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Kinds of Religion in Hungary Lessons of Three By-elections in Local Political Context
1
作者 Endre J.Nagy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1年第6期277-291,共15页
There has been a long tradition in the history of Hungarian intellectuals that dates as far back as the 1930s.It became well-known as the clash between the“populist”(nepies)and“urbanite”(urbanus)camps as two facti... There has been a long tradition in the history of Hungarian intellectuals that dates as far back as the 1930s.It became well-known as the clash between the“populist”(nepies)and“urbanite”(urbanus)camps as two fac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classes or status groups.However,the author’s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is clash originated during the first reform period of Hungarian history(1830-1848),when the“Centralists”under the leadership of József Eötvös confronted the“Municipalists”whose leading figure was Lajos Kossuth.The former group represented the Western Europe oriented faction,who heavily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county system,while the members of the latter group warranted it as the bulwark of the Hungarian constitution.The conflict was renewed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as“westernizing”urbanites opposed the“Magyar”-oriented populists.Also,after the regime change in the 1990s,this old clash posited itself politically first as the strife between the Hungarian Democratic Forum and the Free Democrats and later on it got the form of a European-oriented Leftist-Liberal wing facing the moderate Right.The desperate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political wings appeared at the local level as well.The author describes a paradigmatic case of the overall contradiction in a case study.During the local elections in a Hungarian village the post-communist mayor was forced to run against a traditionally religious mayor,while the entire village population,including civil society,followed the desperate clash up to an unserviceable stage.At this point,a third mayor candidate stepped in competing with both former enemies and won the exceptional election.The new mayor transcended both the post-communist era and the oppositional mayor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background,for as the great-grand child of a landowner in the period preced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ho was persecuted in the Communist era;this mayor restituted the continuity with the ancient landowner class.And at the same time,while jet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of Hungary split betweenwesternizing”and Nation-oriented trends “volksreligion” do-it-yourself religion postmodern religiosity post-communist saving of power intergeneral mobility interrupted upwards mobility
下载PDF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中西方的比较 被引量:41
2
作者 万崇华 张春 +1 位作者 舒占坤 甘春侠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1-32,共2页
对卫生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中西方的异同进行比较,旨在引起我国卫生管理部门或有关人员的重视,从而借鉴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探索中国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 卫生人力资源 管理 职能 内容 中国 西方国家 比较分析
下载PDF
从“土洋体育之争”的历史文化背景谈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印东 李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0,30,共6页
20世纪30年代的以东西文化冲撞为背景"土洋体育之争",对中国武术产生很大影响。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内容瑰丽的武术,在体育化改造过程中既有借助现代体育的科学性、规范化,便于普及、推广的一面,同时它在价值观念的对立冲撞中... 20世纪30年代的以东西文化冲撞为背景"土洋体育之争",对中国武术产生很大影响。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内容瑰丽的武术,在体育化改造过程中既有借助现代体育的科学性、规范化,便于普及、推广的一面,同时它在价值观念的对立冲撞中,走上一条充满艰辛且坎坷之路。在体育化过程中,以拳种门派为传承形式的武术被肢解成若干体育项目,在技术上,难以完全符合现代体育的要求;在文化上,又失去了传统武术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通过反思近代武术发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武术的影响,对于指导未来武术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洋体育之争” 武术 文化冲突
原文传递
中西古典园林之差异 被引量:7
4
作者 高峰 《山西建筑》 2004年第8期7-8,共2页
阐述了中西园林差异之表征 ,从历史源头及城市环境等方面 ,对其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 ,以期中西园林有更好的综合 。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 城市环境 园林艺术 园林景观 造园风格
下载PDF
受教育者成本收益视角的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精准扶贫机制分析——以“滇西实施方案”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奕俊 吴林谦 杨悠然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60-69,共10页
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招收符合扶贫条件的西部学生赴东部就读,利用东部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推动精准扶贫和脱贫。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目标受众接受意愿不强等突出问题,有必... 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招收符合扶贫条件的西部学生赴东部就读,利用东部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推动精准扶贫和脱贫。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目标受众接受意愿不强等突出问题,有必要探讨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基于教育成本收益理论对该实施方案的分析表明,信息不完全、认识局限性带来的有限理性使目标受众难以正确认知该项目短期与长期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导致教育选择的偏误。同时,学生家庭状况、教育质量与就业也是影响该项目持续实施的重要因素。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精准扶贫应加强宣传、优化扶助政策、提升培养质量、强化职业规划指导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成本收益 精准扶贫 东西部协作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晚奥陶世-石炭纪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北大山地区多期岩浆-变质-变形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6
6
作者 宫江华 张建新 +2 位作者 王宗起 于胜尧 王东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1-798,共28页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1 Ma,代表晚志留世变质事件;在记录晚期韧性变形的2件二长花岗岩中获得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326.2±1.2 Ma和323.8±2.6 Ma,代表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阿拉善地块西部北大山地区的两期韧性变形特征、变形时代与阿拉善地块东部巴彦乌拉山-狼山地区相似,同时阿拉善地块东、西部晚奥陶世-石炭纪多期岩浆活动的岩石类型、期次、地化及Nd同位素等特征也非常相似。以上特征表明,阿拉善地块东、西部经历了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一条发育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上、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的晚奥陶世-石炭纪构造-岩浆岩带(西起桃花拉山,经北大山、诺尔公-巴彦乌拉山,东到狼山),其成因与古亚洲洋的俯冲造山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晚奥陶世-石炭纪岩浆岩 构造变形 锆石U-PB定年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双重开放 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陆立军 白小虎 郑燕伟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3-21,共9页
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它实质上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从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成因出发 ,提出双重开放 ,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发展战略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
下载PDF
由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红亮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21,共9页
两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捩点,它不仅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点,而且标志着周王室从此失去了对诸侯的统治,开启了"政由方伯"的时代。由于传世文献记载的简略与芜杂,导致对这一段重要的历史知之甚微。值得庆幸的是,... 两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捩点,它不仅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点,而且标志着周王室从此失去了对诸侯的统治,开启了"政由方伯"的时代。由于传世文献记载的简略与芜杂,导致对这一段重要的历史知之甚微。值得庆幸的是,近年公布的清华简《系年》中对两周之际的历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对重新认识这段史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研读《系年》,可以对西周灭亡的原因,周平王东迁的年代以及所谓的"二王并立"等历史事件,得出一些新认识。另外,将清华简《系年》与传世文献对比,可以发现后者对两周之际的史事的记载基本上是言之有据的,但其中的一些细节显然有失实之处,而《系年》正可补正其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系年》 两周之际 历史变迁
原文传递
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在《红楼梦》翻译中的体现 被引量:2
9
作者 毕文丽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0-114,共5页
论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首先论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四个方面,然后分别论述各个方面对汉英翻... 论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首先论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四个方面,然后分别论述各个方面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并用《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的一些例子来论证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红楼梦》翻译 影响
下载PDF
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大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17-524,共8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至深至巨,引起了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具体体现在:一是进化论受到批评,互助论受到欢迎;二是科学万能论受到批评,要求重新审视科学功用和价值的呼声高涨;三是文化取代论受到冷落,中西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至深至巨,引起了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具体体现在:一是进化论受到批评,互助论受到欢迎;二是科学万能论受到批评,要求重新审视科学功用和价值的呼声高涨;三是文化取代论受到冷落,中西文化调和或互补论开始为人们所倡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互助论 科学的功用和价值 中西文化调和论
下载PDF
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及模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竹林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51,共5页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显得滞后。导致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选择何种模式发展小城镇,将成为西部小城镇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农业产业化模式、人口聚集模式和重点发展模式,从而实现...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显得滞后。导致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选择何种模式发展小城镇,将成为西部小城镇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农业产业化模式、人口聚集模式和重点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剩余人口转移和城镇结构优化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区域差距 制度变迁 模式选择
下载PDF
两周之际高等级贵族墓青铜礼器组合新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63,共7页
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部分较典型的高等级贵族墓葬的青铜礼器群重新分组,分析各组器物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看出当时鼎簋制与列鼎制并存,前者衰退而后者上升。鼎簋制在西周时期变化不大,但以列鼎为中心的各类铜器发展较快,到西周后期逐... 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部分较典型的高等级贵族墓葬的青铜礼器群重新分组,分析各组器物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看出当时鼎簋制与列鼎制并存,前者衰退而后者上升。鼎簋制在西周时期变化不大,但以列鼎为中心的各类铜器发展较快,到西周后期逐渐成熟,形成了列鼎铜器群,其核心器物组合在此后长期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之际 高等级贵族墓 鼎簋制 列鼎制
原文传递
山水画的发展与前景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建国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5-28,共4页
山水画在其发展演进中,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完整而独立的艺术体系。20世纪的山水画,总体上是崇尚自然,回归自然,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表现出“开门迎宾”的宽容心态,形成“借古开今”,“中西融合”的两条流向。新时期山水画在创意风格样式... 山水画在其发展演进中,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完整而独立的艺术体系。20世纪的山水画,总体上是崇尚自然,回归自然,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表现出“开门迎宾”的宽容心态,形成“借古开今”,“中西融合”的两条流向。新时期山水画在创意风格样式的艺术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格局,并从传统程式化的技法和审美惰性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艺术本体的追求,寻求新的天人合一。在新世纪里,中国山水画将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西方文化 艺术风格 中国 民族文化
下载PDF
论流民与两晋之际的政治格局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雅君 《贵州文史丛刊》 2002年第3期12-16,共5页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 ,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并形成了严重的流民问题。流民的大量产生 ,以及流民势力的迅速发展 ,迫使两晋之际的统治者设法解决流民问题。流民所引起的震动 ,使残破的西晋政权能够控制的力量更加弱小 ,从而加速了西晋政权的...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 ,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并形成了严重的流民问题。流民的大量产生 ,以及流民势力的迅速发展 ,迫使两晋之际的统治者设法解决流民问题。流民所引起的震动 ,使残破的西晋政权能够控制的力量更加弱小 ,从而加速了西晋政权的灭亡。北方流民的大量南下 ,使南方的政治、军事力量迅速增强 ,从而为东晋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流民聚集而成的政治、军事性集团如京口集团等 ,是东晋政权的支撑性力量。东晋政权与流民的关系至为密切 ,而统治者对于流民问题的处理方式与程度 ,亦直接地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民 西晋 政权 东晋 统治者 军事性 灭亡 政治格局 政治变迁 军事力量
下载PDF
由新出楚简论《诗经·节南山》的诗旨——兼说两周之际天命彝伦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乃和 付瑞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10-116,136,共8页
《节南山》系《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的首篇,前人谓之"变雅"。其诗旨传统学术观点主要有三,即周幽王说、平王东迁后说、桓王说。然而随着近年上博简《诗论》、清华简《系年》等新出楚简的刊布,可考《节南山》当... 《节南山》系《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的首篇,前人谓之"变雅"。其诗旨传统学术观点主要有三,即周幽王说、平王东迁后说、桓王说。然而随着近年上博简《诗论》、清华简《系年》等新出楚简的刊布,可考《节南山》当作于两周之际二王并立之时,作者为平王势力的臣工家父,诗旨并非讽刺周王而是通过"刺师尹"进而探求王室祸乱的原因。不仅如此,《节南山》诗文还可反映出两周之际王权衰落时若干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节南山》 《系年》 两周之际
下载PDF
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书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32,161,共10页
明末清初,战国以来中国学者编排的从盘古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与建构的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首遇耶稣会士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的激烈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之争。由于中西方学... 明末清初,战国以来中国学者编排的从盘古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与建构的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首遇耶稣会士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的激烈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之争。由于中西方学者均对于对方文化缺乏实质性的接触和义理疏通,耶稣会士积极倡导的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和康乾以后主导中国学界的"西学中源说",多缺乏严格意义的学术价值。激烈的辩论背后,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旨趣格外明显。辩论开启了近代中西学术"会通"之先河,加速了中国古史观念的更新,引出了一个跨学科、前瞻性的国际学术课题。对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的价值,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显然并不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文化 本土一系说 自西徂东说 西学中源说 中西会通
下载PDF
叔妘为郑武公元配及两周之际相关史事考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国红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93-100,共8页
两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却难以梳理的一个时段,由于史料的阙如,留下众多的疑团。清华简、铜器铭文等资料的面世,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提供了线索。传统观点将叔妘定义为"郐夫人"是靠不住的,它是三国时学者韦昭在为《国语... 两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却难以梳理的一个时段,由于史料的阙如,留下众多的疑团。清华简、铜器铭文等资料的面世,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提供了线索。传统观点将叔妘定义为"郐夫人"是靠不住的,它是三国时学者韦昭在为《国语》作注时轻信《公羊传》作者的解经之语而做出的错误判断。根据周代"同姓不婚"的原则,分析富辰所列举的婚姻实例,结合清华简给出的暗示,可以断定叔妘实为郐国之女、郑武公的元配。她与郑武公的婚姻是两周之际政治风云激荡的产物和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之际 郑武公 叔妘 元配 东迁 政治同盟
下载PDF
吸取历史教训,搞好中国西部开发
18
作者 陈朝辉 王儒胜 +1 位作者 李斌 方国祥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5-309,共5页
加速西部地区的开发 ,促进经济发展 ,迅速改变“边、远、荒、穷”的落后面貌 ,缩小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同时 ,将开拓内需潜力 ,扩大国内市场 ,促进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 ,对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 加速西部地区的开发 ,促进经济发展 ,迅速改变“边、远、荒、穷”的落后面貌 ,缩小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同时 ,将开拓内需潜力 ,扩大国内市场 ,促进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 ,对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为稳妥、有效和迅速搞好西部地区的开发 ,应切实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决不能一哄而起 ,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也不能让政府背上经济包袱 ,而是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认真做好西部开发的全面规划 ,在切实保护好自然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 ,因地制宜重点开发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同时 ,要十分注重积极引导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保护自然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促进现代化实现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 自然环境 总体规划
下载PDF
耶佛首次论辩及其文化意义再省思
19
作者 刘耘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由利玛窦与雪浪法师首度开启、后来得到广泛深入展开的晚明耶佛论辩,最有意义之处或许不仅仅在于双方之策略、态度或立场,而更在于论辩的内容所揭示的中西文化之深刻差异。利玛窦事后对争辩进行总结,认为中国人没有逻辑学,不懂逻辑;不... 由利玛窦与雪浪法师首度开启、后来得到广泛深入展开的晚明耶佛论辩,最有意义之处或许不仅仅在于双方之策略、态度或立场,而更在于论辩的内容所揭示的中西文化之深刻差异。利玛窦事后对争辩进行总结,认为中国人没有逻辑学,不懂逻辑;不区分道德上的恶与自然界的恶;不区分人性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不区分本体与依附体;争论时只会运用各种例子来证明,而非依据理性。这里处处把中国当成了西方的反面。从体用关系、世界观、灵魂观以及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耶佛论辩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再度辨析,指出晚明传教士与佛教人士彼此采取对抗的姿态,致使"互动"失却了"同情的理解",并造成"聋子的对话",这是我们今日必须避免的。但由于"辨异"同样是比较文化研究的重要目的,故这场耶佛论辩依然具有深刻的文化与思想史意义,特别是结合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里,"被曲解了的形式"是跨时空文化理解与接受的"普遍的形式"来考察,这段论辩所赖以发生的形式与机制,更值得我们去费心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雪浪法师 晚明 耶佛对话 中西文化差异 “曲解”
下载PDF
两汉之际关中人物的政治取向
20
作者 唐会霞 《商洛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6-13,共8页
两汉之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全国经历了西汉、新朝、更始政权、东汉政权的交错更替,其间又有公孙述的“成家”政权,隗嚣的割据政权以及其它大大小小三十余个政权并立。面对这样的乱世,关中人物进行了不同的人生抉择。这些抉择表现出了... 两汉之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全国经历了西汉、新朝、更始政权、东汉政权的交错更替,其间又有公孙述的“成家”政权,隗嚣的割据政权以及其它大大小小三十余个政权并立。面对这样的乱世,关中人物进行了不同的人生抉择。这些抉择表现出了复杂性、艰难性、多次性和多元化等特点。而导致这些特点的原因是由于关中人物人生追求的不同、“忠”德思想的影响和政治眼光的局限。关中人物的艰难抉择对当时的政治局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之际 关中人物 人生追求 政治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