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时对钗黛形象的阐释研究——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庆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4-39,共6页
清代评论者对钗黛形象的理解与阐释,是《红楼梦》无限发展的接受链条上的第一环,他们对钗黛形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人理解的基础;他们对钗黛形象理解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以及在评论过程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主体心态,其背后复杂的原... 清代评论者对钗黛形象的理解与阐释,是《红楼梦》无限发展的接受链条上的第一环,他们对钗黛形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人理解的基础;他们对钗黛形象理解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以及在评论过程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主体心态,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史 清代 脂砚斋 评点派 题咏派 钗黛形象 理解与阐释
下载PDF
论荀悦对荀学的接受与转化
2
作者 刘延福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6-110,共5页
在儒学暗淡的汉魏时期,荀学依然发挥着影响力。作为荀子的后人,荀悦在谶纬神学流行之际,继承其祖遗风,将荀子的自然天道观与东汉流行的“天人感应”说进行整合与重建,主张破除迷信、重视人为,体现出对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挺立;他主张“... 在儒学暗淡的汉魏时期,荀学依然发挥着影响力。作为荀子的后人,荀悦在谶纬神学流行之际,继承其祖遗风,将荀子的自然天道观与东汉流行的“天人感应”说进行整合与重建,主张破除迷信、重视人为,体现出对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挺立;他主张“尽心力、任天命”,提出“三势”说,对荀子的“天生人成”思想进行转化应用;其“刑礼兼”的礼法并重的观点,则直接继承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可以说,荀悦的思想乃汉魏之际荀学发展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悦 荀子 荀学 接受史
下载PDF
清代学者对贾探春形象的阐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姚树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9-21,共3页
清代评论者对探春形象的理解与阐释是《红楼梦》无限发展的接受链条上的第一环,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人理解的基础。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表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探春性格典型化的... 清代评论者对探春形象的理解与阐释是《红楼梦》无限发展的接受链条上的第一环,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人理解的基础。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表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探春性格典型化的过程就是由不同接受者阐释而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接受史 评点派 题咏派 探春形象
下载PDF
从三首词看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受容史
4
作者 刘巧玲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96-198,共3页
在众多的涉及到庄子思想的稼轩词中,处于青、中、老年时期的三首词各自体现了辛弃疾在不同阶段对庄子的解读的不同倾向性。从昂扬奋发的“鹏之志”到隐忍难耐的“蜗角之愤”直至平静淡漠的“牛马之安”,不独是辛弃疾,历史上众多的文人... 在众多的涉及到庄子思想的稼轩词中,处于青、中、老年时期的三首词各自体现了辛弃疾在不同阶段对庄子的解读的不同倾向性。从昂扬奋发的“鹏之志”到隐忍难耐的“蜗角之愤”直至平静淡漠的“牛马之安”,不独是辛弃疾,历史上众多的文人们对庄子思想的受容,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稼轩词 庄子思想 受容史
下载PDF
回到《讲话》接受史现场——以茅盾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商昌宝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8-142,共5页
作为权威意识形态话语,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学的构建和发展。但在历史上,《讲话》发表后在延安与国统区的传播与接受并非如很多当事人、研究者所描述的那样广泛、热烈,其真正被文艺界接受和应用还是在... 作为权威意识形态话语,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学的构建和发展。但在历史上,《讲话》发表后在延安与国统区的传播与接受并非如很多当事人、研究者所描述的那样广泛、热烈,其真正被文艺界接受和应用还是在1949年以后。茅盾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建国后曾出任文化部长、作协主席,以茅盾为中心考察《讲话》的接受史现场,对于理解《讲话》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接受史 现场 茅盾
下载PDF
从“手抄本”到“印刷本”的文化旅程--《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文忠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3-140,159,共8页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文本的传播史看,实际上经历了从"手抄本文化"到"印刷本文化"两个阶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作者、诗题和诗句的变动,可概括为"两个源头,三种态度"。这首单纯的唐人绝句复杂的流传历程...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文本的传播史看,实际上经历了从"手抄本文化"到"印刷本文化"两个阶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作者、诗题和诗句的变动,可概括为"两个源头,三种态度"。这首单纯的唐人绝句复杂的流传历程,为考察这两个阶段文学传播接受的不同特点提供了有趣的范例;通过《寻隐者不遇》明代迄今接受史的细读,又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要让古典诗歌进入现代人的心灵,既要有诗评家紧扣文本的诗艺阐释,也要有哲学家超越文本的哲理阐发;因为审美不是认识而是想象,诗意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 手抄本文化 印刷本文化
下载PDF
“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 被引量:13
7
作者 吕传峰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嘴”的词义经历了由最初专指鸟类,到用于虫类,再到指称动物和人的演变过程;隐性义显现化,与“口”连用和字形影响是其演变的原因;“嘴”“口”真正竞争始于元末明初,到清末,单用时“嘴”已基本完成对“口”的替换,但由“口”组成的复... “嘴”的词义经历了由最初专指鸟类,到用于虫类,再到指称动物和人的演变过程;隐性义显现化,与“口”连用和字形影响是其演变的原因;“嘴”“口”真正竞争始于元末明初,到清末,单用时“嘴”已基本完成对“口”的替换,但由“口”组成的复合词还大量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演变 常用词更替 词汇史
下载PDF
“价值中立(Value free)”接受史简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成元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428-433,共6页
价值中立是一个见仁见智有价值的话题。本文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 ,对它的接受史进行了考察 ,认为批判“价值中立”是由于“现在”,解释“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尽管“价值中立”具有局部的合理性 。
关键词 价值中立 接受史 视域 方法论 科学研究 韦伯 合理性 历史社会学
下载PDF
莫言文学在日本的接受史及其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光贞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73-78,共6页
在海外各种文版对莫言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中,以日本的最多最早。1988年《枯河》日译本首次登陆日本以来,至今莫言的作品几乎全部被翻译成日文出版,这在日本的中国文学接受史上极为罕见。日本读者将阅读莫言文学当作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 在海外各种文版对莫言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中,以日本的最多最早。1988年《枯河》日译本首次登陆日本以来,至今莫言的作品几乎全部被翻译成日文出版,这在日本的中国文学接受史上极为罕见。日本读者将阅读莫言文学当作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途径。莫言文学在日本的接受史及传播过程,对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文学 日本 接受史 意义
原文传递
历代书目著录《红楼梦》的知识特征与历史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温庆新 王昕蓓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6,共8页
因难以对《红楼梦》的政教价值进行合理定位,清中叶以降的书目往往单独设置类别或“附录”显示。此类强调教化意图与世风普化的目录学知识限定,和彼时士人群体的道德评判相杂糅,构成了清中叶以降《红楼梦》流播的社会舆论。而民初书目... 因难以对《红楼梦》的政教价值进行合理定位,清中叶以降的书目往往单独设置类别或“附录”显示。此类强调教化意图与世风普化的目录学知识限定,和彼时士人群体的道德评判相杂糅,构成了清中叶以降《红楼梦》流播的社会舆论。而民初书目吸收了西方知识分类体系中叙述“事实”先行的思路,试图在肯定《红楼梦》“文学”性的基础上,将其纳入传统书目知识体系中加以考量,表现出更为宽容的著录态度。这种变化是清中叶以降至近现代知识结构、社会舆论变化赋予《红楼梦》流播改变的思想契机,对《红楼梦》流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其近现代品阅逐渐呈现出一种群体化、公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书目 知识限定 社会舆论 接受史
下载PDF
20世纪初西方关于中国绘画的学术话语
11
作者 林艺艇(译) 《美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30,141,共14页
本文聚焦20世纪初期大西洋两岸的西方艺术史学者在学术讨论中对中国绘画接受程度的转变,并研究了其在动摇古典模式的美学讨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上的趋同导致了对西方连接历史、美学和史学语境的逻辑的质疑。此外,20世纪最初几十年对... 本文聚焦20世纪初期大西洋两岸的西方艺术史学者在学术讨论中对中国绘画接受程度的转变,并研究了其在动摇古典模式的美学讨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上的趋同导致了对西方连接历史、美学和史学语境的逻辑的质疑。此外,20世纪最初几十年对世界文化开放的加剧,同样推动了中国绘画新认知的产生。如果说中国绘画展现出另一种绘画参考系的有效性及其内在一致性,那么在艺术史学者中则形成了一种观念,即对于区别或偏离古典规范的表达形式的探索也应该在西方传统的背景下进行。这有利于中国绘画与意大利早期绘画或现当代艺术之间的调和与比较,反过来也为重新解读西方艺术开辟了道路。因此,对欧洲之外文化可能存在的其他美学准则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关于中国绘画观念的转变,而后者同样对这些讨论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 西方接受 艺术史 比较研究 现代艺术 美学标准重估
原文传递
一个时代的“怕”与“逃”——《马伯乐》的成书过程及形象接受史
12
作者 叶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在20世纪40年代抗战语境之下,《马伯乐》的卓异之处在于,彰显了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自我突破以及对于所处时代的独特认知,在面临民族危亡、最需要担当和付出的时代,她却刻画了一个融“怕”与“逃”于一身的时代男性形象。《马伯乐》的接... 在20世纪40年代抗战语境之下,《马伯乐》的卓异之处在于,彰显了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自我突破以及对于所处时代的独特认知,在面临民族危亡、最需要担当和付出的时代,她却刻画了一个融“怕”与“逃”于一身的时代男性形象。《马伯乐》的接受史迥异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总体来看,始终徘徊于贬抑与有保留的认可之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马伯乐》的认知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马伯乐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和小说艺术成就评判的变迁上,对前者多有肯定,对后者多有保留。文本的未完成性确实影响到了人们对它的整体性认知以及关注热情。关于马伯乐这一人物形象,人们从“浮尸”到“阿Q”再到“渣男”“巨婴”的认知演变,分明透露出批判力度在减弱,更多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宽容。马伯乐不是一个具体的个案形象,而是中国男性身上超越时代或多或少存在的质素的形象化。这是一个女性作家对一个时代男性的凝视,并捕捉到的一个时代的面相。马伯乐的“怕”与“逃”,也是一个时代的“怕”与“逃”。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论者看到了《马伯乐》的非同凡响之处而力图重估其文学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马伯乐》 接受史 国民性
下载PDF
版本形态与《红楼梦》现代读者的阅读选择 被引量:5
13
作者 温庆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46-54,共9页
《红楼梦》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版本形态。这些版本形态对现代读者阅读接受的影响不一,以至于现代读者基于自身的阅读体验进行差异化的版本对读,藉此展现读者个体有关《红楼梦》各种版本形态的差异性观感。由于《红楼梦》各种版... 《红楼梦》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版本形态。这些版本形态对现代读者阅读接受的影响不一,以至于现代读者基于自身的阅读体验进行差异化的版本对读,藉此展现读者个体有关《红楼梦》各种版本形态的差异性观感。由于《红楼梦》各种版本形态的文本差异,现代读者强调自身代入《红楼梦》文本的精神体验的同时,尤为注意一百二十回本与八十回本、各种"评点本"文本内容与相关评语的细节性比较,以便通过文献比勘建构现代大众文化诉求的实践方式。同时,现代读者从文学审美价值的普适性角度肯定《红楼梦》受现代社会认可的文化空间,有效获取了相应的审美体验。此类阅读现象有助于探讨《红楼梦》现代接受的若干细节与读者品读时的典型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版本形态 阅读史 接受史
下载PDF
“以类为评”:《世说新语》分类体系接受史的新视角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莹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41,共8页
《世说新语》首创分类体系寄寓价值判断的范式,其条目归属反映出编者的关注重点和批评立场,此即“以类为评”。在此新视角下,《世说新语》分类体系接受史呈现出三种面相:一是历代评者围绕归类问题聚讼纷纭,以致形成了专属《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首创分类体系寄寓价值判断的范式,其条目归属反映出编者的关注重点和批评立场,此即“以类为评”。在此新视角下,《世说新语》分类体系接受史呈现出三种面相:一是历代评者围绕归类问题聚讼纷纭,以致形成了专属《世说新语》的批评传统。二是因明中后期小说编选蔚然成风,彼时恰逢《世说新语》颇为流行,《世说新语》条目不断被纳入其他小说集中,直面诸多编者对原书归类的重审与改造。三是“世说体”小说乃至其他更多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以类为评”范式的精神实质。正因“以类为评”难平众议,原书的批评思路和条目内涵在后来的观念交锋中得到持续深化和开拓,遂使“以类为评”成为开放式、生长型的批评框架。这是《世说新语》分类体系的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分类 接受史 评点 “以类为评”
下载PDF
从诗艺到“诗史”:王阳明诗风递嬗中的杜甫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汝骏 《杜甫研究学刊》 2023年第1期75-89,共15页
王阳明以“龙场悟道”为界的诗风转变,从诗学取径来看亦可谓一个“发现杜甫”的过程。王阳明前期诗歌主要宗法以李白为首的盛唐诗人,对杜甫的接受止于诗艺层面。“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对杜甫的接受发生了从诗艺到“诗史”的转向——... 王阳明以“龙场悟道”为界的诗风转变,从诗学取径来看亦可谓一个“发现杜甫”的过程。王阳明前期诗歌主要宗法以李白为首的盛唐诗人,对杜甫的接受止于诗艺层面。“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对杜甫的接受发生了从诗艺到“诗史”的转向——其自觉以诗纪“一人之史”与“一国之史”,特别是在其赣州诗、江西诗和两广诗中涌现出了大量表现社会现实民生之作,体现出民胞物与的圣人情怀,具有鲜明的“诗史”特质。王阳明对杜甫接受的深入与内化,是催生其后期诗风转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杜甫 诗歌 接受 诗史
下载PDF
移情式“题咏”与清代《红楼梦》的日常化品评
16
作者 顾宇 温庆新 《齐鲁学刊》 2023年第1期143-151,共9页
《红楼梦》在清代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题咏”作品。“题咏”者不仅基于自身视角重新熔铸《红楼梦》的文本情节及其意义,且通过移情式品评展开与《红楼梦》文本的交流对话。作为“题咏”者主体表达与写作欲望的集中体现,“题... 《红楼梦》在清代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题咏”作品。“题咏”者不仅基于自身视角重新熔铸《红楼梦》的文本情节及其意义,且通过移情式品评展开与《红楼梦》文本的交流对话。作为“题咏”者主体表达与写作欲望的集中体现,“题咏”作品展现出一种兼顾《红楼梦》文本所写、“题咏”者实际境遇及阅读时的心理感受等复杂状况的碎片化阅读乐趣或精神体验。此类碎片化阅读体验往往发生于当时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社会群体中,并在“阅读—书写”的固化抒情模式中深度表露了“题咏”者日常阅读的一般精神常态与闲适消遣状态。因此,考察当时人移情式“题咏”的阅读活动,有助于探讨《红楼梦》后世接受的推进方式,藉此分析《红楼梦》在当时知识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题咏” 移情 阅读史 接受史
下载PDF
“扬州八怪学术史”研究论纲
17
作者 贺万里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2期18-26,共9页
自汪鋆提出“八怪”称谓,迄今有关扬州八怪的研究历史已近140年。从学术史视野对百余年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总结与审思,为国内外八怪研究开拓新的视域、思路与话题,成为当代八怪学术发展的新课题。通过学术史视角的思考,我们发现了一系... 自汪鋆提出“八怪”称谓,迄今有关扬州八怪的研究历史已近140年。从学术史视野对百余年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总结与审思,为国内外八怪研究开拓新的视域、思路与话题,成为当代八怪学术发展的新课题。通过学术史视角的思考,我们发现了一系列新的话题,诸如八怪研究的“前史”、八怪称谓与内涵的知识生成与传播、八怪研究推进中的地缘因素,学者、媒体、政府和社团等对推进八怪研究持续前行的“合力”作用,等等。八怪研究百年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进程,成为我们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传与软实力提升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八怪 学术史 接受史 文化软实力
下载PDF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史研究的思路及意义
18
作者 温庆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6,共7页
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接受研究日益固化定型的现状下,更新相关研究的思路、理论及方法势在必行。基于阅读史视域探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接受,首先关注具体小说的生产、流通及其对不同时期读者的实际影响;其次将历代读者的通俗小说阅读当... 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接受研究日益固化定型的现状下,更新相关研究的思路、理论及方法势在必行。基于阅读史视域探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接受,首先关注具体小说的生产、流通及其对不同时期读者的实际影响;其次将历代读者的通俗小说阅读当作一种具有典型文化含义的社会行为,深度还原历代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类型当时在场的阅读活动及其阅读的常见缘起、日常状态、阅读习惯、心态投射等;最后,注意挖掘读者阅读认知心理的生成过程及相应的审美活动、精神体验,探讨读者的阅读心态与精神体悟的社会史、文化史及思想史方面的价值,分析相关阅读与社会发展、历史演变之间的双向互动情形。此类研究不仅革新了研究视角,亦有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形成全新的以“点”构“面”的接受史研究格局,应引起学界的重视与实践跟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 阅读史 接受史
下载PDF
从《东京梦华录》到“梦华体”:名物铺叙的重要作用
19
作者 鄢虹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6,共9页
《东京梦华录》虽长期被归为史料笔记,却颇具文学感染力,并催生了诸多仿作。今人在审视此类作品时,为之提出了“梦华体”这一概念,试图将其纳入文学研究领域。然而,现有研究对《东京梦华录》的接受史缺乏观照,亦未把握住“梦华体”的典... 《东京梦华录》虽长期被归为史料笔记,却颇具文学感染力,并催生了诸多仿作。今人在审视此类作品时,为之提出了“梦华体”这一概念,试图将其纳入文学研究领域。然而,现有研究对《东京梦华录》的接受史缺乏观照,亦未把握住“梦华体”的典型特征——名物铺叙。就接受史材料来看“,梦华体”文学虽普遍可引发读者对繁华破灭的叹惋,但它们在写作上的特点上,却纯然是对都市日常生活的呈现,而名物铺叙,即为呈现此生活之手段,亦为“梦华体”之独特美感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梦华录》 梦华体 接受史 日常生活
下载PDF
唐宋词接受研究的现状分析
20
作者 范方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2-67,共6页
唐宋词研究受接受美学理论的启发,将研究领域从以作品、作家为主的文学创作史和美学表现史扩展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历史接受史,至今已取得许多成果。从唐宋词的个体接受、词派接受、单篇作品接受、整体接受、现当代接受,以及接受研究方法... 唐宋词研究受接受美学理论的启发,将研究领域从以作品、作家为主的文学创作史和美学表现史扩展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历史接受史,至今已取得许多成果。从唐宋词的个体接受、词派接受、单篇作品接受、整体接受、现当代接受,以及接受研究方法六个方面概述唐宋词接受研究的现状,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以期未来的研究能构建出更加清晰严密的唐宋词接受史、作用史,并最终还原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互动交流的完整的唐宋词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接受史 现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