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精神性的创造——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说起 被引量:8
1
作者 赵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6期59-63,共5页
有些建筑总会在记忆中定格成为某种特定的场景,就像路易斯·康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整个建筑群如同雅典卫城一样踞于西向临海的悬崖之上,其中最为感人至深的空间是位于两组对称的研究塔楼之间的中庭广场。这个空间因其宁静旷远... 有些建筑总会在记忆中定格成为某种特定的场景,就像路易斯·康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整个建筑群如同雅典卫城一样踞于西向临海的悬崖之上,其中最为感人至深的空间是位于两组对称的研究塔楼之间的中庭广场。这个空间因其宁静旷远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某种可以称之为"永恒"的东西蕴含其中,使得一处空间场景具有了超越物质的精神性。这处没有任何装饰的广场如何创造出空间的精神性,成为本文分析的缘起。本文从一处空间的深入解读,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探索创造空间精神性的方法。中心对称的空间仪式感、空间引导的指向性、对生活现实的屏蔽以及朝向天空的立面成为具有相似构成的空间赋予精神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中庭广场 空间精神性 仪式感 中心对称 空间指向性 朝向天空的立面
下载PDF
宋代巴蜀地区墓葬石刻的三层象征性空间 被引量:1
2
作者 夏悦 孙垂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67-77,共11页
宋代巴蜀地区拥有大量造型精美、内容丰富的墓葬石刻。这些墓葬石刻由于其配置和各自展现的功能,在地下构建出一个特殊的象征性的礼仪空间。本文基于艺术史研究关于“空间性”的理论范式,通过考察这些墓葬石刻的内容及其功能,发现其为... 宋代巴蜀地区拥有大量造型精美、内容丰富的墓葬石刻。这些墓葬石刻由于其配置和各自展现的功能,在地下构建出一个特殊的象征性的礼仪空间。本文基于艺术史研究关于“空间性”的理论范式,通过考察这些墓葬石刻的内容及其功能,发现其为死者构建的象征性空间是以死者为中心,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杂糅的三个层面:为死者提供如生前一般幸福而安宁的地下家园、一个永恒祭祀和供养死者的地下礼仪空间,以及使墓主人恍如置身仙境与佛国的宗教空间。本文试图在学界现有研究基础上,从墓室的原境出发,系统阐释巴蜀宋墓石刻被制作的目的和功能,对推动巴蜀宋墓石刻的文化功能的整体性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巴蜀地区 墓葬石刻 地下家园 礼仪空间 宗教空间
下载PDF
跨地域建筑创作——当代建筑师的实践思考
3
作者 项秉仁 祁涛 《城市建筑》 2009年第6期17-20,共4页
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创作实践,探讨了当代职业化的建筑创作环境下,建筑师如何结合项目所在地域的特定历史、人文及经济环境,选取适当的切入点,创作出扎根当地环境,被当地民众接受,能与地域文化、地理空间氛围对话、融合的新建筑形态,... 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创作实践,探讨了当代职业化的建筑创作环境下,建筑师如何结合项目所在地域的特定历史、人文及经济环境,选取适当的切入点,创作出扎根当地环境,被当地民众接受,能与地域文化、地理空间氛围对话、融合的新建筑形态,从而在传承地域文、维系地域空间特征的同时,赋予地域性命题时代性及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建筑创作 建筑师 创作环境 创作实践 经济环境 空间氛围 建筑形态
下载PDF
仪式环境中的空间造型艺术——以桑植高傩为个案分析
4
作者 覃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10-113,共4页
"还傩愿"是广泛流传在西南少数民族当中的民间宗教信仰。以湖南桑植高傩为个案研究,阐述高傩仪式环境中的空间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分类特点,造型艺术在神圣空间构建中的作用,以及仪式环境对造型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 仪式环境 造型艺术 高傩 神圣空间
下载PDF
明洪武时期南京宫殿之礼仪角度的解读
5
作者 诸葛净 《建筑史》 2009年第2期64-80,共17页
明太祖奉行'以礼法治天下',并将这一原则贯彻至建筑、衣冠、器具、行为等各个领域,从而使中国古代的'礼治'传统在这个时期达到一个高峰,并为其后五百余年的统治拉开序幕。本文将明洪武时期(1368-1398年)以宫殿为主要场... 明太祖奉行'以礼法治天下',并将这一原则贯彻至建筑、衣冠、器具、行为等各个领域,从而使中国古代的'礼治'传统在这个时期达到一个高峰,并为其后五百余年的统治拉开序幕。本文将明洪武时期(1368-1398年)以宫殿为主要场所的国家礼仪作为个案展开分析,尝试揭示仪式过程中所体现的空间结构,及其与社会秩序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指出空间秩序构建中,以建筑场景为依托的人与物的排布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建筑、空间营造与礼仪、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 宫殿 礼仪 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佛山嫁娶屋(英文)
6
作者 郑莉 苏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239-242,共4页
嫁娶屋是一种典型的佛山建筑,是广东地区的特殊民居形式.自清初至解放战争前期,佛山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重要商业城市,在这段时期,嫁娶屋作为专门举办婚礼的场所,大量存在于佛山.由于佛山特殊的历史背景,嫁娶屋在广东省其它地方并不普遍... 嫁娶屋是一种典型的佛山建筑,是广东地区的特殊民居形式.自清初至解放战争前期,佛山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重要商业城市,在这段时期,嫁娶屋作为专门举办婚礼的场所,大量存在于佛山.由于佛山特殊的历史背景,嫁娶屋在广东省其它地方并不普遍.作为一个任何人可以短期租用以举行婚礼的场所,嫁娶屋与当地传统婚礼空间形式联系紧密,而当地的传统婚礼空间形式受到家族传统与活跃的商业文化的影响.文中主要探讨了佛山嫁娶屋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山 嫁娶屋 礼仪空间
下载PDF
大朝习仪与国家宫观——礼仪秩序中的明两京朝天宫建筑空间
7
作者 石晏蕊 沈旸 +1 位作者 俞海洋 谢冰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3,共8页
通过长历史时段史料甄别和同历史时期对比,全面梳理明代两京朝天宫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分析两京朝天宫的建置、功能和空间特征,尝试探明其作为两京官方第一大观在明代政治、道教、礼制等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朝天宫 明代 习仪 营建过程 仪式流线与空间
原文传递
仪式性的表达——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龚维敏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8-71,共4页
作者认为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象征,具有仪式性意义。大学图书馆建筑应具有与此相应的品格。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设计,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的精神品质 场所的仪式性 空间的透明性 图书馆建筑 设计 学院 东莞 大学 作者
原文传递
基于都纲法式演变的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空间分类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韩瑛 李新飞 张鹏举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5-100,共6页
基于都纲法式的演变,将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建筑空间分为6种类型。厘清了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空间各功能要素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各种类型在时空向度的基本分布规律及其受北京、藏区两大强势文化和近地域民居弱势文化的影响程度。上述结论... 基于都纲法式的演变,将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建筑空间分为6种类型。厘清了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空间各功能要素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各种类型在时空向度的基本分布规律及其受北京、藏区两大强势文化和近地域民居弱势文化的影响程度。上述结论可成为探明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形态生成之源和评估建筑遗产价值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纲法式 内蒙古藏传佛教 殿堂空间 类型
原文传递
“差序”秩序的再生产——围绕皖南一村落丧葬仪式的时空过程而展开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4-135,160,共13页
人类学关注仪式的结构过程、象征与功能,也关注乡村社会中由仪式的礼俗信仰和文化表征所建构的社会秩序。作为线性时间葬礼以及多维空间葬礼,丧葬仪式在时空、文化、制度等面向上呈现出"差序化"特点。通过对皖南福村一次丧葬... 人类学关注仪式的结构过程、象征与功能,也关注乡村社会中由仪式的礼俗信仰和文化表征所建构的社会秩序。作为线性时间葬礼以及多维空间葬礼,丧葬仪式在时空、文化、制度等面向上呈现出"差序化"特点。通过对皖南福村一次丧葬仪式的田野考察,以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为基本视角,对丧葬仪式时空过程进行了全面描述,分析了丧葬仪式在时空面向呈现的"差序化"特点,提出了乡村社会的"差序"秩序概念与"时空-文化-制度"(TSCS)平衡框架模型。这一文化模型,在四重关系(时空、内外、历史感和地方感、中心与边缘)上均呈现"差序"化特点,实现了乡村"差序"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再生产。基于"时空"维度上的乡村丧礼仪式所建构的"差序"秩序,成为研究我国乡村秩序重建的一个缩影和观察点,值得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丧葬仪式 “差序”秩序 时空
原文传递
仪式与傩戏的神性空间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秋林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3-28,共6页
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贵州的傩戏主要是一种酬神戏,它的演出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神性空间。在贵州,普遍存在的傩戏一般而言有三种类型:一是威宁的原始傩戏撮泰吉;二是铜仁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傩堂戏;三是安顺市以屯堡人为主... 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贵州的傩戏主要是一种酬神戏,它的演出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神性空间。在贵州,普遍存在的傩戏一般而言有三种类型:一是威宁的原始傩戏撮泰吉;二是铜仁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傩堂戏;三是安顺市以屯堡人为主的军傩地戏。每一种傩戏所建立的神性空间性质不同,并且与其傩戏的性质相吻合。在这些神性空间实现时,一般都依赖的是一系列的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由于傩戏的种类不同,其仪式与神性空间的关系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神性空间 傩戏
下载PDF
基于民俗仪式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卓源 魏秦 《设计》 2021年第24期124-126,共3页
为了解决乡村地域性缺失、公共空间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发现乡村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乡村公共空间无法承载村民的当下民俗仪式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因此通过对于不同类型及发展趋势的民俗仪式进行空间需求分析,并对建成案例分析研究。提出... 为了解决乡村地域性缺失、公共空间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发现乡村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乡村公共空间无法承载村民的当下民俗仪式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因此通过对于不同类型及发展趋势的民俗仪式进行空间需求分析,并对建成案例分析研究。提出基于民俗仪式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并为今后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仪式 空间需求 乡村公共空间 设计策略 环境行为
下载PDF
培田宗族社会空间与村落形制初探 被引量:5
13
作者 饶小军 《新建筑》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祠堂作为宗族社会控制的空间标本之一,一方面作为家族精神维系的焦点,另一方面又是宗族内部控制的法庭和机构,维系着宗法等级制度的尊严与地位;而纂修族谱,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叙述昭穆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培田村因其众多的宗庙祠堂... 祠堂作为宗族社会控制的空间标本之一,一方面作为家族精神维系的焦点,另一方面又是宗族内部控制的法庭和机构,维系着宗法等级制度的尊严与地位;而纂修族谱,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叙述昭穆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培田村因其众多的宗庙祠堂、学堂书院,纵横交错,蔚为大观。“千米古街”宛如一条宗族聚族而居的纽带,将吴氏宗族的社会与空间组合连接在一起;又像一根绵延不断的族群血脉,述说着祖先艰辛创业繁衍发展的历程。培田的宗祠分布和千米商业街的空间格局恰恰反映了宗族权利的相对弱化及正处在分异和瓦解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田 空间考古学 宗法社会 空间仪式 祠堂 族谱 千米古街 空间象征
下载PDF
国家仪式的舞台与想象的共同体——近代日本公共空间之创造 被引量:2
14
作者 青木信夫 徐苏斌 《新建筑》 2012年第5期10-13,共4页
公共空间在建立国民国家的过程中扮演了国家仪式的舞台的角色。作为新首都的中心,东京皇居前广场在明治维新之后举行了很多国家仪式。通过研究分析最初的国家仪式天皇巡幸,皇居前广场的宪法颁布式,以及和皇居前广场相关的国民教育型公... 公共空间在建立国民国家的过程中扮演了国家仪式的舞台的角色。作为新首都的中心,东京皇居前广场在明治维新之后举行了很多国家仪式。通过研究分析最初的国家仪式天皇巡幸,皇居前广场的宪法颁布式,以及和皇居前广场相关的国民教育型公共空间上野公园和军事性公共空间青山练兵场,探究日本近代与前近代完全不同的、具备国民国家形成初期的公共空间特征同时详细阐述日本举行首都国家仪式的公共空间在共同体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仪式 共同体 公共空间 日本 皇居 广场 公园 练兵场
下载PDF
首都庆典:文化空间的重塑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小岩 全美英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88,共6页
庆典节庆活动是城市品质和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首都通常是庆典的最佳平台。国际视野下各国的庆典活动可以分为以日韩越为代表的亚洲个案和以美俄法为代表的欧美个案两大流派。无论是亚洲历史感浓厚的传统庆典,还是欧美各国的现代性... 庆典节庆活动是城市品质和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首都通常是庆典的最佳平台。国际视野下各国的庆典活动可以分为以日韩越为代表的亚洲个案和以美俄法为代表的欧美个案两大流派。无论是亚洲历史感浓厚的传统庆典,还是欧美各国的现代性建构全民节庆,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特色鲜明,因此有必要构建我国自身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视觉冲击力的精品庆典。北京作为首都,需具备世界级城市的长远眼光和博大胸怀,在人文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国内层面凝聚人心,在国际舞台上占得先机。而重塑文化空间的途径在于以节庆文化为依托,软实力精神资源为内核,使历史贴近现实,最大覆盖认同,进一步提升首都文化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典仪式 北京 文化空间 亚洲 欧美
下载PDF
庙宇建筑在蔚县传统村落仪式空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苗苗 孔敬 孙丽平 《中外建筑》 2018年第5期55-58,共4页
论文针对村落空间的研究,从仪式空间的视角出发,引入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通过调研庙宇类建筑在蔚县传统村落中的作用,总结出以庙宇建筑为主导的仪式空间在整个村落堡寨空间有着统领性和凝聚性作用。
关键词 庙宇 蔚县传统村落 仪式空间 影响
下载PDF
莆田民间张巡信仰研究——郊尾镇至灵宫、梅洋宫元宵祈年庙会个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建华 《闽江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6-23,共8页
莆田地区张巡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它通过揭示游神活动、道坛仪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与民间信仰与游神活动、道坛仪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庙会文化空间,具有敬天地、娱人神、求平安、正人心的功能,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文化和... 莆田地区张巡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它通过揭示游神活动、道坛仪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与民间信仰与游神活动、道坛仪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庙会文化空间,具有敬天地、娱人神、求平安、正人心的功能,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文化和道德培养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巡信仰 游神活动 道坛仪式 文化空间
下载PDF
沙力搏尔式摔跤田野调查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盛展 《武术研究》 2020年第6期92-94,共3页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蒙古族卫拉特分支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沙力搏尔式摔跤已成为全国民运会和农民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文章从项目的起源、演变和其文...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蒙古族卫拉特分支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沙力搏尔式摔跤已成为全国民运会和农民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文章从项目的起源、演变和其文化符号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分析出其内在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力搏尔式摔跤 仪式 文化空间
下载PDF
基于斗牛仪式的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朝利村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伟 李立敏 《当代建筑》 2022年第11期76-80,共5页
文章结合仪式场景分析的理论方法,以黔东南地区侗族朝利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研究斗牛仪式过程中各层级公共空间的匹配关系,分析其空间场景,进而提出空间重构的策略,在保护、传承黔东南地区侗族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为... 文章结合仪式场景分析的理论方法,以黔东南地区侗族朝利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研究斗牛仪式过程中各层级公共空间的匹配关系,分析其空间场景,进而提出空间重构的策略,在保护、传承黔东南地区侗族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为有机更新公共空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侗族 斗牛仪式 公共空间 空间重构
下载PDF
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建构过程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20
作者 郑春晖 王祎 钱莉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63-1574,共12页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探讨了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的建构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1)网络媒体将南京大屠杀记忆扩展至更宽广的时空语境之中,叙述重点呈现由宏观历史向微观生命意义演变的趋势。2)国家及媒体通过命名规范、法律尊崇、象征物建构、仪式互动等方式,自上而下地将纪念馆建构为一个神圣的和平纪念地与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传播地。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神圣性建构的过程中,纪念仪式扮演着联结主体、记忆与空间的重要角色。公众通过参与纪念仪式将自身与记忆场域和集体身份相连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景观 南京大屠杀事件 地理想象 纪念仪式 神圣空间 集体记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