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毒品与HIV/AIDS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
作者 董秀平 李秀芳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0年第6期629-631,共3页
新型毒品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性兴奋,降低自我控制力,滥用者常有多性伴等不安全性行为,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增加;新型毒品还通过降低人体机体免疫功能及疼痛的敏感性,增加HIV感染概率;新型毒品对HIV/艾滋病(AIDS)的临床表现... 新型毒品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性兴奋,降低自我控制力,滥用者常有多性伴等不安全性行为,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增加;新型毒品还通过降低人体机体免疫功能及疼痛的敏感性,增加HIV感染概率;新型毒品对HIV/艾滋病(AIDS)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测结果及治疗反应等也有影响。此外,新型毒品具有暂时缓解HIV/AIDS引起的相关抑郁、疲劳和恐惧等作用,促使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更多使用新型毒品。总之,新型毒品与HIV/AIDS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新型毒品使用者HIV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毒品 艾滋病 高危性行为 临床表现 免疫
原文传递
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和K粉滥用人群用药后症状及戒断症状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同瑜 鲍彦平 +5 位作者 刘志民 连智 李素霞 孙洪强 时杰 陆林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77-386,共10页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和K粉(主要成分为氯胺酮)滥用的基本情况及滥用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的特点。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从2010年3月-2010年12月对北京、上海、云南、广东、湖南和湖北等地的强制隔离戒...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和K粉(主要成分为氯胺酮)滥用的基本情况及滥用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的特点。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从2010年3月-2010年12月对北京、上海、云南、广东、湖南和湖北等地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或社区内的以滥用甲基苯丙胺(MA)、"摇头丸"(MDMA)、K粉或者"麻谷丸"为主的合成毒品滥用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统计分析人口学特征、合成毒品滥用情况、成瘾性、用药后的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结果:共调查1459名滥用者,男性占65.17%,平均年龄为(32.87±8.78)岁。将调查对象按主要滥用毒品种类分为三组:ATS(滥用主要毒品包括MA或MDMA或"麻谷丸")的有1191人(83.93%),K粉的有141人(9.94%),混用ATS+K粉的有87人(6.13%)。通过因子分析将用药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行为归为6组症状群。有98.21%(1318/1342)的合成毒品滥用者出现了一定的用药后症状、体征/行为;兴奋症状在三组滥用人群中均最为严重,其中ATS和ATS+K粉前三位症状为失眠、兴奋和欣快,K粉为欣快、兴奋和失眠;第二位症状群在ATS和K粉中均为躯体症状,而ATS+K粉则为精神病性症状;且ATS+K粉的兴奋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躯体症状和行为紊乱比ATS和K粉者严重。有90.88%(1215/1337)合成毒品滥用者停药后出现了一定的戒断症状,常出现的是用药渴求、困倦、疲乏无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用药渴求在K粉和ATS+K粉中最为严重(排序第1位),在ATS中排名第4位,ATS中最为严重的戒断症状是困倦。结论:目前我国ATS和K粉的滥用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用药后的症状和戒断症状在滥用ATS、K粉及混用两者的人群中存在差异,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兴奋剂 K粉 症状、体征和行为 戒断症状
原文传递
SPE-GC/MS、GC/NPD法检测血液中苯丙胺类毒品 被引量:10
3
作者 邸玉敏 朱军 +2 位作者 常靖 崔巍 于忠山 《刑事技术》 2010年第3期11-14,共4页
目的利用GC/MS、GC/NPD与固相萃取(SPE)技术相结合,建立血液中苯丙胺类毒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Bond-Elut Certify固相柱、甲醇淋洗、二氯甲烷/异丙醇/氨水(78/20/2)洗脱固相萃取分离提取,比较了不同pH体系、稀释状态、洗脱溶... 目的利用GC/MS、GC/NPD与固相萃取(SPE)技术相结合,建立血液中苯丙胺类毒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Bond-Elut Certify固相柱、甲醇淋洗、二氯甲烷/异丙醇/氨水(78/20/2)洗脱固相萃取分离提取,比较了不同pH体系、稀释状态、洗脱溶剂对提取回收率的影响,建立血液中苯丙胺类毒品的GC/MS、GC/NPD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果以GC/NPD分析AM、MA、MDA和MDMA浓度在15ng/mL^2000ng/mL、10ng/mL^1600ng/mL、20ng/mL^3000ng/mL、20ng/mL^3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AM、MA、MDA和MDMA的检测限分别为10ng/mL、8ng/mL、15ng/mL、15ng/mL,方法平均回收率大于85%,标准偏差小于5%,GC/MS-Scan检测限分别为40ng/mL、32.0ng/mL、60.0ng/mL、60.0ng/mL。结论此方法可满足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的血液定性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分析 苯丙胺类毒品 固相萃取 GC/NPD GC/MS
下载PDF
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调查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春生 宣刚 +1 位作者 哈长鸣 郭磊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30-332,共3页
目的:观察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探讨吸毒成瘾人员滥用酒精的行为特征。方法:对187例阿片类物质依赖和270例苯丙胺类物质依赖人员滥用酒精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的比率高达77%,与阿... 目的:观察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探讨吸毒成瘾人员滥用酒精的行为特征。方法:对187例阿片类物质依赖和270例苯丙胺类物质依赖人员滥用酒精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的比率高达77%,与阿片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差异显著,尤以滥用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人员同时服用酒精最为常见(92%)。结论:滥用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者普遍滥用酒精,而阿片类滥用者很少使用酒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物质 苯丙胺类物质 酒精 滥用
下载PDF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麻谷丸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周旭辉 李冬凤 +3 位作者 周霞峰 蒋铁平 高诚忠 杨俊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治疗麻谷丸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7例麻谷丸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别以阿立哌唑(n=54)和利培酮治疗(n=53),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周末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治疗麻谷丸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7例麻谷丸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别以阿立哌唑(n=54)和利培酮治疗(n=53),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周末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价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其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49/54),利培酮组总有效率为90.6%(48/53),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5,P>0.05)。治疗后阿立哌唑组中焦虑抑郁和缺乏活力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P<0.05),而思维障碍和敌对猜疑因子分显著高于利培酮组(t=2.30,P=0.023;t=1.98,P=0.050)。阿立哌唑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6%(30/54),利培酮组为79.2%(42/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0,P=0.009)。结论: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麻谷丸所致精神障碍均有效,但阿立哌唑组能明显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并提高内动力,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谷丸 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 阿立哌唑 利培酮 精神障碍
下载PDF
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汪志良 王明龙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397-399,共3页
目的: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研究,以便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将38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入院的38例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 目的: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研究,以便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将38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入院的38例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调查,自制调查表,对社会人口学资料、主要精神症状、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已婚率、文化程度及有正当职业均低于对照组(χ2=9.810,χ2=18.321,χ2=6.592;P<0.01或P<0.001)。研究组视幻觉、兴奋激越、恐惧不安出现率多于对照组(χ2=9.051,χ2=15.306,χ2=15.745;P<0.01或P<0.001),对照组思维散漫、嫉妒妄想、自知力缺乏多于研究组(χ2=4.094,χ2=5.050,χ2=18.689;P<0.05或P<0.001)。研究组出现精神症状至就诊时间的中位数仅16 d,而对照组长达5个月。研究组治疗显效率97.14%,对照组显效率65.79%(χ2=11.555,P<0.001)。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多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疗效较好;且部分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精神症状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苯丙胺类兴奋剂 临床特征
下载PDF
2010年河南省苯丙胺类物质滥用者特征描述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慧 李文武 +4 位作者 张惠霞 龚立雄 王丽 马雪皎 夏旭东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2010年监测报告中苯丙胺类物质滥用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特殊药品管理以及本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编制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2010年本地区戒毒机构的收戒人员进... 目的:了解河南省2010年监测报告中苯丙胺类物质滥用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特殊药品管理以及本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编制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2010年本地区戒毒机构的收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将苯丙胺类物质滥用情况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果:共调查苯丙胺类物质滥用者219例,其中男性134例(占61.2%),女性85例(占38.8%);在滥用的苯丙胺类物质中,冰毒滥用者最多,185例(占84.5%),其中男性占59.5%;年龄在35 a以下占78.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4.0%;从业情况:无业人员占72.1%;婚姻状况:未婚占68.5%。主要滥用原因是满足好奇;毒品主要来源是同伴提供;滥用方式以烫吸(踏食)为主;冰毒和麻谷丸的滥用场所以居家住所和暂住地/租住地为主,摇头丸以夜总会/KTV歌厅为主。结论:河南省监测到的苯丙胺类滥用物质以冰毒为主,年轻男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及未婚者是滥用的主体。建议针对滥用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滥用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苯丙胺类物质滥用的预防与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物质 药物滥用 冰毒
下载PDF
“动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女性苯丙胺类使用障碍者心理健康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姗姗 李煦 +3 位作者 徐定 杜江 王增珍 赵敏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3-1145,1131,共4页
目的:探讨动机强化整合认知行为的团体心理干预对女性苯丙胺类使用障碍者心理健康的效果,为将来开展新的心理治疗模式提供实证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60例女性苯丙胺类使用障碍者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动机强化整合认知行为的团体心理干预对女性苯丙胺类使用障碍者心理健康的效果,为将来开展新的心理治疗模式提供实证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60例女性苯丙胺类使用障碍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干预组接受为期16周的"动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及所内常规教育,对照组只接受所内的常规教育。使用一般人口学资料、吸毒史、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及自编的技能掌握情况问卷在基线、第8周、第16周对被试进行调查,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采用t检验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人口学资料及吸毒史、抑郁、焦虑情绪、技能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的抑郁、焦虑及技能得分在时间和组间效应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另外发现,干预组在16周后的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焦虑得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动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改善女性苯丙胺类使用障碍者抑郁情绪状况,对提高防复吸技能也有积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物质 团体心理治疗 情绪状况
原文传递
MiRNAs在苯丙胺类兴奋剂成瘾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江明金 李婵 +2 位作者 林莹波 朱道琦 莫志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52-1355,共4页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是一组以精神依赖为主的新型合成毒品,近年来流行,滥用趋势愈发严峻。MicroRNAs(MiRNAs)作为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s,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上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负调控...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是一组以精神依赖为主的新型合成毒品,近年来流行,滥用趋势愈发严峻。MicroRNAs(MiRNAs)作为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s,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上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负调控,从而导致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ATS能诱导miRNAs表达水平的变化,而成瘾相关脑区miRNAs表达的改变直接参与了对ATS成瘾行为的调节。因此,研究miRNAs在ATS成瘾中的调控作用,对进一步揭示新型毒品的成瘾机制及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S 苯丙胺类兴奋剂 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 成瘾 表达 调控 机制
下载PDF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兴奋激越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红 刘忠纯 +1 位作者 阮俊 潘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207-209,213,共4页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宜昌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68例ATS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法分为...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宜昌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68例ATS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组(联合用药组,入选34例,退出1例,进入研究33例)和单用奥氮平组(单一用药组,入选34例,退出2例,进入研究32例),各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7、14天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第14天采用精神药物治疗时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4天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有效率相当(96.97%vs 93.75%,P>0.05);不良反应均轻微,无需特殊处理。联合用药组治疗第4天的PANSS评分及治疗第7天的PANSS-EC因子分即显著低于单一用药组和治疗前(P<0.05,P<0.01),治疗第14天PANSS评分及PANSS-EC因子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奥氮平能有效改善ATS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的兴奋激越症状,联用丙戊酸镁后起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兴奋剂 奥氮平 丙戊酸镁 精神障碍 行为障碍 兴奋激越
原文传递
女性苯丙胺类毒品滥用及其艾滋病性病患病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峥 李东民 汪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3,共4页
新型毒品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毒品海洛因、鸦片、大麻和可卡因等而言,指人工化学合成的精神类药品/毒品,可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药品(毒品)[1].其中,苯丙胺类新型毒品主要有冰毒、... 新型毒品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毒品海洛因、鸦片、大麻和可卡因等而言,指人工化学合成的精神类药品/毒品,可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药品(毒品)[1].其中,苯丙胺类新型毒品主要有冰毒、摇头丸、麻谷等.此类毒品具有类似的母体化学结构,通过苯环上的不同取代基团而产生诸多衍生物,对机体产生中枢兴奋作用和致幻作用,主要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乙基安非他命、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MDMA)、3,4-亚甲基二氧基安非他明(替苯丙胺,MDA)等[2].其中甲基苯丙胺是冰毒和麻谷的主要毒性成分,MDMA是“摇头丸”的主要毒性成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毒品 女性 药物滥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性病
原文传递
76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司法精神病鉴定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杜颖 谭常赞 黄祖历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并对是否需要及时所外就医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广东省三间强制隔离戒毒所委托鉴定,并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案例76例,采用自...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并对是否需要及时所外就医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广东省三间强制隔离戒毒所委托鉴定,并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案例76例,采用自编调查表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冰毒、摇头丸等)使用最广泛。有精神病性障碍表现者55例(72.4%),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幻觉、被害妄想等。需及时所外就医60例(78.9%)。结论: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较早较多出现精神症状,吸毒至出现精神症状时间不一,且主要表现为精神病性障碍,被鉴定人多数需及时所外就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隔离戒毒 精神活性物质 苯丙胺类兴奋剂 精神病性障碍 司法精神病鉴定
原文传递
毛发中新型毒品检验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崔连义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7-622,628,共7页
毛发作为毒品分析的常见检材,在法庭毒品分析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法医学工作者的重视。重点对2000—2013年毛发中新型毒品的检验技术,包括前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 毛发 苯丙胺类毒品 氯胺酮 氟硝西泮 Γ-羟基丁酸 新型毒品 分析技术 前处理技术
下载PDF
宁波地区近2年收缴滥用物质的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亚海 吴开封 +1 位作者 周文华 杨国栋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14-316,共3页
目的:确定宁波地区2003-2004年度收缴滥用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其掺杂物的种类,并对收缴海洛因的含量及掺杂物进行详细的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宁波地区收缴的439例可疑滥用物质中随机抽取200例样... 目的:确定宁波地区2003-2004年度收缴滥用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其掺杂物的种类,并对收缴海洛因的含量及掺杂物进行详细的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宁波地区收缴的439例可疑滥用物质中随机抽取200例样品,检测滥用物质的主要成分及掺杂物。结果:200例样品中检测出海洛因146例、氯胺酮18例、海洛因与氯胺酮混合物19例、苯丙胺类13例、大麻2例、其他2例。收缴的滥用物质海洛因的含量差异明显,平均海洛因含量较低,最高含量为77.58%,最低含量为6.13%,平均含量为39.58±22.70%(n=146)。结论: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宁波地区收缴的滥用物质以海洛因为主,呈现多元化状态,海洛因与氯胺酮混合、氯胺酮、苯丙胺类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掺杂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镇静催眠药、解热镇痛药、平喘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联用 滥用物质 海洛因 氯胺酮 苯丙胺类:检测:掺杂物
原文传递
电场促进下的固相微萃取-GC/MS法测定尿中的苯丙胺类兴奋剂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爱英 康明星 +2 位作者 王健康 吕功煊 杨晶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采用电场促进下的固相微萃取(EE-SPME)-GC/MS分析方法,对尿中苯丙胺(AM)、甲基苯丙胺(MA)、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A)、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和3,4-(亚甲二氧基)乙基苯丙胺(MDEA)5种苯丙胺类兴奋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目的采用电场促进下的固相微萃取(EE-SPME)-GC/MS分析方法,对尿中苯丙胺(AM)、甲基苯丙胺(MA)、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A)、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和3,4-(亚甲二氧基)乙基苯丙胺(MDEA)5种苯丙胺类兴奋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向萃取纤维附近引入阴极,促使样品溶液中的目标物阳离子向萃取纤维附近迁移,从而提高了PDMS涂层在温和条件下对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萃取效率。对EE-SPME条件进行优化,以4-苯基丁胺(4-PBA)为内标,在气-质仪联用选择离子检测(GC/MS/SIM)模式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1~1.2ng/mL,线性范围为1~200ng/mL,相关系数为0.990~0.997,三个加标水平(5、50、100ng/mL)下的回收率为86%~110%,精密度可达3.6%~8.7%。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对环境绿色友好,并且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电场促进 苯丙胺类兴奋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尿
原文传递
氯胺酮依赖者和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毒品使用特征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范妮 安丽娜 +6 位作者 曾莞勇 何红波 张敏玲 宁玉萍 周燕玲 欧玉芬 柯晓殷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37-140,145,共5页
目的:调查和比较氯胺酮依赖者和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毒品滥用情况。方法:使用病例报告表采集氯胺酮依赖者和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毒品滥用情况。结果:对319名氯胺酮依赖者和294名苯丙胺类... 目的:调查和比较氯胺酮依赖者和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毒品滥用情况。方法:使用病例报告表采集氯胺酮依赖者和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毒品滥用情况。结果:对319名氯胺酮依赖者和294名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比较分析显示,氯胺酮依赖者的年龄更年轻,吸食持续时间更长、使用剂量和频率更高。氯胺酮依赖者受教育的程度也更高,更多人有工作。结论:氯胺酮依赖者有更严重的毒品依赖问题,但引起社交/功能障碍的证据却不足。这种差异提示需要关注不同毒品和吸食剂量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苯丙胺类兴奋剂 社会人口学特征 毒品使用特征
原文传递
武汉市苯丙胺类兴奋剂与氯胺酮滥用者特征及毒品危害认知状况调查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帅奇 滕世伟 +11 位作者 鄢栋 陈家言 曹洁频 申静 李享卉 聂华胜 曾军莉 李洪军 舒斌 曾卓 何武龙 王增珍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35-439,共5页
目的:了解武汉市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特征及毒品危害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制合成毒品滥用调查表,对武汉市7所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的486名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 目的:了解武汉市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特征及毒品危害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制合成毒品滥用调查表,对武汉市7所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的486名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相关特征。结果:(1)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男性比例占89.71%,21-30岁年龄段占43.83%,无业人员占70.16%,未婚占48.77%;(2)仅有36.62%的患者对于合成毒品有正确认知;(3)患者第一次使用毒品前三位原因为:"好奇"、"朋友影响或刺激"、"空虚无聊"。结论:(1)21-30岁青年、无业、未婚者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高危人群,合成毒品预防工作应予以重点关注;(2)苯丙胺类兴奋剂与氯胺酮滥用患者对于毒品危害的认知存在不足。今后应加强毒品预防教育,提高毒品危害认知,减少毒品好奇,提高毒品抵御技能,有效预防合成毒品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兴奋剂 氯胺酮 毒品滥用 认知
原文传递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艾滋病毒抗体阳性患者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文武 周衡玉 +2 位作者 彭立志 曾晓芳 黄秋萍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滥用者HIV抗体阳性患者心电图特点。方法对强制隔离戒毒所HIV抗体阳性ATS滥用者46例(HIV/ATS组)、HIV抗体阴性ATS滥用者50例(ATS组)、HIV抗体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50例(HIV组)、...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滥用者HIV抗体阳性患者心电图特点。方法对强制隔离戒毒所HIV抗体阳性ATS滥用者46例(HIV/ATS组)、HIV抗体阴性ATS滥用者50例(ATS组)、HIV抗体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50例(HIV组)、社会体检人员50例(对照组)进行心电图分析。结果HIV/ATS组异常心电图35例,异常率为76.1%,ATS组异常心电图31例,异常率为62.0%,HIV组异常9例,异常率为18.0%,对照组异常心电图7例,异常率为14.0%。HIV/ATS组和ATS组的心电图异常率均显著高于HIV组和对照组(P<0.001),HIV/ATS组和ATS组两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组和对照组两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ATS组和ATS组两组间不同滥用时间段的心电图异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HIV抗体阳性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高,随着ATS滥用时间增加,滥用者心脏的损害越来越严重。因此要加强心电监测,以预防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戒毒人员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兴奋剂 药物滥用 HIV 心电图
原文传递
广东地区187例甲基苯丙胺滥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 被引量:3
19
作者 范妮 安丽娜 +1 位作者 周燕玲 欧玉芬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256-259,共4页
目的:本研究对广东地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毒品使用情况进行描述,以期为甲基苯丙胺滥用的预防宣教提供依据。方法:共入组187名甲基苯丙胺滥用者,调查他们的甲基苯丙胺使用情况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结果:97.3%的甲基苯丙... 目的:本研究对广东地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毒品使用情况进行描述,以期为甲基苯丙胺滥用的预防宣教提供依据。方法:共入组187名甲基苯丙胺滥用者,调查他们的甲基苯丙胺使用情况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结果:97.3%的甲基苯丙胺滥用者为男性,平均年龄(28.1±5.8)岁。首次吸食甲基苯丙胺年龄(24.1±5.9)岁。50.8%的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已婚,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9.6±2.7)年。工作情况以无业者居多(37.4%),其次为私营业主(21.9%)和企事业职工(23.5%)。结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主要为青年男性,受教育程度低,首次吸食年龄较轻,为了有效的减少甲基苯丙胺滥用的不断蔓延,急需加强对青少年人群甲基苯丙胺相关毒品知识的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社会人口学特征 预防
原文传递
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障碍者的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姗姗 苏杭 +3 位作者 江海峰 杜江 徐定 赵敏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2年第4期271-275,共5页
目的调查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使用障碍者戒断期的抑郁症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上海市强制隔离戒毒所ATS使用障碍者的调查资料。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13项(BDI-13)评估... 目的调查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使用障碍者戒断期的抑郁症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上海市强制隔离戒毒所ATS使用障碍者的调查资料。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13项(BDI-13)评估ATS使用障碍者戒断期的抑郁症状,自制问卷对人口学资料及ATS滥用史进行调查。根据BDI评分,将ATS使用障碍者分为无明显抑郁症状组(BDI<8分)和明显抑郁症状组(BDI≥8分),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的危险因素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共收集1990例ATS使用障碍者的资料。BDI评分平均为(10.75±8.06)分;男性BDI评分显著高于女性(11.04±8.25 vs 9.68±7.20,P=0.002)。无明显抑郁症状组828例(41.6%),明显抑郁症状组1162例(5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离婚、ATS使用频率≥3次/周、强戒次数>1次和饮酒史,是ATS使用障碍者戒断期产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男性抑郁的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ATS使用频率≥3次/周、强戒次数>1次及饮酒史,未发现女性抑郁与上述因素相关。结论ATS使用障碍者戒断期发生抑郁较为常见,且男性抑郁症状更严重;抑郁症状可能与受教育程度、ATS使用频率、强戒次数、饮酒史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兴奋剂 抑郁症状 性别差异 危险因素 戒断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