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周边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朱国生 朱国平 +6 位作者 邰崇禧 张建平 陆升汉 蔡赓 王全法 高凤鸣 刘小平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5,共4页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太湖周边地区24个乡镇的农村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太湖周边地区农村人群具有良好的健身锻炼认识,但实际锻炼状况不容乐观,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农村体育管理体制较健全;对进一步推动太湖周边地区农村群众...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太湖周边地区24个乡镇的农村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太湖周边地区农村人群具有良好的健身锻炼认识,但实际锻炼状况不容乐观,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农村体育管理体制较健全;对进一步推动太湖周边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提出了5项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群众体育 现状 对策 太湖 周边地区
下载PDF
环太湖耕地利用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仇恒佳 卞新民 +1 位作者 张卫建 胡大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0-395,共6页
以环太湖苏州市吴中区为样区,利用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分析18年来耕地利用变化特点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年递减率为1.6%,表现出以水域和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为突出特点的区域土地动... 以环太湖苏州市吴中区为样区,利用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分析18年来耕地利用变化特点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年递减率为1.6%,表现出以水域和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为突出特点的区域土地动态变化特征;耕地数量变化与区位和地形有关;种植业对耕地利用强度出现波动下降趋势,作物生产由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转化为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并重;其变化机制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因素驱动。最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可持续利用 环太湖
下载PDF
环太湖城市群防洪大包围建设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6
3
作者 单玉书 蔡文婷 +1 位作者 薛宣 汪大为 《中国防汛抗旱》 2018年第2期56-59,65,共5页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为支撑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环太湖城市群(苏州、湖州、嘉兴、无锡、常州5座城市)均已建成城市防洪大包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或200年一遇。梳理环太湖城市群防洪...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为支撑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环太湖城市群(苏州、湖州、嘉兴、无锡、常州5座城市)均已建成城市防洪大包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或200年一遇。梳理环太湖城市群防洪工程建设情况,采用河网数学模型,分析城市群防洪大包围建设对周边区域防洪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思考,为城市及区域防洪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 城市群 防洪大包围 影响及对策
下载PDF
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邰崇禧 刘江山 +1 位作者 汪康乐 刘昌亚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8,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等方法,对太湖区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调查表明,由政府服务、管理协调、组织活动、宣传引导、保障支持、评估激励等6大内涵系统构成的运行机制及其建设策略,是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等方法,对太湖区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调查表明,由政府服务、管理协调、组织活动、宣传引导、保障支持、评估激励等6大内涵系统构成的运行机制及其建设策略,是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组织程序和根本保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呈现出发展规划和谐化、政府服务主导化、组织管理系统化、经费支持制度化、评估标准明确化等特征。构建与完善运行机制,既势在必行又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 农民 体育健身工程 运行机制
下载PDF
环太湖出入湖水量变化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汪院生 柳子豪 +2 位作者 展永兴 张亚洲 许强 《江苏水利》 2022年第4期14-17,56,共5页
基于1986—2018年期间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分析了环太湖及主要水资源分区出入湖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环太湖入湖水量历年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在2007年前、后2个时期年均入湖水量增加了29.9亿m^(3)。太湖入湖水量增加主要... 基于1986—2018年期间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分析了环太湖及主要水资源分区出入湖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环太湖入湖水量历年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在2007年前、后2个时期年均入湖水量增加了29.9亿m^(3)。太湖入湖水量增加主要集中在湖西区,浙西区入湖水量变化则相对稳定,但在年内水资源调度期时浙西区入湖水量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受太湖水位上涨影响,环太湖出湖水量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主要反映在流域下游的阳澄淀泖区和杭嘉湖区出湖水量的增加。此外,受供水调度影响,太浦河出湖水量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金泽水源地投入使用以后,水资源调度期太浦闸日均下泄流量增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 水量 时空变化 水资源
下载PDF
环太湖地区水污染灾害综合防治能力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陶潺潺 叶亚平 徐慧 《四川环境》 2021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以水污染灾害为研究对象,从水污染驱动力、污染状态、人类响应3个方面构建水污染灾害综合防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可拓评价模型,使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计算出环太湖地区的综合关联度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8年环太湖地区水污... 以水污染灾害为研究对象,从水污染驱动力、污染状态、人类响应3个方面构建水污染灾害综合防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可拓评价模型,使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计算出环太湖地区的综合关联度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8年环太湖地区水污染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总体上在不断提升,综合防治能力最好的为无锡,其次为常州、苏州和湖州,嘉兴最差,但湖州综合防治能力有下降的趋势,水污染灾害风险加大;环太湖地区都存在人口密度高、水产养殖规模大和酸雨发生率高等问题,水污染灾害防治压力重;在社会环境宜居、经济发达和控源治污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相关项目资金的投入、强化监管和预警能力,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水污染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灾害 综合防治能力 环太湖地区
下载PDF
基于信息化的环太湖地区旅游合作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琳 《电子测试》 2013年第3X期209-210,共2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业是一项信息密集型的行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在蓬勃发展的旅游合作过程中,信息的互通与共享成为区域旅游合作顺利进行的基础。环太湖地区旅游合作起步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业是一项信息密集型的行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在蓬勃发展的旅游合作过程中,信息的互通与共享成为区域旅游合作顺利进行的基础。环太湖地区旅游合作起步早,但是发展步伐略显缓慢。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环太湖地区旅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旅游信息化合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太湖地区旅游信息化合作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旅游合作 环太湖地区
下载PDF
多日赛品牌赛事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苏州吴中环太湖国际竞走行走多日赛为例
8
作者 葛琰 丁莹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第9期112-114,共3页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据苏州对品牌赛事需求、赛事创新点及赛事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从而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与意见。结论:苏州市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发达的经济环境、丰富...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据苏州对品牌赛事需求、赛事创新点及赛事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从而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与意见。结论:苏州市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发达的经济环境、丰富的办赛经验与优厚的高校资源;政府支持大力办赛、赛事品牌定位重自然人文;赛制创新、规则创新、赛道优美;运营团队较薄弱、赛事融资能力较弱、媒体介入少。举办本赛事总的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建议:提升品牌识别力、改善品牌赛事运营机制、加强品牌赛事组织管理、建立与完善品牌保护制度,保障赛事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 竞走 多日赛 品牌赛事
下载PDF
跨行政区域水体协同管理机制研究——从环太湖实践入手
9
作者 冯鑫鑫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22年第12期79-83,共5页
跨行政区域协同管理是应对跨界性和突发性的水体污染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内部合作和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方案。从环太湖区域下的水体协同管理实践研究发现当前治理效果不佳,面临着制度设计缺陷和多元共治主体缺失等问题。因此,跨行政区... 跨行政区域协同管理是应对跨界性和突发性的水体污染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内部合作和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方案。从环太湖区域下的水体协同管理实践研究发现当前治理效果不佳,面临着制度设计缺陷和多元共治主体缺失等问题。因此,跨行政区域水体协同管理可以采取第三方治理、提前识别主体利益和构筑横向合作与纵向干预的网格治理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行政区 协同管理 区域水体 环太湖
下载PDF
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兴榆 黄贤金 +2 位作者 赵小风 陆汝成 赖力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43-1353,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1980、1990和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并提取了环太湖地区198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根据《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计算了环太湖地区土地...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1980、1990和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并提取了环太湖地区198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根据《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计算了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1980-1990年耕地、林地及草地分别净减少了223.26、1182.50和178.90 km^2,其中耕地主要转出为林地与建设用地,转入来源为林地、草地及未利用地,草地主要转出为耕地、林地及建设用地,其他地类之间转化较小;1990-2005年耕地及林地净减少了5929.51、1381.94 km^2,草地面积则增加了1270.47 km^2,其中耕地、林地转出涉及所有地类,耕地转入来源则主要是水域、林地及未利用地,林地转入主要是耕地、草地等,草地转入则涉及所有地类。②IPCC方法计算1980-1990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净减少642171.27 Mg,1990-2005年植被碳储量净减少了683125.18 Mg。③通过对比发现,IPCC方法计算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在植被碳储量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数值误差,建议研究编制适合国情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 植被碳储量 环太湖地区
原文传递
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面积的测算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韩学敏 濮励杰 +1 位作者 朱明 许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01-305,共5页
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城市自身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为基础,提出了有效生态用地的概念及测算方法。结果表明:2005年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总面积为8261... 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城市自身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为基础,提出了有效生态用地的概念及测算方法。结果表明:2005年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总面积为826127.85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9.97%。从生态用地类型来看,水域占比由原来的21.82%上升为51.14%;耕地占比由原来的62.16%下降为25.38%。从各市的情况看,差异比较明显,苏州市有效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最高,达40.77%,嘉兴市有效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最低,仅为16.77%。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可以将有效生态用地所占面积比例作为重要的规划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生态用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环太湖地区
下载PDF
环太湖主要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陈雷 远野 +4 位作者 卢少勇 金相灿 焦伟 王骥 蔡珉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4-299,共6页
以环太湖31条主要河流入出湖口的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分析了太湖流域4个区内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质(TOM)的含量。结果表明:第2区和第3区的TN、TP和TOM的含量较高;第1区和第4区的较低。各区沉积物中TN,TP和... 以环太湖31条主要河流入出湖口的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分析了太湖流域4个区内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质(TOM)的含量。结果表明:第2区和第3区的TN、TP和TOM的含量较高;第1区和第4区的较低。各区沉积物中TN,TP和TOM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N—第2区>第3区>第4区>第1区;TP--第2区>第3区>第4区>第1区;TOM—第2区>第4区>第1区>第3区;磷形态中铁铝磷(Fe/Al-P)活性较高,Fe/Al-P—第2区>第4区>第3区>第1区;综合氮磷指标,对太湖重度污染区(太湖的北—西北—西部分)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最大的入湖河道:太滆运河、百渎港、陈东港、漕桥河、直湖港、武进港、官渎港、小溪港、殷村港、洪巷港、茭渎港和乌溪港。以上河流沉积物TN、TP含量均较高(TN>1000mg/kg、TP>50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河流 入出湖口 沉积物 污染物
下载PDF
长江干流江苏段及环太湖区域典型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解析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峥 朱洪涛 孙德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4-1074,共11页
长江下游江苏段及环太湖区域作为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之一,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限等原因使得区域内城市水生态环境出现一系列问题。以该区域内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水环境质量、水资源、水生态... 长江下游江苏段及环太湖区域作为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之一,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限等原因使得区域内城市水生态环境出现一系列问题。以该区域内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水环境质量、水资源、水生态和饮用水安全4个方面总结区域城市水生态环境特点,从污染源排放负荷、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利用、城市面源、工业污染及风险、水生态等方面解析区域城市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区域内城市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源,但城市面源占比也较大;区域污水收集与处理利用能力有待提升,雨季水质较差;工业污染呈现明显的化工及纺织印染行业污染特点;城市化干扰带来的区域湖泊富营养化、河网水系结构改变等导致水生态功能退化。根据区域城市特征问题及解析结果,提出水资源保护、城市生活源控制、城市面源控制、工业污染及风险防控与水生态修复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干流江苏段 环太湖区域 城市水环境 特征问题解析 控制对策
下载PDF
苏州市环太湖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宋金平 郝春燕 李香芹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8-81,88,共5页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其旅游观光休闲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从休闲度假旅游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同时也指出其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劣势与存在的问题,并...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其旅游观光休闲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从休闲度假旅游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同时也指出其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劣势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市场定位、发展原则、目标、发展思路和模式以及若干发展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休闲度假 苏州环太湖地区 旅游开发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转移及生态风险分析——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陆汝成 黄贤金 +2 位作者 张兴榆 赵小风 肖思思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4-37,共4页
基于1980~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分析了1980~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单元。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构造了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1... 基于1980~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分析了1980~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单元。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构造了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1980~2005年的生态风险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1980年和1990年处于低生态风险等级,2000年和2005年处于中生态风险等级。主要原因是低生态风险用地转移到高生态风险用地面积较多,建设用地快速扩展,造成生态风险不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 生态风险 环太湖地区
下载PDF
环太湖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腊娥 段进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3,共8页
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语境下注重无污染和低能耗的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文章基于太湖遭遇水质危机的缘由,针对环太湖地区的实际,从经济、社会、技术和生态环境四个层面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近年... 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语境下注重无污染和低能耗的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文章基于太湖遭遇水质危机的缘由,针对环太湖地区的实际,从经济、社会、技术和生态环境四个层面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这一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综合水平在逐步上升,但离绿色低碳发展及建成美丽太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此,文章提出了加快环太湖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即共建环太湖国家级绿色低碳实验区,构建政府合作、企业运作、保障农民利益和注重社会建设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地区 绿色发展 低碳发展 指标体系
下载PDF
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孟秀红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68-70,共3页
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和交通等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资源环境质量下降、开发滞后、缺乏管理等问题。发展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要加强环太湖区域合作,挖掘和整合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同时要优化生态旅... 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和交通等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资源环境质量下降、开发滞后、缺乏管理等问题。发展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要加强环太湖区域合作,挖掘和整合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同时要优化生态旅游环境,统筹生态旅游规划和营销,宣传、普及生态旅游理念,加强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环太湖地区 生态旅游
下载PDF
环太湖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仇恒佳 卞新民 +1 位作者 姚剑亭 冯金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85-1188,共4页
从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受胁迫性3个方面建立了环太湖地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共选择25个参评指标,并以环太湖地区的吴中区为例,评价其1984和2002年陆地景观生态安全程度。结果表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从1984年的63.29%下降... 从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受胁迫性3个方面建立了环太湖地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共选择25个参评指标,并以环太湖地区的吴中区为例,评价其1984和2002年陆地景观生态安全程度。结果表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从1984年的63.29%下降到2002年60.44%,但由于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景观安全程度贡献较大,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基本处于良好状态。2002与1984年相比,景观结构稳定性安全度下降16.95%,景观受胁迫性安全程度降低19.20%,成为景观生态系统不安全隐患,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以提高环太湖景观生态系统的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系统 生态安全 评价 环太湖吴中区
下载PDF
从墓葬用钺方式看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变迁
19
作者 赵肖楠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8,共9页
史前环太湖地区一直流行着随葬钺、锛、凿等石制工具的丧葬传统,受凌家滩遗址的两波影响,钺从一般石制工具类随葬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墓主人身份等级的象征,继而作为良渚社会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在良渚文化早期晚段形成以墓葬用钺制度为代... 史前环太湖地区一直流行着随葬钺、锛、凿等石制工具的丧葬传统,受凌家滩遗址的两波影响,钺从一般石制工具类随葬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墓主人身份等级的象征,继而作为良渚社会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在良渚文化早期晚段形成以墓葬用钺制度为代表的统一政治认同。该项制度蕴含着划等级、别亲疏的含义,成为良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良渚文化晚期,随着太湖北部、东部诸遗址对良渚古城地区墓葬用钺规格的僭越,良渚古城核心地位丧失。至良渚文化末期,墓葬用钺制度的瓦解标志着整个环太湖地区社会的崩溃。透过墓葬用钺方式的变化历程,可把握史前社会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地区 史前 玉石钺 用钺方式
原文传递
江苏省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剑 席运官 +1 位作者 刘华周 亢志华 《农业科技管理》 2015年第2期12-14,22,共4页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太湖流域水污染和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有机农业作为该地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被纳入政府治理太湖污染措施中。文章以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从财政支持政策、生产技术...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太湖流域水污染和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有机农业作为该地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被纳入政府治理太湖污染措施中。文章以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从财政支持政策、生产技术水平、产业支撑体系及生产成本收益等4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科学规划,为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财政支持,制定发展有机农业的具体激励机制;技术突破,建立有机生产系统产业技术体系;突出重点,鼓励有机水稻、蔬菜和水果产业发展;加强宣传,培育国际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环太湖地区 发展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