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博竹书《从政》篇与《子思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朝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4,126,共9页
对上博竹书《从政》篇进行分章排比,可以看出其每一段落都应以“闻之曰”起始,“闻之曰”其实与“子曰”相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从政》篇都与保存在《礼记》中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等子思著作相近相通,也就是说... 对上博竹书《从政》篇进行分章排比,可以看出其每一段落都应以“闻之曰”起始,“闻之曰”其实与“子曰”相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从政》篇都与保存在《礼记》中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等子思著作相近相通,也就是说,《从政》篇与史籍著录的《子思子》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孔丛子·公仪》所记鲁穆公与子思的对话,更可说明《从政》篇乃《子思子》佚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竹书 《从政》 子思 《子思子》
原文传递
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锐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5,共7页
诸家讨论《五行》经传的作者时代相去甚远的深层原因,在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与子思的关系。而郑玄注中所保存的文献材料,说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的思想源自孔子。荀子以之为子思首创,应该是正确的,世子很可能不是仁义礼智圣五行经或传的作... 诸家讨论《五行》经传的作者时代相去甚远的深层原因,在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与子思的关系。而郑玄注中所保存的文献材料,说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的思想源自孔子。荀子以之为子思首创,应该是正确的,世子很可能不是仁义礼智圣五行经或传的作者。从相关文献来看,这一学说曾经广为流行,但是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后来式微的尚土的五行说,因此在后世不受重视。然而即便是仁义礼智圣五行,或许也仍然保留有数术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孔子 子思 帛书 郭店简
下载PDF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被引量:20
3
作者 梁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62,共9页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既是轴心时代的产物,也是前轴心时代文明的最全面继承者。韩愈等人的即"道"言"统"说是一种哲学的、超越的道统观,将仁义看作道的本质内容,而仁义又表现为心性义理,其将荀子与汉唐儒学...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既是轴心时代的产物,也是前轴心时代文明的最全面继承者。韩愈等人的即"道"言"统"说是一种哲学的、超越的道统观,将仁义看作道的本质内容,而仁义又表现为心性义理,其将荀子与汉唐儒学排斥在道统之外。另一种即"统"言"道"说是一种广义的道统观,道不仅限于仁义,也包括礼乐等,不是将荀子排斥在道统之外,而是看作道统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孔子到孟、荀,实际是儒学内部的分化过程。面对整个儒家道统,孟、荀都有所"失"或有所"偏"。子思是早期儒学的关键人物,从子思到孟、荀,是儒学内部深化同时也是窄化的过程。回到"子思",意味着回到一个儒学思想丰富的时代以及一种合理的思想结构,从而恢复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统合孟、荀思想,重建儒家道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统 子思
原文传递
《论语》成书及其文本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朝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104,共6页
《论语》材料集撰应在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裔孙子思主持编撰而成。《论语》明显具有"正实而切事"的特征。研究《论语》应注意将研究放到古文化的大背景中,将孔子回归到他所处的时空中,既要克服疑古思潮的巨大束缚,也不盲目信古。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成书 子思 正实而切事
下载PDF
《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 被引量:5
5
作者 郭沂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42,共13页
《淮南子·缪称训》除首尾两段为编者所加前言后语外 ,其他悉为子思书佚文。而种种迹象表明 ,这篇佚文正是《后汉书》李贤注所提到的《累德篇》。该佚篇与子思的其他著作血肉相连 ,与郭店简中子思弟子遗著也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缪称训》 《累德篇》 子思 子思著作
原文传递
郭店《缁衣》的形式和思维中的子思思想之特质 被引量:6
6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4期89-102,共14页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的古层(即被称为"中庸古本"的部分)与《缁衣》部分的内...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的古层(即被称为"中庸古本"的部分)与《缁衣》部分的内容。相对于《论语》追求"不言实行","中庸古本"与《缁衣》则追求"有言实行",将"言"与"行"对称起来论述。《中庸》的"言顾行,行顾言"和《缁衣》的"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就是典型代表,都是以"名"所附随的"合宜性"为行为标准来进行思考的产物。这种思考是子思思想的初期特征,其间对人之内在的关心比较稀薄,显示了与《中庸》新层(即被称为"中庸新本"的部分)所叙述的"诚"的思想之间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郭店楚简 《子思子》 《缁衣》 《中庸》
下载PDF
“中庸”的理念、历史与实践——论作为“道学”著作的《中庸》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益鑫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7,共21页
《中庸》是一部以中庸之道为主题的道学著作。据《论语·尧曰》、古文《尚书·大禹谟》以及清华简《保训》等的记载,尧舜禹三代以来就已形成了以“中”为最高原则的政治传统。在相关思想叙事中,舜乃是中的思想的开端。他的“求... 《中庸》是一部以中庸之道为主题的道学著作。据《论语·尧曰》、古文《尚书·大禹谟》以及清华简《保训》等的记载,尧舜禹三代以来就已形成了以“中”为最高原则的政治传统。在相关思想叙事中,舜乃是中的思想的开端。他的“求中”、“得中”(《保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实是“中”的原初实践的一个隐喻,揭示了中的当下实践与历史生成的基本逻辑。此后,中的具体性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展开,也逐渐凝聚而成特定的历史形态,如《洪范》的“皇极”和“王道”。孔子把“中”改造为“中庸”,与三代的“直”道相通,又以礼为中庸之道的基本内容,无疑是对以往中道传统的扩充。子思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中庸》中,他对“中”的终极意义、“中庸”的本质结构、“中庸之道”的具体生成与历史形态等,作了详尽的阐述;又在德行体用论的结构中,突出阐明了修身成德的实践意义,以“诚”为核心,论述了修身成德的工夫与境界。根据子思之意,孔子由“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凝成的“君子之道”,实是中庸之道最圆满的现实形态,既是政治的根本,又是道德的极致。君子以此修身,可期待“君子而时中”,乃至“从容中道”的实践境界。要之,《中庸》全篇紧扣“中庸之道”展开环环相扣的阐述,乃是一篇思想系统、结构缜密的道学著作。但它不是本体意义上的道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道学。《中庸》关于中庸之道的发生学考察,对于当下的道德生活、政治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中 时中 子思 《中庸》 《保训》
原文传递
《中庸》成书问题新探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朝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12,共8页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等的比较,看出“子路问强”和“哀公问政”原来分别为一个部分;今本第一章和“博学之”以下是一个部分,可能属于原来《子思子》的佚篇。因为子思与《孔子家语》也有密切关系,今本《中庸》仍然可以视为子思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子思 儒家 文献
下载PDF
郭店楚简《五行》的修养论 被引量:6
9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本文基于"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中探讨《五行》思想的部分。《五行》将"知"视为觉醒认知能力之过程,并将之分为"圣"和"智"... 本文基于"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中探讨《五行》思想的部分。《五行》将"知"视为觉醒认知能力之过程,并将之分为"圣"和"智"两种。在此格局上,《五行》设定修养过程为:借由"智"之觉醒察觉到"贤人"之"德",通过模仿"行"本身来掌握"仁""义"等,从而实现"人道"之"善",进而从此阶段上升,借由"圣"的觉醒达到"天道"之"德",亦即能够在"德之行"的层次实践"仁""义"等。另外,《五行》"说"的相关论述中,"说"的作者用"仁气""义气"等术语对上述过程加以解说。从这一点可推测出《五行》的思想与《性自命出》的"性即气"的思维方式相当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五行》 子思 修养论
下载PDF
论子思《表记》中的仁德与仁行
10
作者 姜楠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9-29,共11页
《表记》通常被视为子思的作品,此篇接续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讨论,进一步对“仁”的内涵以及仁德与仁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阐发。《表记》通过对安仁、利仁、强仁三种不同行仁动机的分析,将仁德的根源内溯至内心情感层面。同时... 《表记》通常被视为子思的作品,此篇接续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讨论,进一步对“仁”的内涵以及仁德与仁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阐发。《表记》通过对安仁、利仁、强仁三种不同行仁动机的分析,将仁德的根源内溯至内心情感层面。同时,《表记》亦指出“仁”的概念中包含两个面向,即“仁之为道”与“仁之为器”,明确区分仁德和仁行,体现以体用论对“仁”进行分析的萌芽,在揭示仁德的本体性、优先性的同时,也强调仁行、仁功的功利价值的重要性。基于此,《表记》对君子如何行仁的讨论,对儒家所关切的仁政、教化等问题有所补充。而《表记》所展现的这些思想,在《中庸》《五行》等文章中可找到相互印证之处,体现子思论仁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记》 子思 仁行 仁功
下载PDF
论正常之恶:郭店竹书《鲁穆公问子思》的哲学分析
11
作者 李若晖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99-102,171,共5页
郭店竹书《鲁穆公问子思》之“极称”应为以远远超出正常状态的极限性批判方式对君主进行谏诤。在大儒子思看来,忠臣就应该“极称其君之恶”。鲁穆公对子思的忠臣观“不悦”,并“揖而退之”的做法本身就是“君之恶”。这就形成了一种认... 郭店竹书《鲁穆公问子思》之“极称”应为以远远超出正常状态的极限性批判方式对君主进行谏诤。在大儒子思看来,忠臣就应该“极称其君之恶”。鲁穆公对子思的忠臣观“不悦”,并“揖而退之”的做法本身就是“君之恶”。这就形成了一种认知矛盾和逻辑矛盾--恶不自认为恶,普遍认知和个人认知存在矛盾。不以恶为恶的原因在于,心理定势的日积月累所造成的“正常”构成了对“恶”的辩护,并由此形成“正常之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极称 正常之恶 单向性伦理
原文传递
论《中庸》古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益鑫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8,共12页
“中庸”即中庸之道,“中和”则兼“德”与“道”而言。“中”指中心之德,“和”指时中的行为。由“中”而“和”,实是以中心之德为基础,生发出时中的行为,包含了“以德摄行”或“摄行归德”的宗旨,同于《五行》所谓“五行皆形于内而时... “中庸”即中庸之道,“中和”则兼“德”与“道”而言。“中”指中心之德,“和”指时中的行为。由“中”而“和”,实是以中心之德为基础,生发出时中的行为,包含了“以德摄行”或“摄行归德”的宗旨,同于《五行》所谓“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乃是子思对儒家成德理想的理解模型。故郑玄以“中和之为用”解《中庸》题旨,虽不中不远矣。前半部分多引孔子之言阐述道、德之意,后半部分则以哀公问孔子引出“诚”的概念。子思以“诚”或“至诚”为成德之境界、天道之本质。至于如何达到“诚”,又给出了“自诚明”与“自明诚”两条道路,对应于《五行》始于“仁之思”和始于“圣、智”的两条路径。若说“中-和”还是两个环节,则一个“诚”字,通工夫与境界而言、通德与道(中与和)而言、通天与人而言,乃是一个成始成终、贯彻一切的概念,代表了子思对夫子“吾道一以贯之”话头的最终回应。当然,诚的境界仍以“中和”为内在的结构。在此意义上,《中庸》前后两部分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递进,而非彼此无关的两个主题。要之,《中庸》是子思思想的最终定论,“诚”是子思思想的究极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中庸》 中和
原文传递
孟子哲学是对子思子哲学的深化与发展——兼论子思子哲学及“慎独”与孔子的关系
13
作者 丁四新 Zhu Yuan(译) 《孔学堂》 2023年第2期35-44,I0036-I0045,共20页
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 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的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孟子对于《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从宋明儒学来看,《中庸》的思想价值集中在中和说和诚身说上。从《缁衣》等篇的书写体例来看,子思子构造了一个二帝三王相承继及孔子传之的新王道说。孟子的王道论是先秦儒家王道论的高峰。此外,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慎独”本是孔子之学,其本义很可能同于《五行》的“慎独”观念;曾子和子思子不过传述和推阐了孔子的“慎独”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子思子 五行 四行 慎独 郭店简
下载PDF
子思五行说的来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孔德立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5,共5页
子思创建的五行说,为儒家的修身、教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子思五行说的主要来源有三:首先,原始的自然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广泛流行,为子思五行说的形成提供了思维范式的借鉴;其次,孔子对《洪范》意义的阐释,从天道思想中寻求礼的... 子思创建的五行说,为儒家的修身、教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子思五行说的主要来源有三:首先,原始的自然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广泛流行,为子思五行说的形成提供了思维范式的借鉴;其次,孔子对《洪范》意义的阐释,从天道思想中寻求礼的支持的思路,开启了子思五行说的理论基础;最后,曾子的五行说把五种孝行与身体结合起来,直接促进了子思五行说的出现。梳理子思五行说的来源,有利于进一步彰显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早期儒家传承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中庸 孔子 子思 曾子 《洪范》
下载PDF
《中庸》“诚”的思想 被引量:3
15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3期82-101,共20页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篇的部分。中庸篇分为新旧两部分。其中以"中庸"为主题的旧的部分...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篇的部分。中庸篇分为新旧两部分。其中以"中庸"为主题的旧的部分,根据文章形式来看,应该与《缁衣》《表记》《坊记》一样是为子思所作。以"诚"为主题的新的部分,虽然含有部分后世添加的内容,但其思想的架构应该也源自子思,比如,其中有与《性自命出》相同的"性即气"的思考,也有与《五行》相似的天道—人道的思考模式。而孟子在接受这些思想时是有选择的,比如说,子思的"诚"的思想实质上就被孟子抛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中庸》 “诚”的思想 孟子
下载PDF
论鲁穆公变法中的子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席盘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7,共5页
鲁穆公变法失败的原因并非是穆公任用儒家之故 ,更非穆公任用子思之过 ,而是穆公未能完全听信儒家尤其是子思之言所致。子思已非其祖父式的儒家 ,而是以鲁学为主、并蓄齐学之后的集大成者。子思师、公仪休为政的鲁穆公变法与子夏师、李... 鲁穆公变法失败的原因并非是穆公任用儒家之故 ,更非穆公任用子思之过 ,而是穆公未能完全听信儒家尤其是子思之言所致。子思已非其祖父式的儒家 ,而是以鲁学为主、并蓄齐学之后的集大成者。子思师、公仪休为政的鲁穆公变法与子夏师、李悝为相的魏文侯改革处于同一潮流 ,具有同等意义。子思对儒家学说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穆公 变法 子思
下载PDF
子思从学考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健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7-60,共4页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子思之学出于曾子或子游,但都没有确证,且说法并不统一。我们利用上博简《孔子诗论》和《论语》中的有关史料,并结合先秦仁学谱系的知识背景,得出不同于以往观点的结论,即子思可能从学于孔子门人,但其学并不出于曾子或...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子思之学出于曾子或子游,但都没有确证,且说法并不统一。我们利用上博简《孔子诗论》和《论语》中的有关史料,并结合先秦仁学谱系的知识背景,得出不同于以往观点的结论,即子思可能从学于孔子门人,但其学并不出于曾子或子游,而是继承了孔子的晚年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从学 《孔子诗论》 仁学谱系
下载PDF
《礼》古记与子思之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邢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1,共7页
《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 《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子思学派作品的早期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文献形式与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礼记 出土文献 古文 《礼》古记 《礼》古经
下载PDF
子思门人弟子考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健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51-54,共4页
据《史记》记载子思生有子上,子上是子思之后孔门重要的学术传承者;七十子后学中公孙尼子和世子可能是子思弟子,而主张法家思想的尸子当与子思学派无关。
关键词 子思 门人 弟子 考释
下载PDF
日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困境和末永高康“郭店儒学”研究之挑战 被引量:1
20
作者 佐藤将之 熊奕淞(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3期102-115,共14页
1998年"郭店楚简"公布之后,学界对以此为契机的中国古代思想史重释研究一度抱有很高的期待,然而相关的尝试至今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在此情况下,由末永高康撰写的《性善说的诞生——先秦儒家思想的一个断面》一书,不但对理解郭... 1998年"郭店楚简"公布之后,学界对以此为契机的中国古代思想史重释研究一度抱有很高的期待,然而相关的尝试至今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在此情况下,由末永高康撰写的《性善说的诞生——先秦儒家思想的一个断面》一书,不但对理解郭店楚简的思维方式颇具贡献,还就《孟子》思想的来源问题提出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观点。在介绍当今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概况之后,对末永高康该书的主要论点、学术贡献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并借此提出有关在当前情况下应如何利用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资料开展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中国思想研究 子思 孟子 性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