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汉刻写文字与早期篆隶书法
1
作者 王学理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15,共5页
小篆和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主要书体。秦时小篆是官方法定文字,隶书为记事急就字体,至汉时,隶书成为主流,篆、隶地位发生变化。撷取秦汉典型“刻”“写”文字材料,梳理了秦汉时期篆、隶的演变过程,指出:秦石鼓文明显继承了西周金文大篆体;... 小篆和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主要书体。秦时小篆是官方法定文字,隶书为记事急就字体,至汉时,隶书成为主流,篆、隶地位发生变化。撷取秦汉典型“刻”“写”文字材料,梳理了秦汉时期篆、隶的演变过程,指出:秦石鼓文明显继承了西周金文大篆体;至春秋时“秦公钟”“秦公镈”“秦公簋”已开小篆之先河;到了秦始皇时期,小篆在官方的大力推广下日渐标准化,且随着政治、社会生活的频繁,古隶即秦隶产生并应用于简牍书写。经过西汉一代的发展,至东汉末,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隶书”书法已至登峰造极之境界,隶书也成为官方规定的标准书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小篆 隶书 刻石 简牍
下载PDF
从四川汉代石刻中“S”形曲栱看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2
作者 曹伟 《华中建筑》 2013年第8期140-143,共4页
斗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其构造、发展、起源是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汉代是木构架体系探索的重要时期,汉代斗栱是今人了解斗栱源头和发展流变的重要线索。然而,汉代木构建筑不存,祠堂和墓葬中的汉... 斗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其构造、发展、起源是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汉代是木构架体系探索的重要时期,汉代斗栱是今人了解斗栱源头和发展流变的重要线索。然而,汉代木构建筑不存,祠堂和墓葬中的汉画像石上的斗栱图像便成为了研究汉代建筑最重要的实物资料。四川地区是汉画像石以及汉代建筑石刻出土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这一地区发现了与山东江苏等中原地区斗栱形式完全不同的"S"形曲栱石刻。该文以四川汉代石刻和画像石图像为主要资料,以"S"形斗栱石刻和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并试图挖掘"S"形曲栱为四川地区所独有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汉代 石刻 画像石 "S"形曲栱 文明交流
下载PDF
秦始皇刻石探疑 被引量:6
3
作者 金其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9-125,共7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刻石纪功 ,此事看似已成历史常识 ,其实尚存一系列未解之疑。诸如 :秦始皇究竟刻石几何 ?《峄山刻石》究竟是为何人所“排倒” ?秦始皇刻石究竟是何形制 ?等等。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秦始皇刻石不是历来所说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刻石纪功 ,此事看似已成历史常识 ,其实尚存一系列未解之疑。诸如 :秦始皇究竟刻石几何 ?《峄山刻石》究竟是为何人所“排倒” ?秦始皇刻石究竟是何形制 ?等等。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秦始皇刻石不是历来所说的六块、七块或八块 ,而是九块 ;“排倒”《峄山刻石》的是三国时曹操 ;秦始皇刻石中并非只有一块摩崖石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峄山刻石 刻石纪功 摩崖石刻 历史考证
原文传递
五十年来的汉画像石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爱国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37,共7页
从图像内容与榜题的考释、史料价值的发掘、艺术功能的阐释、考古类型学的引入等四个方面,总结50年来汉画像石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汉画像石研究 回顾与展望
下载PDF
再葬画像石墓的发现与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钱国光 刘照建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再葬画像石墓的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凋蔽是直接原因,丧葬习俗的改变是再葬画像石墓出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画像石 再葬画像石墓 丧葬习俗
下载PDF
桂林石刻所见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 被引量:6
6
作者 谌世龙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3期73-76,共4页
桂林近城名山洞府分布大量以摩崖为主的石刻,其中以宋代为最,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山水纪游石刻占主要地位的宋代石刻遍布桂林各风景点的山崖洞壁上,数量众多的宋代石刻是当时游览活动盛极一时的直接表现,刻石纪游成为宋代桂林山水... 桂林近城名山洞府分布大量以摩崖为主的石刻,其中以宋代为最,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山水纪游石刻占主要地位的宋代石刻遍布桂林各风景点的山崖洞壁上,数量众多的宋代石刻是当时游览活动盛极一时的直接表现,刻石纪游成为宋代桂林山水游览的一种时尚和普遍现象;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具特色,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奠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基础。宋朝时期桂林政治地位的上升、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大规模、大范围的山水开发营建是宋代桂林山水游览兴盛的主要原因。桂林石刻的兴衰历程也正是桂林山水游览活动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宋代 摩崖石刻 山水游览 刻石纪游
下载PDF
桂林石刻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模式探讨——基于深度开发视角 被引量:5
7
作者 吕观盛 《柳州师专学报》 2011年第4期50-53,共4页
桂林石刻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研发经费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桂林石刻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完整性与客观性、创新性和参与性的原则,通过构建以石刻为主题的石刻综合展示园区、设计石刻文化旅游线路... 桂林石刻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研发经费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桂林石刻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完整性与客观性、创新性和参与性的原则,通过构建以石刻为主题的石刻综合展示园区、设计石刻文化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改善软硬件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等手段实现石刻资源的产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石刻文化 旅游开发 模式
下载PDF
汉画像石所见周礼遗俗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卫星 《中原文物》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具体考释了汉代画像石中的“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投壶”等画像,认为这些画像所反映的献挚礼、献俘礼、投壶礼皆为周代遗俗。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周代 文献资料 汉代 周礼 考释 战争 老子 反映 孔子
原文传递
白鹤梁刻石与大足石刻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冬明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27-29,35,共4页
白鹤梁刻石与大足石刻都是重庆市珍贵的历史文物,虽然二者分处渝东和渝西,但相关的表现形式,相同级别的历史、文物和观赏价值,将两处联系在一起。对两处石刻的对比探究,可以拓宽渝州历史文化的视野,更清晰地认识其价值,对繁荣重庆当代... 白鹤梁刻石与大足石刻都是重庆市珍贵的历史文物,虽然二者分处渝东和渝西,但相关的表现形式,相同级别的历史、文物和观赏价值,将两处联系在一起。对两处石刻的对比探究,可以拓宽渝州历史文化的视野,更清晰地认识其价值,对繁荣重庆当代文化有借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梁刻石 大足石刻 比较
下载PDF
从建筑形象看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性与互鉴性
10
作者 孟宪伟 《艺术探索》 2023年第2期62-87,共26页
两汉时期,鲁南、苏北、皖北地区画像石风格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画像石文化的区域性。但是各个地区画像石的题材和制作手法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不同地区画像石的制作具有互鉴性。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可以为鲁南、苏北、皖北地区... 两汉时期,鲁南、苏北、皖北地区画像石风格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画像石文化的区域性。但是各个地区画像石的题材和制作手法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不同地区画像石的制作具有互鉴性。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可以为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划分提供有力凭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鲁南 苏北 皖北 区域性 互鉴性
下载PDF
南阳曹魏两晋考古学文化变迁--以再葬画像石墓为中心
11
作者 高庆辉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1-45,123,共6页
南阳的曹魏两晋墓葬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它们一方面沿用了汉代传统的墓葬形制,刻意追求墓室的整体规模与豪华,另一方面又采纳了新型的祭奠礼仪、随葬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葬事安排措施,实际上反映出南阳地方企图通... 南阳的曹魏两晋墓葬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它们一方面沿用了汉代传统的墓葬形制,刻意追求墓室的整体规模与豪华,另一方面又采纳了新型的祭奠礼仪、随葬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葬事安排措施,实际上反映出南阳地方企图通过“厚葬”与“尊礼”来博取名誉的功利性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 再葬画像石墓 墓葬形制
下载PDF
汉画像石西王母仙境图中的蟾蜍图像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昕姣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7期83-85,共3页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仙境中有许多蟾蜍图像,它们成为汉代人企盼永生不死、羽化升仙的重要印证。在西王母仙境中,蟾蜍的构图方式以动态形式出现,与西王母的文静雍容成对比,使仙境图像更为丰富而具有张力。从神话思维、民俗学以及汉代的...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仙境中有许多蟾蜍图像,它们成为汉代人企盼永生不死、羽化升仙的重要印证。在西王母仙境中,蟾蜍的构图方式以动态形式出现,与西王母的文静雍容成对比,使仙境图像更为丰富而具有张力。从神话思维、民俗学以及汉代的阴阳五行诸多方面揭示蟾蜍物象作为汉代艺术升仙符号的重要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西王母 蟾蜍
下载PDF
汉画像柿蒂纹空间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焱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第6期53-55,共3页
汉代墓葬建筑以石头为基础材料,经工匠技巧繁复式雕刻手法刻画出内容题材丰富的汉画石。柿蒂纹起源于西汉末年,广泛用于汉代墓葬建筑装饰,是汉画像中屈指可数的植物类装饰纹样,柿蒂纹研究为数甚少,旨在从结构空间、叙事空间、心理空间... 汉代墓葬建筑以石头为基础材料,经工匠技巧繁复式雕刻手法刻画出内容题材丰富的汉画石。柿蒂纹起源于西汉末年,广泛用于汉代墓葬建筑装饰,是汉画像中屈指可数的植物类装饰纹样,柿蒂纹研究为数甚少,旨在从结构空间、叙事空间、心理空间三方面对汉画石柿蒂纹进行诗学性质的空间阐释,从柿蒂纹自身图式、在天地人鬼四界空间的位置等诸多方面揭示柿蒂纹物象作为汉代艺术升仙符号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柿蒂纹 空间性 升仙
下载PDF
山东汉代石刻中的外来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爱国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8,共9页
石刻在全球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的石刻除了有自身传统外,相互之间的传播与交流也较为频繁。山东汉代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凸显着自身的传统,一方面呈现了外来文化的因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画像石上和圆... 石刻在全球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的石刻除了有自身传统外,相互之间的传播与交流也较为频繁。山东汉代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凸显着自身的传统,一方面呈现了外来文化的因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画像石上和圆雕的胡人形象、石狮子、建筑上的石构件、与佛教相关的画像、外来乐舞等,它们是汉代山东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的重要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汉代石刻 外来因素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博大精深的琅琊文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景东 《海岸工程》 1999年第2期133-136,共4页
对琅琊台、琅琊港、琅琊郡、琅琊刻石、越王勾践徙都琅琊、秦始皇三次巡视琅琊台和徐福东渡求仙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历史考证,提出了“琅琊文化”学说,就琅琊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作了阐述。
关键词 琅琊文化 琅琊刻石 旅游文化 山东
下载PDF
四川甘孜遗存格萨尔石刻现状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祝清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3-17,共5页
格萨尔石刻以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将英雄格萨尔王的传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文化传承、社会教化、艺术和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藏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文中记述了四川甘孜遗存格萨尔石刻的当下分布状况,对它们的存放情况进行... 格萨尔石刻以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将英雄格萨尔王的传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文化传承、社会教化、艺术和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藏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文中记述了四川甘孜遗存格萨尔石刻的当下分布状况,对它们的存放情况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露天堆放、室内存放、龛窟存放和镶嵌四种,并对遗存格萨尔石刻存放遭受自然和人为的损害问题进行对策研究,以挽救格萨尔石刻岌岌可危的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 格萨尔石刻 自然侵蚀 人为破坏
下载PDF
论汉乐府与汉画像图文关系中的诗性空间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昕姣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9期148-151,共4页
诗性空间是人类运用想象力开拓的基于现实空间又超越现实的一个空间。汉代的诗性空间是用集体性的想象力去构筑的独特空间,在汉乐府与汉画像的图文关系中得以体现。汉乐府以生映照着死,汉画像以死反映生。前者以"生存"来反映... 诗性空间是人类运用想象力开拓的基于现实空间又超越现实的一个空间。汉代的诗性空间是用集体性的想象力去构筑的独特空间,在汉乐府与汉画像的图文关系中得以体现。汉乐府以生映照着死,汉画像以死反映生。前者以"生存"来反映现世,寄托来世;而后者则以汉代人幻想的理想世界图像呈现,过去与现世的生活贯穿其中。诗性空间即在"存在"之中,在无限接近自由的那个点得以实现。把汉乐府歌诗与汉画像的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在一个大文化领域中更好地探讨汉代人的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汉画像 图文关系 空间 范畴
下载PDF
元代中国穆斯林墓葬石刻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晓春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6-110,共5页
近百年来,在海南岛、广州、泉州、福州、杭州、扬州、北京、宁城等地发现了大量元代中国穆斯林墓葬石刻。通过发现地点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元代中国东部地区的穆斯林主要是迁入中国的穆斯林侨民,故较多地保留了原有的... 近百年来,在海南岛、广州、泉州、福州、杭州、扬州、北京、宁城等地发现了大量元代中国穆斯林墓葬石刻。通过发现地点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元代中国东部地区的穆斯林主要是迁入中国的穆斯林侨民,故较多地保留了原有的伊斯兰文化特点;数量颇为可观的元代穆斯林墓葬石刻的主要价值,在于更清晰地说明了元代中国穆斯林的汉化程度并不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中国穆斯林 墓葬石刻
下载PDF
北朝政区“柏人”改“柏仁”考——以石刻资料为线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萃峰 陆帅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5-28,共4页
汉晋以来一直存在的柏人县,在《魏书·地形志》中仍作"柏人",而在《隋书·地理志》中被记作"柏仁",《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记载改名的具体时间为后魏,又有不少学者依据《魏书·地形志》认为... 汉晋以来一直存在的柏人县,在《魏书·地形志》中仍作"柏人",而在《隋书·地理志》中被记作"柏仁",《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记载改名的具体时间为后魏,又有不少学者依据《魏书·地形志》认为改名当在更晚的周齐之世。结合出土石刻文献材料,改名时间应当在后魏之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人 柏仁 石刻资料
下载PDF
汉代旱涝疫灾害在汉画中的反映
20
作者 赫玉建 《中原文物》 2002年第1期64-68,共5页
汉画中雩祭、攻社、曝巫、河伯理水、驱魔逐疫、羽人针灸等内容是对当时的旱涝、疫病灾害的记录。各地汉画侧重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不同,是与各地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灾害背景有关。
关键词 汉画 疫灾 汉代 表现形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