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6
1
作者 陆磊 陈仁贵 +1 位作者 李小秋 王坚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9例Kimura病和3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UCHL-1)、... 目的探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9例Kimura病和3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UCHL-1)、CD20、CD79α、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KP1)和细胞角蛋白(AE1/AE3)。结果临床上,Kimura病多见于男性患者,而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两者均好发于头颈部,但Kimura病多表现为皮下多发性结节或局部肿胀,部分病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而上皮样血管瘤则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组织学上,两者均可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但Kimura病均以增生的淋巴组织为主,其中7例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其内皮呈肿胀状或扁平状,血管周围和滤泡旁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例内可见嗜酸性微脓疡形成。3例上皮样血管瘤均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2例为毛细血管型,1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深嗜伊红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远不如Kimura病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imura病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而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强阳性表达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结论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种,前者是一种淋巴组织的增生,而后者则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掌握两者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避免将两者相互混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病 上皮样血管瘤 临床病理学观察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滤泡形成 临床病理学特征 组织学形态 内皮细胞 炎症细胞反应 CD31 淋巴组织 血管周围 免疫学表型 Ki-67 细胞角蛋白 多发性结节
原文传递
Kimura病1例报道并81例文献复习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袒 伍骥 +2 位作者 吴迪 郑超 黄蓉蓉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681-686,共6页
目的总结国内报道的81例Kimura病的临床资料,探讨Kimura病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及预后。方法报告本院2014年收治的1例Kimura病,同时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 目的总结国内报道的81例Kimura病的临床资料,探讨Kimura病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及预后。方法报告本院2014年收治的1例Kimura病,同时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Kimura、木村病、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结果资料完整者81例Kimura病,加上本例共82例,其中男63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3.3∶1,平均年龄39岁,平均病程5.79年。78.05%的病例表现为头颈部皮下肿物,41.46%同时伴有淋巴结病,单纯淋巴结肿大者21.95%,21.95%累及唾液腺,40.24%伴有肿物局部症状,35.37%伴有相关并发症,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占85.37%,合并同时血清Ig E升高占42.68%。28.05%的病例单纯手术治疗,18.29%单纯激素治疗,45.12%采取联合治疗。结论 Kimura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的、不明原因的、炎症性皮下软组织疾病,多见于亚洲青中年男性,常表现于头颈部皮下肿块,伴有局部淋巴结病和部分累及唾液腺,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 E水平增高。手术、局部放射和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但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综述文献(主题) 木村病
原文传递
Kimura病与ALHE的对比观察─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3
作者 杨立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4期216-218,共3页
与国外早期文献不同,近年来国外诸多文献指出:Kimura病与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ALEH)实际为两种疾病,而不是同一种疾病。本文报道了3例典型Kimura病与3例ALEH病,结合文献复习,从病因学、流行... 与国外早期文献不同,近年来国外诸多文献指出:Kimura病与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ALEH)实际为两种疾病,而不是同一种疾病。本文报道了3例典型Kimura病与3例ALEH病,结合文献复习,从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形态学及临床特点诸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与鉴别。结论支持两者为两种不同病变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病 ALHE病 病因 流行病学 病理学
下载PDF
眼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林锦镛 赵红 杨振海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7-430,共4页
目的探讨眼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天津市眼科医院病理科从1976年至2008年间诊断的9例Kimura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CD20、CD79a、CD3、CD45Ro、CD34... 目的探讨眼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天津市眼科医院病理科从1976年至2008年间诊断的9例Kimura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CD20、CD79a、CD3、CD45Ro、CD34、Ki67及IgE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果9例中,男性7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13—62岁,年龄中位数为25岁;7例为单眼眶内病变,2例为双眼眶内病变。病变均发生在眼眶上方或颞上方,多数病例侵及眶内深部组织,6例累及泪腺,5例累及外直肌。其中1例伴有左侧颌下3个肿大的淋巴结和双侧肘部各1个皮下肿块。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球突出和眶内肿物,发病时间为6个月一15年。3例患者外周血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高(11%-14%)。病理学特点为大量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增殖,其间有大小不一的淋巴滤泡、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增生的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淋巴滤泡内的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数表达T细胞抗原。结论Kimura病是一种很少见的眶内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增生,好发于眼眶外上方,容易累及泪腺和外直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疾病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原文传递
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 被引量:8
5
作者 雍昉 张发林 +1 位作者 潘爱珍 徐志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表现。结果本病从青年到中老年均可发病,男性多见,病史大多较长,临床表现为腮腺腺体及... 目的探讨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表现。结果本病从青年到中老年均可发病,男性多见,病史大多较长,临床表现为腮腺腺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无痛性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CT表现分为3种类型:多发结节及团块型、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大多伴有同侧病变区周围和颈部淋巴结增多、增大。结论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尹锐 刁庆春 +1 位作者 王鲁 钟白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4-486,共3页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我科 195 0~ 1999年期间所诊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 7名患者的病理标本重新切片 ,进行病理学上的分析。结果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我科 195 0~ 1999年期间所诊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 7名患者的病理标本重新切片 ,进行病理学上的分析。结果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在病理学上有其特征 ,形态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 3个方面 :①真皮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 ;②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大 ,似“墓碑”状突入血管腔 ;③病变处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混合浸润。结论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良性局限性血管增生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熟悉这一疾病的组织学改变对避免误诊为其他类似疾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 ALHE 少见病
下载PDF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合并肾损害三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素霞 邹万忠 +3 位作者 吕继成 苏涛 周福德 王海燕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27-830,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LHE)合并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诊断的3例 ALHE 合并肾损害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淋巴结及肾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以头颈部皮下肿块... 目的分析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LHE)合并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诊断的3例 ALHE 合并肾损害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淋巴结及肾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以头颈部皮下肿块伴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 IgE 增高,2例有血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异常。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有效,其中例3患者停药后病情反复。病理学改变:淋巴结和肾组织内可见突出的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增生肥大呈上皮细胞样,管腔狭窄或闭塞,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可见 CD_(31)、CD_(34)及 F_8在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肾脏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管间质,其中例1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为Ⅰ期膜性肾病。结论 ALHE 合并肾损害在我国并不罕见,其临床病理特征支持其为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血管及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肾小管间质病变 肾小球肾炎
原文传递
妊娠后发生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1例 被引量:7
8
作者 皮肖冰 王晓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0,共2页
患者女,22岁。患者怀孕8周时右上肢出现多发性红色丘疹、结节。皮疹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等浸润。诊断: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 妊娠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勇 纪华安 蒋延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最近3年共15例AL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最近3年共15例AL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皮损多样,为丘疹、结节、斑块或皮下包块,数目不定;2例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Ig E水平升高;组织病理提示13例位于真皮层,2例出现皮下组织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细胞无异形性及有丝分裂象,血管周围可见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示CD34(+),CD20(+),CD3(+),CD1a(-);5例孤立皮损患者手术切除后未复发,10例多发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乳膏2周,4例瘙痒及疼痛症状消失,5例部分丘疹消退,后期经CO_2激光治疗后7例复发。结论:ALHE少见且病因不明,皮损特点及临床症状多样化,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形成"墓碑征"及胞质内空泡,伴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ALHE患者单发皮损手术效果好,多发皮损经药物及激光治疗缓解后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10
作者 贺亚杰 李琛 +4 位作者 聂磊 李小燕 郭伟 陈栋 张银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718-1720,共3页
患者女,56岁,头皮结节伴痒30 a,再发2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层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增厚,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激光联合小剂量... 患者女,56岁,头皮结节伴痒30 a,再发2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层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增厚,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激光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下载PDF
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晓浩 孙淑霞 刘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知。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6年3月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结节、肿块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知。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6年3月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结节、肿块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32例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Warthin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MSCT特征。结果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年龄均≤50岁。与Warthin瘤患者比较,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和血清IgE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Warthin瘤患者比较,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常伴随同侧腮腺肿大、颈深筋膜增厚、边缘模糊、病灶囊变少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明显;Warthin瘤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排空。结论结节、肿块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MSCT表现具有炎性病变特征,肿块密度相对均匀,且呈延迟强化改变。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与Warthin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Kimura病、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肾损伤发生于同一病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韫宏 尹洪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5-407,共3页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同时合并Kimura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患者,并有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查。结...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同时合并Kimura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患者,并有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查。结果:患者为37岁男性,5年来反复发作皮疹、皮肤结节、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和肾病综合征,经病理检查证实,肿大的淋巴结为Kimura病,皮下结节为ALHE,肾病变为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结论:Kimura病和ALHE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理表现,并可合并肾小球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病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肾病综合征
下载PDF
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娇 赵锐 +3 位作者 朱鑫 程鈺 吴俊志 刘海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44-546,551,共4页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对2006~2017年确诊治疗的9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复发;另3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患者复发。结论木村病是一类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诊...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对2006~2017年确诊治疗的9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复发;另3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患者复发。结论木村病是一类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低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抗Ig E抗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肉芽肿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诊断与治疗
下载PDF
妊娠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雪琴 晏文 +1 位作者 袁伟 陈永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05-807,共3页
患者女,21岁,左额顶部多发红色结节伴瘙痒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血管、淋巴管增生,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向血管腔内隆起,周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深层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患者女,21岁,左额顶部多发红色结节伴瘙痒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血管、淋巴管增生,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向血管腔内隆起,周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深层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手术完整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妊娠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换新 袁怀文 +1 位作者 刘梅 叶春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5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CD20、CD79α、Ki-67、CD31、CD34、第...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5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CD20、CD79α、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和CK。结果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好发于头颈部,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病变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3例为毛细血管型,2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嗜伊红深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强(+)。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组织学特点,但应注意与木村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颈部木村病与Castleman病超声及病理学诊断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西顺 杜丽珍 +3 位作者 类婷婷 刘刚 王梓涵 韩彤亮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木村病以及Castleman病的超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市市立医院超声科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颈部木村病和颈部Castleman病的患者,分别为5例和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超声以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结... 目的探讨颈部木村病以及Castleman病的超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市市立医院超声科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颈部木村病和颈部Castleman病的患者,分别为5例和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超声以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颈部木村病及Castleman病的超声图像均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均匀性低回声结节,但Castleman病结节内部多可见点线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木村病多为较丰富的树枝样血流,Castleman病多为较丰富的周围型血流。木村病及Castleman病的病理图像均为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木村病另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Castleman病可见大量淋巴滤泡。结论颈部木村病及Castleman病在超声以及病理上有一定特异性,根据超声和病理学特征可对两者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巨淋巴结增生 超声检查 病理学 诊断
原文传递
上皮样血管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广芬 晏洪波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第6期355-358,共4页
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间叶细胞肿瘤,病因不明。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中间级别的血管肿瘤,尤其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可能存在一些交界性病变,需要依靠影像学、组织病理学以及基因检测手段相鉴别。因对该病病因认识的不同,治疗方... 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间叶细胞肿瘤,病因不明。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中间级别的血管肿瘤,尤其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可能存在一些交界性病变,需要依靠影像学、组织病理学以及基因检测手段相鉴别。因对该病病因认识的不同,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且越来越多的非创伤性的治疗方法被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上皮样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 上皮样血管肉瘤
下载PDF
Notch-1在木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维叶 高云飞 +3 位作者 陈艳峰 李浩 杨远忠 郭朱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Notch-1在木村病的表达,指导木村病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方法评估Notch-1蛋白在40例木村病患者组织和15例慢性淋巴结炎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otch-1与木村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木村病患者中,... 目的:探讨Notch-1在木村病的表达,指导木村病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方法评估Notch-1蛋白在40例木村病患者组织和15例慢性淋巴结炎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otch-1与木村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木村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占92.5%(37/40),7.5%(3/40)为女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38岁。肿块的直径范围为1.0~6.5 cm。Notch-1在复发的11例木村病患者中,63.6%(7/11)高度表达,36.4%(4/11)低度或中度表达。Notch-1表达、嗜酸粒细胞计数、肿块最大直径与复发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性别、肿块部位、肿块个数与复发无相关性(P>0.05)。结论 Notch-1高表达可能为木村病复发患者的一个有效观察指标,可为预后提供评估途径及指导患者个体优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NOTCH-1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霍奇金病 预后
原文传递
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 被引量:3
19
作者 石冬艳 王怀劬 +1 位作者 殷致宇 庄逢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0,共3页
报告1例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55岁。外阴皮下结节反复破溃及渗出,伴瘙痒2年。皮肤科检查:左侧大阴唇触及一蚕豆大皮下结节,质硬,结节表面皮肤红肿,可见破溃及渗出。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血管增生扩张,管腔不规则,... 报告1例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55岁。外阴皮下结节反复破溃及渗出,伴瘙痒2年。皮肤科检查:左侧大阴唇触及一蚕豆大皮下结节,质硬,结节表面皮肤红肿,可见破溃及渗出。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血管增生扩张,管腔不规则,内皮细胞肿胀,部分呈柱状突入管腔;真皮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治疗:予肌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随访2年未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外阴
下载PDF
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敏鑫 李东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6-218,共3页
报告1例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患者男,40岁。左耳廓及左耳后多发结节伴瘙痒8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耳廓及耳后散在多个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硬,孤立不融合,可推动,无压痛,部分皮损表面结痂。皮... 报告1例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患者男,40岁。左耳廓及左耳后多发结节伴瘙痒8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耳廓及耳后散在多个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硬,孤立不融合,可推动,无压痛,部分皮损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间淋巴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血管瘤 结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