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美学革命到审美治理: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当代批评的现实介入力量 被引量:5
1
作者 肖琼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7,121,共8页
'审美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托尼·本尼特提出的重要观点,极大程度地削弱了社会力量的尖锐对抗,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巧妙地应对当下现实问题的策略。在审美治理的思想中,审美和艺术以一种有异于自身的'表象'... '审美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托尼·本尼特提出的重要观点,极大程度地削弱了社会力量的尖锐对抗,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巧妙地应对当下现实问题的策略。在审美治理的思想中,审美和艺术以一种有异于自身的'表象'形式参与了社会和感知经验的历史形构。而当代美学语境益加复杂,网络时代的到来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批评空间,互联网的共享和互动机制等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视听方式、情感结构和审美体验。当代文化和艺术在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方面的多元性、流动性和叠合性,决定了批评的阐释功能在引领当代审美话语转型,促成当代情感结构的重塑,以及形成文化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理论语境中,批评与美学呈现出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最终使当代批评作为一种审美治理的策略,成为介入现实的治理力量。这不仅让我们认识到批评的功能将成为未来理论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发展趋势,对当代审美教育和批评的不断边缘化起到一定的纠偏和弥补作用,而且对如何实践社会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的社会学转向 审美治理 当代批评
下载PDF
审美治理与当代社会 被引量:7
2
作者 向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8-154,共7页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审美和艺术在治理实践中发挥着一种特殊的功能。审美治理将审美和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活动,织入"治理"隐秘而精妙的机制之中,它并非完全被自上而下的正式制度规制,而只是"编织"。审美治理作为...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审美和艺术在治理实践中发挥着一种特殊的功能。审美治理将审美和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活动,织入"治理"隐秘而精妙的机制之中,它并非完全被自上而下的正式制度规制,而只是"编织"。审美治理作为一种斡旋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基本层面的活动,其内在的机理在于主体自身的革命。随着感知结构的溶解与习性的变迁,治理在改变人的机械性和本能性中真正地运转起来,它旨在给予一种新的审美配方,重构人的感知结构,从而搅拌出一个新的感觉共同体。在此意义上,审美不再局囿于艺术作品及其活动,而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感知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审美治理 当代社会 感知
下载PDF
共同体与审美治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媒介学转向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中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阿伦特 审美主体 审美判断 共同体 审美治理 媒介治理
原文传递
美国公共艺术的制度分析:一个审美治理视角 被引量:5
4
作者 汪单 《公共艺术》 2020年第4期6-13,共8页
本文试图跳出对美国公共艺术制度的线性研究,讨论公共艺术行为主体(政府、企业、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互动关系,这些主体间的关系是如何内化、转化成具体的制度和规范,最终成为国家治理的手段和对象。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治理,在国家规范... 本文试图跳出对美国公共艺术制度的线性研究,讨论公共艺术行为主体(政府、企业、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互动关系,这些主体间的关系是如何内化、转化成具体的制度和规范,最终成为国家治理的手段和对象。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治理,在国家规范性建构和公民的个体塑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公共艺术制度 审美治理 地区文化经济 共同情感价值
原文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数字资本主义的审美治理批判
5
作者 袁立国 高雪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312-324,487,共14页
随着大数据对社会的全面掌控,当代资本主义以数字化的审美治理对人们进行感性操控,使个人受消费主义逻辑的控制却不自知。数字化“平滑美学”使个人沉浸在虚假的自我认同中,导致共同体陷入危机。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审美异化的根源是... 随着大数据对社会的全面掌控,当代资本主义以数字化的审美治理对人们进行感性操控,使个人受消费主义逻辑的控制却不自知。数字化“平滑美学”使个人沉浸在虚假的自我认同中,导致共同体陷入危机。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审美异化的根源是“美学权力”资本化,资本的“恶无限”导向了一种“坏崇高”。通过社会革命解除生产力的资产阶级限制,不仅具有经济和政治的意义,也是对资本“美学权力”社会性重构。尽管资本主义生产使得某些形式的艺术之美失去了它的现实基础,使其只能永远作为历史上的不可企及的范本而存在,但在社会中为生产出人的存在之美开辟了道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感性解放和人的多方面潜能的发挥,表明生产力和美学权力获得了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审美治理 平滑美学 美学权力
原文传递
审美治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政治转向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良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7,121,共8页
随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性的话语系统,在原有的批判性、否定性美学话语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着重发展建设性的话语系统。审美治理话语的研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性发展的基本维度。审美治理是后康德主义美学语境中审美政治转... 随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性的话语系统,在原有的批判性、否定性美学话语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着重发展建设性的话语系统。审美治理话语的研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性发展的基本维度。审美治理是后康德主义美学语境中审美政治转向的产物,其立足于生命政治思想,充分开掘传统马克思主义审美改变世界的理念,以新的角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政治功能。以审美制度、习性、情感结构等核心概念为中心,审美治理构成了一套完善的话语概念,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政治实践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治理 马克思主义美学 政治转向
下载PDF
论初创期的中国当代文化政治美学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洪岳 龚游翔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225-236,745,共13页
文化政治美学是在全球文论和美学的政治转向语境下诞生的新美学范式,它是审美与历史双重视角结合下的整体性文化批评模式,是当代美学政治转向下的理论建构。它以"政治"视角切入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将审美隐喻与政治乌托邦... 文化政治美学是在全球文论和美学的政治转向语境下诞生的新美学范式,它是审美与历史双重视角结合下的整体性文化批评模式,是当代美学政治转向下的理论建构。它以"政治"视角切入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将审美隐喻与政治乌托邦在文化领域中形成视界融合。中国当代文化政治美学的初步研究呈现出三种表现形态:作为审美修辞、作为话语策略和话语权力及作为文化治理尤其是审美治理的文化政治美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建构与世界当代美学政治转向合流下的美学理论生长点,是走出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是中国文论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政治美学 审美修辞 话语策略 审美治理 当代美学
原文传递
当代审美治理的路径探究:以文化政策为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8,共8页
审美治理是社会实现自由治理的重要途径。在当代社会,审美治理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态势,而文化政策则在审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提供了一条理想通往现实的可行道路。文化政策内含着审美治理的核心思想,通过政策在特定的时空中... 审美治理是社会实现自由治理的重要途径。在当代社会,审美治理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态势,而文化政策则在审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提供了一条理想通往现实的可行道路。文化政策内含着审美治理的核心思想,通过政策在特定的时空中将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化重新整合组织,并以知识分子具有社会影响的权威性话语权利,使文化资源在特定的审美时空中生效。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政策维护现代社会的审美制度、审美法则,建构系统的美的思想制度与审美的生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政策 审美治理 审美制度 知识分子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的戏剧审美功能探析:以彩调剧《刘三姐》和《新刘三姐》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程文凤 廖明君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358-370,735,共14页
20世纪6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国取得的影响力非同凡响,至今仍然是个经典。《新刘三姐》是在延续“刘三姐”这个人物符号新创编的剧目,自2019年9月首演至今,连续参加了上海的“艺起前行”、北京国家大剧院、2021年元旦戏曲晚会的演... 20世纪6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国取得的影响力非同凡响,至今仍然是个经典。《新刘三姐》是在延续“刘三姐”这个人物符号新创编的剧目,自2019年9月首演至今,连续参加了上海的“艺起前行”、北京国家大剧院、2021年元旦戏曲晚会的演出,社会反响热烈。两个“刘三姐”剧目虽然创演的时代语境及内容不同,但在审美表达及功能方面却有相似之处。以《刘三姐》和《新刘三姐》为例,结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批判和治理两个维度分析彩调艺术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功能。尤其是在大众审美化的今天,借鉴《刘三姐》和《新刘三姐》审美经验,我们可以找到新时代传统戏剧照见现实、进入现代化视角,通过类似剧目建构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审美制度,实现主体塑造的效果,并通过大众日常生活、情感结构的浸染逐渐建构起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从而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社会主义主体和情感共同体的塑造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批判 审美治理 彩调艺术 刘三姐
原文传递
跨媒介性·审美治理性·审美资本化:“刘三姐”形象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韦肖梅 魏宏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16-121,共6页
"刘三姐"形象的生成机制与跨媒介性、审美治理性与审美资本化紧密相关。在历史与当下的跨媒介实践中,"刘三姐"形象经历了从"华南地区性"到"广西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经济、文化的... "刘三姐"形象的生成机制与跨媒介性、审美治理性与审美资本化紧密相关。在历史与当下的跨媒介实践中,"刘三姐"形象经历了从"华南地区性"到"广西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经济、文化的影响又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性和阶级属性,保留了更具普遍性的美丽善歌的壮族女子形象特点。"刘三姐"形象在博物馆等当代记忆空间营造、听觉艺术实践等塑造了一种建基于"地方感"的审美认同、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体现了审美治理的逻辑。在其形象的审美商品化与资本化过程中,在视觉经济体验以及旅游的"地点神话"中参与重组了地方感和意义的生成,在介入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模式建立与体验对象之间的感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性 审美治理性 审美资本化 “刘三姐”形象
下载PDF
潮汕英歌舞的审美资本化与审美治理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培标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8-54,共7页
潮汕英歌舞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历史底蕴和文化意蕴成为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当代语境中审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感性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潮汕英歌舞在当代演变过程中与时俱进,强调以“审美”为核心,通... 潮汕英歌舞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历史底蕴和文化意蕴成为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当代语境中审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感性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潮汕英歌舞在当代演变过程中与时俱进,强调以“审美”为核心,通过艺术创意方式与体验经济手段实现审美资本化,以及通过博物馆或文化馆等视听空间以“物件”召唤记忆,以记忆的存续与延展去实现审美治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英歌舞 审美资本化 审美治理性
下载PDF
大众听觉审美感知的塑造与解放研究——以盐城城市声音景观构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晓燕 施雯 +1 位作者 王璐 浦婧仪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51-54,共4页
大众审美感知的政治、文化、经济潜力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以听觉审美目光,跟踪世界自然遗产城市——盐城的声音景观构建实践,归纳其声音元素开发利用的实践和不足,建议以“打造国内听觉名片标杆,增厚城市文化底蕴”为目标,系... 大众审美感知的政治、文化、经济潜力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以听觉审美目光,跟踪世界自然遗产城市——盐城的声音景观构建实践,归纳其声音元素开发利用的实践和不足,建议以“打造国内听觉名片标杆,增厚城市文化底蕴”为目标,系统整理盐城红色文化、湿地文化、海盐文化以及四大主导产业背后的声音元素,将不同领域的审美经验整合到听觉领域中,重塑大众听觉审美感知,从听觉/声音角度赋能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实现美政与美学经济的充分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审美 审美治理 声音景观
下载PDF
批判与治理——马克思主义美学建构的两条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良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5-161,共7页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历史中,批判理论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了理论体系的有序演进,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标志性话语系统。随着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后,被长期忽视的治理话语系统开始慢慢进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的视野。作为...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历史中,批判理论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了理论体系的有序演进,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标志性话语系统。随着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后,被长期忽视的治理话语系统开始慢慢进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的视野。作为文化治理体系核心部分的审美治理,亦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另一个生长点,展现出值得深入开掘的空间。从整体上看,审美批判和审美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两条基本路径,二者不是矛盾冲突的,而是并行不悖、相互依赖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系必须同时包含二者,在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建设性理论的话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批判 审美治理
下载PDF
红色旅游的审美治理路向
14
作者 秦莹莹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647-661,761-762,共17页
红色旅游体现了新时期国家的治理理念,在行政指引和资本运作的合力下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不同于其他旅游类型,红色旅游更为注重旅游审美环境的营造,通过借助物质实体的苦难叙事唤起旅游者的历史记忆,重塑其情感结构以获得社会认同,最... 红色旅游体现了新时期国家的治理理念,在行政指引和资本运作的合力下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不同于其他旅游类型,红色旅游更为注重旅游审美环境的营造,通过借助物质实体的苦难叙事唤起旅游者的历史记忆,重塑其情感结构以获得社会认同,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赢。作为审美治理的一种社会实践,红色旅游将国家、社会与个人统摄进一个活动层面,通过重新配置个人主体的感性经验达到理性认识。从审美治理的理论逻辑来看,更新文化管理模式、强化审美要素、遵循"美的规律"的原则将是红色旅游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审美治理 审美特征 情感结构
原文传递
改革前景与中国梦的审美维度——论审美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15
作者 李旭阳 《理论界》 2014年第8期86-89,共4页
世俗时代需要精神支撑,而中国梦在当代社会发挥了这一重要作用。就中国梦内核而言,其具有一种文化上的审美维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改革勾画了具体前景,也是中国梦在政治层面的具体化。从中国梦的审美维度出发... 世俗时代需要精神支撑,而中国梦在当代社会发挥了这一重要作用。就中国梦内核而言,其具有一种文化上的审美维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改革勾画了具体前景,也是中国梦在政治层面的具体化。从中国梦的审美维度出发,治理体系呈现三个层次的美感构架,治理能力突显出美学的力量。这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审美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原文传递
美育共同体:内涵、特征及时代使命 被引量:5
16
作者 何玲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5期8-12,共5页
美育共同体是为更好地实施美育,完成美育的任务,实现美育的价值,以美育精神为共识,以美育活动为栽体的由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织与个体,组织与组织等相互协作、联合起来的生命有机统一体。它的重要特征是成员应基于平等、自由联合... 美育共同体是为更好地实施美育,完成美育的任务,实现美育的价值,以美育精神为共识,以美育活动为栽体的由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织与个体,组织与组织等相互协作、联合起来的生命有机统一体。它的重要特征是成员应基于平等、自由联合起来、以审美活动为存在的基础和主要方式、责任和利益倾向共享而非排他、有共同的美育信仰和可相互理解的历史文化传统。美育共同体极富时代意义,顺应和汇聚了发展美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大历史潮流,开拓了美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平台,提供了美育多元治理的新模式。美育共同体的最终使命是要在知识与审美间巧妙地架起桥梁,培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用”且“有趣”之人。美育共同体的时代使命是坚守“以美育人”的宗旨,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适应型共同体,以法治化推动美育治理现代化,以信息化推进美育资源共建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共同体 以美育人 学习者 法治化 信息化 美育治理现代化 美育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