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景过程主义之父——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晓明 《中国园林》 2001年第3期56-58,共3页
在过去的 20多年里,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 (George Hargreaves)在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的内心世界深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我们对风景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所设计的、场所特有的、充满诗意的风景充满了各... 在过去的 20多年里,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 (George Hargreaves)在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的内心世界深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我们对风景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所设计的、场所特有的、充满诗意的风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互动性和隐喻,使我们惊醒并深受感动。本文介绍了哈格里夫斯教授杰出的成就,并探讨了他的设计思想——源于自然之力和文化脉络,比如,自然但不貌似自然,环境剧场,开放式的构图和叙述性的比喻。此外,本文还对哈格里夫斯教授的五个代表作品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乔治·哈格里斯 风景园林
下载PDF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典故的英译方法及对外宣翻译的启示 被引量:36
2
作者 祝朝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0,共8页
本文通过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与细致的文本分析,总结归纳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中典故翻译的主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习》对外传播的成功经验。文章认为,《习》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成功经验凝练出"中国观点... 本文通过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与细致的文本分析,总结归纳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中典故翻译的主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习》对外传播的成功经验。文章认为,《习》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成功经验凝练出"中国观点、国际表达"的翻译立场、"异而化之、融而通之"的翻译理念和"因势而变、因时而新"的翻译策略;同时高水平的翻译队伍、中外专家的精诚合作以及严格的把关程序也是《习》获得对外传播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新时代我国外宣翻译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翻译方法 外宣翻译
下载PDF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温洁霞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1,共5页
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 ,在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中 ,他运用了《圣经》的原型和典故 ,尤其是借用了《旧约·出埃及记》的神话模式 ,为小说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 ,同时也使小说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 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 ,在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中 ,他运用了《圣经》的原型和典故 ,尤其是借用了《旧约·出埃及记》的神话模式 ,为小说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 ,同时也使小说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愤怒的葡萄》 《圣经》 小说 神话模式 广泛 斯坦贝克 象征意义 旧约 现代启示 丰富
下载PDF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被引量:20
4
作者 尹锡荣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85-87,共3页
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 ,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为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应注重课堂讲解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
关键词 语言 典故 中西方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
下载PDF
解构的“典故”——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新论 被引量:15
5
作者 万燕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50-55,共6页
本文比照白居易的《长恨歌》,认为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以上海和上海的女人为歌重新确定了“史诗”和“女人”的概念,在把上海这座城市化为女人的心灵的同时,拆解了女人的历史,构筑了女人的现代。
关键词 女人 史诗 典故 王安忆 《长恨歌》
下载PDF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被引量:7
6
作者 白民军 《唐都学刊》 2004年第4期135-137,共3页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故 隐喻式 文化 认知机制
下载PDF
古诗词中典故的翻译 被引量:5
7
作者 顾正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46-51,共6页
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译出典故中人物的名字,介绍典故中人物的身份,介绍典故的一个情节,介绍典故的主要内容,介绍典故的结局,译出典故的主要喻义,译出典故的指代义等七种方法翻译古诗词中的典故。
关键词 古诗 典故翻译 英语
下载PDF
西方政治语篇分析的语用学视角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敏 《中国外语》 CSSCI 2011年第2期37-42,共6页
作为政治体系的产物,政治语篇在社会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语篇形式,许多学科对它有研究。政治语篇的载体——语言,同样引起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语言学者们近年来利用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的成果,比如"... 作为政治体系的产物,政治语篇在社会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语篇形式,许多学科对它有研究。政治语篇的载体——语言,同样引起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语言学者们近年来利用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的成果,比如"预设"概念、"复调"概念和"暗指"概念等被纷纷用来研究和揭示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笔者希望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尤其是语篇分析能有启发,希望能有更多的语言学理论被应用到政治语篇的研究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语篇 意识形态 预设 暗指 复调
原文传递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典故的处理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小红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6-19,共4页
《红楼梦》原著中有大量的典故,有些出现在对话中,有些出现在叙述中,还有些出现在诗词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英译本中,对典故的处理独具匠心,分别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直译、意译等方法。比较三种方法,以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在保证理解无... 《红楼梦》原著中有大量的典故,有些出现在对话中,有些出现在叙述中,还有些出现在诗词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英译本中,对典故的处理独具匠心,分别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直译、意译等方法。比较三种方法,以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在保证理解无困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直译无注释只适用于一部分典故的翻译,而意译则相对损失了较多一些信息,不能充分体现原作的语言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英译 典故 直译 意译
下载PDF
《送冰的人来了》的主题及其寓意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巧娜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3-76,共4页
奥尼尔在他后期创作的悲剧《送冰的人来了》中采用隐喻的方式 ,曲折地表达了他对宗教引导和拯救人类的能力的否认 ,同时还暗示了人类失去宗教信仰后所要寻找的自我抚慰的途径 。
关键词 《送冰的人来了》 酒神 日神 追寻 后期创作 拯救 悲剧 宗教信仰 自我 救人
下载PDF
英语成语典故的文化特点及翻译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吉祥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52-154,共3页
本文分析了英语成语中所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 ,提出在英语成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 ,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 ,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成语典故 文化差异 翻译 隐含意义 真译 意译
下载PDF
“逆笔”:翁方纲论黄庭坚学杜 被引量:8
12
作者 唐芸芸 《云梦学刊》 2011年第1期99-102,共4页
黄庭坚学杜,历来学者都十分关注。翁方纲重新加以考究,以"逆笔"命名,并为其诗中用典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没有贯彻他所透析的"逆笔"之术,翁方纲自己的诗作则多成了典故的罗列。
关键词 翁方纲 杜甫 黄庭坚 逆笔 用典
下载PDF
东风西渐 汇精传神——林语堂译《浮生六记》赏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心洁 曾宇钧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6-38,共3页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翻译能将原语文化汇精传神地介绍到译文中。通过赏析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中的一些典故,肯定了林语堂先生不拘一格运用的多种翻译手法使译文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关键词 翻译标准 传神 典故
下载PDF
析用典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琳 《孝感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8,共4页
对用典的定义加以明确化,在论及历代对用典评述的基础上,对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的作用和意义加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并揭示文学中用典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用典 中国文论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典故的认知模式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善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39-144,154,共7页
典故是一种历史化隐喻,其原义的具体情节常被抽象化,并且与所描述的现时事件发生喻义上的冲突或错置,映现关系也处于隐含状态。本文阐述了典故的认知模式及其喻义在线构建的心理运作过程,认为对典故的认知涉及到意象———图示的跨认知... 典故是一种历史化隐喻,其原义的具体情节常被抽象化,并且与所描述的现时事件发生喻义上的冲突或错置,映现关系也处于隐含状态。本文阐述了典故的认知模式及其喻义在线构建的心理运作过程,认为对典故的认知涉及到意象———图示的跨认知域映射与诸空间域之间部分语义要素的投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故 意象-图示 跨空间映射 合成
下载PDF
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裕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7-22,共6页
六言绝句在节奏、声律方面缺乏音乐美,因此作为一种补偿,写作六言绝句的诗人便在形式上强化其绘画美和建筑美,尤其是宋代诗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特征,即"清绝可画"和"事偶尤精"。六... 六言绝句在节奏、声律方面缺乏音乐美,因此作为一种补偿,写作六言绝句的诗人便在形式上强化其绘画美和建筑美,尤其是宋代诗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特征,即"清绝可画"和"事偶尤精"。六言绝句的绘画美来自颜色字、叠字(包括联绵字)、方位词、意象并置等具有绘画性质的词汇和构词方式。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更适合共时性的并列呈现、静态描绘,宜于传达粗略的总体印象,刻划客观的画面。六言绝句的建筑美来自精巧用典和工整对仗的结合,尤其是"多重工对",在语言上表现为形、音、义和语法、修辞等复杂因素的均衡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言绝句 绘画美 建筑美 以画为诗 用典 对仗
下载PDF
试论类后缀“界”“圈”“坛” 被引量:6
17
作者 傅京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9-83,共5页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用于严肃场合并且虚化程度不高;"圈"多与双音节结合,语用范围比"界"窄,多用于时尚的场合,且虚化程度最弱;"坛"基本上只与单音节结合,多用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常出现在轻松、随意的场合,虚化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后缀 所指 语义 语用
下载PDF
《简·爱》与圣经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湛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53-56,共4页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平行结构、比喻象征、幻觉的独特表现手法及圣经典故的应用,揭示圣经文体对《简·爱》的影响及其文体方面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勃朗特 简·爱 《圣经》 平行体 意象 典故 幻见和幻觉
下载PDF
试析表示“科举及第”意义的典故词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3-16,共4页
科举考试兴盛于唐宋时期,开通了平民入仕的道路。读书人期待一举成名天下知,创造了一些雅致的表示科举及第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出自《尚书》,有的来源于《庄子》和其他古代诗文。本文以时代为线索,对这些典故词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这... 科举考试兴盛于唐宋时期,开通了平民入仕的道路。读书人期待一举成名天下知,创造了一些雅致的表示科举及第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出自《尚书》,有的来源于《庄子》和其他古代诗文。本文以时代为线索,对这些典故词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这些词汇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进一步探求科举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典故词 及第
下载PDF
情歌的悖论──从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看其诗艺 被引量:5
20
作者 姚本标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4-68,共5页
情歌的主题是爱情 ,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却是一首无情的情歌。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 ,佐以象征手法、内心独白和典故法等 ,反映了他早期的诗歌理论 ,即创作过程“非个性化”和营造“客观对应物”。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以后... 情歌的主题是爱情 ,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却是一首无情的情歌。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 ,佐以象征手法、内心独白和典故法等 ,反映了他早期的诗歌理论 ,即创作过程“非个性化”和营造“客观对应物”。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以后的诗歌创作 ,奠定了艾略特现代主义诗坛领袖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歌 艾略特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爱情 诗歌理论 诗歌创作 现代主义 英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