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73
1
作者 王绍强 刘纪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28-534,共7页
土壤碳库的动态平衡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 ,是土壤肥力保持和提高的重要研究内容。简要评述了土壤理化特性、温度和降水变化、大气CO2 浓度上升、人类的农业活动对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影响 ,介绍了当前对土壤碳蓄积量动态变化的... 土壤碳库的动态平衡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 ,是土壤肥力保持和提高的重要研究内容。简要评述了土壤理化特性、温度和降水变化、大气CO2 浓度上升、人类的农业活动对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影响 ,介绍了当前对土壤碳蓄积量动态变化的研究进展 ,认为应加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结合 ,提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的认识 ,并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 ,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方式的改变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活动 土壤碳储量 碳库
下载PDF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0
2
作者 陈欣 唐建军 王兆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农业生产活动如土地的农业利用、耕作、作物间套种植方式、放牧、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农业动植物遗传改良(包括外来种引入)等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易导致生境破碎... 农业生产活动如土地的农业利用、耕作、作物间套种植方式、放牧、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农业动植物遗传改良(包括外来种引入)等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易导致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下降;大规模的机械耕作导致土壤动植物区系的变化,甚至某些物种的消失;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的高度使用使非靶标动植物受到伤害;品种改良、外来种的引入以及远缘外源遗传物质的利用(如远缘杂交和DNA导入分子育种)在丰富了遗传多样性的同时导致农作物类型和品种的简单化、一些古老的地方种和农家种等传统资源丢失等;而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间套作、实行有机农场等)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农业活动注重的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往往忽视其对农业系统中野生动植物(包括有害和无害)的影响以及野生动植物在维持系统稳定和平衡的作用。本文论述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作用,启示人们采取合理的农业活动方式,合理管理有害生物,减少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活动 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耕作方式
下载PDF
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兴波 蒋勇军 +2 位作者 邱述兰 曹敏 胡毅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6-476,共11页
以受农业活动影响强烈的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CTDP300多参数水质自动记录仪、WGZ-1型光电数字水位计、HOBO小型气象站在线自动监测电导率、水位以及降雨等数据,并获取流域耕地面积数据,于2010年分月采集地下水样,分析常... 以受农业活动影响强烈的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CTDP300多参数水质自动记录仪、WGZ-1型光电数字水位计、HOBO小型气象站在线自动监测电导率、水位以及降雨等数据,并获取流域耕地面积数据,于2010年分月采集地下水样,分析常规水化学和地下水溶解无机碳δ13C,初步探讨流域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过程和碳汇的影响,发现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岩溶地质碳汇。地下水水化学以及地下水δ13CDIC值证实了流域地下水DIC是碳酸、硝酸和硫酸共同溶蚀碳酸盐岩的产物;每月碳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DIC占地下水中总DIC的比例在55.53%~81.25%之间,雨季(62.98%)普遍低于旱季(74.86%);碳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的DIC的量为14.67×106mol/a,其中岩溶作用产生的净CO2汇量为7.335×106mol/a,而硝酸和硫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的DIC总量为7.48×106mol/a,约占地下水中总DIC的33.8%,单位面积耕地上硝酸和硫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DIC的强度为1.89×106mol/(km2.a)。人类活动引入的硝酸和硫酸参与碳酸盐岩的溶解并改变了区域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碳酸盐岩溶蚀 碳酸 硝酸 硫酸 δ13CDIC 净碳汇
原文传递
新疆新塔拉遗址农业活动特征及其影响的植物指标记录 被引量:28
4
作者 赵克良 李小强 +2 位作者 周新郢 John Dodson 纪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9-225,共7页
本文选择新疆中部新塔拉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炭化种子和花粉等植物指标,对新塔拉先民农业活动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探讨。新塔拉小麦炭化种子直接测年为3682~3921 cal.aB.P.,指示新塔拉地区早在3800cal.aB.P.左右已有小麦农业,与古墓沟... 本文选择新疆中部新塔拉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炭化种子和花粉等植物指标,对新塔拉先民农业活动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探讨。新塔拉小麦炭化种子直接测年为3682~3921 cal.aB.P.,指示新塔拉地区早在3800cal.aB.P.左右已有小麦农业,与古墓沟小麦遗存相当,早于小河墓地小麦遗存。研究显示新塔拉在3600~3900cal.aB.P.之间农业活动以小麦种植为主,黍作为辅。新疆地区干旱气候条件下,农业活动尤其是灌溉农业可导致土地盐碱化加剧。土地盐碱化可能是新塔拉地区3600cal.aB.P.以后农业活动减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塔拉遗址农业活动 炭化小麦 花粉 土地盐碱化
原文传递
辽西城子山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20
5
作者 赵克良 李小强 +1 位作者 周新郢 孙楠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5,共8页
以辽西城子山文化遗存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花粉、炭屑、炭化种子和果壳等指标,重建城子山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显示城子山原生植被主要为松属针叶林,先民采用"刀耕火种"农业模式毁林开荒,导致原... 以辽西城子山文化遗存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花粉、炭屑、炭化种子和果壳等指标,重建城子山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显示城子山原生植被主要为松属针叶林,先民采用"刀耕火种"农业模式毁林开荒,导致原生植被消失以及次生榛属灌丛和杂草增加。城子山剖面中禾本科花粉含量峰值与炭屑浓度峰值相对应,表明先民高强度或频度用火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长期耕作活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先民弃耕是后期农业活动衰弱的主要原因。城子山剖面记录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可能经历了毁林开荒期、定居耕作期、弃耕期和原生植被恢复期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子山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农业活动 环境效应 花粉 炭屑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罗玲 毛德华 +3 位作者 王宗明 张柏 任春颖 贾明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85-291,共7页
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是保障区域农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条件。为掌握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在1990-2013年间的变化信息,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防洪减灾提供数据库支撑,该文基于Landsat TM(Thematic Mapper)、ETM+(... 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是保障区域农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条件。为掌握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在1990-2013年间的变化信息,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防洪减灾提供数据库支撑,该文基于Landsat TM(Thematic Mapper)、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和中国环境资源卫星(HJ,Huanjing)多时相遥感影像,利用e Cognition软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1990年、2000年和2013年湖泊和水库/坑塘分布信息,探讨1990-2013年间松嫩平原西部湖泊和水库/坑塘蓄水面积和数量的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范围内实际蓄水面积大于20 km2的湖泊有20个,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分别有17和3个;面积大于20 km2的水库有9个,其中7个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主要分布于沿嫩江和松花江两侧,最大湖泊为查干湖、最大水库为月亮泡水库。研究区内1990年、2000年和2013年的湖泊面积分别为3 633.2、3 016.3和2 534.0 km2,水库/坑塘的面积分别为885.9、797.1、1 433.2 km2。气候变化叠加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1990-2013年间湖泊数量呈现明显减少而水库/坑塘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湖泊蓄水总面积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共减少1 099.2 km2,2013年总面积为2 534.0 km2;而水库/坑塘蓄水总面积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1990-2000年减少88.8 km2,2013年又增至1 433.2 km2,23 a共增加547.3 km2。气候因素是变化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水库/坑塘,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与之变化非常吻合。而对于湖泊的变化,明显增加的耕地和运河/沟渠、避免洪灾采取的相关措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更明显。由此可见,气候因子变化和农业活动及相关的水利工程与调控措施是影响松嫩平原西部湖泊和水库/坑塘蓄水面积与数量的重要因素。该文对湖泊与水库/坑塘水资源的长时间序列统计和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库/坑塘 气候变化 遥感 农业活动 松嫩平原西部
下载PDF
陕西白水河流域两处遗址浮选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欣 尚雪 +3 位作者 蒋洪恩 张鹏程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南山头与睦王河两处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河流域,且都包含半坡文化晚期东庄类型遗存。浮选结果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两遗址地区农业生产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南山头遗址地区在龙山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小麦,但仍以粟、黍为主要的... 南山头与睦王河两处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河流域,且都包含半坡文化晚期东庄类型遗存。浮选结果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两遗址地区农业生产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南山头遗址地区在龙山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小麦,但仍以粟、黍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仅作为一种粮食类型的补充出现,并没有大面积地进行推广。结合已有的环境研究以及考古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当地较为干旱的地理环境和较为落后的加工方式有关。两处遗址均发现有半坡文化向庙底沟文化转型阶段(东庄类型)的遗存,目前我国尚未有这一阶段的浮选工作,本次工作为研究这个关键的文化转型时期农业发展及生产情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头遗址 睦王河遗址 浮选 农业活动
下载PDF
农业活动干扰下地下水无机碳循环过程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东 刘丛强 +1 位作者 汪福顺 赵志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59-3370,共12页
为准确识别浅层地下水污染来源及污染过程,选择我国北方某集约化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组成,探讨浅层地下水来源以及DIC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 为准确识别浅层地下水污染来源及污染过程,选择我国北方某集约化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组成,探讨浅层地下水来源以及DIC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沿地下水流向,水化学类型由HCO3--Ca2+-Mg2+型转变为HCO3--SO42--Mg2+-Ca2+型;浅层地下水δD组成范围为-69.6‰^-52.7‰,均值为-63.5‰,δ18O组成范围为-9.29‰^-6.80‰,均值为-8.45‰.大气降水是浅层地下水重要补给来源,靠近河水的浅层地下水还接受地表水的补给;浅层地下水δ13CDIC组成范围为-11.76‰^-5.85‰,均值为-10.43‰.浅层地下水DIC来源包括土壤CO2、碳酸盐矿物以及有机质分解.河水DIC侧渗对局部浅层地下水DIC碳同位素造成影响,化学肥料引起的酸性物质参与碳酸盐矿物风化作用以及浅层地下水CO2去气作用对地下水δ13CDIC组成产生影响,在利用DIC碳同位素识别地下水污染来源时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浅层地下水 溶解性无机碳碳同位素 酸化 CO2去气作用
下载PDF
全新世早期罗布泊气候变化和耕作活动的孢粉证据 被引量:8
9
作者 贾红娟 刘嘉麒 秦小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81-186,194,共7页
为研究全新世罗布泊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罗布泊流域耕作活动,利用东湖湖心剖面(N40°8.965',E90°30.535')6个有机质AMS14C结果建立年代框架,剖面以5 cm间隔采样25块做孢粉分析。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云杉花粉有河流携带特征... 为研究全新世罗布泊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罗布泊流域耕作活动,利用东湖湖心剖面(N40°8.965',E90°30.535')6个有机质AMS14C结果建立年代框架,剖面以5 cm间隔采样25块做孢粉分析。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云杉花粉有河流携带特征,云杉含量增加说明流域来水量增加,气候湿润。根据孢粉组合可将剖面划分为3个带,1、2带又分别划分为2个亚带。1带深度为57~120 cm,流域水分逐渐减少,环境逐渐恶化;2带深度为22~57 cm,乔、灌木植物花粉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基本稳定,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3带深度为0~22 cm,气候湿润。其中,1A、2A亚带和3带气候相对湿润,有耕作活动。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罗布泊流域耕作活动的出现与消亡受气候变化控制,耕作活动出现在气候湿润时期,干旱时耕作活动消失;全新世早期罗布泊流域有过干旱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全新世 气候变化 孢粉 耕作活动
下载PDF
基于IPCC方法的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成己 李艳春 +2 位作者 刘岑薇 王义祥 黄毅斌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16-22,71,共8页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分别为39.75万t和32.74万t,2010年比2005年减少17.64%。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甲烷排放减少17.37%,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减少31.59%,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增加1.11%。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面积减少及动物规模化养殖程度提高是农业活动甲烷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稻田甲烷排放受水稻品种、土壤条件、水分状况、施肥管理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可从上述途径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甲烷排放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提高畜产品产出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控制政策、降低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甲烷排放 IPCC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 福建省
下载PDF
土壤风化速率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金玲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82-888,共7页
土壤矿物风化是土壤、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无机矿质养分的最重要来源,不仅为植物长期提供养分和保持土壤的化学平衡稳定性,并缓冲土壤和地表水的酸化,还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风化速率在全球碳循环、酸临界负荷和土壤侵蚀等研究中都是非常... 土壤矿物风化是土壤、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无机矿质养分的最重要来源,不仅为植物长期提供养分和保持土壤的化学平衡稳定性,并缓冲土壤和地表水的酸化,还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风化速率在全球碳循环、酸临界负荷和土壤侵蚀等研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土壤化学风化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自然释放过程,气候是最主要的驱动力,而矿物本身的稳定性也影响了风化速率的快慢。由于人为影响下的大气酸沉降和农业活动已经非常普遍,目前的土壤风化速率也因此而改变。本文从风化速率的研究方法、风化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风化速率在全球变化中的应用3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在风化速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相关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速率 土壤矿物 酸沉降 农业活动 碳循环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土壤中硒元素来源和迁移作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万杉 林鑫 +4 位作者 段星星 刘拓 杨生飞 张海东 刘云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8,共15页
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可以活化和迁移硒进入和离开土壤。查明土壤中硒的来源和迁移作用对富硒土地管理和富硒产业开发具有科学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岩石圈和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硒的最基本来源。地表水径流、地下水淋滤、农作物收割、植... 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可以活化和迁移硒进入和离开土壤。查明土壤中硒的来源和迁移作用对富硒土地管理和富硒产业开发具有科学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岩石圈和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硒的最基本来源。地表水径流、地下水淋滤、农作物收割、植物和微生物的挥发是土壤硒丢失的主要途径。土壤中硒的迁移作用可归因于水动力迁移作用、固相吸附作用和动植物循环作用。土壤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是控制土壤中硒分布和迁移的直接因素,气候、地形和农业活动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间接地影响土壤中硒的迁移和重分布。在区域尺度(如大洲、国家和省)上,地质背景、气候和地形因素对硒的分布至关重要,而在局部尺度(如县、乡和农田)上,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耕作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硒在土壤中的行为特性,提出了一系列硒资源管理策略:1)生物强化和修复,通过动植物循环作用来调节土壤中硒分布和生物有效性,它被认为是一种生态富硒手段;2)灌溉模式,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来调整土壤的理化条件,进而改变土壤的固相吸附作用和动植物循环作用,其中漫水灌溉和有氧灌溉结合的水管理模式被认为可以提升土壤硒的有效性;3)农艺措施,如施加硒肥、磷肥、硫肥和撒石灰,通过直接改变土壤组成和理化条件调整土壤硒的分布和有效性,这是传统的富硒农艺措施,但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分布 硒管理 土壤构成 气候条件 农业活动
下载PDF
河西走廊农业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史晋森 田鹏飞 +1 位作者 周天 黄忠伟 《干旱气象》 2015年第1期38-44,共7页
为研究干旱农业区农耕季节气溶胶的基本光学特性,2014年4月利用地面气溶胶移动集成系统在甘肃武威黄羊镇农场开展气溶胶综合观测试验。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黄羊镇农场PM2.5和PM1.0的散射系数以及PM2.5的吸收系数分别为98.2±38.3、74.... 为研究干旱农业区农耕季节气溶胶的基本光学特性,2014年4月利用地面气溶胶移动集成系统在甘肃武威黄羊镇农场开展气溶胶综合观测试验。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黄羊镇农场PM2.5和PM1.0的散射系数以及PM2.5的吸收系数分别为98.2±38.3、74.6±29和8.8±6.3 Mm-1,均小于中东部地区观测值。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为0.90±0.03,PM2.5和PM1.0的Angstrom指数分别为1.31±0.29和2.10±0.24。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单次散射反照率在散射系数出现峰值的时间段出现谷值。黄羊镇农场受人为气溶胶影响较大,西、西南和东南方向来的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值较大,西北方向传输过来的气溶胶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光学特性 农业活动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基于LBS的农业气象系统设计与实现
14
作者 陈冲 肖晶晶 王伟 《农业工程》 2024年第7期37-41,共5页
气象灾害是影响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并及时提供气象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生产损失。开发基于LBS的农业气象系统,向用户发布基于位置的农事活动提醒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实现了针对农事农... 气象灾害是影响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并及时提供气象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生产损失。开发基于LBS的农业气象系统,向用户发布基于位置的农事活动提醒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实现了针对农事农情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依托浙江省智能网格气象数据及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发布基于LBS的不同农作物不同时次的农事适宜度与气象灾害风险提醒;通过匹配农户位置和关联农作物类型,得出农户种植农作物的不同时次农事适宜度与气象灾害等级,向农户动态展示未来6d的农业气象影响情况。系统自2018年上线以来,在助农应对气象灾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LBS 气象灾害 农事活动 浙江省
下载PDF
农业活动对表层岩溶泉溶解无机碳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笑微 周小萍 +1 位作者 徐尚全 王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8-221,227,共5页
以农业活动强度不同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泉点溶解无机碳(DI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 CDIC)的变化,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农业活动影响下的柏树湾泉DIC浓度最高(332.45mg/L),少量农业活动影响下的... 以农业活动强度不同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泉点溶解无机碳(DI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 CDIC)的变化,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农业活动影响下的柏树湾泉DIC浓度最高(332.45mg/L),少量农业活动影响下的兰花沟泉DIC浓度次之(235.13mg/L),农业活动影响强烈的后沟泉DIC浓度最低(203.52mg/L);随农业活动强度增加,δ13 CDIC值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柏树湾泉(-9.84‰)<兰花沟泉(-8.06‰)<后沟泉(-5.72‰)。进一步分析3个泉点DIC浓度与δ13 CDIC的关系,发现DIC浓度与δ13 CDIC的相关性也与农业活动干扰强度有关,即在无农业活动影响条件下(柏树湾泉),DIC浓度与δ13 CDIC呈较好的正相关,随着农业活动干扰的增强(兰花沟泉),DIC浓度与δ13 CDIC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在农业活动干扰强烈时(后沟泉),二者基本无任何相关关系。综上,农业活动不利于岩溶碳汇,在遭受全球变暖威胁的当代,为利于岩溶作用的碳汇效应,岩溶区应退耕还林,以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岩溶作用 DIC浓度 δ13CDIC
下载PDF
贵德县杏树种植气象服务的思路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钟存 魏鹏 朱定真 《青海农林科技》 2019年第2期28-32,共5页
本文以2016年贵德县精准扶贫项目河阴镇红柳滩村千亩果品生产基地杏树种植开展气象服务为例,对贵德地区种植杏树的现状调查,杏树生长的物候期农业气象指标、气象灾害、病虫害指标以及管理生产的农事活动指标进行了确定。依据指标制定服... 本文以2016年贵德县精准扶贫项目河阴镇红柳滩村千亩果品生产基地杏树种植开展气象服务为例,对贵德地区种植杏树的现状调查,杏树生长的物候期农业气象指标、气象灾害、病虫害指标以及管理生产的农事活动指标进行了确定。依据指标制定服务方案,确定发布产品时间和类型,来开展杏树物候期、农事活动期及期间农用天气预报和服务效益评估等。为杏树气象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气候资源,趋利避害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为气象科技支持产业扶贫项目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树种植 农事活动 气象服务 思路设计
下载PDF
新疆开都河流域水环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吾甫尔·托乎提 赛·巴雅尔图 +4 位作者 张建平 胡洋 邵克强 高光 汤祥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2-1109,共8页
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开都河上游支流、干流及下游博斯腾湖(简称博湖)设置了15、12及17个采样点,于2014年6—10月及2015年6—9月进行了9次水环境调查,探讨了开都河流域不同类型水体理化参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 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开都河上游支流、干流及下游博斯腾湖(简称博湖)设置了15、12及17个采样点,于2014年6—10月及2015年6—9月进行了9次水环境调查,探讨了开都河流域不同类型水体理化参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支流、干流和博湖水体主要水环境参数时空差异显著。开都河支流和干流pH、水温、矿化度(TDS)、总氮(TN)浓度、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显著低于下游的博湖,但浊度显著高于博湖,尤其是在6—8月的雨季,而开都河干流水体TP浓度显著高于支流及博湖。博湖TDS均值为1.62 mg/L,水体呈微咸水状态。博湖TDS与TP浓度和COD_(Mn)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表现为西北部>东南部>西南部;TN浓度均值为0.88 mg/L,呈现由西北黄水沟水域及西南河口区向湖心及东部逐步降低的趋势。这种盐分及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内频繁的农业活动及开都河的污染输入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都河 博斯腾湖 水环境 水质 咸化 农业活动
下载PDF
森林火灾现场勘查工作研究——以农事活动为例
18
作者 李栋 吴冠霖 +1 位作者 罗碧珍 魏书精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3-88,共6页
森林火灾的发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农事活动作为森林火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有效地对火灾现场进行科学的勘查,查明起火原因,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极为重要。通过对农事活动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原... 森林火灾的发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农事活动作为森林火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有效地对火灾现场进行科学的勘查,查明起火原因,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极为重要。通过对农事活动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特点及现场勘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为相关部门及时查明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现场勘查 火灾原因 起火点 农事活动
下载PDF
农业活动下土壤胶体释放特征差异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陈泽宇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5期14-16,共3页
土壤胶体作为性质最活跃的土壤组分之一,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农业活动会频繁地改变土壤环境的水动力/水化学条件,势必会影响土壤胶体的环境行为。本文首先综述了农业活动对于土壤胶体释放量,以及胶体组分影响的调控... 土壤胶体作为性质最活跃的土壤组分之一,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农业活动会频繁地改变土壤环境的水动力/水化学条件,势必会影响土壤胶体的环境行为。本文首先综述了农业活动对于土壤胶体释放量,以及胶体组分影响的调控机理,其次重点总结了土壤胶体释放量及施肥所引起的土壤胶体组分性质的差异。最后在现有的农业活动对土壤胶体释放特征差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尚需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农业活动 有机无机组分 胶体释放
下载PDF
四川省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机遇、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飞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25,共3页
四川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农业类职业学校探索现代学徒制积极性高,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这些都为四川省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四川省涉农职业学校及学生数量少,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川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农业类职业学校探索现代学徒制积极性高,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这些都为四川省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四川省涉农职业学校及学生数量少,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可借鉴经验欠缺,社会"轻农"意识等,严重阻碍了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要想实现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展开,四川省应该继续支持涉农专业的发展;探索符合四川省社会发展的农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增强农业魅力,吸引更多的涉农专业学生从事农业活动;还应该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激发企业参与的体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涉农专业 现代学徒制 农业活动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