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验对于彩调之借鉴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献凯 叶威 宁小花 《衡水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70-73,共4页
从世界范围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空前的冲击,我国状况更是令人担忧。文章通过叙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彩调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广泛引证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从以家族为传承的基础、提高非物质文化遗... 从世界范围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空前的冲击,我国状况更是令人担忧。文章通过叙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彩调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广泛引证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从以家族为传承的基础、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社会地位和待遇、注重民间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重视旅游业等在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的作用等4方面论述其对于彩调保护与开发的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调 国外 经验 借鉴
下载PDF
地方戏剧生存困境原因初探——以彩调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献凯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02-104,共3页
以广西地方戏剧彩调为例,介绍了地方戏剧的生存现状,并从政府工作、政治运动因素和资金匮乏等多方面论述了我国地方戏剧目前面临生存困境的社会经济因素。
关键词 地方戏剧 彩调 困境 社会经济因素
下载PDF
旧戏曲的新常态:“互联网+”语境下彩调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海泉 《大众科技》 2016年第3期142-144,共3页
彩调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优秀戏曲,曾经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市场化的冲击,其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对传统行业的产品、市场、用户进行深度整合并重构传统商业... 彩调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优秀戏曲,曾经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市场化的冲击,其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对传统行业的产品、市场、用户进行深度整合并重构传统商业形态和业态。在"互联网+"时代探索彩调传承与发展的新出路,构建"互联网+彩调"的新型传承与发展模式对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彩调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彩调在高校《歌曲写作》课中的传承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木一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彩调作为桂北地方剧种,有较成熟的音乐创作理论。可以通过在高校《歌曲写作》课程中的融入渗透,实现彩调在高校的传承。文章论述彩调在高校传承的具体实施:一、强调音乐素材的积累和感性认识的充分准备;二、运用特定的地方语言逻辑思维... 彩调作为桂北地方剧种,有较成熟的音乐创作理论。可以通过在高校《歌曲写作》课程中的融入渗透,实现彩调在高校的传承。文章论述彩调在高校传承的具体实施:一、强调音乐素材的积累和感性认识的充分准备;二、运用特定的地方语言逻辑思维进行音乐思维训练;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民间音乐发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歌曲写作》课 彩调 传承
下载PDF
桂中地区彩调的“诗性空间”表演与现代化传承
5
作者 邵思民 黎靖 《民族艺林》 2021年第3期127-134,共8页
根植于广西来宾、河池等中部地区的彩调,其剧调的发展融合了诸多少数民族曲牌元素。作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剧代表,其现代性传承具有经典性和地域性。民族特色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别样的“诗性空间”,因此需要有针对性... 根植于广西来宾、河池等中部地区的彩调,其剧调的发展融合了诸多少数民族曲牌元素。作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剧代表,其现代性传承具有经典性和地域性。民族特色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别样的“诗性空间”,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彩调的发展寻找适合的传承途径。随着现代审美元素的融入,民族文化的表演与传承不能只停留在观察层面,而是要去寻求与当代社会情感相互联系的塑造性作用,使其空间应用能够获得沉浸式还原。进一步看,阐释彩调在表演艺术上的时代新追求,有助于壮族传统戏曲艺术的现代化传承和“诗性空间”的延续,促进地方戏曲的空间结构更新,激发其社会互动的现代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调 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性空间 传承与展示
下载PDF
平淡蕴瑰丽 庸常见神奇——论广西彩调的艺术技巧
6
作者 阙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8,共4页
彩调作为广西的地方小戏,其"平淡可蕴瑰丽,庸常也见神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平常百姓生活的题材里,蕴涵丰富的民间智慧、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得俗中有雅;二是善于在线性的简单情节结构中,就简生繁,平中蕴奇,... 彩调作为广西的地方小戏,其"平淡可蕴瑰丽,庸常也见神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平常百姓生活的题材里,蕴涵丰富的民间智慧、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得俗中有雅;二是善于在线性的简单情节结构中,就简生繁,平中蕴奇,让简单平凡的故事精彩迭出,引人入胜;三是在塑造大多属于非内在性格型形象时,采用性格和处境间的对比,释放人物深层感情,激活人物潜在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彩调 题材 情节结构 人物形象 艺术技巧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广西彩调的影响
7
作者 陆吉星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83,共3页
一般而言,先进的汉族文化或艺术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或艺术的发展。然而,广西彩调虽为汉族剧种,但在其传播过程中却深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烙有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印记。
关键词 彩调 民族 传统艺术
原文传递
彩鲷和普通罗非鱼不同部位营养及质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林婉玲 关熔 +1 位作者 曾庆孝 朱志伟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1年第1期16-21,49,共7页
通过对彩鲷和普通罗非鱼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营养价值及质构特性的研究,评价两种鱼不同部位的营养与质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罗非鱼背部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和氨基酸评分... 通过对彩鲷和普通罗非鱼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营养价值及质构特性的研究,评价两种鱼不同部位的营养与质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罗非鱼背部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和氨基酸评分均最高,这表明背部肌肉的营养价值最高,最适合作为人体补充营养的部位;彩鲷背部和尾部肌肉蛋白质的含量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普通罗非鱼高,并且除了蛋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余7种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FAO/WHO模式,氨基酸总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均比普通罗非鱼高。另外,彩鲷罗非鱼背部肌肉的硬度、弹性、胶粘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均比普通罗非鱼高,总体质构特性比普通罗非鱼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鲷罗非鱼 营养评价 质构 不同部位
下载PDF
论广西彩调剧目的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4
9
作者 阙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9-85,共7页
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传播完成其存在使命的。广西彩调剧的剧目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前辈艺人的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的承继阶段,在"变"中求发展的整理改编阶段,以及提升作品境界、丰富反映视角、发掘人之生命意义的创... 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传播完成其存在使命的。广西彩调剧的剧目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前辈艺人的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的承继阶段,在"变"中求发展的整理改编阶段,以及提升作品境界、丰富反映视角、发掘人之生命意义的创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彩调 剧目 传承 改编 创新
下载PDF
原生态与时尚元素的两难抉择——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宁宁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刘三姐从壮族口头流传的故事,到文学文本的《刘三姐》,再到彩调剧、电影《刘三姐》,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则凸显了时尚元素。从彩调《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是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 刘三姐从壮族口头流传的故事,到文学文本的《刘三姐》,再到彩调剧、电影《刘三姐》,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则凸显了时尚元素。从彩调《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是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在减少,时尚的文化元素在增加;刘三姐的形象被弱化,具有时代感的时尚元素则不断地增强。这种改变折射出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只有建立民族文化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调《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 民族文化开发利用
原文传递
时光里的惊艳·传播学视域下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以《印象·刘三姐》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鹿海迪 刘明录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由张艺谋导演的全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表演”《印象·刘三姐》,以山水圣地桂林山水实景作为舞台、以经典神话《刘三姐》作为创意灵感和素材,把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一经问世便成功引起轰动,并且成就了全世界第... 由张艺谋导演的全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表演”《印象·刘三姐》,以山水圣地桂林山水实景作为舞台、以经典神话《刘三姐》作为创意灵感和素材,把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一经问世便成功引起轰动,并且成就了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表演”。该剧不仅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提供了一段感官的审美享受,而且引起了人们对于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印象·刘三姐》取得成功的因素深入探析,进而提出彩调剧的现代传播策略,以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彩调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调剧 《印象·刘三姐》 传播学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民间叙事、政治隐喻和集体话语——对“十七年”时期彩调剧《刘三姐》文本创改过程的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夏璇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8,共16页
"十七年"时期,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文本七易其稿,确立了以"禁歌"与"反禁歌"寄寓阶级斗争的革命主题,完成了刘三姐从民间传说的"歌仙"向阶级斗争英雄的身份转化,其创改过程较清晰地反映了新... "十七年"时期,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文本七易其稿,确立了以"禁歌"与"反禁歌"寄寓阶级斗争的革命主题,完成了刘三姐从民间传说的"歌仙"向阶级斗争英雄的身份转化,其创改过程较清晰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话语对民间话语的"渗透"。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采用"党、专、群"结合的集体创作方法,以"文化干部进行指导、新文艺工作者作为主力、老艺人配合、各方群众代表参与讨论"的创作模式,打破了经典生成必须依靠成熟作家才能实现的迷信,掀起了一场以《刘三姐》编演活动为中心的群众文艺运动,为歌舞剧《刘三姐》、电影《刘三姐》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调剧 刘三姐 文本创改 民间叙事 政治隐喻 集体创作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的戏剧审美功能探析:以彩调剧《刘三姐》和《新刘三姐》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文凤 廖明君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358-370,735,共14页
20世纪6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国取得的影响力非同凡响,至今仍然是个经典。《新刘三姐》是在延续“刘三姐”这个人物符号新创编的剧目,自2019年9月首演至今,连续参加了上海的“艺起前行”、北京国家大剧院、2021年元旦戏曲晚会的演... 20世纪6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国取得的影响力非同凡响,至今仍然是个经典。《新刘三姐》是在延续“刘三姐”这个人物符号新创编的剧目,自2019年9月首演至今,连续参加了上海的“艺起前行”、北京国家大剧院、2021年元旦戏曲晚会的演出,社会反响热烈。两个“刘三姐”剧目虽然创演的时代语境及内容不同,但在审美表达及功能方面却有相似之处。以《刘三姐》和《新刘三姐》为例,结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批判和治理两个维度分析彩调艺术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功能。尤其是在大众审美化的今天,借鉴《刘三姐》和《新刘三姐》审美经验,我们可以找到新时代传统戏剧照见现实、进入现代化视角,通过类似剧目建构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审美制度,实现主体塑造的效果,并通过大众日常生活、情感结构的浸染逐渐建构起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从而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社会主义主体和情感共同体的塑造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批判 审美治理 彩调艺术 刘三姐
原文传递
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广西彩调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慧玲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2-85,共4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民族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严重冲击。除应有的公法保护外,也亟需私法的保护。目前,中国民族文化的私法保护中不仅面临着权利主体不明确的困难,知识产权制度中专利法、商标法及著作权法,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民族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严重冲击。除应有的公法保护外,也亟需私法的保护。目前,中国民族文化的私法保护中不仅面临着权利主体不明确的困难,知识产权制度中专利法、商标法及著作权法,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存在诸多局限。鉴于民族文化这一智力成果的特殊性,建议宏观上提高公众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完善保护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地区特色开发民族文化经济价值;微观上明确民族文化权利主体,完善专利法、商标法及著作权法关于民族文化保护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彩调 权利主体 知识产权保护
下载PDF
桂林彩调文化对外宣传有效形式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莉莉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第7期118-120,共3页
彩调是广西本土的地方戏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它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危机。为了挽救彩调的文化危机,本文在分析彩调发展和相关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桂林彩调文化的对外宣传有效形式进行了研究,... 彩调是广西本土的地方戏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它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危机。为了挽救彩调的文化危机,本文在分析彩调发展和相关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桂林彩调文化的对外宣传有效形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制作中英文彩调文化宣传画册和双语彩调戏剧小故事集,将彩调剧场与休闲娱乐产业、知识竞赛相结合,建立中英文双语彩调网站等多样化对外宣传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调文化 对外宣传 有效形式 产业化
下载PDF
广西彩调剧中的修辞手法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敏兰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0-66,共7页
回顾数十年来有关彩调剧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家多从文学、音乐、表演的角度切入分析彩调剧,却很少涉及其中语言的运用,特别是修辞手法的使用。事实上,彩调剧利用多种修辞手法营造诙谐、幽默的风格,比较突出的有诡谐、曲解等8种手法。这些... 回顾数十年来有关彩调剧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家多从文学、音乐、表演的角度切入分析彩调剧,却很少涉及其中语言的运用,特别是修辞手法的使用。事实上,彩调剧利用多种修辞手法营造诙谐、幽默的风格,比较突出的有诡谐、曲解等8种手法。这些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丰富了这个剧种的表现力,形成了有彩调特色的修辞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调剧 修辞手法
下载PDF
宜州彩调唱腔探微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相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78-180,共3页
宜州彩调是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积淀了桂西北民族文化内涵,它的唱腔大多吸取当地民歌的养料,经过几百年日益发展成熟,研究宜州彩调的唱腔,了解宜州彩调的发展历程、地方特色,对引领当地曲艺文化与山歌文化的融合与繁荣起到积极作... 宜州彩调是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积淀了桂西北民族文化内涵,它的唱腔大多吸取当地民歌的养料,经过几百年日益发展成熟,研究宜州彩调的唱腔,了解宜州彩调的发展历程、地方特色,对引领当地曲艺文化与山歌文化的融合与繁荣起到积极作用,如何抓住机遇,深度开发,加快彩调的传承与健康发展,是当地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调唱腔 地方色彩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民族记忆与文化表征——论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的“民族寓言”品质
18
作者 唐骋帆 雷文彪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0-56,共7页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民族形象与民族身份的文化表征。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在充分挖掘“刘三姐”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塑造出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新刘三姐”形象。彩调剧《新刘三姐》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反映出现代壮族社会的...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民族形象与民族身份的文化表征。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在充分挖掘“刘三姐”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塑造出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新刘三姐”形象。彩调剧《新刘三姐》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反映出现代壮族社会的“民歌情结”和壮族人民“大爱大美”的审美追求,彰显当今社会主义中国“乡村振兴”的时代隐喻。“刘三姐”形象的发展与演变,凸显了中国民族艺术内在蕴含的审美“韵味”与“余韵”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彩调剧 《新刘三姐》 民族寓言 隐喻
下载PDF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广西彩调剧英译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莫连花 陈娟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119-123,共5页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文和原文实现内容上的最大程度的对等,从而让译入语读者和原语读者能够具有相同的感受。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选取相关的彩调剧名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彩调剧片段进行翻译。研究发现...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文和原文实现内容上的最大程度的对等,从而让译入语读者和原语读者能够具有相同的感受。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选取相关的彩调剧名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彩调剧片段进行翻译。研究发现,直译法适合彩调剧名称的翻译,意译法能够翻译出剧中的数课子的精髓,减译法可以把剧中重复的词句省略掉,而中国特色文化通过直译+解释义法才能更好地保留下来。研究广西彩调剧的英译不仅可以为广西地区戏剧的外宣翻译尽一份绵薄之力,还传播了广西的戏剧文化,让世界更了解广西,更了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广西彩调剧 英译研究
下载PDF
广西彩调剧脸谱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阙真 《艺术探索》 2010年第1期85-89,共5页
广西彩调脸谱是别具一格的。一是有乡土气息浓郁、追求个性、象形寓意的形式特征;二是有重真实的表征功能、辨善恶的批评功能、强化感知的审美功能;三是彩调中"丑"之脸谱最为丰富,运用广泛,与彩调中审丑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 广西彩调 脸谱 特征 审丑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