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颖 李笑笑 +1 位作者 赵伟 刘苏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此试验为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此试验为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麻醉诱导后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的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和双侧颈浅丛阻滞。主要结局指标:术后24 h恢复质量[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QoR-40)量表评价]。次要结局指标: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医师操作满意度,入室稳定后(T_(1))、阻滞后2 min(T_(2))和切皮即刻(T_(3))时心率和MAP变化,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PACU停留时间,术后0、4、8、24 h静息和运动(咳嗽)状态下疼痛数字评价(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术后24 h QoR-40量表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自理能力及疼痛的维度上,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麻醉维持期瑞芬太尼用量小于对照组,医师操作满意度(VAS评分)高于对照组,T_(1)、T_(2)、T_(3)时的心率和MAP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0、4、8 h静息时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长、麻醉时长、丙泊酚用量、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ACU停留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颈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丛阻滞 手术后期间 康复
原文传递
64层CT脊髓造影多平面重组对颈神经根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白荣杰 李娜 +1 位作者 张景秀 屈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9-573,共5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 CT 的脊髓造影(CTM)多平面重组(MPR)在颈神经根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替代直接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常规 X 线脊髓造影的可能性。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为颈神经损伤患者进行 X 线脊髓造影和64层 CT 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 M...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 CT 的脊髓造影(CTM)多平面重组(MPR)在颈神经根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替代直接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常规 X 线脊髓造影的可能性。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为颈神经损伤患者进行 X 线脊髓造影和64层 CT 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 MPR 成像,并进行 MPR 多方向调整,使病变显示于冠状、矢状和横断面上。其中26例(54个神经根)进行了手术探查并有术后诊断结果,就其冠状、矢状断面 MPR 图像、直接扫描 CT 横断面图像、脊髓造影平片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比较横断面 MPR 与直接扫描横断而 CT 的图像数量。结果以患侧蛛网膜下腔内颈神经根前后支走行区和神经孔处充盈缺损消失,连续性无神经根显示为直接征象,CTM 发现神经根损伤31个。间接征象表现为:(1)创伤性脊膜膨出:椎管内患侧硬膜囊膨大、变形,呈柱形高密度影,并可沿椎间孔向外延伸,形成神经根鞘膜囊肿,与蛛网膜下腔间有低密度的细线状分隔,在撕裂水平可见29个膨出。(2)蛛网膜囊肿:硬膜囊一侧膨大变形,呈囊样扩张,病变未经椎间孔向外延伸,与蛛网膜下腔间有细线状分隔26个。(3)蛛网膜下腔不对称:一侧腔变窄,脊髓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多层面显示各神经根走行区未见连续性充盈缺损17个。64层 CT 多向调整的冠状面 MPR 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2.6%(50/54个),高于直接扫描 CT 横断图像(77.8%,42/54个)及平片(68.5%,37/54个),3种影像方法与术后诊断结果进行 Kappa 一致性检验比较,X 线平片、CTM 横断面和曲面冠状 MPR 的 Kappa 值分别为0.686、0.772、0.920,P 值均<0.05。可见曲面冠状 MPR 与手术诊断结果高度一致。而图像数量明显少于横断面 CT(MPR 50幅图像,横断面 CT 400幅图像)。结论多向调整的冠状面 MPR 解决了多层 CT 图像数量庞大的问题,该方法省时、易行,可直观清晰显示颈神经根损伤范围,提高了诊断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神经根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造影 脊髓
原文传递
副神经临床解剖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武晓芬 孙睿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66-72,共7页
颈淋巴清扫术时了解副神经及其相关结构的临床解剖极其重要。近年来,副神经、颈内静脉、颈神经解剖变异和副神经影像学及Ⅱb区淋巴结、颈神经保留与否等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有助于更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副神经 颈内静脉 Ⅱb区 颈神经
下载PDF
颈椎脊神经沟内口和颈神经的观测
4
作者 曲永松 安月勇 +5 位作者 吕美玲 刘润涛 韩文祥 孙文友 张福清 裴燕芳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探讨颈椎脊神经沟内口与颈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 取 2 0具成人尸体的颈椎标本 ,选用完整的成人颈椎 4 4套 ,测量颈椎脊神经沟内口的宽度和颈神经穿过脊神经沟内口时的横径 ,并统计两者之间的比值。结果 颈神经穿过脊神经沟内... 目的 探讨颈椎脊神经沟内口与颈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 取 2 0具成人尸体的颈椎标本 ,选用完整的成人颈椎 4 4套 ,测量颈椎脊神经沟内口的宽度和颈神经穿过脊神经沟内口时的横径 ,并统计两者之间的比值。结果 颈神经穿过脊神经沟内口处的横径为 :C3 为 2 .7± 0 .7mm ,C42 .7± 0 .7mm ,C5为 2 .8± 0 .8mm ,C64.8± 0 .9mm ,C75 .3± 1.1mm。脊神经沟内口的宽度分别为 :C3 为 5 .8± 1.0mm ,C45 .5± 0 .9mm ,C55 .6± 1.0mm ,C65 .5± 1.1mm ,C76 .2± 1.0mm ;颈神经穿过脊神经沟内口时的横径与脊神经沟内口宽度的比值 :C3 为 1∶2 .15 ,C41∶2 .0 5 ,C51∶1.98,C61∶1.14 ,C71∶1.18。结论 脊神经沟内口与穿过内口的颈神经受累关系密切 ,下颈段 (C6、C7)颈神经受累的机率大于上颈段 (C3 、C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神经 颈神经 观测方法 颈椎病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解剖因素探讨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英平 郭瑞芳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3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32 ) ,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进行观测 ,统计出颈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分别大于或等于椎间孔的前后径、上下径的出现率 ;同... 目的 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32 ) ,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进行观测 ,统计出颈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分别大于或等于椎间孔的前后径、上下径的出现率 ;同时观测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 ,统计出脊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脊神经外口宽度的出现率。结果 ①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2 4 6 % ,其中女性为 35 2 %明显高于男性的 12 5 % (P <0 0 1) ;②颈神经前支在颈椎脊神经沟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6 3% ,其中男性为 8 9%明显高于女性的 2 9% (P <0 0 1)。结论 颈神经受累不仅与椎间孔狭窄有关 ,而且与脊神经根外径和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 ,临床诊断颈椎病应采用X线片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方可减少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 颈椎病 解剖因素 神经受累 椎间孔狭窄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致颈椎病的关系比较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英平 郭瑞芳 《颈腰痛杂志》 2003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 比较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出现率及严重程度。方法 取 6 0具成年尸体 (男 2 8,女 32 ) ,通过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外径以及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的测量 ,得出颈神经前支横径 /脊神经沟... 目的 比较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出现率及严重程度。方法 取 6 0具成年尸体 (男 2 8,女 32 ) ,通过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外径以及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的测量 ,得出颈神经前支横径 /脊神经沟宽度和颈神经根外径 /椎间孔大小的均值 ,得出比值大于或等于 1的出现率 ,并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压的出现率 ( 2 4.6 %)明显高于脊神经沟处 ( 6 .3%) ( P <0 .0 1)。结论 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和脊神经沟处均可受累 ,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累的严重性明显大于在脊神经沟处。临床诊治颈椎病在充分考虑椎间孔处神经受累的同时 ,也不可忽视颈椎脊神经沟处神经受累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神经 椎间孔嵌压 脊神经沟受嵌压 颈椎病 解剖结构 椎间盘退行性变
下载PDF
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杜少芬 李义贤 +2 位作者 李喜荣 孙艳虹 吴安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4年第6期560-561,共2页
目的 观察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甲状腺手术 113例患者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术前、术中静脉辅助一定量氟芬合剂。结果  113例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总的麻醉有效率为 95 6 % ,其中阻滞效... 目的 观察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甲状腺手术 113例患者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术前、术中静脉辅助一定量氟芬合剂。结果  113例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总的麻醉有效率为 95 6 % ,其中阻滞效果优者 75例 ,良者 2 3例 ,可者 10例 ,差者 5例 ,5例阻滞效果差者术中改用其它麻醉方法完成手术。副作用 :本组所有病例中有 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 ,1例出现膈神经阻滞 ,2例出现喉返神经麻痹。结论 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浅丛神经阻滞 甲状腺手术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颈椎脊神经沟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英平 郭瑞芳 +3 位作者 刘跃会 张松岩 孔祥玉 吴玉林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2年第3期231-232,共2页
目的 探讨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 32 ) 12 0侧颈椎 ,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进行观察 ,并统计脊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结果 ①脊神经沟外口... 目的 探讨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 32 ) 12 0侧颈椎 ,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进行观察 ,并统计脊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结果 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自颈 3至颈 6均逐渐增大 ,其平均值分别为 4 5± 1 2mm和4 3± 1 2mm ;② 3到 7颈神经前支横径逐渐增大 ,平均值为 2 9± 1 0mm ;③颈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 ,颈 5最小 (1∶1 5 4 ) ,颈 4次之 (1∶1 6 7) ,颈 3最大 (1∶1 75 )。结论 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累关系密切 ,下颈段 (5、6 )颈神经受累机率可能大于上颈段 (3、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颈椎 脊神经沟 颈神经前支 颈椎病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用于清醒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
9
作者 余利 王瑾 +4 位作者 尤兰英 周达磊 谢力 孙杰 郑康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71-274,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cervical nerves pathway block,CNPB)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2021年6月至12月择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cervical nerves pathway block,CNPB)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2021年6月至12月择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CNPB组(B组)50例和局部浸润麻醉组(C组)50例。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主要观察时点为置管操作前(T0)、置管操作中(T1)、操作后5 min(T2)、术后当晚(T3)、术后1 d(T4)、术后2 d(T5)。结局指标为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中及术后疼痛评分(NRS),舒适度评分(BCS)、血流动力学参数、睡眠质量等,同时记录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B组在T1和T3时点NRS疼痛评分低于C组;在T1、T2、T3和T4时点颈部BCS舒适度评分优于C组;在T1时点心率及收缩压低于C组;在T3和T4时点睡眠质量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NPB在清醒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及术后当晚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局部浸润麻醉,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颈部不适感,改善患者术后当晚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颈神经通路阻滞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镇痛 局部浸润麻醉
原文传递
颈丛吗啡联合静脉芬太尼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国远 覃立圣 +1 位作者 赵志钢 曹嵩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684-685,共2页
目的:探讨颈丛吗啡联合静脉芬太尼应用于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8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4例,对照组14例。实验组于静脉开放后,以0.75%布比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吗啡2mg行双侧颈浅丛穿刺注射,每... 目的:探讨颈丛吗啡联合静脉芬太尼应用于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8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4例,对照组14例。实验组于静脉开放后,以0.75%布比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吗啡2mg行双侧颈浅丛穿刺注射,每侧5ml,术毕给予芬太尼1.0mg+力月西1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行PCIA。而对照组则不行颈浅丛注射,术毕给予芬太尼1.0mg+力月西1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行PCIA。结果:实验组中有1例镇痛效果差,术后需用哌替啶肌肉注射,其余13例镇痛效果良好;而对照组中有5例镇痛效果差,需用哌替啶肌肉注射。单位时间内对照组PCIA芬太尼用量比实验组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实验组相比亦相同,P>0.05。结论:颈丛吗啡联合静脉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好,操作方法简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丛神经 吗啡 PCIA 甲状腺切除术
下载PDF
选择性颈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脑脊液漏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卜桂英 陈署光 李文革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30-31,共2页
自1994年3月始.我科对13例上肢痉挛性脑瘫患者施行了高选择性颈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满意,但术后也曾出现喉头水肿、尿潴留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我们对4例脑脊液漏进行了临床观察.就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护理中强调卧位... 自1994年3月始.我科对13例上肢痉挛性脑瘫患者施行了高选择性颈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满意,但术后也曾出现喉头水肿、尿潴留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我们对4例脑脊液漏进行了临床观察.就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护理中强调卧位正确,适当止痛,有效镇静,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神经后根 切断术 脑脊液漏 护理
下载PDF
痉挛性斜颈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 被引量:23
12
作者 姬绍先 陈信康 +4 位作者 周国俊 马安保 梁健 熊左隽 裴圣广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6期341-344,共4页
目的 研究痉挛性斜颈 (spasmodictorticollis,ST)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关系。方法 对ST按痉挛肌肉范围分型 :单纯性ST和症状性ST。按姿态分型 :旋转型、侧屈型、后仰型、前屈型和混合型ST。按肌肉痉挛的方式分型 :强直型和阵挛型ST。按... 目的 研究痉挛性斜颈 (spasmodictorticollis,ST)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关系。方法 对ST按痉挛肌肉范围分型 :单纯性ST和症状性ST。按姿态分型 :旋转型、侧屈型、后仰型、前屈型和混合型ST。按肌肉痉挛的方式分型 :强直型和阵挛型ST。按病情程度分型 :轻型和重型。手术治疗 :针对ST姿态分型采用不同术式组合。对旋转型ST ,采用二联术或三联术 ,(术式一 :面部旋向侧颈后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术式二 :同侧颈神经 1~ 6 (C1~ 6)后支选择性切断术。术式三 :对侧副神经切断术或加胸锁乳突肌切除术。三种术式合用称“三联术”。术式一和三合用称“二联术”)。侧屈型ST采用屈向侧二联术或三联术。后仰型ST采用双侧术式一或术式一和术式二合用。前屈型ST采用双侧术式三。混合型ST采用分期颈部神经选择性切断术和肌肉选择性切除术。结果 术后 6个月评定疗效 ,全组 5 95例 ,斜颈症状消失 4 0 4例 (6 8% ) ,显效 10 7例 (18% ) ,进步 6 7例 (11.1% ) ,无效 17例 (2 .9% )。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颈部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和颈部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治疗ST ,手术安全创伤小、操作简便 ,无残疾并发症。头部CT和MR检查未发现与痉挛性斜颈有关的颅内病灶。颈部CT显示痉挛肌肉呈肥大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斜颈 外科手术 副神经 选择性肌肉切除术
下载PDF
颈神经及相关结构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芮炳峰 安淑芬 +2 位作者 夏凤歧 王忠 张建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296-2298,共3页
目的测量不同节段颈神经的组成、走行及相应椎间空的特点,以提高颈椎病微创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15例(共30侧)国人成年颈椎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对颈神经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结果颈椎间孔长度在0.54~0.65cm,且从上到下,椎间孔长度... 目的测量不同节段颈神经的组成、走行及相应椎间空的特点,以提高颈椎病微创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15例(共30侧)国人成年颈椎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对颈神经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结果颈椎间孔长度在0.54~0.65cm,且从上到下,椎间孔长度逐渐增加;C4、C5、C6椎间孔的上下径及前后径测值较小,C3、C7测值较大,而椎间孔内神经根的径线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神经根与脊髓在水平面上向前的前倾角各节段变化不大,在15°~19°,而与冠状面上向下的下倾角从C3到C7逐渐变小;颈神经后根根丝间存在着广泛的吻合支。结论椎间孔入口关节突内侧0.6cm的范围内最狭窄,切除此范围的关节突关节,既达到了对神经根减压的效果,又保留了脊柱的稳定性;颈神经存在广泛的吻合支,颈椎病的表现和神经定位不能完全相对应;C4、C5、C6椎间孔的上下径及前后径较小,而其神经根的径线较大,C4、C5、C6神经根最易受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神经 纤维解剖 颈椎病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寰枢关节错位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疼痛的解剖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谭海智 张鸣生 +1 位作者 高卫邦 叶金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7-630,共4页
目的观察寰枢椎与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的解剖关系,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为寰枢关节错位致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具共6侧成年人颈部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寰椎横突与副神经、寰枢外侧关节与... 目的观察寰枢椎与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的解剖关系,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为寰枢关节错位致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具共6侧成年人颈部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寰椎横突与副神经、寰枢外侧关节与第2颈神经前支、寰枢椎椎间孔外韧带的解剖结构,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测量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最短距离。结果(1)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受副神经和颈丛(第2~4)神经支配,并且副神经与颈丛神经存在交通支联系。(2)副神经走行在寰椎横突前方,二者关系密切,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距离为4.84~7.60 mm(左侧)和3.22~6.80 mm(右侧)。(3)寰枢椎存在椎间孔外韧带,该韧带与第2神经相连,并附着在寰椎横突。(4)第2颈神经前支贴着寰枢外侧小关节向前走行。结论寰枢关节错位可能会刺激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或其前支,从而引起胸锁乳突和斜方肌紧张、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副神经 颈神经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下载PDF
颈神经及其相关结构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5
作者 孟竞为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3期3-5,共3页
对第1、2颈神经、整个颈神经后支及相关结构(包括特殊颈椎、神经通道)作祥细的调查、测量和追踪。横行分离每一块椎骨,纵行剖开每一椎体和椎弓。阐明了环椎、枢椎的解剖特点和第1、2颈神经的特殊通道结构。
关键词 颈神经 环椎 上下颈段综合征 颈椎病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副神经和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李海艳 刘英东 +2 位作者 宋东帅 杨志鹏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观测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特点及副神经在颈静脉孔处的毗邻。方法解剖剥离头颈标本,观测颈静脉孔内的结构毗邻、颈静脉孔下方处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间的交通支及副神经脊髓根与颈神经根的交通支。结果在颈静脉孔处,... 目的观测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特点及副神经在颈静脉孔处的毗邻。方法解剖剥离头颈标本,观测颈静脉孔内的结构毗邻、颈静脉孔下方处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间的交通支及副神经脊髓根与颈神经根的交通支。结果在颈静脉孔处,左侧迷走道的面积为(6.99±0.74)mm2,右侧的面积为(5.02±0.37)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静脉孔下方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有交通支者29侧(76.3%),交通支有4种分型,左侧交通支的长度为(5.82±1.18)mm,右侧长度为(6.60±1.17)mm,左右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2侧标本上观测到副神经脊髓根和C1、C2颈神经后根存在交通支者17侧(77.27%,17/22)。结论副神经和迷走神经在颈静脉孔下方存在交通支,这种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上避免损伤副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副神经和颈神经后根存在交通支,说明副神经含有感觉纤维,来源于颈神经后根,其功能可能与维持头部姿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 颈静脉孔 迷走神经 颈神经
下载PDF
神经移植在面神经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艺漫 朱婉春 +4 位作者 陈正 蔡小敏 王好鹏 王柏淼 李世亭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4期509-514,共6页
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功能障碍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不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进一步影响正常社交活动,因此面神经修复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面部对称性以及恢复社交能力,目前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各类外科干预等。... 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功能障碍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不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进一步影响正常社交活动,因此面神经修复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面部对称性以及恢复社交能力,目前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各类外科干预等。轻症初期面瘫患者往往会先选择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无效或中重度面瘫的情况,神经移植是有效且可靠的治疗手段,主要术式包括咬肌神经-面神经移植(MFNN)、舌下神经-面神经移植(HFA)、跨面神经移植及其改良、联合的术式,迄今仍无统一的治疗指南。本文就面神经功能重建中不同神经移植术式进行简单地描述,重点对比其优缺点、适应证以及术后疗效,为日后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面瘫 神经移植 咬肌神经 舌下神经 颈神经 跨面神经移植
下载PDF
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钱龙 水维康 +2 位作者 马文文 王钦阁 朱珊珊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23年3月至12月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2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23年3月至12月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2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DR组)和对照组(R组),每组62例。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后分别行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DR组患者注射地塞米松5 mg+0.25%罗哌卡因10 ml,R组患者注射0.25%罗哌卡因10 ml。主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吞咽功能,记录吞咽功能障碍(任意一个指标异常)发生情况。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气管拔管即刻、气管拔管后4、8、12、24和48 h时,记录静态和吞咽状态下NRS评分。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10)评价嗓音功能;记录术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最终DR组纳入61例,R组纳入60例。与R组比较,DR组术后1和6 d时SSA评分、术后1 d时吞咽障碍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后8和12 h时静态、气管拔管后4~24 h时吞咽状态下NRS评分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1 d时VHI-10评分降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例次减少( P<0.05)。 结论: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可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罗哌卡因 神经传导阻滞 甲状腺切除术 吞咽障碍 颈神经
原文传递
16~42周胎儿脊髓颈膨大发育的MRI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金叶 林祥涛 +4 位作者 曹金凤 吴勇 赵慧 谢辉辉 肖连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78,共5页
目的利用3.0T MRI观察正常胎儿标本脊髓颈膨大最大横断面及其相对位置关系随孕周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44例16~42孕周胎儿标本,行3D-T2WI和T2WI-SPC序列扫描,对所得图像三维重建,观察及测量以下参数:1颈膨大最大横断面面积:选取C4... 目的利用3.0T MRI观察正常胎儿标本脊髓颈膨大最大横断面及其相对位置关系随孕周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44例16~42孕周胎儿标本,行3D-T2WI和T2WI-SPC序列扫描,对所得图像三维重建,观察及测量以下参数:1颈膨大最大横断面面积:选取C4-T1脊神经区间内各椎体中心及椎间盘中心水平分别测量颈膨大横断面面积,选取最大面积,绘制最大横断面面积随孕周变化的生长曲线;2颈膨大最大横断面与椎体的相对位置关系;3比较性别间差异。结果 1颈膨大最大横断面积随孕周呈线性增加,与孕周的相关方程分别为:最大横断面积(cm2)=0.01×孕周-0.12,R2=0.91,P〈0.05;2颈膨大最大横断面与椎体相对位置关系:16~28孕周胎儿颈膨大最大横断面约位于C5/6椎间盘中心水平,29~42孕周胎儿颈膨大横断面约位于C5~C5/6中心水平,此位置随孕周增加而逐渐轻度上移;3颈膨大最大横断面面积与性别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场磁共振可准确反映胎儿颈膨大最大横断面积及相对位置与孕周变化的规律,建立了正常胎儿脊髓颈膨大生长发育的磁共振影像图谱及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颈膨大 胎儿标本 磁共振成像 脊神经
原文传递
单孔分体内镜颈椎钩状突部分切除三维影像解剖测量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昌震 王红艳 +3 位作者 刘鑫 孙宁 李岳飞 孙兆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214-1219,共6页
[目的]三维重建观测骨骺环和颈神经、钩状突毗邻关系,指导单孔分体内镜切除部分钩状突对颈神经减压。[方法]建立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模型,测量C3/4~C7T1骨骺环后缘最低点分别至钩状突尖部所在矢状面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nterior and ... [目的]三维重建观测骨骺环和颈神经、钩状突毗邻关系,指导单孔分体内镜切除部分钩状突对颈神经减压。[方法]建立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模型,测量C3/4~C7T1骨骺环后缘最低点分别至钩状突尖部所在矢状面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nterior and posterior distance of anterior margin of cervical nerve,APDACN)及下缘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of inferior margin of cervical nerve,VDIMCN)、硬脊膜外侧缘左右距离(left and right distance of lateral border of dure mater,LRDLDM)、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of superior margin of cervical nerve start point,VDSCNP)、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of inferior margin of cervical nerve start point,VDICNP)、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anterior and posterior distance of lateral border of isthmus of pedicle,APDLIP)、颈神经外展角(abductor angle of cervical nerve,AACN)及前倾角(anterior inclination angle of cervical nerve,AICN)。[结果]随节段降低,矢状面APDACN无显著变化(P>0.05);VDIMCN、VDSCNP、VDICNP、AACN和AICN显著增加(P<0.05),LRDLDM和APDLIP显著减少(P<0.05)。相应节段APDACN、VDIMCN、LRDLDM、VDSCNP、VDICNP、APDLIP、AACN和AICN男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节段左右侧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节段参数(C5/6)APDACN、VDIMCN、LRDLDM、VDSCNP、VDICNP、APDLIP、AACN、AICN与年龄及BMI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随颈椎节段下降,骨骺环后缘最低点为标志的VDIMCN、VDSCNP、VDICNP、AACN和AICN增大,而LRDLDM和APDLIP减少,相同节段上述指标男性与与女性之间,左与右侧间的差异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单孔分体内镜 钩状突 颈神经 三维影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