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籼粳交探讨水稻株高和抽穗期的遗传基础 被引量:13
1
作者 曾晶 姜恭好 +1 位作者 何予卿 张端品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27-534,共8页
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克服了籼粳交杂种不育的矛盾,但杂种后代株高过高、抽穗期延迟等问题仍然限制着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本试验利用一个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双单倍体群体(doublehaploidpopulation,DH系)及其分别与两亲本回交... 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克服了籼粳交杂种不育的矛盾,但杂种后代株高过高、抽穗期延迟等问题仍然限制着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本试验利用一个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双单倍体群体(doublehaploidpopulation,DH系)及其分别与两亲本回交构建的两个回交群体,考查了株高和抽穗期的遗传,将三个群体的表型值和两个回交群体的中亲优势值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检测及效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2个性状在3个相关群体中一共检测到了21个主效QTL和10个上位性QTL,主效QTL的数目和贡献率都比上位性QTL大,而且,在10个上位性QTL中,发生在2个主效QTL间的互作有3个,主效QTL与背景位点间的互作有6个,2个互补位点间的互作仅有1个,进一步说明了主效QTL在株高和抽穗期遗传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加性和非加性QTL的作用,发现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是籼粳亚种间杂种株高和生育期变化的共同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单倍体群体 回交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株高 生育期
下载PDF
棉花种间BC_1群体偏分离的遗传剖析(英文) 被引量:8
2
作者 余渝 张艳欣 +1 位作者 林忠旭 张献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57-1665,共9页
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频率偏离预期的孟德尔频率的遗传分离方式,在大多数的遗传定位研究中非常普遍。在之前我们发表的遗传连锁图中,107个SSR标记在BC1作图群体[(Emian 22×3-79)×Emian22]中表现偏分离。为阐明这些偏分离... 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频率偏离预期的孟德尔频率的遗传分离方式,在大多数的遗传定位研究中非常普遍。在之前我们发表的遗传连锁图中,107个SSR标记在BC1作图群体[(Emian 22×3-79)×Emian22]中表现偏分离。为阐明这些偏分离标记的遗传机制及其在其它群体中的偏分离情况,将其中97个共显性标记在另外两个回交群体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原图谱中的61个偏分离标记在另外2个回交群体中都表现正常分离,说明杂交方式是导致偏分离的一个重要因素。36个偏分离标记至少在两个群体中仍表现偏分离,偏分离应该是配子选择的结果。偏分离标记分布于14条染色体上,其中D亚基因组上的分布多于A亚基因组。偏分离标记在在第2、第16和第18染色体上分布最多,暗示在这些染色体上存在偏分离位点,该结果有助于在棉花中鉴定偏分离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微卫星标记 偏分离 回交群体
下载PDF
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QTL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明月 韩粉霞 +2 位作者 孙君明 闫淑荣 杨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4-1209,共6页
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进行QTL定位,可为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以回交导入系群体中黄13×中黄20的BC2F5的100个家系为材料,分析群体的SSR标记多态性,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群体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构建了一... 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进行QTL定位,可为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以回交导入系群体中黄13×中黄20的BC2F5的100个家系为材料,分析群体的SSR标记多态性,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群体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构建了一张涵盖大豆20个连锁群、总长为948.01 c M、平均遗传距离为8.78 c M、包含108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 5个,与脂肪含量相关的QTL 9个,其中Satt445~Sat_303连续2年被检测到与脂肪含量相关,Satt445~Sat_303与Satt543~Satt574均被检测到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相关,Sat_389~Satt590、Satt238~Satt388及Satt685~Sat_381均与脂肪含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回交群体 蛋白质含量 脂肪含量 QTL定位
下载PDF
利用BC_2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明阳 张金巍 +7 位作者 韩粉霞 孙君明 邹筱 闫淑荣 杨华 张晶莹 田玲 南金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7-623,共7页
进行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定位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综合性状优良、蛋白质含量高的中黄13作轮回亲本,低蛋白质含量的东山69作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BC2F3回交导入系群体,采用SSR分子... 进行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定位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综合性状优良、蛋白质含量高的中黄13作轮回亲本,低蛋白质含量的东山69作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BC2F3回交导入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获得含86个SSR标记、覆盖1 400.1cM、由19个连锁群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谱a,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BC2F2、BC2F3分离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BC2F2家系中检测到3个蛋白质含量相关QTL,分布于A1、C1和J连锁群,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0.00%、7.07% 和9.23%;在BC2F3家系中检测到4个蛋白含量相关QTL,分布于B1、C1、I和J连锁群,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7.57%、3.46%、8.53%和11.80%。标记区间Satt396~Satt180和Sct_001~Satt654在BC2F2、BC2F3家系中被同时检测到,且Sct_001~Satt654内发现的QTL很可能是一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新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QTL定位 回交群体 完备区间作图法
下载PDF
水稻回交群体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产量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田蓉蓉 白天亮 +7 位作者 马帅国 吕建东 胡慧 朱春艳 李杰 王震宇 田蕾 李培富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18,共9页
为了解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利用Bertone和越光为亲本构建回交群体,对群体株高、穗长、茎基粗、剑叶长、剑叶宽、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单穗质量和单株产量9个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上述9... 为了解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利用Bertone和越光为亲本构建回交群体,对群体株高、穗长、茎基粗、剑叶长、剑叶宽、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单穗质量和单株产量9个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上述9个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单株产量和单穗质量在2个回交群体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变异;单株产量与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和单穗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茎基粗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换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980%;结合主成分和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了单株产量、单穗质量、单株有效穗数、株高和剑叶长5个关键性状指标;通径分析发现,单穗质量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上述5个关键指标对单株产量的间接作用较小。遗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组成差异很大,且不同分量占总方差的比例也不同,显性与环境互作方差是回交群体中主要的遗传方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回交群体 农艺性状 产量 主成分分析 通径分析 遗传方差
下载PDF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在黄淮麦区育种中的利用性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宋全昊 金艳 +4 位作者 宋佳静 白冬 赵立尚 陈杰 朱统泉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在黄淮麦区育种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利用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5份SHW与普通小麦驻麦305进行杂交、回交,对亲本及BC_(2)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指标和籽粒品质进行...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在黄淮麦区育种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利用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5份SHW与普通小麦驻麦305进行杂交、回交,对亲本及BC_(2)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指标和籽粒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相比,SHW的株高、小穗数、穗粒数、收获系数和千粒重等是其不利性状,但具有较多的分蘖。SHW的纤维含量、面筋含量、蛋白含量和硬度都比驻麦305高(P<0.05)。BC_(2)的收获系数较SHW显著提升,其产量虽然比SHW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仍显著低于普通小麦。BC_(2)的蛋白质和面筋含量相对于普通小麦亲本显著提升,其中仅2018-2019年的BC_(2)-SHW1和BC_(2)-SHW2群体未达显著水平。这表明5份SHW可作为重要的品质改良资源应用于小麦育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回交群体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QTL and genetic analysis controlling fiber quality traits using paternal backcross population in upland cotton 被引量:5
7
作者 MA LingLing SU Ying +4 位作者 NIE Hushuai CUI Yupeng CHENG Cheng IJAZ Babar HUA Jinping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0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Background:Genetic improvement in fiber quality is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for cotton breeder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mapping provides a powerful approach to dissec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in fiber quality tr... Background:Genetic improvement in fiber quality is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for cotton breeder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mapping provides a powerful approach to dissec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in fiber quality traits.In present study,F14 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population was backcrossed to paternal parent for a paternal backcross(BC/P)population,deriving from one upland cotton hybrid.Three repetitive BC/P field trials and one maternal backcross(BC/M)field trial were performed including both two BC populations and the original RIL population.Results:In total,24 novel QTLs are detected for fiber quality traits and among which 13 QTLs validated previous results.Thirty-five QTLs in BC/P populations explain 5.01%–22.09%of phenotype variation(PV).Among the 35 QTLs,23 QTLs are detected in BC/P population alone.Present study provides novel alleles of male parent for fiber quality traits with positive genetic effects.Particularly,qFS-Chr3–1 explains 22.09%of PV in BC/P population,which increaseds 0.48 cN·tex−1 for fiber strength.A total of 7,2,8,2 and 6 QTLs explain over 10.00%of PV for fiber length,fiber uniformity,fiber strength,fiber elongation and fiber micronaire,respectively.In RIL population,six common QTLs are detected in more than one environment:qFL-Chr1–2,qFS-Chr5–1,qFS-Chr9–1,qFS-Chr21–1,qFM-Chr9–1 and qFM-Chr9–2.Two common QTLs of qFE-Chr2–2(TMB2386-SWU12343)and qFM-Chr9–1(NAU2873-CGR6771)explain 22.42%and 21.91%of PV.The region between NAU4034 and TMB1296 harbor 30 genes(379 kb)in A05 and 42 genes(49 kb)in D05 for fiber length along the QTL qFL-Chr5–1 in BC/P population,respectively.In addition,a total of 142 and 46 epistatic QTLs and QTL×environments(E-QTLs and QQEs)are identified in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in paternal backcross(RIL-P)and paternal backcross(BC/P)populations,respectively.Conclusions:The present studies provide informative basis for improving cotton fiber quality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er quality traits Common QTL Paternal backcross population Upland cotton
下载PDF
大豆高蛋白种质中引1106蛋白质含量的QTL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婉 韩德志 +3 位作者 闫洪睿 栾晓燕 王俊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0-138,共9页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由多基因控制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发掘高蛋白基因是促进大豆优质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选用综合性状优良、蛋白质含量较低的黑河50为轮回亲本,以引进的高蛋白种质中引1106为供体亲本,构建了由384个家系组成的...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由多基因控制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发掘高蛋白基因是促进大豆优质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选用综合性状优良、蛋白质含量较低的黑河50为轮回亲本,以引进的高蛋白种质中引1106为供体亲本,构建了由384个家系组成的回交高代群体。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回交群体的蛋白质含量,使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回交群体BC1F6基因型,通过QTL ICIMapping4.1的区间作图法(IM-ADD)和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定位蛋白含量QTL,共获得9个蛋白含量QTL,其中IM定位到7个蛋白含量QTL,而ICIM定位到3个蛋白含量QTL,两种方法同时在8号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QTL(qPro-8-1),该QTL两侧的分子标记是SSR_50和SSR_51,可解释表型变异分别是2.26%和7.85%,定位区间物理距离大小为218.71 kb,该QTL尚未见报道,是一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新QTL位点,为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含量 QTL定位 回交群体 区间作图法 完备区间作图法
下载PDF
修饰回交法在陆地棉育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卫华 潘家驹 +1 位作者 王顺华 周兆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A04期8-13,共6页
1988年,选择丰产、优质及抗病的棉花品种,分别设置了丰优和丰抗两组试验。丰优组3个试验分别在江浦和徐州两地,丰抗组2个试验在盐城和徐州两地进行。结果表明,修饰回交群体比对照增产7.47%~91.5%;也比回交、复交、双交及单交群体增产,... 1988年,选择丰产、优质及抗病的棉花品种,分别设置了丰优和丰抗两组试验。丰优组3个试验分别在江浦和徐州两地,丰抗组2个试验在盐城和徐州两地进行。结果表明,修饰回交群体比对照增产7.47%~91.5%;也比回交、复交、双交及单交群体增产,且大多数达显著水平。修饰回交能同步提高陆地棉的皮棉产量与比强度、早熟性或抗枯萎病性,并在改变上述经济性状间的负相关方面表现了优于回交、复交、双交和单交的效应。这表明陆地棉经济性状间的负相关主要是由基因连锁导致的,由一因多效引起的可能性很小。应用修饰回交法培育丰优和丰抗的新品种具有良好的前景,本课题组用此法育成的丰优新品系已开始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修饰回交 杂种群体 经济性状 负相关
下载PDF
海陆回交群体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管长娟 梁维维 +4 位作者 高文伟 陈全家 曲延英 史文通 王燕惠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91-394,共4页
应用DPS统计软件,对棉花纤维海陆高代回交构建得到的群体BC4F2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纤维品质性状以短纤维和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9个数量性状都呈正态分布,适合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前... 应用DPS统计软件,对棉花纤维海陆高代回交构建得到的群体BC4F2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纤维品质性状以短纤维和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9个数量性状都呈正态分布,适合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3.21%,根据各性状对主成分影响作用大小及主要指标组合,将9个生物学性状分为3类,分别称之为商用因子、成熟因子和综合因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9个数量性状聚为3大类,分别为纺纱因子、分类因子和成熟因子。3种分析共同揭示了这几类因子对棉花纤维性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交群体 变异系数 纤维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水稻回交群体剑叶性状综合评价及QTL定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杰 田蓉蓉 +10 位作者 白天亮 朱春艳 宋佳伟 田蕾 马帅国 吕建东 胡慧 王震宇 罗成科 张银霞 李培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3-585,共13页
【目的】通过对水稻剑叶性状的综合评价,明确剑叶相关性状间及与6个农艺性状的关系。检测剑叶相关性状的QTL,为优良株型品种选育,剑叶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方法】以日本优质粳稻品种越光和葡萄牙粳稻地方种Bertone构建... 【目的】通过对水稻剑叶性状的综合评价,明确剑叶相关性状间及与6个农艺性状的关系。检测剑叶相关性状的QTL,为优良株型品种选育,剑叶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方法】以日本优质粳稻品种越光和葡萄牙粳稻地方种Bertone构建的回交群体两个世代为实验材料,利用BC3F1群体基因型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测定亲本和BC3F2群体各株系剑叶SPAD、剑叶长、剑叶宽,计算剑叶长宽比、剑叶面积;利用隶属函数和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获得剑叶性状综合评价值(D值),分析其与6个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分别利用单标记分析(SPA)和区间作图(IM)检测水稻剑叶相关性状QTL。【结果】在抽穗灌浆期,两亲本剑叶SPAD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BC3F2群体的5个剑叶相关性状变异丰富,总体表现趋向轮回亲本越光。4个剑叶形态性状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剑叶SPAD的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剑叶宽、剑叶SPAD、剑叶长、剑叶面积是影响剑叶综合评价值(D值)的主要因子。高D值株系的株高、穗长、茎基粗和单株产量均极显著高于低D值株系,两者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共检测到18个控制剑叶性状的QTL,分布在水稻第1、4、7和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布范围为4.00%~28.00%(SPA)和3.41%~27.00%(IM),除qFLSPAD1之外的17个QTL增效基因均来自Bertone。在第8染色体上的RM22720-RM404区间发现1个QTL簇,含6个主效QTL,分别为q FLL8.1、q FLL8.2、qFLA8.1、q FLA8.2、qD8.1和q D8.2。【结论】获得了剑叶宽、剑叶SPAD、剑叶长和剑叶面积4个评价剑叶性状的关键指标;明确了剑叶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检测到18个剑叶相关性状QTL,位于第8染色体RM22720-RM404区间的QTL簇,是影响剑叶性状的1个重要染色体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回交群体 剑叶性状 综合评价 QTL定位
下载PDF
陆海高代回交群体抗黄萎病QTL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志军 赵云雷 +5 位作者 陈伟 王红梅 龚海燕 桑晓慧 崔艳丽 赵佩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7-334,共8页
【目的】定位棉花抗黄萎病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方法】以海7124和TM-1配制抗感组合F1,再以鲁棉研28为轮回亲本构建的137个BC4F1家系为作图群体,筛选出多态性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标记,并与... 【目的】定位棉花抗黄萎病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方法】以海7124和TM-1配制抗感组合F1,再以鲁棉研28为轮回亲本构建的137个BC4F1家系为作图群体,筛选出多态性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标记,并与已发表的整合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相比对,构建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进行大田和病圃两个环境下抗黄萎病QTL定位。【结果】216个多态性SSR位点分布在26条染色体上,可覆盖棉花基因组3 380 cM(centi Morgan),标记间平均距离15.77 cM。定位到6个QTLs,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8.56%~20.26%,其中5个QTLs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在第1染色体上新定位到一个QTL。本研究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提供帮助。【结论】定位到6个黄萎病相关QTLs,其中1个是在第1染色体上新发现的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QTL定位 回交群体
下载PDF
Genome-wide recombination variation in biparental segregating and reciprocal backcross populations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introgression breeding in Brassica napus
13
作者 Meng Wang Graham J.King +6 位作者 Lei Shi Ruiyuan Li Yi Zhang Xiaohua Wang Jinling Meng Jinxing Tu Jun Zou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208-219,共12页
Variation in patterns of recombination in plant genomes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species evolution,genetic diversity and crop improvement. We investigated meiotic crossovers generated in biparental segregating and r... Variation in patterns of recombination in plant genomes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species evolution,genetic diversity and crop improvement. We investigated meiotic crossovers generated in biparental segregating and reciprocal backcross populations of the allopolyploid genome of rapeseed(Brassica napus)(AACC, 2n = 38). A structured set of 1445 intercrossed lines was derived from two homozygous de novo genome-assembled parents that represented the major genetic clusters of semi-winter Chinese and winter European rapeseeds, and was used to increase QTL resolution and achieve genomic reciprocal introgression. 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constructed with 6161 genetic bins and anchored centromere regions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pattern of recombination variation in each chromosome. Around 93%of the genome contained crossovers at a mean rate of 3.8 c M Mb^(-1), with the remaining 7% attributed to centromeres or low marker density. Recombination hotspots predominated in the A genome, including two-thirds of those associated with breeding introgression from B. rapa. Genetic background might affect recombination variation. Introgress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from European winter to Chinese semi-winter rapeseed showed an increase in crossover rate under the semi-winter environment. Evidence for an elevated recombination rate having historically contributed to selective trait improvement includes accumulation of favorable alleles for seed oil content on hotspots of chromosome A10. Conversely, strong artificial selection may affect recombination rate variation, as appears to be the case with a coldspot resulting from strong selection for glucosinolate alleles on A09. But the cold region would be promptly reactivated by crossing design indicated by the pedigree analysis. Knowledge of recombination hotspots and coldspots associated with QTL for 22 traits can guide selection strategies for introgression breeding between the two gene pools. These results and rich genomic resources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f recombination beha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POLYPLOID Meiotic crossovers Brassica napus Historical introgression Reciprocal backcross population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选型留雄保纯繁殖程序及群体遗传学分析
14
作者 赵殿轩 马月红 +4 位作者 苏方宏 孙世祯 郭建伟 王米贵 石敬彩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35,共6页
把玉米自交系繁殖纳入回交群体模式,设计了玉米自交系选型留雄(确立轮回亲本群)保纯繁殖程序,在Mo17保纯繁殖实践中应用收到良好效果,优越性突出。运用群体遗传学原理,通过回交群体遗传分析,揭示了群体基因与基因型及其频率... 把玉米自交系繁殖纳入回交群体模式,设计了玉米自交系选型留雄(确立轮回亲本群)保纯繁殖程序,在Mo17保纯繁殖实践中应用收到良好效果,优越性突出。运用群体遗传学原理,通过回交群体遗传分析,揭示了群体基因与基因型及其频率等参数取决于基因型的基因对数与世代数,总趋势是随世代的推移,逐步回归最终同一于其轮回亲本群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保纯繁殖程序 回交群体 遗传规律
下载PDF
玉米叶夹角主效qLA7-1近等基因系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璐慧 姬祥卓 +2 位作者 陈奋奇 白明兴 彭云玲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852-6860,共9页
叶夹角是植物重要的株型性状,近等基因系是研究其分子遗传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紧凑型自交系‘廊黄’为供体亲本,平展型自交系‘TS141’为轮回亲本,构建了含有以‘TS141’为遗传背景的高代回交群体。通过对两个环境下两个亲本以及BC... 叶夹角是植物重要的株型性状,近等基因系是研究其分子遗传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紧凑型自交系‘廊黄’为供体亲本,平展型自交系‘TS141’为轮回亲本,构建了含有以‘TS141’为遗传背景的高代回交群体。通过对两个环境下两个亲本以及BC3F4进行表型鉴定及性状间相关分析发现,除总叶数外,BC3F4群体叶夹角与非轮回亲本‘廊黄’差异最小,叶夹角与叶向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E1=-0.549^(**),rE2=-0.337^(**))。利用该回交群体BC3F4,结合两对前景选择引物,得到含目标qLA7-1的11个单株,选取背景回复率大于80%的7个单株为叶夹角主效qLA7-1的目标单株,通过三个环境下表型鉴定,发现目标单株与非轮回亲本‘廊黄’的叶夹角差异不超过5%,目标单株的株高、穗位高、叶长、叶宽与轮回亲本‘TS141’相似度较高,7个目标单株可作为玉米叶夹角主效qLA7-1近等基因系。本研究为玉米叶夹角主效qLA7-1精细定位提供理论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夹角 近等基因系 回交群体 目标单株
原文传递
BC群体不同连锁模式分子区间标记QTL作图相关方法的精确度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宏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5-612,共8页
该文分析了BC群体不同连锁模式分子区间标记QTL作图相关方法的精确度,提出了相应参数的适用范围,连锁顺序的检测方法,分析步骤,为QTL作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分子标记位点 连锁顺序 数量性状座位 回交群体
下载PDF
北方粳稻回交群体后代的米质研究
17
作者 马秀芳 郝宪彬 +5 位作者 沈枫 吕桂兰 唐志强 李小婉 丁芬 王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188-1195,共8页
对5个供体导入轮回亲本C01培育的BC2F2群体的米质及粒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体亲本与BC2F2群体的糙米品质及粒型关系不大。BC2F2群体之间除裂纹米和米粒长度之外,没有明显差异。BC2F2群体米质各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和精... 对5个供体导入轮回亲本C01培育的BC2F2群体的米质及粒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体亲本与BC2F2群体的糙米品质及粒型关系不大。BC2F2群体之间除裂纹米和米粒长度之外,没有明显差异。BC2F2群体米质各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和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完全粒重比与碎粒重比及完全粒数比与碎粒数比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裂纹米粒重比和粒数比与米粒厚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碎粒粒重比和完全粒重比与完全粒数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碎粒粒重比和碎粒粒数比与米粒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碎粒粒数比与裂纹米粒重比和裂纹米粒数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以不同轮回亲本配制的BC2F2群体中,稻米的品质及粒型各性状的变异程度不同,在育种实践中,要根据育种目标在不同的世代做有针对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回交群体 米质
下载PDF
水稻品种倒伏指数QTL分析 被引量:75
18
作者 肖应辉 罗丽华 +6 位作者 闫晓燕 高艳红 王春明 江玲 矢野昌裕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8-354,共7页
利用由98个株系组成的Nipponbare(粳) /Kasalath(籼)∥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及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水稻倒伏相关性状QTL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 利用由98个株系组成的Nipponbare(粳) /Kasalath(籼)∥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及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水稻倒伏相关性状QTL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单株生物量3性状与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利用基于性状标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测到与水稻倒伏指数、茎粗、株高和单株生物量有关的QTL共12个,其中与株高有关的3个分别位于第1、5和6染色体,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1%~2 4 % ;与单株生物量有关的2个分布于第1和8染色体,对性状的解释率为9%~14 % ;与茎粗有关的3个分布在第1、3和6染色体,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1%~2 5 % ;控制倒伏指数的4个,分别位于第1、3、8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为10 %~18%。在第1染色体R2 4 14 C86标记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倒伏指数、株高和单株生物量的QTL ,表明该染色体区域在控制水稻倒伏性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株高、单株生物量和倒伏指数的显著相关。在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LI 3表现为增强水稻的抗倒能力,抗倒加性效应来自于高秆籼稻品种Kasalath的等位基因,且与株高、单株生物量等性状QTL不存在遗传连锁关系,有望用于中、高秆抗倒育种中分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倒伏 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cold-tolerance of Chinese common wild rice (O. rufipogon Griff.) at booting to flowering stages 被引量:29
19
作者 LIU Fengxia, SUN Chuanqing, TAN Lubin, FU Yongcai, LI Dejun & WANG Xiangkun Department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Agrobiology,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Genome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4,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9期2068-2071,共4页
An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of rice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controlling the cold-tolerance at booting to flowering stages. The recipient, Guichao 2 (GC2), was a commercial Indica r... An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of rice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controlling the cold-tolerance at booting to flowering stages. The recipient, Guichao 2 (GC2), was a commercial Indica rice; the donor Dongxiang common wild rice, was an accession of common wild rice (DXCWR, Oryza rufipogon Griff.). Three QTLs for cold-tolerance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s 1, 6 and 11. Two of them coming from DXCWR could enhance the cold-tolerance of the backcross progenies. Moreover, one sterility QTL that could reduce the seed set rate of the backcross progenies by 78% was mapped on chromosome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寒性 水稻 开花期 播种设备 回交杂种 QTL分析 数量特点轨迹
原文传递
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QTL定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深广 沈希宏 +4 位作者 曹立勇 占小登 冯跃 吴伟明 程式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4983-4990,共8页
【目的】利用QTL定位方法检测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QTL,并解释杂种优势产生的可能分子机理。【方法】利用重组自交系与亲本协青早B构建BC1杂种群体,通过两地重复试验,以中亲优势考察6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型,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 【目的】利用QTL定位方法检测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QTL,并解释杂种优势产生的可能分子机理。【方法】利用重组自交系与亲本协青早B构建BC1杂种群体,通过两地重复试验,以中亲优势考察6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型,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其QTL。【结果】多数产量性状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在两地试验中,共检测到20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QTL,分布在水稻第2、3、6、7、8、10等6条染色体上,包括3个控制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QTL、2个控制单株穗数杂种优势的QTL、6个控制每穗总粒数杂种优势的QTL、4个控制每穗实粒数杂种优势的QTL、4个控制结实率杂种优势的QTL和1个控制千粒重杂种优势的QTL。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0%—12.85%。【结论】检测到控制6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20个QTL,其中qHNP-3、qHTNSP-7、qHNFGP-7、qHSF-7、qHTGWT-35个QTL在两地试验中稳定表达;检测到的20个杂种优势QTL中,有13个与在RIL群体中检测到的QTL重叠,重叠率达65%,因此,认为来自纯系的产量性状加性效应对杂种优势产生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性状 杂种优势 QTL 回交群体(BC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