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限定摹状词的传统指称:前指与外指
1
作者 赵巍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46-147,共2页
长期以来,指称问题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都非常重要。归根到底,指称研究主要涉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基于此,简要论述限定摹状词传统指称,分析限定摹状词的前指与外指。研究这一论题,有助于更清晰地对限定摹状词指称进行分类,保证语... 长期以来,指称问题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都非常重要。归根到底,指称研究主要涉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基于此,简要论述限定摹状词传统指称,分析限定摹状词的前指与外指。研究这一论题,有助于更清晰地对限定摹状词指称进行分类,保证语言交际顺畅进行,并为研究限定摹状词指称提供全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定摹状词 指称 前指 外指
下载PDF
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 被引量:134
2
作者 方梅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1-303,共13页
背景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以句法上的低范畴等级形式将背景信息进行包装。在以动词屈折为形态手段的语言里,信息包装可以通过谓词的非限定形式作句法降级。本文认为,小句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这两种句法形式是书面语中由背景化需求... 背景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以句法上的低范畴等级形式将背景信息进行包装。在以动词屈折为形态手段的语言里,信息包装可以通过谓词的非限定形式作句法降级。本文认为,小句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这两种句法形式是书面语中由背景化需求驱动的句法降级,反映了汉语信息包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降级 信息包装 背景化 零形反指 描写性关系从句
原文传递
焦点敏感算子“才”和“就”后指的语义差异 被引量:21
3
作者 蒋静忠 魏红华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0,共8页
在焦点的选项语义学理论框架下,"才"的语义功能为:(一)引出等级序列;(二)肯定焦点及其蕴含选项,否定其他选项。"就"可以分为"就A"和"就B","就A"的语义功能跟"才"相同,&qu... 在焦点的选项语义学理论框架下,"才"的语义功能为:(一)引出等级序列;(二)肯定焦点及其蕴含选项,否定其他选项。"就"可以分为"就A"和"就B","就A"的语义功能跟"才"相同,"就B"的语义功能为:肯定焦点,否定其他选项,跟"只"相同。"才"和"就"后指时存在语义差异,这些差异跟"就"的多义性以及焦点位置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敏感算子 后指 语义差异
原文传递
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满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3-425,共13页
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是一种非内嵌零形主语小句,其被隐匿的逻辑主语一般与主句的显性主语不同指。该结构是信息背景化的结果,信息背景化给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带来了一系列句法后果,其中最主要的是非谓语化,该结构里的动词相应地出现非谓... 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是一种非内嵌零形主语小句,其被隐匿的逻辑主语一般与主句的显性主语不同指。该结构是信息背景化的结果,信息背景化给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带来了一系列句法后果,其中最主要的是非谓语化,该结构里的动词相应地出现非谓语动词的倾向。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的句法降级和信息背景化通过句法手段得到了实现。本文认为,现代汉语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主要是由相应的状语从句(状语小句)演变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化 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 依附性 零形回指 句法降级
原文传递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的几个问题——与赵宏、邵志洪先生商榷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礼进 《外国语言文学》 2003年第1期20-24,共5页
本文对赵宏和邵志洪 (2 0 0 2 )“句内后照应单向性”论点的有效性提出质疑。目的在于 ,利用语言实据比较它与西方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条件阐释的异同 ,以辨明几个有关人称代词后照应的事实。文章主要包括 :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制... 本文对赵宏和邵志洪 (2 0 0 2 )“句内后照应单向性”论点的有效性提出质疑。目的在于 ,利用语言实据比较它与西方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条件阐释的异同 ,以辨明几个有关人称代词后照应的事实。文章主要包括 :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制约条件 ;复合句的“基本句”与“变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英语 后照应 制约条件 复合句 基本句 变体 语篇照应功能 句内后照应单向性 认知语法 参照点理论 照应单向性
原文传递
汉英主题结构的典型特征束:基于口语语料库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银美 袁凤识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37,F0003,共15页
主题结构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不同结构在汉英语言中的话语表现尚存明显分歧。本文构建了一个主题原型范畴考察的典型特征束,以汉英随意性自然口语对话为语料,分析汉英四类主题结构的使用倾向。研究发现,汉语主题结构使用频率较高,不同结... 主题结构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不同结构在汉英语言中的话语表现尚存明显分歧。本文构建了一个主题原型范畴考察的典型特征束,以汉英随意性自然口语对话为语料,分析汉英四类主题结构的使用倾向。研究发现,汉语主题结构使用频率较高,不同结构在主题指称义和回指性上表现分立,但均易成为后续话语的凸显主题,具有较高的预指性,汉语主题的话语属性突出;英语主题结构使用频率较低,不同结构在主题指称义和回指性上表现接近,但在预指性上表现不同,英语主题的语法特征更为突出。主题结构的原型分析表明主题结构间不具有完全的替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结构 典型特征束 有定性 回指性 预指性
原文传递
试论上古汉语中由“之”引导的预指性主从句 被引量:4
7
作者 梁银峰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8-271,共14页
在上古汉语中,当指示词"之"既充当主句中动词的宾语,同时又预示后面的从句所要表达的信息时,这种句子便是预指性主从句,预指性主从句是上古汉语主从句的一种重要类型。虽然预指性主从句中的"之"字具备了向引导宾语... 在上古汉语中,当指示词"之"既充当主句中动词的宾语,同时又预示后面的从句所要表达的信息时,这种句子便是预指性主从句,预指性主从句是上古汉语主从句的一种重要类型。虽然预指性主从句中的"之"字具备了向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补词的方向发展的句法条件,但由于预指代词"之"字没有真正扩展到动态的命题句或事件句中,这极大地制约了它的虚化进程,导致它一直保留着较为明显的指代性,因而它向标补词演变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并未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指示词 “之” 预指性主从句
下载PDF
二语前照应和后照应代词的在线加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吴迪 吴明军 +1 位作者 高行珍 Zhang Jun Lawrence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100,148,149,共13页
本研究通过一个自定步速阅读实验,探讨二语包含前照应和后照应两种代词句子的加工是否存在差异。我们记录了包含两个子句的句子阅读时间,每个子句中有一个人名或代词,性别或相同,或不同。阅读完句子后,受试回答一个是非问句,根据答案可... 本研究通过一个自定步速阅读实验,探讨二语包含前照应和后照应两种代词句子的加工是否存在差异。我们记录了包含两个子句的句子阅读时间,每个子句中有一个人名或代词,性别或相同,或不同。阅读完句子后,受试回答一个是非问句,根据答案可知代词是否和人名同指。阅读时间的结果表明,在第一个子句中后照应代词条件的消解速度快于前照应代词条件,在第二个子句中前照应代词的消解速度快于后照应代词;在前照应代词消解中存在性别不一致效应,而在后照应代词消解中没有该效应。指称判断的结果支持阅读时间的结果,差异源于代词和专有名词的不同词汇特征和语篇功能,以及二语学习者对人名—代词和代词—人名不同配对的不同加工方式:前照应代词消解采用链接和诊断方法,后照应代词消解采用积极搜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照应代词 后照应代词 代词消解 语篇显著性表征模型
原文传递
浅议“它”与“IT”在汉英语篇中指称功能的异同 被引量:2
9
作者 顾海峰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9-102,共4页
本文在语料的基础上,对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IT”和汉语的“它”在语篇中的指称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1)“IT”与“它”都可回指,用法也基本相同;(2)在预指方面,“IT”在一些特定的句型中常用于预指,而“它”很少用于预指;(3)... 本文在语料的基础上,对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IT”和汉语的“它”在语篇中的指称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1)“IT”与“它”都可回指,用法也基本相同;(2)在预指方面,“IT”在一些特定的句型中常用于预指,而“它”很少用于预指;(3)“IT”和“它”都用于泛指,但“它”指称的对象相对来说比较空泛,不如“IT”那么具体。另外,“IT”有时还可用来指称人,“它”则没有这种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功能 回指 预指 泛指
下载PDF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预指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瑟 刘伟 郭海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6-70,共5页
语篇表述理论(DRT)是一种动态语义理论,该理论的语篇表述结构规则和可及性规则可用于分析汉语第三人称代词预指现象,从而从理论上证明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具有预指功能。
关键词 语篇表述理论 语篇表述结构 可及性 第三人称代词 预指
下载PDF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现象浅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娟娟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7-90,共4页
认知语言学家VanHoek认为决定英语中参照点选择的因素有三:显著性,概念关联性及线性语序。其中线性语序对参照点选择影响较弱。有汉语研究者认为,VanHoek的理论模式也适用于汉语句子,而另一些汉语研究者则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 认知语言学家VanHoek认为决定英语中参照点选择的因素有三:显著性,概念关联性及线性语序。其中线性语序对参照点选择影响较弱。有汉语研究者认为,VanHoek的理论模式也适用于汉语句子,而另一些汉语研究者则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原则,即同一甸子内同指的人称代词和名词在线性结构中的顺序必须是名词在前,代词在后。汉语中线性原则有没有绝对优先性?汉语中存不存在类似英语的后照应现象?须作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后照应 线性语序
下载PDF
汉语前后照应转换规律的认知语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光茂 冯喆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42-45,共4页
在认知照应理论框架下考察了汉语前后照应的转换规律,重点探讨概念联系性的作用,并从结构和事件过程两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发现汉语前置修饰语与主句的语义联系程度仍是决定前照应能否转为后照应的主要因素。这一发现基本符合认知照应理... 在认知照应理论框架下考察了汉语前后照应的转换规律,重点探讨概念联系性的作用,并从结构和事件过程两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发现汉语前置修饰语与主句的语义联系程度仍是决定前照应能否转为后照应的主要因素。这一发现基本符合认知照应理论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照应 后照应 概念参照点 概念联系性
原文传递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与法语相应结构的对比
13
作者 侯瑞琴 贾秀英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2-35,52,共5页
认知语言学家Van Hoek通过对英语句子内部照应现象的分析,认为确定观念参照点的三个因素中,显著性和观念联系性对句内共指的影响要优先于线性语序,而一些汉语研究者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文章从法语入手,对法语中的照应现象作一分... 认知语言学家Van Hoek通过对英语句子内部照应现象的分析,认为确定观念参照点的三个因素中,显著性和观念联系性对句内共指的影响要优先于线性语序,而一些汉语研究者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文章从法语入手,对法语中的照应现象作一分析,检验Van Hoek的照应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法语中的句内及语篇照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单向性 前照应 后照应
下载PDF
英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指代归属的逻辑判析
14
作者 郭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7-70,共4页
 英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指代归属常令中国读者倍感困惑。本文从涉及这一困惑的照应关系和语言环境两个方面,对此归属的取向给以合乎思维规律的判断与分析。
关键词 英语 第三人称复数代词 指代归属 中国 语言环境 思维 逻辑推理
下载PDF
后指照应的分类及其翻译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更春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37-139,共3页
对英语中的后指照应现象进行了句法分类,探讨后指照应的使用所产生的文体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常用的一些翻译策略。
关键词 后指照应 第三人称代词 翻译
下载PDF
Pronoun Anaphor and Cataphor in Chinese
16
作者 Zhang Zhiyi 《宏观语言学》 2019年第2期30-47,共18页
Chinese pronoun anaphora and cataphor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English.The co-indexing judgment tests implemented by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that for anaphora,only when the focus is on the head DP of the posses... Chinese pronoun anaphora and cataphor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English.The co-indexing judgment tests implemented by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that for anaphora,only when the focus is on the head DP of the possessive phrase,the co-indexing between DP at possessive position and anaphor is possible.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c-commanding instead of parameterized DP hypothesis since DP at possessive position c-commands pronoun anaphor but the focus shift will lead to the implicit raise of the head DP of the possessive phrase and change the structure.For cataphora,the pronoun cataphor at possessive position fails to co-index with DP and pronoun cataphor in sentences with C head can co-index with DP.It is argued that phase condition and visibility condition can explain cataphora in Chinese instead of the phase commanding theory since both phase condition and visibility condition can ensure the temporary location of cataphor for checking semantic ma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noun anaphor pronoun cataphor CHINESE c-commanding phase condition visibility condition
下载PDF
“粘合作用”在英语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17
作者 李萍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78-84,共7页
“粘合作用”是用于英语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习英语,理解文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粘合作用 正向参照 反向参照 语法衔接 词汇衔接 英语 语篇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