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炎症反应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红霞 刘剑刚 史大卓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5期385-387,共3页
炎症反应为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炎症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因子已成为评价AS稳定程度的具有预后意义的主要指标。机体炎症反应时释放的生物活性因子,不但可预示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而且还参与AS相关疾病的发病过... 炎症反应为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炎症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因子已成为评价AS稳定程度的具有预后意义的主要指标。机体炎症反应时释放的生物活性因子,不但可预示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而且还参与AS相关疾病的发病过程。因此,认识AS病理过程中炎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加以干预,是目前防治AS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反应 动脉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
作者 钟祝雅 罗云 +3 位作者 张迎生 靳长华 张明 李邦松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5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不同阶段在脑梗死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磁共振确定有无新发脑梗死而分为脑梗死组(203例)和非脑梗死组(83例),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不同阶段在脑梗死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磁共振确定有无新发脑梗死而分为脑梗死组(203例)和非脑梗死组(83例),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为正常组(49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9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198例);首先观察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中的分布差异,并进而研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具有更高的斑块发生率,非脑梗死组有更多的正常内膜存在,而内膜增厚在两者之间比例相近;以正常内膜组作为参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R(95%CI)在内膜增厚组为2.344(0.971,5.656)、斑块组为3.442(1.797~6.593)。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不同阶段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不同的致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斑块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1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 被引量:7
3
作者 黄延焱 程梅芬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 E1 (PGE1 )对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存在斑块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入院患者 41例 ,予 PGE1 10 ︼g溶于 10 m l生理盐水 iv,qd,连续 2 wk,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功...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 E1 (PGE1 )对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存在斑块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入院患者 41例 ,予 PGE1 10 ︼g溶于 10 m l生理盐水 iv,qd,连续 2 wk,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度、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常规生化检查。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 (P<0 .0 5 ) ,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 ,颈动脉内斑块大小均有统计学意义的减小 (P<0 .0 1) ,并且血黏度 (P<0 .0 1)及血小板聚集度 (P<0 .0 1)也有明显改善 ,但血小板的计数无改变 (P>0 .0 5 )。结论 :PGE1 在减小颈动脉斑块及改善血液流变学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 颈动脉粥样斑块 药物疗法
下载PDF
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MMP-9和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谭莹 曾静 王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6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溶血磷脂酸(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择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组和易损斑组,并选...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溶血磷脂酸(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择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组和易损斑组,并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检测血浆MMP-9、LPA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清值水平与斑块及硬化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组血浆MMP-9、LP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浓度明显增高;易损斑块组血浆MMP-9、LPA水平增高显著(P<0.01),同时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亦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浆MMP-9、LPA浓度可反映颈动脉内膜和斑块的稳定情况,可预测斑块破损,为临床检测及防治不稳定斑块提供理论依据,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MMP-9 内膜 斑块不稳定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D40、MMP9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静华 丁素菊 +4 位作者 邓本强 吴涛 陈欢 张生生 焦炳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观察CD4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探讨CD40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70%)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28例手术标本分为有临床卒中事件组(n=15)和无临床卒中事... 目的:观察CD4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探讨CD40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70%)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28例手术标本分为有临床卒中事件组(n=15)和无临床卒中事件组(n=13),另设尸检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正常颈动脉(n=8)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斑块中CD40和MMP9 mRNA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CD40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并对CD40与MMP9基因的表达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无临床卒中事件组和有临床卒中事件组的CD40、MMP9基因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有临床卒中事件组明显高于无临床卒中事件组(P<0.01),CD40与MMP9 mRNA表达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r=0.964,P<0.01)。正常颈动脉中MMP9和CD40蛋白基本不表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MP9和CD40蛋白表达较正常颈动脉明显增高;有卒中事件组颈动脉斑块MMP9和CD40蛋白表达高于无卒中事件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D40、MMP9表达增高,可能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0抗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颈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稳定性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5
6
作者 周桂桐 杨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2期2483-2486,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常见类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从AS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入手,对其检测手段和...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常见类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从AS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入手,对其检测手段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认为应加强AS斑块稳定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临床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综述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吉莉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11期808-810,共3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20 mg组(40例)和辛伐他汀40 mg组(4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20 mg组(40例)和辛伐他汀40 mg组(4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而辛伐他汀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1),且辛伐他汀40 mg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粥样斑块体积
下载PDF
FIZZ1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红明 李晓燕 +2 位作者 何作云 高玉琪 谈红 《微循环学杂志》 2008年第1期6-7,10,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FIZZ1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粥样斑块内的表达。方法:C57BL/6JApoE基因敲除鼠及C57BL/6J野生型小鼠各9只,分别喂食高脂饲料及普通饲料,24周后处死,自主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离断整支血管,石蜡包埋后作连续切片,行HE染色及FIZZ1免疫... 目的:探讨FIZZ1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粥样斑块内的表达。方法:C57BL/6JApoE基因敲除鼠及C57BL/6J野生型小鼠各9只,分别喂食高脂饲料及普通饲料,24周后处死,自主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离断整支血管,石蜡包埋后作连续切片,行HE染色及FIZZ1免疫组化,检测血管斑块内FIZZ1表达情况,RT-PCR检测斑块内FIZZ1mRNA表达。结果:ApoE基因敲除鼠高脂饲养24周后,主动脉根部动脉粥样硬化明显,斑块体积较大,免疫组化及其RT-PCR可见FIZZ1及其mRNA在粥样硬化斑块内明显表达,同龄野生型C57BL/6J鼠血管壁内未见FIZZ1及其mRNA表达。结论:FIZZ1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E基因敲除小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FIZZ1 INFLAMMATORY TH2型细胞因子 选择性激活 有丝分裂因子 表达序列标记
下载PDF
FIZZ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探讨
9
作者 张红明 何作云 +2 位作者 李晓燕 高玉琪 谈红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468-470,483,共4页
目的探讨FIZZ1在ApoE基因敲除鼠粥样斑块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表达细胞。方法C57BL/6J ApoE基因敲除鼠及C57BL/6J野生型小鼠各9只,分别喂食高脂饲料及普通饲料,24周后处死小鼠,自主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离断整个血管,石蜡包埋后作连续切... 目的探讨FIZZ1在ApoE基因敲除鼠粥样斑块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表达细胞。方法C57BL/6J ApoE基因敲除鼠及C57BL/6J野生型小鼠各9只,分别喂食高脂饲料及普通饲料,24周后处死小鼠,自主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离断整个血管,石蜡包埋后作连续切片,行HE染色及FIZZ1免疫组化,检测血管斑块内FIZZ1表达情况,体外模拟粥样斑块内Th2型细胞因子环境,检测斑块内FIZZ1表达是否与Th2型细胞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或巨噬细胞有关。结果免疫组化可见FIZZ1在粥样硬化斑块内明显表达,Th2型细胞因子可以刺激巨噬细胞FIZZ1表达,但不能刺激平滑肌细胞FIZZ1表达。结论正常血管壁内未见FIZZ1表达,ApoE基因敲除鼠粥样斑块表达FIZZ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Th2型细胞因子刺激巨噬细胞可能为FIZZl表达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FIZZl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联素、白介素-8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艳 卢红 +1 位作者 张萍 何蕴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联素和白介素-8(IL-8)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13例ACI患者分为无斑块组(39例)、稳定斑块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0例);采取酶联免疫...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联素和白介素-8(IL-8)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13例ACI患者分为无斑块组(39例)、稳定斑块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0例);采取酶联免疫法检测ACI患者发病<48 h和14 d时,以及31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脂联素和IL-8水平;分析血清脂联素、IL-8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1)ACI患者发病<48 h和14 d时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与发病<48 h相比,ACI患者发病14 d时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IL-8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2)不稳定斑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IL-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均P<0.05)。(3)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r=0.348,P<0.05),与血清IL-8水平呈负相关(r=-0.798,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IL-8水平增高的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脂联素 白介素-8
下载PDF
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1
作者 夏明武 贺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32-834,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f观察组),与同期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对照组)进行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其中...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f观察组),与同期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对照组)进行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其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C反应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等,胆固醇氧化酶法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免疫比浊法测纤维蛋白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率(54.5%)明显高于对照组(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2型糖尿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原文传递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运刚 贾汇刚 夏英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1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组(29例)、稳定斑块组(47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脑... 目的探讨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1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组(29例)、稳定斑块组(47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脑梗死患者以及30名正常对照组血浆MCP-1水平。分析血浆MCP-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1)不稳定斑块组血浆MCP-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2)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浆MCP-1水平呈负相关(r=-0.683,P<0.05)。结论血浆MCP-1水平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水平与脑梗塞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贾莉 朱文龙 +1 位作者 于丽莉 钟士江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及82例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及82例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6.47%,对照组为26.8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塞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分别为(7.41±0.08)mm、(7.49±0.61)mm,与对照组(7.76±0.09)mm、(7.98±0.74)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小于0.05);斑块部位与脑梗塞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塞组甘油三脂(2.05±0.19)mmol/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38±0.18)mmol/L(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发生有密切关系,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脑梗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