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隔器官后适应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舒承福 严晓红 +3 位作者 谭知零 史钰芳 余传坤 付文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37-940,共4页
目的:探讨远隔器官后适应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分为I/R组(静脉溶栓治疗)、RPOC组(静脉溶栓治疗+远隔器官后适应治疗)、E... 目的:探讨远隔器官后适应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分为I/R组(静脉溶栓治疗)、RPOC组(静脉溶栓治疗+远隔器官后适应治疗)、E组(静脉溶栓+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点滴)、ER组(静脉溶栓+远隔器官后适应+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点滴),每组36例,分析各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 B)及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Ⅰ,c Tn I)分泌峰值及其动态变化,同时比较各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CKm B、c Tn I峰值在I/R组、E组、RPOC组、ER组患者中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E组、EROC组、ER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LVED)、计算室壁节段运动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均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明显升高(P<0.05);ER组患者LVED、WMSI均明显低于E组和RPOC组(P<0.05),LVEF%明显高于E组和RPOC组(P<0.05),WMSI明显低于E组(P<0.05),但与RPO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失访和死亡病例,E组、EROC组、ER组再梗死、脑卒中、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I/R组(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器官后适应及依达拉奉的应用都能显著减少CKm B和c Tn I的释放,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改善室壁运动,从而减轻心肌再灌注的损伤,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远隔器官后适应 依达拉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对其高敏C反应蛋白和N末端前体脑钠肽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瑞玥 胡秋善 郑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9-291,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CRP)和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2012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CRP)和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2012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行PCI前均给予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600mg口服。治疗组在PCI前另外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PCI术后治疗两组一样。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h,术后24h高敏CRP和NT-pro-BNP的水平。结果:术前两组的hsCRP和NT-pro-BNP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NT-pro-BNP水平有明显下降,治疗组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CRP在术后虽然都有所升高,但是对照组升高程度大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和控制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N末端前体脑钠肽 急性心肌梗死 阿托伐他汀
原文传递
血清MCP-1、OPG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玺全 邓小军 +3 位作者 段青松 石通 黄官琴 杨华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24期3983-398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骨保护素(OPG)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CI)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1例,均接受PCI治疗,其...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骨保护素(OPG)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CI)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1例,均接受PCI治疗,其中术后再狭窄患者42例(狭窄组),无狭窄者379例(非狭窄组),比较两组PCI术后24 h MCP-1、O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结果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梗死部位及相关血管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PCI术后血清MCP-1、OPG、hs-CRP和TNF-α分别为(35.40±3.11)ng/L、(0.19±0.02)g/L、(3.34±0.42)ng/L和(15.03±3.12)ng/mL,明显高于非狭窄组的(29.31±4.06)ng/L、(0.13±0.01)g/L、(2.27±0.50)ng/L和(10.04±4.2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和非狭窄组PCI术后血清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B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MCP-1和OPG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OR=2.570、2.394,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后再狭窄患者MCP-1、OPG、hs-CRP和TNF-α明显升高,其中MCP-1和OPG可能与术后再狭窄发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骨保护素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 再狭窄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术用于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 被引量:1
4
作者 田甜 廖信彪 +5 位作者 张付 邓恺飞 张吉 黄平 陈忆九 张建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35-541,共7页
目的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不同病理变化阶段的心肌梗死组织进行光谱分析,以实现对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 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 目的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不同病理变化阶段的心肌梗死组织进行光谱分析,以实现对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 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结果 为参考依据,采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组左心室前壁的早期缺血心肌、坏死心肌、心肌纤维化组织以及正常对照组心肌的FTIR数据,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对照心肌、早期缺血心肌和坏死心肌的平均归一化光谱较为相似,但平均二阶导数光谱存在较大差异,早期缺血心肌中各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峰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心肌,坏死心肌α-螺旋的峰强度最低。心肌纤维化组织平均归一化光谱的酰胺Ⅰ和酰胺Ⅱ峰位明显向高波数方向移动,酰胺Ⅱ和酰胺Ⅲ的峰强度高于其他各类型心肌,平均二阶导数光谱在1 338、1 284、1 238和1 204 cm~(-1)处峰强度明显增强。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结果 显示,FTIR可区分不同类型的心肌组织。结论 FTIR技术具有对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潜力,为心脏性猝死的死因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术 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分诊分析与护理 被引量:3
5
作者 叶丽 朱黎 谢青亲 《系统医学》 2018年第1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分诊分析与护理。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4月—2017年6月90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快速分诊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 目的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分诊分析与护理。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4月—2017年6月90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快速分诊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从入院到开始救治的时间、出院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焦虑程度水平、抑郁程度水平;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45例(100.00%)高于对照组救37例(82.22%)(χ~2=10.156,P<0.05);实验组从入院到开始救治的时间、出院时间(24.24±1.41)min、(10.56±3.61)d优于对照组(45.45±2.17)min、(14.41±3.57)d(t=8.277、9.113,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程度水平、抑郁程度水平(23.24±0.32)分、(35.67±0.17)分优于对照组(44.93±0.69)分、(43.67±0.21)分(t=8.292、9.101,P<0.05)。实验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80.00%(χ~2=10.00,P<0.05)。结论快速分诊和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缩短抢救的时间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提高其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分诊分析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