于诗歌创作,这... 南丰刘壎由宋入元,做过学官,体现了南方文人的一种现实的政治选择,属于边缘型遗民。他作《补史十忠诗》,其子麟瑞也赋五十首七律,成《昭忠逸咏》四卷,这些诗歌咏宋末死节义士,成为《忠义集》的主体。刘氏推崇忠义精神,长于诗歌创作,这种家学家风与南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丰刘氏 刘壎 易代之际文学
下载PDF
论汉末三国时期易代模式的演进
12
作者 王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3-218,共6页
“禅让”与“革命”是中国古代王朝改易的两种基本模式。随着王朝正统性论证的强化,通过“革命”模式完成易代的难度越来越大。“袁术僭号”是汉末时期“革命”模式的唯一尝试,其失败结局宣告了“革命”模式的“此路不通”。曹操父子通... “禅让”与“革命”是中国古代王朝改易的两种基本模式。随着王朝正统性论证的强化,通过“革命”模式完成易代的难度越来越大。“袁术僭号”是汉末时期“革命”模式的唯一尝试,其失败结局宣告了“革命”模式的“此路不通”。曹操父子通过对“革命”模式的隐晦践行和“禅让”模式的折中,成功地完成了汉魏易代的操作,实现了“禅让革命”的模式融合。“禅让”与“革命”的逻辑衔接,实现了“应天顺民”的易代合法性论证。“禅让革命”自此被奉为圭臬,在后世易代中广为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三国 易代模式 禅让 革命 袁术
下载PDF
Abstracts and Keywords of Major Articles
1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关键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下载PDF
清初词坛“辛酉唱和”述论
14
作者 刘东海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4-33,共10页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呈认为这次唱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与清初三十年的多次唱和、甚至几年前的阳羡词人群唱和都有所不同,开始了走出易代风霜、追求生命智慧的"后易代"时期。在词风上并个性化的多元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酉唱和 多人步韵唱和 后易代时期 浙西词人群 阳羡词人群
下载PDF
论明清鼎革对西藏的影响
15
作者 周燕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37-44,共8页
17世纪明清鼎革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政权更迭,其广泛又深远的影响亦波及遥远的西藏,西藏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深刻变化。在政教方面,明清鼎革后因为清王朝推行独尊格鲁派的政策,特别是1751年政教合一体制的施行,使得格鲁派的优势地... 17世纪明清鼎革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政权更迭,其广泛又深远的影响亦波及遥远的西藏,西藏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深刻变化。在政教方面,明清鼎革后因为清王朝推行独尊格鲁派的政策,特别是1751年政教合一体制的施行,使得格鲁派的优势地位逐渐固化,对西藏政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蒙藏关系上,明清鼎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藏的统治,清王朝不断调整治藏政策,特别是清军平定准噶尔侵藏和罗布藏丹津叛乱后,明末以来蒙古部族不断向青藏高原腹地迁徙,并主导西藏政局的态势被根本改变;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明清鼎革使清王朝顺利实现对西藏地方的统治,清王朝不断突破传统治藏方式,对西藏地方进行全面、深入的直接治理,达到了历史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 格鲁派 蒙藏关系 直接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