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催化裂化柴油中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工艺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葛泮珠 任亮 高晓冬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7-51,共5页
采用Ni-Mo-W/γ-Al2O3加氢精制催化剂,在中型加氢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加氢工艺参数对催化裂化柴油中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反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对多环芳烃转化为单环芳烃、单环芳烃进一步加氢生成饱和烃的各步反应影响... 采用Ni-Mo-W/γ-Al2O3加氢精制催化剂,在中型加氢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加氢工艺参数对催化裂化柴油中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反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对多环芳烃转化为单环芳烃、单环芳烃进一步加氢生成饱和烃的各步反应影响效果不同,在反应温度为330℃、氢分压为6.4 MPa、体积空速为1.2h-1、氢油体积比为800的条件下,多环芳烃饱和率可达80.1%,总芳烃饱和率16.4%,单环芳烃产率42.6%,可实现高的多环芳烃饱和率下单环芳烃的产率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柴油 芳烃 加氢饱和 选择性
下载PDF
柴油深度加氢脱芳烃反应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建平 翁惠新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26-29,共4页
研究了柴油中芳烃在加氢饱和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特性,分析各项因素,如温度、压力、空速、催化剂、循环气中H2S分压、操作方式等对芳烃饱和反应的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影响,以期为今后优化柴油脱芳烃工艺提供依据。
关键词 加氢饱和 循环气 脱芳烃 空速 反应 催化剂 工艺 柴油 分压 压力
下载PDF
Ni-Mo-W型与Co-Mo型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工艺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葛泮珠 高晓冬 +1 位作者 任亮 李大东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74,共7页
以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采用Ni-Mo-W/γ-Al_2O_3与Co-Mo/γ-Al_2O_3加氢精制催化剂,在中型加氢实验装置上,考察加氢工艺参数对两种类型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温度条件下,Ni-Mo-W型的多环芳烃饱和... 以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采用Ni-Mo-W/γ-Al_2O_3与Co-Mo/γ-Al_2O_3加氢精制催化剂,在中型加氢实验装置上,考察加氢工艺参数对两种类型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温度条件下,Ni-Mo-W型的多环芳烃饱和活性优于Co-Mo型的多环芳烃饱和活性;Co-Mo型的单环芳烃选择性与单环芳烃产率优于Ni-Mo-W型的单环芳烃选择性与单环芳烃产率;并且Ni-Mo-W型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性能更容易受到工艺参数的影响。为实现高多环芳烃饱和率下单环芳烃的产率最大化,芳烃饱和性能较高的Ni-Mo-W型催化剂适合选择较低的反应温度,芳烃饱和性能较低的Co-Mo型催化剂适合选择中等的反应温度和较高的反应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柴油 芳烃 加氢饱和 选择性
下载PDF
负载贵金属的层柱分子筛的芳烃加氢饱和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维桥 阎富山 +2 位作者 孙桂大 达志坚 闵恩泽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5-58,共4页
负载贵金属的层柱分子筛的芳烃加氢饱和性能刘维桥阎富山孙桂大达志坚闵恩泽(抚顺石油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抚顺113001)(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关键词层柱粘土,芳烃,加氢饱和,贵金属催化剂芳烃加氢... 负载贵金属的层柱分子筛的芳烃加氢饱和性能刘维桥阎富山孙桂大达志坚闵恩泽(抚顺石油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抚顺113001)(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关键词层柱粘土,芳烃,加氢饱和,贵金属催化剂芳烃加氢饱和是石油化工领域的一个重要精制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柱粘土 芳烃 加氢饱和 催化剂 分子筛
下载PDF
纳米自组装大孔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柴油的加氢催化性能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思洋 赵德智 +4 位作者 王鼎聪 田野 宋官龙 朱珠 赵春晓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1-16,共6页
采用二次纳米自组装方法制备出具有大孔道的催化剂0106、1227,两种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在30~100 nm孔径分布分别占11%、28%。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具有低堆积密度和高金属含量等特点。在10 mL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以镇海炼化的催化裂化柴... 采用二次纳米自组装方法制备出具有大孔道的催化剂0106、1227,两种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在30~100 nm孔径分布分别占11%、28%。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具有低堆积密度和高金属含量等特点。在10 mL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以镇海炼化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在温度360℃、压力7 M Pa、氢油体积比为600∶1、体积空速为1.5 h-1条件下,考察了两种纳米自组装催化剂的初活性评价,并与现有工业催化剂作对比。结果表明,两种纳米自组装催化剂0106、1227可使催化裂化柴油的含硫质量分数从12400μg/g分别最低降到483、283μg/g ,最高脱硫率分别为96.10%、97.71%;将含氮质量分数从1507μg/g分别最低降到35.7、14.0μg/g ,最高脱氮率分别为97.63%和99.00%;其最高芳烃饱和率分别为67.99%和68.88%;而参比催化剂仅可使催化裂化柴油的含硫质量分数从12400μg/g最低降到537μg/g ,最高脱硫率为94.57%;将含氮质量分数从1507μg/g最低降到64.6μg/g ,最高脱氮率为95.54%;其最高芳烃饱和率为65.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自组装催化剂 加氢脱硫 加氢脱氮 芳烃饱和 催化裂化柴油
下载PDF
加氢裂化精制段芳烃饱和深度对断侧链和开环反应的影响
6
作者 莫昌艺 赵广乐 +3 位作者 任亮 赵阳 梁家林 胡志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4-901,共8页
通过调节加氢裂化精制段工艺条件参数得到不同芳烃饱和率的精制油,按照烃分子的环结构数目进行分类和数据处理,并结合反应热力学数据研究了芳烃饱和深度对精制段的断侧链和开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氢裂化精制段的断侧链反应以一环... 通过调节加氢裂化精制段工艺条件参数得到不同芳烃饱和率的精制油,按照烃分子的环结构数目进行分类和数据处理,并结合反应热力学数据研究了芳烃饱和深度对精制段的断侧链和开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氢裂化精制段的断侧链反应以一环烃为主,且芳烃饱和率提高,烷基苯环π键向烷基环己烷σ键的转化,使得反应物形成正碳离子的稳定性降低,这可能是导致断侧链反应平衡常数变小和反应速率变慢的主要原因;低芳烃饱和率下,含硫化合物(噻吩类)等环状烃分子加氢脱除是开环反应的主体,随着芳烃饱和率提高,四环及以上环状烃分子发生开环反应转化为低环数环状烃,而三环及以下环状烃主要发生芳烃饱和反应转化为相同环数的环烷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裂化精制段 芳烃饱和 断侧链反应 开环反应 含硫化合物 环状烃分子
下载PDF
过剩芳烃生产轻质裂解原料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德举 刘仲能 +1 位作者 侯闽渤 谢在库 《工业催化》 CAS 2004年第4期1-6,共6页
分析了未来芳烃可能过剩的原因,综述了芳烃催化加氢裂解制备乙烯裂解原料相关的芳烃饱和技术以及环烷烃开环技术,指出利用该途径实现综合利用过剩芳烃的可行性。
关键词 芳烃 饱和 开环 加氢 轻质裂解原料
下载PDF
基于催速失活的柴油中芳烃加氢失活动力学模型
8
作者 章晓岩 丁石 +1 位作者 胡志海 聂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2-479,共8页
采用中型固定床加氢实验装置,以混合柴油为原料,对柴油加氢催化剂采用催速失活的方法进行处理,研究比较不同活性的柴油加氢NiMo催化剂的芳烃加氢饱和反应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催速失活方法得到的催化剂相比新鲜剂发生了明显的失活,催化... 采用中型固定床加氢实验装置,以混合柴油为原料,对柴油加氢催化剂采用催速失活的方法进行处理,研究比较不同活性的柴油加氢NiMo催化剂的芳烃加氢饱和反应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催速失活方法得到的催化剂相比新鲜剂发生了明显的失活,催化剂的活性损失随着反应时间增加、氢/油体积比减少而增加。在考虑催化剂活性损失的基础上建立三集总多环芳烃加氢饱和失活动力学模型,将计算得到的催速失活实验中活性系数与反应时间和氢/油体积比相关联,得到柴油加氢芳烃饱和活性系数模型,并通过失活动力学模型计算不同活性系数下多环芳烃含量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 加氢饱和 失活 动力学 柴油 活性系数
下载PDF
不同官能团有机物对MoNiP/Al_2O_3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吕振辉 彭绍忠 +2 位作者 张学辉 高玉兰 佟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5,共9页
以Mo和Ni为活性组分、γ-Al_2O_3为载体,采用具有不同官能团的有机物制备了MoNiP/Al_2O_3催化剂。通过H_2-TPR、XRD、原位Raman光谱、CO吸附红外光谱、XPS及HRTEM等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以蜡油为原料,在反应压力11.0 MPa、氢... 以Mo和Ni为活性组分、γ-Al_2O_3为载体,采用具有不同官能团的有机物制备了MoNiP/Al_2O_3催化剂。通过H_2-TPR、XRD、原位Raman光谱、CO吸附红外光谱、XPS及HRTEM等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以蜡油为原料,在反应压力11.0 MPa、氢油体积比700∶1、反应温度370℃、液态空速1.0 h^(-1)的条件下评价了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具有不同官能团的有机物,特别是氨类有机物,改善了载体氧化铝表面羟基基团的分布,促使更多的Mo物种以八面体配位多核聚钼酸形态存在,并有效削弱了载体与活性金属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提高了Mo物种的分散度与硫化度,使催化剂形成更多的"Mo-Ni-S"加氢活性相,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活性。添加氨类有机物的催化剂对蜡油具有更高的芳烃饱和活性、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能团 有机物 MoNiP/Al2O3催化剂 加氢 芳烃饱和 加氢脱硫 加氢脱氮
下载PDF
硅改性ETS-10/AlPO_4-5/Al_2O_3复合载体负载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加氢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檀 赵野 +3 位作者 孙发民 张全国 张国甲 王红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56-1160,共5页
在ETS-10/AlPO4-5/A12O3复合载体中引入SiO2,以镍和钨为金属活性组分制备了SiO2含量不同的催化剂,并对复合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XRD、N2吸附-脱附和H2-TPR表征.以二苯并噻吩/四氢萘为模型化合物,在反应压力4.0 MPa、氢油体积比500、体积空... 在ETS-10/AlPO4-5/A12O3复合载体中引入SiO2,以镍和钨为金属活性组分制备了SiO2含量不同的催化剂,并对复合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XRD、N2吸附-脱附和H2-TPR表征.以二苯并噻吩/四氢萘为模型化合物,在反应压力4.0 MPa、氢油体积比500、体积空速7.53/3.62 h-1的条件下,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下催化剂的加氢脱硫/芳烃饱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当SiO2含量(w)为3.0%~12.0%时,SiO2的引入并没有对复合载体和催化剂的分子筛骨架造成破坏;当SiO2含量为6.0%(w)时,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芳烃饱和活性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载体 二氧化硅 表征 加氢脱硫 芳烃饱和
下载PDF
分子筛负载金属催化剂液相加氢脱芳烃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晓静 毛继平 +2 位作者 陈萍 马静红 李瑞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231-234,共4页
以微孔沸石(HY、HUSY、Hp及中孔分子筛(SBA-15、MCM-41)为载体制备了负载金属Ru、Pt及Pd催化剂。以0.06%苯的正己烷溶液及6^#溶剂油(苯质量分数为0.06%,S质量分数为5μg/g)为反应物,在反应温度293~353K、总压力0.5~3.0... 以微孔沸石(HY、HUSY、Hp及中孔分子筛(SBA-15、MCM-41)为载体制备了负载金属Ru、Pt及Pd催化剂。以0.06%苯的正己烷溶液及6^#溶剂油(苯质量分数为0.06%,S质量分数为5μg/g)为反应物,在反应温度293~353K、总压力0.5~3.0MPa条件下,考察了载体、金属类型及反应条件对在有/无硫存在时苯的液相加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金属的分散度及载体的酸性共同决定着催化剂的性能,即在比表面积较大的SBA15及MCM-41上可获得较高的负载金属分散度和相应的苯加氢活性的催化剂。而在酸性较强的HUSY及Hβ上负载金属所获得的催化剂具有较强的抗硫性。Ru与Pt具有单位质量等同的加氢能力,并且Ru具有更好的抗硫性能。当反应温度为313K和压力为1.0MPa时,Ru负载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加氢活性和抗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芳烃 分子筛 负载金属催化剂 溶剂油 液相加氢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体系中元素的转化与迁移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鹏 胡发亭 +1 位作者 毛学锋 李文博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4,共6页
为深入解析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的加氢反应并进行过程优化,分别以内蒙古褐煤液化粗油和内蒙古长焰煤液化粗油为原料,在固定床连续装置中进行加氢实验,对加氢全流程的物料平衡和元素平衡进行测算,开展了加氢产物及催化加氢性能的分析评价... 为深入解析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的加氢反应并进行过程优化,分别以内蒙古褐煤液化粗油和内蒙古长焰煤液化粗油为原料,在固定床连续装置中进行加氢实验,对加氢全流程的物料平衡和元素平衡进行测算,开展了加氢产物及催化加氢性能的分析评价。通过研究碳、氢、氮、硫、氧五大元素在原料和各加氢产物中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各元素在加氢过程中的转化与迁移。结果表明:煤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反应的油产率接近100%(质量分数,下同),气产率仅为0.5%,原料中不足0.2%的碳元素进入有机气体中,80%~90%的氢耗用于芳烃部分加氢饱和反应,原料中约95%的硫元素进入H2S中,褐煤液化粗油中12.69%的氮以及长焰煤液化粗油中27.49%的氮向氨气迁移,循环溶剂加氢体系中废水产率仅为0.5%,硫化氢和氨气不足1.5%,可与煤炭液化其他单元同类废弃物汇集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液化 循环溶剂 芳烃饱和 固定床加氢 氧氮硫脱除
下载PDF
轻循环油加氢工艺条件对精制油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侯志忠 冯保杰 于焕良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6年第5期368-370,共3页
以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为原料,利用NiMo/Al_2O_3催化剂,在100 m L固定床加氢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氢油比、液时空速(LHSV)等工艺条件对精制油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氢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氢油比(体积比)、LHSV依次为... 以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为原料,利用NiMo/Al_2O_3催化剂,在100 m L固定床加氢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氢油比、液时空速(LHSV)等工艺条件对精制油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氢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氢油比(体积比)、LHSV依次为330℃,6.0 MPa,1 500∶1,1.0 h-1的优选工艺条件下,LCO加氢精制脱硫率为97.9%,脱氮率为98.9%,四氢化萘质量分数由14.81%提高至39.29%,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则由51.51%降低至26.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轻循环油 加氢精制 脱硫 脱氮 芳环饱和 四氢化萘
下载PDF
轻循环油制备单环芳烃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子东 淡勇 +5 位作者 杨东元 潘柳依 王军峰 孙育斌 刘俊霞 李稳宏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706-2710,共5页
以轻循环油(LCO)为原料,在NiMoP/Al_(2)O_(3)催化剂,反应压力6 MPa,体积空速1.0 h^(-1),氢油比600条件下,探索单管、双管反应器中反应温度和空速对LCO加氢结果影响。结果表明,加氢效果双管反应器明显优于单管反应器,在第一反应器中采用1... 以轻循环油(LCO)为原料,在NiMoP/Al_(2)O_(3)催化剂,反应压力6 MPa,体积空速1.0 h^(-1),氢油比600条件下,探索单管、双管反应器中反应温度和空速对LCO加氢结果影响。结果表明,加氢效果双管反应器明显优于单管反应器,在第一反应器中采用1.0 h^(-1)低空速,有利于维持较高单环芳烃选择性,在第二反应器中采用3.0 h^(-1)高空速,有利于多环芳烃饱和率的提高,在300℃条件下,单环芳烃选择性达到71.4%,单环芳烃收率达51.4%,多环饱和率达8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循环油 单环芳烃 加氢饱和 两段加氢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油催化加氢制备环烷基油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雪萍 单贤根 +3 位作者 张安贵 安良成 王洪学 高山松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2021年第6期513-519,共7页
在300 m L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以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工厂生产的加氢稳定油为原料,以加氢精制剂RNC-2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和体积空速对加氢产物性质及加氢精制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或降低体积空速,芳烃加氢... 在300 m L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以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工厂生产的加氢稳定油为原料,以加氢精制剂RNC-2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和体积空速对加氢产物性质及加氢精制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或降低体积空速,芳烃加氢饱和反应过程中的氢耗增大,产品油的密度、运动黏度及馏程降低;从不同反应条件加氢产品油中芳烃组成可以看出,芳烃加氢饱和反应过程中,总芳烃饱和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体积空速的增大而降低,同时产物中多环芳烃饱和率>双环芳烃饱和率>单环芳烃饱和率,当反应温度为395℃、体积空速为0.7 h;时,总芳烃饱和率达到70.17%,同时加氢产品油中总环烷烃含量高达70.5%;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经过加氢精制反应后,其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均低于1%,硫和氮元素含量均低于10 mg/L,可用于制备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环烷基基础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油 环烷基油 芳烃饱和 加氢精制
下载PDF
FRIPP微晶蜡加氢工艺条件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艳侠 孙剑锋 +2 位作者 韩劲松 毕文卓 刘文洁 《工业催化》 CAS 2021年第9期56-61,共6页
以白土精制后的南阳微晶蜡为原料,采用一段串联工艺,考察反应温度、体积空速、氢蜡比等对加氢产品性质的影响,并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滴熔点的微晶蜡加氢难易。结果表明,在考察的工艺条件下,一反温度和体积空速对加氢效果影响... 以白土精制后的南阳微晶蜡为原料,采用一段串联工艺,考察反应温度、体积空速、氢蜡比等对加氢产品性质的影响,并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滴熔点的微晶蜡加氢难易。结果表明,在考察的工艺条件下,一反温度和体积空速对加氢效果影响最大,随着反应温度的降低,产品的颜色号由0.4升高到1.4,体积空速由0.2 h^(-1)提高到0.3 h^(-1)时,产品的颜色号变化显著,由+28号(赛氏颜色)降低到0.5(色度号)。滴熔点越大,加氢难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化学工程 微晶蜡 加氢精制 芳烃饱和
下载PDF
柴油加氢装置原料性质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古鑫 马文礼 《炼油与化工》 2020年第5期12-16,共5页
以不同性质的混合柴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加氢中试装置上进行柴油中压加氢改质实验,对反应路径进行了探讨,并考察了原料性质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芳烃含量较低时,更有利于芳烃饱和反应以及饱和烃裂化反应的进行。反应温度较低时,原... 以不同性质的混合柴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加氢中试装置上进行柴油中压加氢改质实验,对反应路径进行了探讨,并考察了原料性质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芳烃含量较低时,更有利于芳烃饱和反应以及饱和烃裂化反应的进行。反应温度较低时,原料氮含量和芳烃含量越低,裂化反应更易发生;反应温度较高时,原料中的芳烃含量对裂化反应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改质 芳烃饱和 裂化反应
下载PDF
高芳烃油选择加氢组合催化剂制备与评价
18
作者 吴建民 张孔远 +1 位作者 李永浩 黄仁强 《工业催化》 CAS 2022年第4期67-71,共5页
采用成型载体等体积浸渍法制备CoMo/Al_(2)O_(3)和NiMo/Al_(2)O_(3)催化剂,并进行不同比例级配,在100 mL固定床加氢评价装置上进行高芳烃油选择加氢评价。结果表明,随NiMo/CoMo比例的增加,高芳油加氢脱硫率逐渐增加,NiMo-CoMo级配比为3... 采用成型载体等体积浸渍法制备CoMo/Al_(2)O_(3)和NiMo/Al_(2)O_(3)催化剂,并进行不同比例级配,在100 mL固定床加氢评价装置上进行高芳烃油选择加氢评价。结果表明,随NiMo/CoMo比例的增加,高芳油加氢脱硫率逐渐增加,NiMo-CoMo级配比为3∶9时,脱硫率最大,加氢产品的芳烃损失最小。在NiMo/CoMo催化剂级配比3∶9、反应温度360℃、反应压力4.0 MPa、空速1.5 h^(-1)条件下,加氢产品的硫含量小于0.2%,芳香分损失在5个百分点以内,未加氢的含硫和含氮化合物主要为空间位阻较大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化学工程 针状焦 FCC油浆 组合催化剂 加氢脱硫 芳烃饱和
下载PDF
凝析油加氢处理催化剂CoMoNi/Al2O3-ZrO2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19
作者 贾云刚 张铁珍 +2 位作者 孙发民 吴显军 王甫村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9年第6期40-42,共3页
通过对传统Al2O3载体加以改进,研制出一种凝析油加氢处理催化剂CoMoNi/Al2O3-ZrO2。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脱硫活性和芳烃饱和活性,在压力为4.0 MPa、反应温度为320℃、氢油体积比为350∶1、空速为1.0 h-1的条件下,脱硫率达到99.6%,芳烃饱... 通过对传统Al2O3载体加以改进,研制出一种凝析油加氢处理催化剂CoMoNi/Al2O3-ZrO2。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脱硫活性和芳烃饱和活性,在压力为4.0 MPa、反应温度为320℃、氢油体积比为350∶1、空速为1.0 h-1的条件下,脱硫率达到99.6%,芳烃饱和率达到95.4%。1 000 h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 加氢脱硫 芳烃饱和 催化剂 CoMoNi 活性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研究
20
作者 张伟 赵鹏 +1 位作者 刘敏 李文博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127,共7页
为研究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反应规律并进行过程优化,以0.1 t/d连续装置获得的液化重油为原料,利用100 mL/h固定床连续装置进行了加氢试验,探讨了溶剂加氢体系的产物分布特征,考察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循环溶剂性质与结构组成的影响规律,... 为研究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反应规律并进行过程优化,以0.1 t/d连续装置获得的液化重油为原料,利用100 mL/h固定床连续装置进行了加氢试验,探讨了溶剂加氢体系的产物分布特征,考察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循环溶剂性质与结构组成的影响规律,利用500 mL高压釜进行了不同加氢深度的循环溶剂与淖毛湖煤液化性能验证。结果表明,在360~380℃,制备循环溶剂的加氢体系C_(1)~C_(3)气体产率不足0.2%,油产率接近100%,主要发生氧氮硫杂原子的部分脱除和芳烃的部分饱和反应,具有浅度裂化的反应特性,加氢产物保持了大比重和高芳烃的结构特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适度降低空速,可使更多的氢气进入溶剂内部,改变溶剂中芳烃-环烷烃-链烷烃的分子结构分布,特别是单双环芳烃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循环溶剂的供氢性能。在380℃,15 MPa和空速1 h^(-1)条件下生成的循环溶剂中烷基苯、环烷基苯、二环烷基苯以及双环芳烃数量最多,供氢指数最大,与淖毛湖煤在400℃,17 MPa,60 min缓和的条件下加氢液化的转化率可达93%,油产率59%,呈现出良好的转化特性和反应效果,实现油产率最大限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直接液化 循环溶剂 供氢性能 选择性加氢 芳烃饱和 脱杂 油产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