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70
1
作者 谢嘉幸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5年第3期1-18,共18页
本文以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缘起为背景,翔实地梳理了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文献,以20世纪80年代该研究领域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反思了该学科形成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并对其成就与不足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人文教育 学科教育 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
下载PDF
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建民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6-41,共6页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 ,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 ,搜集丰富的个案 ,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 ,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 ,对艺术文本进...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 ,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 ,搜集丰富的个案 ,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 ,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 ,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 ,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 ,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 ,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 ,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 ,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工作 艺术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 学科建设
下载PDF
教育情怀:基于“需要—满足”框架的阐释与生成 被引量:20
3
作者 陈太忠 皮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6-20,共5页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持久而稳定的关切和喜爱之情,表现为乐于从教的态度以及享受教育生活的独特能力。教育情怀的本质是"需要—满足"的心理结构,包含压力体验、行动倾向和享用状态,并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成熟过程而不断深化。...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持久而稳定的关切和喜爱之情,表现为乐于从教的态度以及享受教育生活的独特能力。教育情怀的本质是"需要—满足"的心理结构,包含压力体验、行动倾向和享用状态,并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成熟过程而不断深化。教育情怀具有超越性功能、统整性功能、成全性功能。教师对教育功能的充分认知、对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的强烈责任感、对教育生活的审美建构,以及对学生和自身的深切关爱,都有助于促进教育情怀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情怀 教师 “需要—满足”心理结构 压力体验 行动倾向 享用状态 教育功能 责任感 审美建构 关爱学生
下载PDF
身体与体育健身现象的文化哲学研究——基于迈克·费瑟斯通消费理论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歌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30,共12页
根据费瑟斯通的消费理论探讨身体问题和体育健身这一身体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内涵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学意义。研究表明:在当今的消费文化中,身体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躯体,还是处于生产和流通的商品,更是一个可以"加工"、"... 根据费瑟斯通的消费理论探讨身体问题和体育健身这一身体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内涵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学意义。研究表明:在当今的消费文化中,身体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躯体,还是处于生产和流通的商品,更是一个可以"加工"、"购买"及"使用"的特殊消费品,身体消费由此也获得了大众文化的广泛认同。通过分析作为身体消费形式的体育健身现象的文化哲学内涵,认为:1)体育健身正是身体规训与身体享乐的矛盾融合;2)体育健身促成了健康身体与美丽身体的有机结合。通过探讨体育健身现象在生活审美构建中的重要价值,认为:1)体育健身是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主要实践手段;2)体育健身也是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完美生活的重要支撑。通过分析体育健身作为群体现象的社会学意义,认为:1)体育健身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2)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战略成功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国务院出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并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体育健身社会文化价值的深入探索还将会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理论 身体文化 体育健身 文化哲学 审美构建
下载PDF
“非遗舞蹈”的历史性观念、现代性本质与审美建构 被引量:15
5
作者 仝妍 曹露露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85,共6页
中国各区域、各民族种类繁多的传统舞蹈作为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通过身体表现的动态形式,在"非遗化"的过程中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历史、叙述当下、展示人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非... 中国各区域、各民族种类繁多的传统舞蹈作为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通过身体表现的动态形式,在"非遗化"的过程中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历史、叙述当下、展示人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非遗舞蹈"经由现代审美意识的参与,逐渐完成了从生活经验记忆向美学价值的转换与形塑,实现了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描绘与反思。文章试从"非遗舞蹈"的历史性、现代性、审美性三方面特征,阐析其艺术实践与理论于传统和现代发展进程中显现的观念与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舞蹈” 历史性观念 现代性本质 审美建构
原文传递
两种如画美学观念与园林 被引量:14
6
作者 管少平 朱钟炎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71,共7页
论述中国"如画"与英国"如画"(Picturesque)两种美学观念,由于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类比的"画"不同,两者在审美价值追求上有着根本差异;表现在园林上,"如画"重在自然精神下的契道畅神,"Pic... 论述中国"如画"与英国"如画"(Picturesque)两种美学观念,由于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类比的"画"不同,两者在审美价值追求上有着根本差异;表现在园林上,"如画"重在自然精神下的契道畅神,"Picturesque"强调视觉艺术形式引发的想象之愉悦;揭示两种"如画"观念对当今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仍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 美学观念 园林 设计 营造
原文传递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视角的乡村景观意象营造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秦柯 孟祥彬 +1 位作者 刘黎明 黄仕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2,共5页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概念形成、发...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文化 审美视角 乡村景观 意象 营造
下载PDF
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被引量:12
8
作者 万然 朱华亮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111,共4页
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和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审美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多元文化设计艺术思想的引入,对我国构建具有高艺术价值人文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不仅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化... 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和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审美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多元文化设计艺术思想的引入,对我国构建具有高艺术价值人文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不仅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还体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设计理念。人们审美经验和审美愉悦是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要注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 文化建筑 环境艺术设计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侧记 被引量:10
9
作者 雷雷 任晟姝 《美育学刊》 2020年第5期16-19,共4页
2020年5月31日,“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在云端举行,共同探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研讨会就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与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转型升级、美育学学科建设应... 2020年5月31日,“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在云端举行,共同探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研讨会就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与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转型升级、美育学学科建设应向何而行等议题展开探讨,积极探索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艺术教育 转型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历史的审美叙事与价值建构——关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杜少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4-115,共12页
历史画是一种与人类内在精神相关联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它让人们在观察、反思或理论所不能企及的深度中揭示自身,并在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折射出作者对历史发展的评估和价值判断。长期以来,以典型情节解释历史本... 历史画是一种与人类内在精神相关联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它让人们在观察、反思或理论所不能企及的深度中揭示自身,并在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折射出作者对历史发展的评估和价值判断。长期以来,以典型情节解释历史本质的历史画曾一度成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流行图谱。以当下的目光审视,以往中国历史画的宏大叙事策略显然与唯物的"人民史观"毫无关联,而当代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却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画的题材空间,使历史画创作重新回归到人性本身,在历史画家对历史的叙事、象征、重构的阐释中获得对历史本质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画 图像 审美 价值建构
原文传递
论审美趣味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交互式建构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仲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11-118,共8页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准,又会深刻影响个体趣味的成长和演变。趣味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建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批判和权力博弈,逐渐沉淀为相对固定的、可供传承的文化趣味。文化趣味综合了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打破审美壁垒,建构既符合审美规律、又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审美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个体性 社会性 文化趣味 交互式建构
下载PDF
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完善的路径探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郭沁荣 《辽宁高职学报》 2019年第7期109-112,共4页
美育、德育等人文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新路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担负着培育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肩负着为企业输送更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结合... 美育、德育等人文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新路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担负着培育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肩负着为企业输送更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结合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目标、挑战与机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美育教育开展现状、问题及成因,重点从顶层设计、课程改革、美育平台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建立起符合时代特征、体现高职特色的高职院校美育教育体系,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提供借鉴,推进高职美育逐步科学完善、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美育 体系构建
下载PDF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想林 束长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72-75,共4页
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学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保障美育工作的探索实践,努力构建多... 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学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保障美育工作的探索实践,努力构建多元一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形成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跨域师资队伍,倾力打造集景美、人美、心美于一体且充满书香气息、人文气质和时代精神的大美育格局,为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美育 体系构建 保障机制
下载PDF
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受制于高校文学教育体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总体上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社会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和现代批评三种模式。当前社会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审美批评则地位尴... 受制于高校文学教育体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总体上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社会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和现代批评三种模式。当前社会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审美批评则地位尴尬,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承认它的价值和作用,但实际上其受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也有限。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学性",即泛审美性,所以,审美批评是首要的批评,其它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审美批评的基础上。当今中国文学批评中,真正的审美批评还相当欠缺。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首先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审美批评的经验,其次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丰富发展并系统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批评体系。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方式、写作技巧、文体、语言文字是文学审美批评最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审美批评 建构
下载PDF
立美的现实意义——跟居其宏先生促膝恳谈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宋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7-149,共3页
文章针对居其宏著作《改革开放与新时期音乐思潮》中的对"立美"概念的质疑,提出应该在美学领域鲜明地举起"立美"的旗帜。
关键词 美学 音乐美学 审美 立美
下载PDF
提升大众审美素养,构筑南通文化美韵
16
作者 李兴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9期194-198,共5页
文章旨在概述南通的历史文化特点,深入探究大众审美素养与南通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提升大众审美素养、构筑南通文化美韵的有效策略。通过系统梳理南通的历史渊源、文化魅力和传统艺术,揭示了南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文... 文章旨在概述南通的历史文化特点,深入探究大众审美素养与南通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提升大众审美素养、构筑南通文化美韵的有效策略。通过系统梳理南通的历史渊源、文化魅力和传统艺术,揭示了南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文章也较为深入地剖析了“大众审美”与“大众审美素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强调大众审美素养对南通文化的塑造作用,以及南通文化如何反哺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地铁宣传、夜校教育和文创品牌三大策略,以期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提升南通大众的审美素养,共同构筑南通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历史文化 南通传统艺术 文化建设 审美素养 建构策略 审美品格
下载PDF
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美学评价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伟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1-25,共5页
森林景观是开展森林旅游的物质基础,其美学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森林景观区的游客数量.结合生产实际,就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美学价值采用国内较为流行的描述因子法,并首次提出把"游道观景设施"纳入森林景观美学评价因... 森林景观是开展森林旅游的物质基础,其美学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森林景观区的游客数量.结合生产实际,就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美学价值采用国内较为流行的描述因子法,并首次提出把"游道观景设施"纳入森林景观美学评价因子中,进行定量评价,进而得出该公园的森林景观美学等级,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改造的措施和建议,为森林景观所有者或经营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石山 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景观 美学评价 风景林 建设
下载PDF
“五育并举”背景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美育课程建设探索——以音乐类非遗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婷娟 王颖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3-47,共5页
“五育并举”背景下,如何在学历继续教育中发挥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独特功能,成为构建教育格局的新课题。创新性地进行美育实践,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系统搭建、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体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五育并举”背景下,如何在学历继续教育中发挥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独特功能,成为构建教育格局的新课题。创新性地进行美育实践,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系统搭建、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体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共同召唤。将音乐类非遗作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建设内容,在课程建设中形成审美认同、心灵共振,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将实现审美意蕴、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的三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类非遗 美育 学历继续教育 课程建设 审美认同
下载PDF
从“美育”的语义困境到“社会美育”的知识建构
19
作者 李向阳(文/图) 吴慧平(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19-28,共10页
本文从当前社会对“美育”一词的语用观察出发,展开对社会语境的“美育”与高等美术院校的“社会美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思考。通过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社会美育方向实践的教学探索,分析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学院对“美育”的理解... 本文从当前社会对“美育”一词的语用观察出发,展开对社会语境的“美育”与高等美术院校的“社会美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思考。通过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社会美育方向实践的教学探索,分析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学院对“美育”的理解与知识互约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高等美术院校在推进“社会美育”的教育教学以及参与相关社会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学院知识与社会接受、专业引领之间的紧密联系。对“美育”这一概念的语用探讨,有利于相关领域知识的建构与潜力的挖掘。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学院内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既具艺术素养又具社会理解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美育 语义困境 美育 识建构
原文传递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建设发展的优化研究
20
作者 杜雨晴 张岩 陈小磊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30期153-156,共4页
近年来,我国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然而,“重智型”课程的强调以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信、独特性和创造性。当今我国急需具备创新精神和高超技术的人才,为此,高等教育不仅应该强调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 近年来,我国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然而,“重智型”课程的强调以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信、独特性和创造性。当今我国急需具备创新精神和高超技术的人才,为此,高等教育不仅应该强调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多元化教学,让他们拥抱多样化的文化,从而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和独立能力,进而满足当今社会对具备多样化和复杂性的高级技术人才的期望。深入探讨了我国高职院校美育的特征及其价值,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职业教育的美育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美育 课程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