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麋鹿种群现状调查 被引量:44
1
作者 杨戎生 张林源 +1 位作者 唐宝田 钟震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6-81,共6页
麋鹿是野外绝灭物种 ,其野生种群早已从自然界消失。因此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是麋鹿重引进项目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也是整个麋鹿保护行动的关键环节。自从 1 985年中国进行第一个麋鹿重引进项目以来 ,圈养种群的数量增加很快。到 2 0 0 ... 麋鹿是野外绝灭物种 ,其野生种群早已从自然界消失。因此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是麋鹿重引进项目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也是整个麋鹿保护行动的关键环节。自从 1 985年中国进行第一个麋鹿重引进项目以来 ,圈养种群的数量增加很快。到 2 0 0 1年全国麋鹿的总数量已达 1 2 0 0多头 ,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圈养和半野生的条件下。本篇报告概述了我国麋鹿圈养种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了一些小圈养种群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和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糜鹿 种群 迁地保护 保护协作网络 就地保护
下载PDF
我国麝养殖种群现状及其养殖业发展的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林海 黄祥云 +5 位作者 刘刚 王文霞 卫宁 刘燕 胡德夫 梦梦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2-496,共5页
我国麝养殖是解决麝类野生种群保护和中医药麝香来源的关键环节,是极为重要的野生动物养殖业。通过调查得出,截至2011年全国养殖麝已达8400余头,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等省份;养殖麝种群雄雌比率为1∶0.97,成幼比率为1∶0.53,表明养殖麝... 我国麝养殖是解决麝类野生种群保护和中医药麝香来源的关键环节,是极为重要的野生动物养殖业。通过调查得出,截至2011年全国养殖麝已达8400余头,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等省份;养殖麝种群雄雌比率为1∶0.97,成幼比率为1∶0.53,表明养殖麝种群处于快速增长状态,种群结构基本合理。结合目前麝养殖业资料的调查,分析了养殖规模、养殖技术、种源管理、产业政策对麝养殖产业发展的作用并提出提升麝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种群 养殖业 现状 分析
下载PDF
苏北滨海湿地麋鹿恢复种群的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丁玉华 朱梅 任义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4,共6页
1986年至2004年,在苏北滨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在麋鹿的产仔期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麋鹿进行称重,分析个体的身体发育... 1986年至2004年,在苏北滨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在麋鹿的产仔期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麋鹿进行称重,分析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半散养麋鹿种群由1986年引进的39头,发展到2004年的706头,年均出生率21.7%,鹿群年均增长率为17.5%,现已繁殖了子四代;野生放养麋鹿由31头增加到2004年的41头,年均出生率为16.3%,年均增长率为9.0%,且于2003年、2004年各产1头完全属野生的子二代。产仔季节相由引进时的紊乱已调整至目前的规律性产仔。研究表明大丰麋鹿种群繁殖很成功,其寿命、行为、生理发育、繁殖周期等都较引进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完全适应了黄海湿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干扰仍是影响麋鹿种群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麇鹿 苏北滨海 湿地 野生种群 散养种群
下载PDF
川金丝猴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于泽英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49,共5页
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e)圈养种群大多饲养在中国的动物园中。根据《川金丝猴国际谱系簿  2 0 0 2》① 记录 ,到 2 0 0 2年 1 2月 3 1日种群存活数量 1 85只 ,包括野外捕获个体和圈养出生个体。近年圈养出生数量一直保持增... 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e)圈养种群大多饲养在中国的动物园中。根据《川金丝猴国际谱系簿  2 0 0 2》① 记录 ,到 2 0 0 2年 1 2月 3 1日种群存活数量 1 85只 ,包括野外捕获个体和圈养出生个体。近年圈养出生数量一直保持增加 ,到 2 0 0 0年超过野外捕获个体数量 ,现在种群的增加更多地依靠圈养出生个体数量的增加。近 1 2年中种群繁殖率不断提高。每年新生幼仔中野外捕获个体组产仔比率逐年减少 ,圈养出生个体组产仔比率逐年增大 ,但到 2 0 0 2年前者仍高于后者 40 %。两组动物的繁殖率都有上升趋势 ,野外捕获个体组的繁殖率大多高于圈养出生个体组的繁殖率 ,二者有明显差异。种群遗传状况是基因多样性保存量较高 ,各小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却处于较整体低的水平。提高子代的繁殖率 ,增加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繁殖以提高小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保持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圈养种群 统计学 遗传学
下载PDF
安徽省宣州扬子鳄饲养种群繁殖现状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孝兵 王义权 +3 位作者 周开亚 聂继山 王朝林 谢万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85-588,共4页
对1993 ~1998 年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内的亲代与子代鳄的繁殖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亲代卵的平均受精率为(75.66±2.29) % ,子一代为(69 .24 ±5 .12) % ,经t 检验,... 对1993 ~1998 年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内的亲代与子代鳄的繁殖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亲代卵的平均受精率为(75.66±2.29) % ,子一代为(69 .24 ±5 .12) % ,经t 检验,两者差异显著;亲代产卵孵化幼鳄的平均畸形率为(0.30 ±0.20) % ,而子一代产卵幼鳄平均畸形率为(1 .85±0.95) % ,经t 检验,两者差异显著.但受精卵幼鳄孵化率在两代间差异不显著.通过饲养种群的家系和有效群体大小分析,作者认为造成子代鳄的繁殖率下降和畸形率上升的原因与近亲繁殖有关.对扬子鳄的遗传保护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饲养种群 繁殖率 现状 遗传保护
下载PDF
华南虎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维 沈庆永 殷毓中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共4页
对《华南虎谱系》 30 7只登录个体的统计表明 ,其圈养的历史有 46年。在人工繁殖的 38年中产 12 2胎 2 87仔。现存圈养华南虎分散在全国 2 2家单位 ,有 5 7只个体 ,性比M∶F =1 85 ,能成功繁殖后代的个体仅 5只(只占 8 8% ) ,是一个衰... 对《华南虎谱系》 30 7只登录个体的统计表明 ,其圈养的历史有 46年。在人工繁殖的 38年中产 12 2胎 2 87仔。现存圈养华南虎分散在全国 2 2家单位 ,有 5 7只个体 ,性比M∶F =1 85 ,能成功繁殖后代的个体仅 5只(只占 8 8% ) ,是一个衰退的种群。通过SPARKS和GENES软件分析发现 :从 1977年开始 ,圈养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便逐渐下降而近交系数却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虎 圈养种群 统计分析 基因多样性 近交系数
下载PDF
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特性和生命表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炎 张贵权 张和民 《四川动物》 CSCD 2001年第2期94-96,共3页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 ,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编制了大熊猫的生命表。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 ,每年春季 3~ 4月发情交配 ,8月 (30 .49% ...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 ,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编制了大熊猫的生命表。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 ,每年春季 3~ 4月发情交配 ,8月 (30 .49% )和 9月 (4 8.88% )产仔 ,每胎平均产仔 1.5只 ,圈养繁殖大熊猫的雌雄比为 1.1:1。大熊猫的妊娠期和幼兽的初生体重变化很大 ,分别平均为 139.8天和 142 .6g。性成熟的年龄 ,雌性是 5 .7± 1.1岁 ,雄性是 5 .8± 0 .5 8岁。根据圈养大熊猫的生命表计算出圈养种群的净增长率R0 为 0 .2 0 9,世代周期T为 9.187年 ,内禀增长率r为 - 0 .170 ,周期增长率λ为 0 .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圈养种群 繁殖特性 生命表
下载PDF
卧龙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现状及预测 被引量:9
8
作者 艳丽 黄炎 +5 位作者 张保卫 张陕宁 张和民 魏辅文 王鹏彦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7-324,共8页
以中国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的圈养种群为对象,以8个大熊猫微卫星位点为分子标记,探讨了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与邛崃野生种群及其他7个濒危物种进行比较。微卫星数据表明,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 以中国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的圈养种群为对象,以8个大熊猫微卫星位点为分子标记,探讨了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与邛崃野生种群及其他7个濒危物种进行比较。微卫星数据表明,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5.5,He=0.620,Ho=0.574)低于邛崃野生种群(A=9.8,He=0.779,Ho=0.581),但高于其他7个濒危物种的种群(He=0.13~0.46)。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100个世代内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假设种群数量比现在扩大一倍,经历100个世代后也只会使平均等位基因数少减少0.4。因此继续增加野生个体对保持遗传多样性的意义已经不大,建议该圈养种群的保护策略应将重点放到制定更有效的繁殖计划以避免近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圈养种群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周军英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2-497,共6页
根据《圈养白鹤中国地区谱系簿2012》提供的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v1.6和PMxv1.0对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面临着许多困难,未知性别比例过高(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 根据《圈养白鹤中国地区谱系簿2012》提供的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v1.6和PMxv1.0对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面临着许多困难,未知性别比例过高(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数量达到92只,其中雄性24只,雌性29只,未知性别39只)、年龄结构不合理(育龄个体数量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仅有14只,约占现存种群的15.22%)、基因多样性丢失快(野外来源个体数量较多,达到58只,约占总数的63.04%,但是实际参与繁殖的奠基者仅有7只;该群体中某些奠基者的后代数量较多,种群平均亲缘关系值MK=0.15,从而导致现有种群只保留了野生个体85.25%的基因多样性)、种群数量增长乏力(2006~2012年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8)。因此,为了建立一个健康的白鹤圈养种群,应尽快开展性别鉴定工作,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减少创伤引发的死亡,同时采用各种技术(如人工授精)增加潜在奠基者的繁殖机会,从而尽快扩大种群数量,并减少后代过多个体奠基者的繁殖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中国动物园 圈养种群 圈养繁殖 遗传管理
下载PDF
中国动物园冠鹤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军英 《野生动物》 2013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中国动物园灰冠鹤与黑冠鹤圈养种群分别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杂交冠鹤出现于1991年。根据2012年冠鹤谱系记录,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灰冠鹤圈养种群共有158只存活个体;黑冠鹤圈养种群共有25只存活个体;杂交冠鹤圈养种群共... 中国动物园灰冠鹤与黑冠鹤圈养种群分别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杂交冠鹤出现于1991年。根据2012年冠鹤谱系记录,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灰冠鹤圈养种群共有158只存活个体;黑冠鹤圈养种群共有25只存活个体;杂交冠鹤圈养种群共有34只存活个体。灰冠鹤是中国动物园圈养冠鹤种群中的优势物种,2005~2012年该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41,呈下降趋势。灰冠鹤圈养种群中育龄个体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不足。灰冠鹤与黑冠鹤种群都是以圈养出生个体为主。灰冠鹤种群有6只建立者,5只潜在建立者。黑冠鹤种群有1只建立者,9只潜在建立者。灰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75.13%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是0.150 6。黑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47.5%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为0.5,是个高度近交的种群。目前2种冠鹤的圈养种群都存在着未知性别个体过多、近亲繁殖、建立者贡献值不均衡的问题。根据种群现状分析结果,建议尽快对未知性别个体开展性别鉴定工作;为灰冠鹤种群引进新的建立者;为黑冠鹤种群中的潜在建立者提供繁殖条件,从而有效改善这2种冠鹤圈养种群的遗传现状。今后应该加强冠鹤种群的管理,避免再次出现冠鹤杂交现象,禁止杂交冠鹤参与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鹤 中国动物园 圈养种群 现状
下载PDF
圈养川金丝猴生命表和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素芬 张成林 +5 位作者 于泽英 王运盛 刘学锋 贾婷 陶玉静 夏茂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2-676,共5页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通过对全世界785只圈养川金丝猴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进行统计分析,编制圈养川金丝猴种群的生命表,绘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计算川金丝猴的内禀增长能力。结果显示:圈养川金...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通过对全世界785只圈养川金丝猴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进行统计分析,编制圈养川金丝猴种群的生命表,绘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计算川金丝猴的内禀增长能力。结果显示:圈养川金丝猴的寿命期望值较长,死亡率低,种群数量波动小,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态学特征;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2.674 6、0.095 28/年和1.100 0,说明圈养川金丝猴种群目前仍存在上升的空间,种群结构整体上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圈养 生命表 内禀增长能力 种群动态
下载PDF
马鹿的圈养种群粪样中性激素水平与繁殖行为的关联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淑玲 马建章 包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6,共8页
2003年9、10月和2004年4~7月,对黑龙江省兰西县榆林镇禄宝种鹿场圈养的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进行了行为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马鹿粪样中的性激素水平,包括雄鹿的睾酮,雌鹿的孕酮、雌二醇和雌三醇。... 2003年9、10月和2004年4~7月,对黑龙江省兰西县榆林镇禄宝种鹿场圈养的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进行了行为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马鹿粪样中的性激素水平,包括雄鹿的睾酮,雌鹿的孕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天山马鹿繁殖行为呈显著的季节变化。雌马鹿性行为的高发期在9月(P〈0.01)。在幼仔出生后的6月(高出生月份),嗅仔和舔仔行为显著高于5月和7月(P〈0.05),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唤仔行为6月份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哺乳行为发生的高峰期在6、7两个月,而且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哺乳与异常授乳行为。雄马鹿嗅尿、卷唇、尿喷洒、腺体标记、鸣叫与蹄地行为发生频次高发期在9、10月(P〈0.01);饰角发生高峰期在6月,角斗在6月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爬胯与搅水或泥浴行为在9、10月显著出现。雄马鹿粪样性激素水平与其繁殖行为呈显著相关;而雌马鹿粪样性激素水平只有孕酮与雌马鹿的部分育幼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与大部分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圈养种群 性激素 繁殖行为
下载PDF
中国圈养长臂猿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云乔 朱尤帅 +1 位作者 杨玉钊 杨建发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2期120-123,160,共5页
从圈养概况、种群数量、生命周期和繁殖性能以及科学宣传教育几方面阐述我国圈养长臂猿现状。现阶段我国圈养长臂猿尚存在分类不彻底,种群调查不全面,繁殖配对不足,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等问题,为此提出加强物种鉴定和种群资源调查工... 从圈养概况、种群数量、生命周期和繁殖性能以及科学宣传教育几方面阐述我国圈养长臂猿现状。现阶段我国圈养长臂猿尚存在分类不彻底,种群调查不全面,繁殖配对不足,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等问题,为此提出加强物种鉴定和种群资源调查工作,普及公众教育,发展联合繁育,提高圈养长臂猿科学研究水平等对策。并就保护圈养种群基因多样性、野化训练和重引入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长臂猿 种群现状 物种鉴定 联合繁育 种群基因多样性 野化训练 重引入
下载PDF
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炎 张贵权 邹兴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分析了大熊猫的圈养种群在1936年~1999年12月31日期间的变化,从野外共捕获大熊猫272只.繁殖225只、死亡361只、释放10只、现圈养大熊猫126只(雄性54只、雌性72只)。国内外圈养大熊猫共繁殖150胎... 分析了大熊猫的圈养种群在1936年~1999年12月31日期间的变化,从野外共捕获大熊猫272只.繁殖225只、死亡361只、释放10只、现圈养大熊猫126只(雄性54只、雌性72只)。国内外圈养大熊猫共繁殖150胎、 225只(雄性66只、雌性77只、未知性别82只)、单胎77胎(5l.3%),双胞胎71胎 (47.3)3胞胎2胎(1.4%).活到1岁以上的105只、存活率为46.7%,单胎的存活率为66.2%,双胞胎的存活率为36.6%,3胞胎为33.3%。圈养繁殖大熊猫的性比为1:1。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产仔期主要在每年的8月(30.49%)和9月(48.88%)。占全年的 79.37%。圈养繁殖大熊猫、雌性( N=15)开始繁殖的年龄是 (5.7±l.l)岁,雄性(N=3)大熊猫(5.80±0.58)岁。根据圈养大熊猫的生命表计算出圈养种群的净增长率R0为 0.209,世代周期 T为 9.187a。内禀增长率λ为-0.170,周期增长率λ为 0. 844。圈养种群的数量在 1936年~ 1999年12月31日期间是下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圈养种群 统计分析 年龄结构 繁殖特性 生命表
下载PDF
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种群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康宁 张志浩 裴恩乐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4-171,共8页
根据1984—2017年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Spheniscus demersus数据,应用Sparks 1.6和PMx 1.0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数量呈增长状态,但也存在如下问题:(1)种群中未知性别比例过高,占46.25%;(2)种群年龄结... 根据1984—2017年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Spheniscus demersus数据,应用Sparks 1.6和PMx 1.0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数量呈增长状态,但也存在如下问题:(1)种群中未知性别比例过高,占46.25%;(2)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0~4岁及7~8岁个体数量不足,育龄个体中未知性别的数量较多;(3)雌雄个体0~1岁、10~13岁的死亡率偏高,曲霉菌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4)参与繁殖的奠基者数量(9只)和潜在奠基者数量(1只)少,分属2个家系,且后代数和贡献值明显不均衡,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为0.097 2,种群的平均近亲繁殖系数为0.099 5,存在近亲繁殖现象;(5)虽然现有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90.28%的基因多样性,但未来丢失也较快。因此,为了建立健康的斑嘴环企鹅种群,应尽快引进新的血统,开展性别鉴定工作,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降低曲霉菌病的致病率;采用各种技术如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企鹅受精率,为繁殖个体,尤其是后代数量过少的奠基者个体提供均等的繁殖机会,从而加强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的种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嘴环企鹅 上海动物园 圈养种群 遗传学管理
下载PDF
Developing fertility control for rodents: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被引量:1
16
作者 Giovanna MASSEI Jens JACOB Lyn A.HINDS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87-107,共21页
Fertility control is often heralded as a humane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management of overabundant wildlife,including rodents.The intention is to reduce the use of lethal and inhumane methods,increase farm product... Fertility control is often heralded as a humane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management of overabundant wildlife,including rodents.The intention is to reduce the use of lethal and inhumane methods,increase farm productivity and food security as well as reduce disease transmission,particularly of zoonoses.We developed a framework to guide researchers and stakeholders planning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otential contraceptive agent for a particular species.Our guidelines describe the overarching research questions which must be sequentially addressed to ensure adequate data are collected so that a contraceptive can be registered for use in broad-scale rodent management.The framework indicates that studies should be undertaken iteratively and,at times,in parallel,with initial research being conducted on(1)laboratory-based captive assessments of contraceptive effects in individuals;(2)simulation of contraceptive delivery using bait markers and/or surgical sterilization of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afield-based or enclosure population to determine how population dynamics are affected;(3)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models which predict the outcomes of different fertility control scenarios;and(4)implementation of large-scale,replicated trials to validate contraceptive efficacy under various management-scalefield situations.In some circumstances,fertility control may be most effective when integrated with other methods(e.g.some culling).Assessment of non-target effects,direct and indirect,and the environmental fate of the contraceptive must also be determined.Developing fertility control for a species is a resource-intensive commitment but will likely be less costly than the ongo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 by rodents and rodenticides in many contex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tive studies field applications MODELING oral contraceptive delivery population management RODENTS
原文传递
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珺 《野生动物》 2011年第5期273-276,共4页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5及PM 2000 v1.214对东方白鹳的国内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分析。在有记录的36 a人工圈养的历史中,野外捕获个体在1975~1999年间是构成圈养种群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首个圈养个体出生后,圈养出生个体数量以年平均...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5及PM 2000 v1.214对东方白鹳的国内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分析。在有记录的36 a人工圈养的历史中,野外捕获个体在1975~1999年间是构成圈养种群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首个圈养个体出生后,圈养出生个体数量以年平均增长率15.10%速度增长,至2000年取代野外捕获个体数量,成为目前种群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61家动物园或机构圈养了375只东方白鹳个体。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1,性别比例为雄性:雌性=0.927 8,现有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25只(雄性13只,雌性12只);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GD=95.44%,平均近亲系数F=0.031 6。为了保证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促进种群的健康发展,建议开展未知性别个体的性别鉴定工作、建立种群发展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圈养种群 基因多样性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高喜凤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3期267-270,共4页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6及PMX对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截至2012年12月31日,黑叶猴谱系记录了574只个体,目前种群存活个体数量为318只,分布在34家动物园或机构中。圈养种群野外捕获个体主要来源于20世纪70-90年代...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6及PMX对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截至2012年12月31日,黑叶猴谱系记录了574只个体,目前种群存活个体数量为318只,分布在34家动物园或机构中。圈养种群野外捕获个体主要来源于20世纪70-90年代,目前保持稳定状态。圈养出生个体数则一直保持上升状态,是维持黑叶猴圈养种群增长的主要来源,2012年圈养出生数量占种群总数的87.4%。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42,性比M:F=1:1.04,目前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1 10只(♂48只,♀62只),显示为一个增长的种群;黑叶猴国内圈养种群有58个建立者,基因多样性GD=96.67%,平均近亲系数F=0.0207。建议增加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繁殖,避免小种群的近亲繁殖,保证黑叶猴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圈养种群 统计学 遗传学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钱塘江中下游三角鲂亲本群体和自然捕捞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敏莹 方弟安 +3 位作者 周彦锋 任泷 郑宇辰 徐东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5-783,共9页
为掌握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以钱塘江中下游4个良种场亲本群体(湖州的景山JS和明兴MX群体,杭州的瓜沥镇GLZ和萧乡XX群体)和1个钱塘江自然捕捞群体(BL)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 为掌握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以钱塘江中下游4个良种场亲本群体(湖州的景山JS和明兴MX群体,杭州的瓜沥镇GLZ和萧乡XX群体)和1个钱塘江自然捕捞群体(BL)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基因分型技术,基于8对荧光标记SSR引物对来自5个群体的768尾样本进行了扩增和基因分型测序。结果表明:各群体单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_(a))平均值为(10±1)~(39±7),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平均值为(6.60±0.98)~(14.22±3.08),5个群体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2.02±0.14)~(2.85±0.21),其中,明兴亲本群体的N_(a)、N_(e)和I值最小,BL群体的这3项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5个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_(o))平均值为(0.96±0.02)~(0.98±0.01),在绝大多数位点上H_(o)均大于期望杂合度(H_(e));分子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的个体间(占94.47%),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5.53%;4个亲本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小(0<F_(ST)<0.05),BL群体与部分亲本群体(如JS和XX群体)间存在中等遗传分化(0.05<F_(ST)<0.15);主坐标分析(PCoA)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所有个体被分成2个理论类群,其中,绝大部分BL群体的个体自成一个类群,少数BL群体的个体与其他4个亲本群体的个体聚集成另一个类群。研究表明,钱塘江中下游三角鲂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亲本群体普遍出现杂合子过剩和部分等位基因丢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鲂 亲本群体 自然捕捞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钱塘江中下游
下载PDF
中国白鹤圈养种群现状与保护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娟 崔多英 +1 位作者 谢钟 刘农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4-868,共5页
根据2016年中国圈养白鹤谱系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v1. 66软件和PMx v1. 2对全国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研究发现,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圈养白鹤共119只,分布在31家单位。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0~7岁年龄层的... 根据2016年中国圈养白鹤谱系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v1. 66软件和PMx v1. 2对全国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研究发现,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圈养白鹤共119只,分布在31家单位。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0~7岁年龄层的个体较少,未知性别比例过高,占47. 06%。种群建立者8只(3只已死亡),贡献值和繁殖后代数不均衡;潜在建立者78只,未知性别占47. 4%。目前种群基因多样性为86. 1%,根据过去40年种群增长趋势预测,白鹤种群数量和基因多样性将不断降低,20年后数量将降至70只左右,基因多样性降至79%; 100年后,数量将减少至10只左右,基因多样性降至9. 9%。为增加白鹤圈养种群数量,促进种群健康发展,建议加大白鹤保护力度,改善白鹤饲养环境;对未知性别个体进行性别鉴定;加强机构间合作繁殖,增加潜在建立者繁殖机会;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白鹤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圈养种群 遗传管理 迁地保护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