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4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土壤盐分累积变化 被引量:68
1
作者 李玉义 张凤华 +2 位作者 潘旭东 陈阜 赖先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0-64,共5页
为详细分析干旱荒漠区土壤盐分长期累积变化的区域差异,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选择冲积洪积扇、冲积平原和干三角洲3种主要地貌类型,通过取样、典型调查等方法讨论其土壤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位于山前冲洪积扇缘以上部位是最稳定的地区... 为详细分析干旱荒漠区土壤盐分长期累积变化的区域差异,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选择冲积洪积扇、冲积平原和干三角洲3种主要地貌类型,通过取样、典型调查等方法讨论其土壤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位于山前冲洪积扇缘以上部位是最稳定的地区,地下水位低,基本不存在盐碱化问题。相比之下,冲积洪积扇缘部分地区由于普遍较高的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短期内仍将处于持续积盐状态。冲积平原部位表土虽明显脱盐,但由于底土含盐量高,且部分地段地下潜水埋深上升至临界深度以下,仍处于脱盐不稳定或脱盐积盐反复型状态。干三角洲部位经过多年的开垦,地下水位出现上升,随着深层盐分上移,也将导致土壤盐渍化发生。分析认为冲洪积扇缘、冲积平原和干三角洲部位部分地区将来土壤盐渍化威胁依然很大。该研究将为区域土壤盐渍化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玛纳斯河流域 地貌 盐分累积 变化
下载PDF
干旱区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王继和 杨自辉 +2 位作者 胡明贵 刘虎俊 纪永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4-66,共3页
干旱区盐渍化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了在开挖排水沟使地下水位降至临界水位以下的同时,对盐渍化土地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改良措施,提出了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一是挖排水沟及造林,控制地下水位低于临界水位;二是选育... 干旱区盐渍化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了在开挖排水沟使地下水位降至临界水位以下的同时,对盐渍化土地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改良措施,提出了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一是挖排水沟及造林,控制地下水位低于临界水位;二是选育耐盐良种作物,改良盐碱地;三是发展畜牧业,培肥地力。并应用于甘肃省临泽县小泉子盐渍化土地改良,使土壤含盐量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盐渍化土地 综合治理 抗逆育种 畜牧业 水利措施 造林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9
3
作者 张振龙 孙慧 +1 位作者 苏洋 何昭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61-967,共7页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2004—2015年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效率(ETE),并将其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TE)进行对比,发现ETE值要明显...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2004—2015年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效率(ETE),并将其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TE)进行对比,发现ETE值要明显小于TE值,表明传统效率测度方法会高估效率水平;从时间演进来看,2004—2015年间,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西北5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分布不平衡,陕西、青海、新疆的效率值接近最佳前沿面,甘肃和宁夏效率值低。采用α收敛法分析西北5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收敛性,发现不仅无收敛趋势,反而呈发散状态,表明未来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借助Tobit模型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水资源禀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正向影响,政府干预为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收敛性 影响因素 非期望产出 西北干旱地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秦景秀 郝兴明 +1 位作者 张颖 花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125,共9页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植被生产力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定量的评估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一带一路”生态建设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新疆为研究区,以植被净第一性...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植被生产力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定量的评估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一带一路”生态建设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新疆为研究区,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2001—2016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和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2001—2016年,植被NPP有明显变化趋势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总面积的34.02%,其中30.58%的面积呈现恢复趋势,3.44%的面积呈现退化趋势,NPP平均每年增加634 Gg C·a-1(Gg=109 g)。(2)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植被恢复的面积占植被NPP变化总面积的42.03%和30.58%;在上述两个区域,NPP平均每年增加量分别为319 Gg C·a-1和59 Gg C·a-1。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植被退化的面积占NPP变化总面积的57.63%和19.45%;其中,在上述两个退化区域,NPP平均每年分别减少68 Gg C·a-1和7 Gg C·a-1。(3)不同植被类型中,人类活动对农作物、荒漠、草地、高山植被的恢复作用大于退化作用,对森林、灌丛、沼泽的退化作用大于恢复作用;气候变化对沼泽的退化作用大于恢复作用,对其他6种植被类型的恢复作用大于退化作用。总体上,人类活动是影响新疆植被恢复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干旱区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村多维贫困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1
5
作者 赵雪雁 马艳艳 +2 位作者 陈欢欢 高志玉 薛冰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农户往往面临着多重风险的冲击,准确测量农村多维贫困程度、探明多维贫困的形成原因,对制定有效的缓贫政策至关重要。以石羊河流域96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UNDP—MPI、泰勒指数、空间自相关及多元回...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农户往往面临着多重风险的冲击,准确测量农村多维贫困程度、探明多维贫困的形成原因,对制定有效的缓贫政策至关重要。以石羊河流域96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UNDP—MPI、泰勒指数、空间自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农村多维贫困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2001--2016年石羊河流域多维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降幅达51.83%,且多维贫困指数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经济维度和生活水平维度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均趋于下降,其中,经济贡献度降至0,而健康维度和教育维度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均趋于上升。②由较重度贫困乡镇为主转变为以较轻度贫困乡镇为主,流域农村多维贫困热点区和冷点区在波动中呈收缩态势,其中上游形成稳定性热点区,下游形成稳定性冷点区,石羊河流域农村多维贫困在空问上呈上一中一下游递减的分布格局。③交通通达性、对外联系度和区位等因素对农村多维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提高交通通达性和对外联系度有助于降低多维贫困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多维贫困 时空格局 石羊河流域 干旱区
原文传递
菌根对干旱区采煤沉陷地紫穗槐根系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毕银丽 王瑾 +3 位作者 冯颜博 余海洋 秦亚非 于淼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58-1764,共7页
针对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地干旱缺水、植物难以定植的特点,通过野外大田试验,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生长及其根系自修复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接种菌根提高了紫穗槐根系侵染率和菌丝密度,促进了紫穗槐的生长。接菌组紫穗槐根系... 针对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地干旱缺水、植物难以定植的特点,通过野外大田试验,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生长及其根系自修复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接种菌根提高了紫穗槐根系侵染率和菌丝密度,促进了紫穗槐的生长。接菌组紫穗槐根系的总长度、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总体积、总根尖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接种时间延长根系各项指标增加迅速;菌根侵染率、菌丝密度和紫穗槐地上部参数(成活率、株高、冠幅)与根系指标相关参数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菌丝长度、总根尖数、总根长、成活率是反映采煤沉陷地植被生态修复状况的主要因子。接种菌根缓解了煤炭开采对紫穗槐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增强了紫穗槐根系自修复能力,促进了矿区生态系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采煤沉陷地 丛枝菌根 紫穗槐 根系发育
下载PDF
浅层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昼夜动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曾亦键 万力 +1 位作者 王旭升 曹文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7,共6页
西北荒漠化地区,包气带中的水分除来自大气降水外,还来自凝结水。凝结水对维持荒漠地区的植被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凝结水的形成机制又反映在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的昼夜动态过程中。文中报告了室外沙坑浅层包气带地温与含水... 西北荒漠化地区,包气带中的水分除来自大气降水外,还来自凝结水。凝结水对维持荒漠地区的植被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凝结水的形成机制又反映在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的昼夜动态过程中。文中报告了室外沙坑浅层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观测的实验结果。土壤含水量变化采用原位测试的方法观测,避免了传统称重法产生的干扰和不确定性。实验中对深度0~30cm范围的土壤温度进行了高密度观测。结果表明,温度梯度对水汽的运移起到主控作用,温度梯度方向向下,土壤含水量增加,反之,含水量减少。通过热传导方程对土壤中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傅立叶级数表示的温度波方程,用于预测不同深度土壤响应地表条件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实验中还对近地表微气象以及土壤负压等因素进行了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包气带 凝结水 水汽运移 温度梯度
下载PDF
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定向迁移分布特征及排盐效应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周和平 王少丽 +1 位作者 姚新华 李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80-1388,共9页
为探索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定向迁移机制和地表排盐模式,以灌水定额肘和田间排盐梯度TD两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9个试验小区与大田膜下滴灌CK1、常规沟灌CK2、畦灌CK3等3个对照区,在新疆慰犁县西尼尔镇开展大田膜下滴灌试验... 为探索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定向迁移机制和地表排盐模式,以灌水定额肘和田间排盐梯度TD两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9个试验小区与大田膜下滴灌CK1、常规沟灌CK2、畦灌CK3等3个对照区,在新疆慰犁县西尼尔镇开展大田膜下滴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水平方向上,1—9试验小区的土壤水盐在0-50cm区域尺度范围由膜中向膜边和膜外运移积累,具有明显的“水盐定向迁移”机制,适宜的灌水定额M=300~375m3/hm^3,排盐梯度TD=10-30cm;而CK1不明显,CK2和CK3不具有定向迁移特征;在田间土壤垂直深度层面上,土壤盐分在40-60cm层深明显多于0-20cm层面,且下层土壤水盐具有向膜边裸露地表提升迁移机制,而CK2和CK3无此水盐运移特征。基于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向田间地表膜边和膜外运移机制和积累效应,采用田间两膜之间的裸露地表排盐沟实施地表排盐,结果表明,试验区地表排盐土壤盐分下降36.7%~6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膜下滴灌 土壤水盐定向迁移 地表排盐 效应
原文传递
石膏和腐植酸配施对干旱盐碱区土壤改良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相平 杨劲松 +2 位作者 张胜江 姚荣江 谢文萍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7-332,共6页
针对试验区盐碱土特点,选择石膏和腐植酸为盐碱土壤改良剂,通过石膏、腐植酸单施与石膏和腐植酸不同用量配施试验,分析了改良剂施用后土壤盐分含量和pH变化及对棉花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影响,优选出适宜于该试验区的最佳改良剂。试验结果... 针对试验区盐碱土特点,选择石膏和腐植酸为盐碱土壤改良剂,通过石膏、腐植酸单施与石膏和腐植酸不同用量配施试验,分析了改良剂施用后土壤盐分含量和pH变化及对棉花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影响,优选出适宜于该试验区的最佳改良剂。试验结果表明,石膏和腐植酸质量配比9∶1组合在3000和4500 kg/hm^2施用量情况下,0~20 cm土壤降盐效果好于单独施用石膏或腐植酸处理;而单施腐植酸处理对棉花增产效果最好,较对照增产29.8%。综合来看,该地区较优的改良剂及用量为:石膏和腐植酸质量配比9∶1混合施用3000 kg/hm^2,其可使0~20 cm土壤含盐量较对照下降24.3%,棉花增产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盐碱地 田间试验 土壤盐分含量 干旱区 作物产量
下载PDF
Water resource formation and conversion and water security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亚宁 李宝富 +1 位作者 李稚 李卫红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7期939-952,共14页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 issues are global problem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y are major bottlenecks affecting the eco-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 issues are global problem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y are major bottlenecks affecting the eco-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On the basis of results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unique landscape of Northwest China increases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climat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constraints 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region,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Northwest China, identifies common themes and the main problems present in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id northwest region, 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conducting research on the region's water resources, proposes scientific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first,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formation, conversion and future trends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second, bidirectional coupling of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and water cycle models of arid region land surface patterns; thir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water resources of the arid northwest region. Through consider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above, this paper seeks to further clarify specific areas of research on pressing issue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 in Northwest China, so as to establish a solid scientific basis for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our ability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shor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water resources arid areas Northwest China
原文传递
采空区储水--干旱区保水采煤新途径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文平 李涛 +2 位作者 陈伟 常金源 王启庆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3-1007,共5页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体贫乏,但煤炭储量丰富,且埋藏浅。煤炭开采覆岩土破裂常发育到地表,破坏浅表层水资源,造成潜水水位下降、地表水枯竭,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实施水资源保护性开采(保水采煤)是西北干旱地区煤炭科学开采的唯...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体贫乏,但煤炭储量丰富,且埋藏浅。煤炭开采覆岩土破裂常发育到地表,破坏浅表层水资源,造成潜水水位下降、地表水枯竭,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实施水资源保护性开采(保水采煤)是西北干旱地区煤炭科学开采的唯一选择。本文叙述了"保水采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采空区储水的基本条件和机理,给出了采空区储水的水量预计方法,并以实例说明了采空区储水水量和水质效果,认为采空区储水是西北干旱区浅埋煤层大规模保水开采的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保水采煤 采空区储水 水资源
下载PDF
中亚干旱荒漠区植被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陶冶 张元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5-622,共8页
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植被碳储量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亚五国及中国准噶尔荒漠是中亚干旱区的主体部分,目前关于该地区荒漠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尚属空白。在对准噶尔荒漠不同植被类型活生物量... 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植被碳储量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亚五国及中国准噶尔荒漠是中亚干旱区的主体部分,目前关于该地区荒漠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尚属空白。在对准噶尔荒漠不同植被类型活生物量碳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亚干旱荒漠区植被图,利用平均生物量法初步估算了中亚区域荒漠植被碳储量。结果表明:中亚区域荒漠面积共310.37×10~4 km^2,总生物量碳储量为57.03×10~7 t,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分别为28.87×10~7 t和28.16×10~7 t,各占50.63%和49.37%。各植被型中,温带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的生物量碳储量最大,达到14.17×10~7 t(占24.84%)。中亚荒漠平均生物量碳密度为1.837 t/hm^2,其中温带矮半乔木荒漠碳密度最大(2.367 t/hm^2)。可以推测,在未来中亚地区降水持续增加的条件下下,中亚荒漠植被将会有更大的碳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准噶尔荒漠 生物量碳储量 样方法 干旱区 植被类型
下载PDF
膜下滴灌微区环境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周和平 王少丽 吴旭春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6-824,共9页
基于膜下滴灌特有的"膜中"、"膜间"、"膜边"、"膜外"微区环境,利用2011—2013年田间对比试验方法获取的5 960个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构建膜下滴灌环境土壤层次、灌水定额、土壤水分、... 基于膜下滴灌特有的"膜中"、"膜间"、"膜边"、"膜外"微区环境,利用2011—2013年田间对比试验方法获取的5 960个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构建膜下滴灌环境土壤层次、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气温、蒸发综合因素与土壤水盐关系及影响效应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灌区,地膜覆盖与滴灌结合的地表介面灌溉形式下,土壤水盐具有水平方向由"膜中"向"膜边"地表裸露区定向迁移,垂直方向土壤水盐则由下向上层运移且趋于"膜外"边界积累的趋势,尤其是气温与蒸发因素交互作用,推进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在地膜覆盖与土壤裸露区域空间运移,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定向迁移"形成机理,为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地表排放模式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膜下滴灌 土壤水盐 微区环境因素 影响分析
下载PDF
灌丛沙丘形成演化及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的主要进展 被引量:18
14
作者 郎丽丽 王训明 +1 位作者 哈斯 花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26-1536,共11页
干旱半干旱区风沙活动较强烈,风沙地貌十分发育,环境演变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由于缺乏高分辨率载体,在这些地区进行环境变化重建的手段及获得的结果相对贫乏。但是在这些区域发育的灌丛沙丘是风沙堆积体,其形成演化记录了相对丰富... 干旱半干旱区风沙活动较强烈,风沙地貌十分发育,环境演变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由于缺乏高分辨率载体,在这些地区进行环境变化重建的手段及获得的结果相对贫乏。但是在这些区域发育的灌丛沙丘是风沙堆积体,其形成演化记录了相对丰富的区域环境演变信息。本文综述了目前在灌丛沙丘形态学特征、发育过程、以及其在区域环境变化重建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认为,灌丛沙丘形成演化研究在揭示干旱区环境演变过程方面有重大的意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这一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沙丘 形态 发育过程 环境变化 干旱区
原文传递
基于MK与SR非参数检验方法的干旱区降水趋势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魏光辉 邓丽娟 《西北水电》 2014年第4期1-4,共4页
为研究新疆车尔臣河流域降水时间变化趋势,促进该地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且末县气象站53 a的降水资料(1956—2008年),使用Mann-Kendall(MK)和Spearman's Rho(SR)非参数检验方法对降水数据在月、季、年3种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进... 为研究新疆车尔臣河流域降水时间变化趋势,促进该地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且末县气象站53 a的降水资料(1956—2008年),使用Mann-Kendall(MK)和Spearman's Rho(SR)非参数检验方法对降水数据在月、季、年3种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检验。为消除降水序列相关性的影响,对降水数据进行趋势自由预白化(Trend Free Pre-Whitening approach,简称TFPW)处理。结果表明:在月尺度分析中,1、2、5和12月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增长趋势分别为0.0162、0.013 6、0.076 9和0.017 6 mm/a;在季节尺度分析中,春季与冬季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增长趋势分别为0.135 5 mm/a和0.0453 mm/a;年尺度分析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研究区近53 a来降水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其值为0.2614 mm/a;采用MK和SR非参数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所得结果完全一致,实现了方法对方法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Spearman's Rho检验 干旱区
下载PDF
干旱区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模糊数学法——以石羊河流域武威市为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相虎 贾新颜 黄天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S2期163-167,共5页
本文简要概述了进行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必要性及评价原则 ,在分析总结目前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模糊数学法的科学合理性。模糊数学法采用隶属函数来描述水质的分界 ,实行隶属度择近原则 ,体现了实际界限的模糊性 ,使评价... 本文简要概述了进行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必要性及评价原则 ,在分析总结目前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模糊数学法的科学合理性。模糊数学法采用隶属函数来描述水质的分界 ,实行隶属度择近原则 ,体现了实际界限的模糊性 ,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 ;权重的大小是根据实测值确定的 ,超标越多 ,权重越大 ;模型考虑了各项参数在总体污染中的作用差异 ,最终结果不仅能够反映出此水体的水质级别 ,还能反映出该水体对应于各级水质的隶属情况。因此 ,用模糊数学法来评价水质更能反映水体实际情况 ,是一种较好的水质评价方法。经用此方法对石羊河流域武威市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得出石羊河干流校东桥、扎子沟及红崖山水库水中COD、BOD、NH3-N及粪大肠菌群等指标严重超标 ,都属于Ⅴ类水 ;上游黄羊水库、南营水库及西营水库水质整体较好 ,都属于Ⅰ类水 ,但BOD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水环境质量 模糊数学法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地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模式生态和经济效益评价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葆芳 刘星晨 任培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2期60-67,共8页
对乌兰布和荒漠沙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结果表明 :1 )在封沙育草灌木固沙林生产系统中 ,宽带模式的植物盖度比窄带模式提高 1 7~ 3 3 % ;风蚀量比窄带减少约 50 % ;花棒、杨柴、沙拐枣林带的全 N含量分别... 对乌兰布和荒漠沙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结果表明 :1 )在封沙育草灌木固沙林生产系统中 ,宽带模式的植物盖度比窄带模式提高 1 7~ 3 3 % ;风蚀量比窄带减少约 50 % ;花棒、杨柴、沙拐枣林带的全 N含量分别比裸沙地提高 75.3 5、66.2 0、6.3 4% ;全 P含量分别提高 1 2 8.1 8、1 40 .3 3、3 7.0 2 % ;全 K含量分别提高 0 .3 5、0 .76、0 .1 0 % ;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 1 49.0 5、1 75.65、76.5%。宽式林带的经济效益为窄式林带的 2 .0 1倍。2 )在防风阻沙林生产系统中 ,防风阻沙带防护范围内 ,风蚀量比荒漠区降低 91 .3~ 97.5%。小美旱杨与花棒和新疆杨与沙棘乔灌结合混交林的投入产出比分别是 1∶ 8.44、1∶ 1 8.0。 3 )在农田防护林生产系统中 ,林—农结构生产系统经济效益是农田生产系统的 1 .99倍 ;林—果结构生产系统经济效益比用材林增加 44 .8% ;林—牧结构人工草场比天然草场经济效益提高 4倍左右 ,即年盈利额平均为 461 7.84元 / hm2 。林—药结构生产系统模式 ,年盈利额平均高达1 90 86.3 6元 / hm2 。林—农、林—果、用材林等各生产系统的年盈利额分别为 2 2 89.3 0、1 3 2 7.50、91 6.80元 / hm2。 4) 1 982~ 1 994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 沙地 人工绿洲 评价 干旱区 防护林体系模式 生态经济效益
下载PDF
基于IEM模拟的干旱区多时相数据含水含盐量反演模型及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熊文成 邵芸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17,共7页
根据干旱区的一些自然地理特征,利用IEM模型生成干旱区的多时相(少雨期、多雨期)后向散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方面印证了多雨期与少雨期后向散射差(σ0wet-σ0dry)与土壤介电常数高度相关的实验观察;另外一方面根据大量的... 根据干旱区的一些自然地理特征,利用IEM模型生成干旱区的多时相(少雨期、多雨期)后向散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方面印证了多雨期与少雨期后向散射差(σ0wet-σ0dry)与土壤介电常数高度相关的实验观察;另外一方面根据大量的模拟数据找到确切的(σ0wet-σ0dry)与土壤介电常数的关系。最后对盐渍化干旱区的情况(有的干旱区有严重的盐渍化)进行了探讨,发现后向散射系数差(σ0wet-σ0dry)与大介电常数虚部差成较好的线性关系,这为反演土壤含盐量提供了一定依据,但由于介电常数虚部是由含水含盐量两个量决定的,所以要直接反演出含水含盐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M 干旱区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盐量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南缘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9
作者 靳虎甲 王继和 +5 位作者 李毅 马全林 张德魁 刘有军 陈芳 徐丽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9-124,共6页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了流动沙丘、封育5 a、封育15 a和封育25 a样地的恢复演替序列,代表沙漠化逆转的不同阶段,研究了干旱区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沙漠化逆转过程...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了流动沙丘、封育5 a、封育15 a和封育25 a样地的恢复演替序列,代表沙漠化逆转的不同阶段,研究了干旱区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沙漠化逆转过程中,0-300 cm土壤pH、电导率、速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但均值持续增大;各阶段表层土壤pH逐步减小,而电导率和代表土壤肥力状况的速效钾、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在封育恢复过程中均持续增大,且各阶段表层土壤化学性质总体差异显著。研究认为,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漠化逆转过程,是土壤化学性质逐步向良性化方向发展的过程,是土壤的形成与改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沙漠化 封育 土壤化学性质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镇空间贫困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东 由亚男 +3 位作者 马长发 关靖云 张文秀 程越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98,共13页
空间贫困是通过研究贫困现象与地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分析贫困的空间分异特征,研判致贫原因并制定反贫策略。以2015年新疆南疆三地州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GIS技术、TOPSIS模型并结合熵值法,系统分析了新疆... 空间贫困是通过研究贫困现象与地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分析贫困的空间分异特征,研判致贫原因并制定反贫策略。以2015年新疆南疆三地州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GIS技术、TOPSIS模型并结合熵值法,系统分析了新疆南疆三地州空间贫困分异特征,最后借助障碍度模型进行贫困与地理资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各县(市)与最优目标的贴近度,可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地区:一级贫困区包括塔县、乌恰县、阿合奇县、和田县、喀什市、和田市、民丰县、叶城县、皮山县、阿克陶县;二级贫困区包括于田县、策勒县、巴楚县、莎车县、阿图什市、墨玉县、洛浦县;三级贫困区包括泽普县、麦盖提县、伽师县、英吉沙县、疏附县、岳普湖县、疏勒县。整体上,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位置偏远、生产资料匮乏,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偏低,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农村人口比重偏高等对研究区空间贫困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贫困 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GIS 南疆三地州 新疆 干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