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生态学与城市环境 被引量:26
1
作者 程相占(翻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26,共6页
生态学已经从其原来的生物学意义扩大为解释人类及其文化环境关系的概念。这种转变已经形成了另外一场科学革命,其重要性堪与哥白尼革命相提并论。都市化已经走向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它为生存于城市化环境的当代人类提供了一种人性化洞... 生态学已经从其原来的生物学意义扩大为解释人类及其文化环境关系的概念。这种转变已经形成了另外一场科学革命,其重要性堪与哥白尼革命相提并论。都市化已经走向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它为生存于城市化环境的当代人类提供了一种人性化洞察,对于建设宜居的人造环境具有深远意义。一种充满和善的审美生态学也就是一种有利于审美融合的审美生态学,它能够指导我们修建更富人性的城市环境,使之能够丰富人类生活而成为宜居之地,从而完善人性。郑重考虑审美融合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主要步骤。审美融合的价值可以合并到环境体验设计之中,为重建城市景观、使城市景观更加人性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审美生态学 审美融合 城市化 城市景观
原文传递
美学的僭越与“伦理”的复归——从形式静观到审美融合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庆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7,共8页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后,美学与生活似乎已无法进一步靠拢。两者已用尽了含混与妥协的空间,终于露出不可通约的逻辑硬核;美学与生活谁为主导,已成了再无腾挪余地的问题。近年在建筑艺术领域出现的"少一些美学,多一...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后,美学与生活似乎已无法进一步靠拢。两者已用尽了含混与妥协的空间,终于露出不可通约的逻辑硬核;美学与生活谁为主导,已成了再无腾挪余地的问题。近年在建筑艺术领域出现的"少一些美学,多一些伦理"的抵制性呼吁,既是对美学态度过度泛滥的反弹,又不妨将其看作对美学的一种当代期许。这里的"伦理"内涵是基于其古希腊语的原始涵义即"精神气质",强调建筑应显现的自身目的和特定生活方式。面对美学对生活的"僭越",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形式静观的审美模式才能解决。其中,卡斯腾·哈里斯的"伦理功能"、卡尔松的"功能适应"、柏林特的"审美融合",都喻示当代美学中发生的这种观念调整。通过分析"美学态度"和"伦理态度"相互拒斥的历史,可以窥见二者沟通的可能性,探索在"功能性的内容"与"可见的形式"之间建立联系的思路,为审美与生活的当代融合寻找新的知识前提和评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态度 伦理态度 伦理功能 审美融合
下载PDF
数字审美世界主义: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与数字社会交往新格局
3
作者 沈郑 郑锦琪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87-298,481,共13页
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审美活动已逐渐从线下现实世界转向线上数字社会交往。如今,短视频已成为线上数字社会交往的审美活动中新的重要传播渠道之一。所以,探讨如何在线上数字审美世界里加强跨文化互动并促成社群的数字审美... 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审美活动已逐渐从线下现实世界转向线上数字社会交往。如今,短视频已成为线上数字社会交往的审美活动中新的重要传播渠道之一。所以,探讨如何在线上数字审美世界里加强跨文化互动并促成社群的数字审美世界认同,形成数字审美世界主义,对讲好和传播中国美学故事,以及构建人类审美命运共同体尤显重要。本文以彭静璇发布在抖音平台上的街头艺术短视频为例,通过分析其用户社群对这些短视频的审美态度和参与数字审美的行为来阐释当前的数字审美世界。结果发现,以本土审美文化为基础加入异域风情的短视频最能有效刺激和提高数字社会的跨文化传播和审美互动认同,从而有助于审美参与者形成数字审美世界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世界主义 审美世界主义 跨文化传播 国际传播 短视频 数字交往
原文传递
走向新境:理论与时代的共振--2023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4
作者 吴子林 蔡宜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2023年度文艺学研究运用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自觉回应、解答文学问题与时代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媒介文化等论域提出了不少视野开阔、与时俱进的...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2023年度文艺学研究运用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自觉回应、解答文学问题与时代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媒介文化等论域提出了不少视野开阔、与时俱进的思想灼见,在理论与时代的共振中走向新境。由于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中存在文学性诉求稀薄、思维与言说方式趋于同质化、亟需审美经验介入理性探求等问题,国内的研究需要完成重塑思想、汉语、文化的主体性,创构别具一格的述学文体,实现理论与思想的自由创造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使命 文艺学研究 审美介入
下载PDF
城市、建筑、景观与人的审美融合——论阿诺德·伯林特人建环境美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桂芝 刘立娟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86-92,共7页
美国当代著名的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拓的学术视野在美学、环境美学等研究领域建树颇丰。伯林特进行环境美学建构时,尤其强调对城市环境、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和园林环境等方面内孕的人建质性进行阐述。... 美国当代著名的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拓的学术视野在美学、环境美学等研究领域建树颇丰。伯林特进行环境美学建构时,尤其强调对城市环境、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和园林环境等方面内孕的人建质性进行阐述。伯林特指出环境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身体参与性,它们都是人建造而成的环境创造物,与环境、场所、历史相互交融。城市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典型呈现,对其建设要充分考虑其中人的审美体验、审美融合需要,人与环境的一体化就是人建环境美学的根基。伯林特对人建环境美学的研究,实质性地拓宽了环境这个概念的范畴边界,也给环境美学研究视域及其特性带来了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林特 人建环境美学 城市 景观 审美融合
下载PDF
西湖文化景观的生态美学价值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柳伟平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12期114-119,共6页
生态美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包括合伦理性、合规律性,强调审美交融。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合伦理性,体现于景观和城市的和谐共存,体现于西湖园林的"小中见大"的风格,也体现于鸢飞鱼跃的生机之美。它的合规律性体现于传统园... 生态美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包括合伦理性、合规律性,强调审美交融。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合伦理性,体现于景观和城市的和谐共存,体现于西湖园林的"小中见大"的风格,也体现于鸢飞鱼跃的生机之美。它的合规律性体现于传统园林的模山范水、因地制宜,体现于现代生态园林的以人合天:保护了连绵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依靠可再生能源。审美融交融则体现于西湖景观的两个意象体系:在"芳景如屏"的意象体系中,西湖是游乐、欣赏的对象,物我之间还存在隔阂;在"林泉高致"的意象体系里,强调物我交融,因此更具生态美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文化景观 生态美学 审美交融 生态园林
下载PDF
论阿诺德·伯林特介入美学的内在悖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泽东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介入美学本身具有内在悖论性。作为替代审美无利害且具普遍性的一种后现代审美模式,审美介入并不适用于所有审美,有时与审美无利害反而兼容;介入美学意欲恢复审美与生活的连续性面临美学消解的危机,而退一步则易滑回现代美学自我孤立的... 介入美学本身具有内在悖论性。作为替代审美无利害且具普遍性的一种后现代审美模式,审美介入并不适用于所有审美,有时与审美无利害反而兼容;介入美学意欲恢复审美与生活的连续性面临美学消解的危机,而退一步则易滑回现代美学自我孤立的窠臼中;介入美学内含了介入、干预和改造生活的应有之义,但它仅限美学内部探讨问题而无法拓展到广阔的生活世界,尤其对生活持非批判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介入 审美无利害 自律 连续性
下载PDF
从审美与环境交融角度看森林的休闲娱乐价值
8
作者 桑诺.莱赫蒂宁 赵卿 《鄱阳湖学刊》 2014年第5期110-113,共4页
休闲娱乐活动对提高人们的自然敏感性有着诸多影响,其方式是审美的环境交融。芬兰传统上对森林休闲娱乐性的运用程度很高,本文以此为例提出,将休闲娱乐价值赋予给自然可以与伯林特的审美交融联系起来,并且这些过程提高了环境交融的可能... 休闲娱乐活动对提高人们的自然敏感性有着诸多影响,其方式是审美的环境交融。芬兰传统上对森林休闲娱乐性的运用程度很高,本文以此为例提出,将休闲娱乐价值赋予给自然可以与伯林特的审美交融联系起来,并且这些过程提高了环境交融的可能性。对自然的休闲娱乐性运用,引发人们去讨论与环境的交融互动所能产生的恢复健康的作用。以往的美学理论认为,审美体验是主客体之间一种静态的单向关系,而审美交融理论则强调了二者之间的交互性因素。自然的意义在此被视为实现多种不同价值的平台,各种价值间的侧重点总是随着其他多种变量的变化而经常变化。多种价值的连续统一性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以便人类在与自然的共存中找到并维持某些平衡。在这种社会认同中,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和实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与森林的休闲娱乐关系在这里被看作一种"价值-肯定"的开端,从而推动人们更加清醒地看待生态问题。最近的一些环境美学理论(比如生态美学)深刻地提出了这个主题。世界上众多日益紧迫的生态问题促使我们去寻找更多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的共同倾向是将审美与环境意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传统美学理论认为无利害性是审美体验的先决条件,而现在有学者主张放弃这种观念。这都表明美学领域正在发生着一种伦理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自然 休闲娱乐活动 审美交融 环境交融
下载PDF
美学再思考
9
作者 阿诺德.伯林特 肖双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69-72,共4页
审美根本不是自治的,它连接着更大的社会基座。我们需要一种情境性与连续性美学,这是一种描述性的而非规定性的理论,它认识到并拓展了与审美经验的联系,而且呼唤我们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全身心的介入。
关键词 康德美学 非功利性 审美自治 后康德美学 审美参与 情境性与连续性
下载PDF
赛博空间:新媒介语境下侗族大歌的审美融合功能
10
作者 杨炜竹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第6期58-64,共7页
在现代性语境下,作为一种流动性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面临着时间的碎片化与空间的多样性。基于此种背景下的民族音乐形式,一方面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及新媒介语境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在跨族群、跨语言、跨媒介环境下传播与流散,促使... 在现代性语境下,作为一种流动性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面临着时间的碎片化与空间的多样性。基于此种背景下的民族音乐形式,一方面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及新媒介语境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在跨族群、跨语言、跨媒介环境下传播与流散,促使某种特定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审美融合的社会功能。现在,赛博空间中侗族大歌的传播现象,让我们看到了新媒介语境下民族音乐形式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语境 赛博空间 侗族大歌 审美融合
下载PDF
阐释、情境与介入:三种艺术文本的“观看”方式
11
作者 张珂 《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207-221,共15页
随着艺术的发展,观众在艺术文本的意义建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观众从艺术文本的观看者变成了艺术事件的参与者。这种转变是沿着审美静观、剧场式体验到介入这样一条路径逐渐展开的。审美静观要求观众以凝视观照的体验方式面对自... 随着艺术的发展,观众在艺术文本的意义建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观众从艺术文本的观看者变成了艺术事件的参与者。这种转变是沿着审美静观、剧场式体验到介入这样一条路径逐渐展开的。审美静观要求观众以凝视观照的体验方式面对自在存在的艺术作品;剧场式体验强调艺术现场情境的营造,考虑观众与艺术文本之间的空间关系;介入需要观众以实在的行动加入艺术事件中,艺术事件的完成和意义都随着观众的介入生成。三种不同的体验方式伴随着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并在某个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立场,但在这些不同的价值立场中有一个共通的思想,即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感知形式及意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静观 剧场性介入 艺术体制
下载PDF
从《飘》汉译看翻译主体审美介入
12
作者 庞学通 刘书梅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11-114,共4页
文学翻译中,审美主体介入主要涉及译者的审美介入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介入。从《飘》的两个汉译本看,译者和读者的审美介入都影响了译本的最终产生,因此,对这些要素的考量有助于分析两译本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从宏观层面进行动态客观的... 文学翻译中,审美主体介入主要涉及译者的审美介入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介入。从《飘》的两个汉译本看,译者和读者的审美介入都影响了译本的最终产生,因此,对这些要素的考量有助于分析两译本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从宏观层面进行动态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介入 翻译主体 《飘》
下载PDF
按自然本身来欣赏——西方当代自然美学到环境美学的转折与发展
13
作者 聂春华 《美育学刊》 2017年第2期83-88,共6页
按自然本身来欣赏,即挣脱传统自然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欣赏范式,按照自然审美欣赏自身的特点去为它寻找新的合法依据,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传统自然美学向环境美学转折的根本诉求;无论是环境美学中的认知派还是非认知派,这两种最重要... 按自然本身来欣赏,即挣脱传统自然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欣赏范式,按照自然审美欣赏自身的特点去为它寻找新的合法依据,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传统自然美学向环境美学转折的根本诉求;无论是环境美学中的认知派还是非认知派,这两种最重要途径的共同目标都是试图挑战传统美学的艺术欣赏范式并确立自然审美欣赏自身的特质;在对传统自然美学观构成挑战的同时,它们自身的知识形态的建构也预示了美学未来发展的某些重要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学 环境美学 科学认知主义 审美参与
下载PDF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 被引量:40
14
作者 曾繁仁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8,共8页
生态审美教育是1972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时提出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目的是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其基本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所凭借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所借助的审... 生态审美教育是1972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时提出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目的是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其基本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所凭借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所借助的审美范畴是"共生性"、"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其性质是人体各感官直接介入的"参与美学"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审美教育 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家园意识 参与美学教育
下载PDF
“如何活”难题的审美纾解
15
作者 王柯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在其主体性实践哲学中,李泽厚对“如何活”难题深表关切,于是将人性能力的充分发展当作纾解这一难题的选择方案。人性能力作为人性的至要决定因素,基于文化心理结构,涉及认知、道德与审美三个维度。人性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四重性审美参融... 在其主体性实践哲学中,李泽厚对“如何活”难题深表关切,于是将人性能力的充分发展当作纾解这一难题的选择方案。人性能力作为人性的至要决定因素,基于文化心理结构,涉及认知、道德与审美三个维度。人性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四重性审美参融,取决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与以度创美这四种动态关联行为。人性能力的充分发展,自当成就人类主体性,助推人性的完满实现,上达人之成人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何活 李泽厚 人性能力 人类主体性 四重性审美参融
下载PDF
酒店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胡雯珺 《市场周刊》 2022年第11期178-181,共4页
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酒店员工美感劳动负担、个人特质对敬业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美感劳动负担对敬业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个人特质对敬业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丰富了美感劳动负担和敬业度的理论研究,为酒... 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酒店员工美感劳动负担、个人特质对敬业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美感劳动负担对敬业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个人特质对敬业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丰富了美感劳动负担和敬业度的理论研究,为酒店管理员工美感劳动提供实践建议:改进美感劳动内容与管理模式,重视和提升员工个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劳动负担 个人特质 敬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