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atures of a rare advection-radiation fog event 被引量:9
1
作者 PU MeiJuan ZHANG GuoZheng +1 位作者 YAN WenLian LI Zi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7期1044-1052,共9页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on fog nature, a comprehensive in situ observation project was implemented in the northern suburb of Nanjing, in December of 2006. For December 24-27 there occurred a h...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on fog nature, a comprehensive in situ observation project was implemented in the northern suburb of Nanjing, in December of 2006. For December 24-27 there occurred a heavy fog lasting 4 d in succession. This event is of rare characteristics, namely long persistence, high concentration, tall fog top, acid fog water and explosive growth. Detailed analysis along with the causes of the fog was presented.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fog was generated by nighttime radiative cooling, maintained and developed under effects of warm, wet advection. As a result, it is an advection-radiation fog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JING advection-radiation FOG STRONG HEAVY FOG acid FOG EXPLOSIVE growth
原文传递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Four-Day Persistent Fog Event in Nanjing in December 2006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端阳 濮梅娟 +3 位作者 杨军 张国正 严文莲 李子华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0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A persistent thick fog event occurred in Nanjing during 24-27 December 2006,and the bad visibility below 50 m lasted for more than 40 h.Microphysical characters and evolution of the fog event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 A persistent thick fog event occurred in Nanjing during 24-27 December 2006,and the bad visibility below 50 m lasted for more than 40 h.Microphysical characters and evolution of the fog event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continually observed data of drop-size distribution,number concentration,liquid water content(LWC),etc.,by an FM-100 fog particle spectrometer,as well as routine observations by an auto-weather station and a ZQZ-DN visibility meter during the fog episode.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another persistent fog event in Nanjing in 1996.The average LWC and droplet diameter in this fog event are equivalent to those in the 1996 fog,but the maximum LWC is four times greater and the droplet number concentration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1996 case.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s of microphysical parameters(MPPs),the entire fog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four sub-processes.It is believed that the high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LWC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ub-processes led to the bad weather with a visibility of less than 50 m for such a long-duration.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sounding data observed with a DigiCORAⅢtethersonde system,it is inferred that the reason for the thick fog is the existence of strong moisture advection in the surface layer,and therefore the fog possessed the characters of typical advection fogs.The drop-size distributions in each of the four sub-processes and for the whole fog episode all obeyed the Deirmendjian distribution.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declined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in droplet diameter,and fog droplet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ection of smaller diameter.At last,the fog MPPs in the first sub-proces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It is found that the fog formed after radiation cooling under clear sky at the night of December 24,reached its peak intensity at mid night,and weakened gradually along with a temperature rise after the sunrise the next day(December 25),which reflects the diurnal cycle character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ly thick fog advection-radiation fog drop-size spectrum
原文传递
Climate Features of Regional Fog in Liaoxi Area and Forecast Analysis 被引量:3
3
作者 罗春田 郭玲 米孝尉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12期18-21,共4页
By using the fog data from 1995 to 2004 of four selected observation stations,the weather features of foggy days in Liaoxi area have been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favorable surface and upper circulation for fog and i... By using the fog data from 1995 to 2004 of four selected observation stations,the weather features of foggy days in Liaoxi area have been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favorable surface and upper circulation for fog and its frequency have also been concluded from the statistic.In this paper,the forecasting index of fog,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di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fog occurrence,has been tested by the 10-year analysis.Another test conducted by using the data of 1st July-31st December,2004 also gives a good result which has a vacancy rate of 22.2% and a miss rate of 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 advection-radiation fog Atmospheric stability Climate features Forecast index China
下载PDF
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70
4
作者 濮梅娟 严文莲 +2 位作者 商兆堂 杨军 李子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1-1118,共8页
根据2006年12月在南京市郊观测的3次浓雾过程(12月12日、14日和24~27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发展过程及爆发性增强特征,探讨了雾体爆发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是在很短时间内(30min以内),能见度急... 根据2006年12月在南京市郊观测的3次浓雾过程(12月12日、14日和24~27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发展过程及爆发性增强特征,探讨了雾体爆发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是在很短时间内(30min以内),能见度急剧下降,雾滴数密度和含水量明显增加、尺度明显增大、雾滴谱变宽。究其原因,发现夜晚长波辐射增强或近地层出现冷平流造成的气温急剧下降,日出后地表水分蒸发或西南湿平流增强造成的湿度明显增大以及湍流混合作用,都能导致雾体爆发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浓雾 平流-辐射雾
下载PDF
2006年12月南京连续4天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47
5
作者 刘端阳 濮梅娟 +3 位作者 杨军 张国正 严文莲 李子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连续4天的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 m的强浓雾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雾滴谱、数密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浓雾过程的微... 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连续4天的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 m的强浓雾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雾滴谱、数密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浓雾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并与1996年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雾滴的平均含水量和平均直径与1996年观测结果相当,含水量最大值比1996年观测结果大4倍,数密度比10年前小。认为前2个子过程的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很高,造成了南京本次大雾能见度长时间低于50 m的恶劣天气。结合边界层探空资料,认为形成这种强浓雾的主要原因是近地层持续存在强盛的水汽平流,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根据雾微物理参量的起伏变化,将浓雾过程分成4个子过程,分析并比较了4个子过程的雾滴谱分布,总过程的谱分布及4个子过程的谱分布都服从Deirmendjian分布,谱型都基本呈指数下降,雾滴主要集中在小滴段。最后,对第一个子过程微物理参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这次浓雾是在夜间晴空辐射降温后形成的,午夜最强,日出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减弱,反映了辐射雾的日变化特征。另外,还发现雾形成以后,开始变化不大,但随着进一步辐射降温,地面雾团不断产生,雾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持续浓雾 辐射平流雾 雾滴谱
下载PDF
广州地区冬季一次大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樊琦 吴兑 +4 位作者 范绍佳 蒙伟光 李江南 邓雪娇 王安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6,共4页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研制的第 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广州地区最近出现的一次大雾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结果与实况十分相近 ,特别是雾出现和消散的时间。对雾的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数...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研制的第 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广州地区最近出现的一次大雾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结果与实况十分相近 ,特别是雾出现和消散的时间。对雾的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这次广州雾的高度比较高 ,雾形成前广州地区大气边界层天气晴好、温度高、空气接近饱和 ,大雾主要是由广州北面的冷空气向南侵入造成的 ,属平流辐射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辐射雾 广州地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平流辐射雾的边界层特征及雾水离子组分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江玉华 王强 +1 位作者 王正兴 徐晓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8,共10页
为了研究北京城市浓雾生成机理以及雾水的污染情况,2006年12月11—12日,在北京南郊北京市观象台(39°56′N、116°17′E)对水平能见度在100m以内的浓雾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这次浓雾形成的天气条件,对所采集的雾水进行了离子组... 为了研究北京城市浓雾生成机理以及雾水的污染情况,2006年12月11—12日,在北京南郊北京市观象台(39°56′N、116°17′E)对水平能见度在100m以内的浓雾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这次浓雾形成的天气条件,对所采集的雾水进行了离子组分分析。结果显示:这是一次平流辐射雾,雾层厚约150m,能见度小于100m;在高空槽前、稳定边界层中,近地面正相对涡度区内有气流辐合和暖湿平流,日落之后地面降温迅速,有利于雾的生成;地面偏南风配合近地层暖平流,有利于增加雾的浓度;浓雾的形成发展时段内伴随着大气五级重污染事件。与1999年北京的雾水采样比较:pH值上升,电导率下降,阴离子浓度普遍下降,阳离子浓度有所上升。研究表明,近年来北京城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减轻了浓雾及其雾水中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浓雾 平流辐射雾 雾水离子组分
下载PDF
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Ⅱ)--雾水化学性质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封洋 张国正 +3 位作者 朱彬 濮梅娟 刘端阳 严文莲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4,共8页
利用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市持续浓雾的雾水样品资料,结合雾滴谱仪观测的雾的微物理结构和系留气球探测的边界层资料,分析了本次浓雾雾水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酸雾的频率达61.5%,平均pH值为5.63;雾水中主要阳离子是NH4+、Na+、Ca2+,... 利用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市持续浓雾的雾水样品资料,结合雾滴谱仪观测的雾的微物理结构和系留气球探测的边界层资料,分析了本次浓雾雾水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酸雾的频率达61.5%,平均pH值为5.63;雾水中主要阳离子是NH4+、Na+、Ca2+,主要阴离子是SO42-、NO3-,其次是Cl-;雾水中总离子和SO42-浓度水平较高,说明本次过程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雾水的Na+/Cl-为3.09,明显高于其它地区,Cl-亏损严重,主要是因为此次雾是辐射—平流雾,受到东南海面上吹来的暖湿平流的影响;雾水中的离子浓度远高于雨水中的浓度,但雨水比雾水更酸;雾水离子总浓度与雾滴粒径呈反相关趋势(r=-0.71);浓雾发展过程中,pH值先升后降,前后出现三次起伏,其趋势与各离子和总离子浓度的变化大体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流雾 雾水化学特性 化学分析
下载PDF
陕西冬季一次大雾天气生消机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9
作者 林杨 沈桐立 +1 位作者 邓小丽 胡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7-446,共10页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12月30~31日发生在陕西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大雾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雾的生消机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12月30~31日发生在陕西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大雾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雾的生消机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雾的水平分布特征、强度和生消过程,反映出实际雾的生消变化规律。适当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能较明显地改进模拟效果。这次大雾为平流辐射雾,长波辐射冷却是大雾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逆温层的发展、维持和近地面层较高的相对湿度对雾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地面层有弱的水汽辐合是大雾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雾形成和发展阶段,900 hPa以下的辐合上升运动和900 hPa以上的辐散下沉运动有利于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有利于低层水汽的积累。随着高空转为辐合上升运动,900 hPa以下为辐散下沉运动,接着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增温等的共同作用,使逆温减弱直至被破坏。中高云的存在影响了近地面层逆温的形成和加强,推迟了雾的形成和消散。暖平流的输入有利于逆温层的形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WRF模式 平流辐射雾 数值模拟 生消机制
下载PDF
南京冬季辐射雾和平流辐射雾的化学特征差异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杨军 谢玉静 +3 位作者 石春娥 刘端阳 牛生杰 李子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6-782,共7页
利用2006和2007年冬季南京雾外场试验中取得的雾水离子成分资料,分析了雾水化学组分特征,探讨了雾水酸度来源及辐射雾和平流辐射雾的化学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水中总离子浓度偏高,浓度最高的3种离子成份是SO42-、NH4+和Ca2+,... 利用2006和2007年冬季南京雾外场试验中取得的雾水离子成分资料,分析了雾水化学组分特征,探讨了雾水酸度来源及辐射雾和平流辐射雾的化学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水中总离子浓度偏高,浓度最高的3种离子成份是SO42-、NH4+和Ca2+,但雾水酸性不强,碱性离子成分的中和作用是pH值较高的原因。平流辐射雾中雾水离子总浓度约为辐射雾的2.2倍,平流辐射雾中浓度最高的阳离子为NH4+,辐射雾中为C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水化学成分 PH值 辐射雾 平流辐射雾 南京
下载PDF
济南一次平流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庆 李季 +1 位作者 樊明月 王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99-1309,共11页
受静稳天气影响,2017年1月3-6日我国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其中济南7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天气持续了6 h之久,最低能见度只有51 m。利用布设在山东省气象局院内的FM-120雾滴谱仪观测的... 受静稳天气影响,2017年1月3-6日我国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其中济南7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天气持续了6 h之久,最低能见度只有51 m。利用布设在山东省气象局院内的FM-120雾滴谱仪观测的微物理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等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天气过程的微物理结构,讨论了雾在4次"发展-减弱"过程中的主要特征,研究了雾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爆发性增强期间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雾的成因以及爆发性增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辐射雾 微物理结构 爆发性增强
下载PDF
一次冬季平流辐射雾过程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曹祥村 邵利民 +1 位作者 易海祁 杨继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50,共12页
对2003年12月23—24日发生在黄海、渤海沿海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这次大雾期间,从近海到内陆,大雾影响面积约10万km2,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 m,给海陆空交通造成严重影响。首先利用各种资料对这次大雾的生消演... 对2003年12月23—24日发生在黄海、渤海沿海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这次大雾期间,从近海到内陆,大雾影响面积约10万km2,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 m,给海陆空交通造成严重影响。首先利用各种资料对这次大雾的生消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发生在海陆交界处的冬季平流辐射雾。然后利用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模拟了本次大雾过程,计算得出了大气的水平能见度分布和云水混合比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在雾区形状、雾生消时间以及雾的厚度上,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辐射雾 数值模拟 RAMS模式 水平能见度
下载PDF
1980年6月9日长江口地区平流辐射雾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培强 孙学金 +2 位作者 孔繁敏 王伟民 曾新民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8-134,共7页
本文用二维非定常数值模式模拟了1980年6月9日长江口地区海雾向上海地区平流而形成的平流雾个例,其中讨论了盛行风、海陆环流对海雾的影响,结果与实况近于一致。
关键词 长江口地区 平流辐射雾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平原地区冬季雾观测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费冬冬 牛生杰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6-384,共9页
长江中上游年平均雾日数达到20~106 d,是我国主要雾区之一。利用2010年12月在江汉平原观测获得的边界层廓线和雾滴谱资料,重点分析了该地区冬季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及其生消过程。结果表明:荆州冬季雾多出现在寒潮过境1~2 d后,多为平流... 长江中上游年平均雾日数达到20~106 d,是我国主要雾区之一。利用2010年12月在江汉平原观测获得的边界层廓线和雾滴谱资料,重点分析了该地区冬季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及其生消过程。结果表明:荆州冬季雾多出现在寒潮过境1~2 d后,多为平流辐射雾;雾顶发展是水汽在上层逆温下积累,并伴随200~300 m高度冷平流降温引起;近地层冷平流降温导致饱和水汽压减小,同时上层系统性下沉增温引起逆温增强,水汽积累促使强浓雾过程产生;低空急流促使外界偏干气流与雾体混合后雾滴蒸发,是该地区雾顶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数浓度为150~406个·cm-3,极大值达到1 983个·cm-3,平均液水含量为0.014~0.118 g·m-3,极值达到0.786 g·m-3,与南京和重庆强浓雾观测值相似,超过其他地区观测值。城市地区高气溶胶浓度,配合充足的水汽条件,使得荆州雾过程微物理参量数值较大,易出现能见度小于50 m,持续时间4~9 h的强浓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辐射雾 长江中上游 低空急流
下载PDF
山东一次持续性平流辐射雾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颖 马艳 +3 位作者 高荣珍 薛允传 江敦双 凌艺 《海洋气象学报》 2018年第4期128-135,共8页
2017年1月1—5日,山东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平流辐射雾过程。利用山东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青岛探空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分析此次连续大雾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温湿场特征,地面、高空气象要素条件,... 2017年1月1—5日,山东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平流辐射雾过程。利用山东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青岛探空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分析此次连续大雾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温湿场特征,地面、高空气象要素条件,揭示了其形成原因、维持机制和消散机理。结果表明:中高纬度平直的大气环流、静稳的垂直结构是此次大雾形成的背景条件;水汽输送阶段变化造成的低层水汽浓度变化是大雾阶段变化的原因;两次弱低槽冷锋过程显著增加了雾的强度和范围,也使雾的性质由平流雾变为辐射雾。当低层水汽持续减少,中低层东风气流增强并破坏了大气的稳定层结时,大雾逐渐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大雾 平流辐射雾 水汽输送 弱低槽冷锋
下载PDF
辽西地区区域性大雾气候特征及分析预报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春田 郭玲 米孝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281-4283,4365,共4页
利用1995~2004年辽西地区4个代表站的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区域性大雾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统计出易产生大雾天气的地面和高空形势场及其出现频率,从大雾产生的条件和形成机制两方面入手,提出判别大雾出现的预报指标,并结合近10年的... 利用1995~2004年辽西地区4个代表站的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区域性大雾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统计出易产生大雾天气的地面和高空形势场及其出现频率,从大雾产生的条件和形成机制两方面入手,提出判别大雾出现的预报指标,并结合近10年的历史资料对预报指标进行了验证。选取单站2004年7~12月的历史资料进行抽样预报效果检验,总的空报率为22.2%,漏报率为5.1%,检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平流辐射雾 大气稳定度 气候特征 预报指标
下载PDF
粤西北连州市近20年霜特征分析
17
作者 黄聪敏 温建荣 +1 位作者 李书桂 朱勇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11年第6期37-39,64,共4页
利用1991—2010年广东省连州市的气象资料对该地区出现的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1)该地区霜日数前10年霜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后10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该地区的霜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初霜一般出现在秋末或春初;(3)该地区的霜多为受... 利用1991—2010年广东省连州市的气象资料对该地区出现的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1)该地区霜日数前10年霜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后10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该地区的霜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初霜一般出现在秋末或春初;(3)该地区的霜多为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或连续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后出现的,出现霜时呈现地面气压多处于降压阶段、多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和水汽压低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霜特征 平流辐射霜 广东省连州市
下载PDF
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辐射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胡瑞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32,共8页
推导出一个相对湿度方程,分析了在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和辐射的效应。
关键词 相对湿度方程 平流 湍流 辐射效应 海雾
下载PDF
南京冬季一次强浓雾及超细粒子累积过程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元 牛生杰 +2 位作者 吕晶晶 王静 胡春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9-468,共10页
课题组于2017年冬季在南京北郊开展了为期45d的雾/霾外场综合观测,并选取12月30~31日一次平流辐射雾过程,分析了气象要素、雾和气溶胶的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冷平流与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持续性降温为此次雾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短波辐射... 课题组于2017年冬季在南京北郊开展了为期45d的雾/霾外场综合观测,并选取12月30~31日一次平流辐射雾过程,分析了气象要素、雾和气溶胶的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冷平流与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持续性降温为此次雾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短波辐射增强则为雾消散的主导因子;此次雾过程存在爆发性增长的特征,表现为17min内含水量的量级由10^(-4)g/m^3增加至10^(-1)g/m^3,其中雾滴数浓度的增加对其贡献率可达67%;强浓雾微物理量的时间变率波动性强,雾的水平分布存在显著的不均匀性特征;日出后的强浓雾阶段中存在纳米级气溶胶累积现象,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50nm气溶胶的数浓度增加率可达2817cm^3/h,从二次气溶胶生成(SO_2的气-粒及气-液转化过程)、输送(人为活动造成的气溶胶累积及雾中垂直向湍流的输送)等方面探讨现象出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辐射雾 气象条件 微物理特征 纳米级气溶胶累积
下载PDF
宁波机场一次春季大雾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琦堡 吴福浪 +1 位作者 曹文 陶俞锋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47-51,共5页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13-14日宁波机场发生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过程为平流辐射雾;偏东北气流、槽后西北气流、逆温层等都有利于大雾的形成;温度露点差(t-td)对大雾的形...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13-14日宁波机场发生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过程为平流辐射雾;偏东北气流、槽后西北气流、逆温层等都有利于大雾的形成;温度露点差(t-td)对大雾的形成和消散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大雾形成前期中高层的冷平流造成近地层辐射降温,后期低层暖平流作用在宁波机场上空形成"干暖盖",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近地层弱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上层的下沉运动,有效阻止了近地层的水汽向上扩散,对大雾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辐射雾 温度露点差 温度平流 干暖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