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立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9-693,共5页
“中”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周易》倡导“中和”精神,儒家践行中庸之道,佛家崇尚以中观法,道家提倡守中致道,都从不同角度深刻地阐发了“中”的思想。万物皆有中,中是一切存在... “中”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周易》倡导“中和”精神,儒家践行中庸之道,佛家崇尚以中观法,道家提倡守中致道,都从不同角度深刻地阐发了“中”的思想。万物皆有中,中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属性,“中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中和是创新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中庸 中道 “中” 人文精神
下载PDF
“中-冲-和”的气化状态认识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吉武 孟立锋 +3 位作者 唐爱华 陈文辉 王振刚 李双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18-3420,共3页
气化理论是中医哲学的核心内容。圣贤先哲认知自然与人一元气论,认为“中”是“虚空”之气态,谓“一”元之气,为基始元气,是“未发”之先天始体。“冲”者“中”始生之端,为阴阳交感始动时气,阴阳感召而动成象,表现“负阴抱阳”内阳外... 气化理论是中医哲学的核心内容。圣贤先哲认知自然与人一元气论,认为“中”是“虚空”之气态,谓“一”元之气,为基始元气,是“未发”之先天始体。“冲”者“中”始生之端,为阴阳交感始动时气,阴阳感召而动成象,表现“负阴抱阳”内阳外阴的本体。“和”者阴阳冲发而中节,升降有序化生万物,气和而生化不息,体现“外阳内阴”体用之状态。“中-冲(阴阳交感)-和”气化有次第,序贯演生不同状态,是宇宙自然与人生成与存在的根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冲 冲和 中和 气化状态
原文传递
“尚和”思维论
3
作者 夏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102,共6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尚和"广泛地闪现在古代知识系统的各个领域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质的思想文化传统。"尚和"思维源远流长,是三代礼乐传统的重要精神品格,贯通在天地人、阴阳五行所构成的意义世界中,具有独特...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尚和"广泛地闪现在古代知识系统的各个领域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质的思想文化传统。"尚和"思维源远流长,是三代礼乐传统的重要精神品格,贯通在天地人、阴阳五行所构成的意义世界中,具有独特的思维特征,并演变成为"和同"、中和等重要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和”思维礼乐 “和同” 中和
原文传递
叶适“德艺兼成”的诗学思想初探
4
作者 郭庆财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3-16,共4页
叶适论诗,主张“德艺兼成”,他将《诗经》作为“诗德”的典范,而以唐诗为“诗艺”的楷模。叶适所尊崇的《诗经》的“中和”风度和藉物寓意手法,可以作为诗歌的两个审美标准,而四灵以晚唐为法,这两方面的美学追求契合了叶适的诗学理想。... 叶适论诗,主张“德艺兼成”,他将《诗经》作为“诗德”的典范,而以唐诗为“诗艺”的楷模。叶适所尊崇的《诗经》的“中和”风度和藉物寓意手法,可以作为诗歌的两个审美标准,而四灵以晚唐为法,这两方面的美学追求契合了叶适的诗学理想。但随着叶适晚年经世致用思想的成熟,他又倾向于将诗“德”作为比诗“艺”更高的诗学要求,故而对一味精求诗艺的四灵亦有所不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适 德艺兼成 永嘉四灵 中和
下载PDF
略论中和文化与西部开发的得失
5
作者 韩隆福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42-44,共3页
中国的地理、气候自古就存在着东西部的差距和矛盾,也就需要中和理论的指导,以开发西部巩固边疆和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古今西部开发的得失反映了中和文化的得失。
关键词 中和 西部 开发
下载PDF
夏中和治疗白塞病口腔溃疡临床经验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沁舒 田由武 夏中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109-5111,共3页
夏老认为白塞病口腔溃疡为心胃热盛、湿热内蕴、虚火上炎、营卫不和、脾虚火逆、阳虚寒凝所致,急性期分别予以导赤散、清胃散清心凉胃,黄连三仁汤清热祛湿,夏氏封髓丹滋阴降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升阳散火汤健脾散火,阳和汤温通... 夏老认为白塞病口腔溃疡为心胃热盛、湿热内蕴、虚火上炎、营卫不和、脾虚火逆、阳虚寒凝所致,急性期分别予以导赤散、清胃散清心凉胃,黄连三仁汤清热祛湿,夏氏封髓丹滋阴降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升阳散火汤健脾散火,阳和汤温通散寒;并指出缓解期应结合白塞病肝脾肾亏虚、湿瘀互结的病理特点,予以健脾补肝肾、化湿活血方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口腔溃疡 夏氏封髓丹 夏中和
原文传递
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思想演变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利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4期37-39,共3页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已发未发问题又被称为“中和”问题 ,朱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历过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重要变化。在旧说中 ,朱熹主“心为已发 ,性为未发” ,在新说中 ,朱熹主“心贯乎已发未发”。相应地 ,在修养方法上 ...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已发未发问题又被称为“中和”问题 ,朱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历过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重要变化。在旧说中 ,朱熹主“心为已发 ,性为未发” ,在新说中 ,朱熹主“心贯乎已发未发”。相应地 ,在修养方法上 ,朱熹也一改旧说的“先察识后涵养”而为新说的“涵养于未发 ,察识于已发”。正是在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这一思想演变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未发' '已发' 思想学变 程学
下载PDF
朱子参悟“中和旧说”考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新宇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15,共10页
"中和旧说"是朱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诸多学者从各个层面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讨论。文章将顺着诸位前辈学者的成果,对朱子"中和旧说"形成的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具体说明"人自有生四书"的先后次序问题,即&... "中和旧说"是朱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诸多学者从各个层面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讨论。文章将顺着诸位前辈学者的成果,对朱子"中和旧说"形成的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具体说明"人自有生四书"的先后次序问题,即"四书"作于丙戌、丁亥之间,且次序相承。同时分析"中和旧说"的义理内涵,说明"旧说"是彼时朱子思想演进历程中的一个不断变化的部分,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中和旧说 “人自有生”四书 何叔京 未发已发
下载PDF
故宫中和殿某中金檩断裂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周乾 闫维明 纪金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46,共7页
勘查发现,故宫中和殿明间某中金檩在与上部爬梁相交位置出现局部断裂,造成下部中金枋产生较大挠度。为探明该中金檩产生断裂的原因,采取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金檩、中金枋体系进行了分析。基于榫卯连接边界条件的特征,... 勘查发现,故宫中和殿明间某中金檩在与上部爬梁相交位置出现局部断裂,造成下部中金枋产生较大挠度。为探明该中金檩产生断裂的原因,采取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金檩、中金枋体系进行了分析。基于榫卯连接边界条件的特征,分别考虑中金檩与中金枋叠合、中金檩与中金枋分离、中金檩完全断裂等三种工况,建立了中金檩-枋体系的受力模型,进行了静力分析,获得了中金檩、中金枋的变形及内力分布特征,讨论了中金檩断裂破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中金檩在爬梁作用位置截面削弱,造成中金檩自身拉、压、弯承载力不足,从而导致中金檩产生断裂;中金檩与中金枋分离条件下,中金檩断裂造成的中金枋内力增加,且比檩枋叠合条件更明显;中金檩完全断裂后,将造成中金枋内力及变形剧增,威胁中金枋安全。因此,对中金檩采取及时有效的加固措施极其重要。研究结果将为中金枋采取加固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金檩 断裂分析 叠合梁 ANSYS模拟 故宫中和殿
下载PDF
诗画互证:倪瓒山水画“有”“无”相生的哲学精神
10
作者 黄家庭 崔海东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5期71-75,共5页
倪瓒山水画的内容和特点首先可以“无”字来概括,一则技法上以无法为有法;二则内容空寂,惯于表达无人之境;三则可以道家的“无”来表达其思想渊源。但是在倪瓒的诗文中,又清晰可见其自始至终修奉儒学,对民生充满关怀,只是满腔抱负无法施... 倪瓒山水画的内容和特点首先可以“无”字来概括,一则技法上以无法为有法;二则内容空寂,惯于表达无人之境;三则可以道家的“无”来表达其思想渊源。但是在倪瓒的诗文中,又清晰可见其自始至终修奉儒学,对民生充满关怀,只是满腔抱负无法施展,故一生充满忧患,此可以儒家的“有”来概括。故以诗入画,诗画互证,可以窥见倪瓒的山水画不仅深含“中和”的意蕴之美,而且寄托了他对圣贤的自许和对理想社会的殷殷期盼,达到了“有”“无”辩证的儒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道家 儒家 中和
下载PDF
朱熹新旧“中和”说浅析
11
作者 方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44-47,共4页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角度来论之。虽几经曲折,但逐渐确立了以"心统性情"来融摄"中和"思想的哲学体系。然朱熹虽以孟子的心性、道德思想作为其理论依托,但最终成就的则是与孟子不同的一套为学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发未发 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心统性情
下载PDF
论钱穆与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代湘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97-100,146,共5页
钱穆与牟宗三的朱子学研究观点绝异。在朱子中和学说问题上,钱先生认为朱子从旧说到新说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牟先生则认为朱子中和旧说本来蕴含先秦及宋明儒正宗的纵贯系统义理,但由于朱子对“天命流行之体”及孟子所说的“本心... 钱穆与牟宗三的朱子学研究观点绝异。在朱子中和学说问题上,钱先生认为朱子从旧说到新说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牟先生则认为朱子中和旧说本来蕴含先秦及宋明儒正宗的纵贯系统义理,但由于朱子对“天命流行之体”及孟子所说的“本心”无真切契悟,又因其混本心或良心发见之发与喜怒哀乐已发之发为一,故终于自疑而放弃中和旧说。本文对钱、牟二先生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和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牟宗三 朱子 中和学说 纵贯系统义理 比较研究 宋明儒学
下载PDF
坚忍不拔的生存理念——台湾作家钟理和乡土小说意蕴解读
13
作者 杨志强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6-68,共3页
台湾省籍作家钟理和以其作品中散发出的浓浓乡土气息、凸显出的坚韧生存理念,赢得了他在台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深入探究小说文本,丛对封建枷锁的冲决、理想桃园的憧憬、美好人性的探索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作家的文学理想与文学想象... 台湾省籍作家钟理和以其作品中散发出的浓浓乡土气息、凸显出的坚韧生存理念,赢得了他在台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深入探究小说文本,丛对封建枷锁的冲决、理想桃园的憧憬、美好人性的探索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作家的文学理想与文学想象,呈现出了作家多角度、多层面的精神领域,在那恶浊的年代为读者构建起一个美好的精神大厦,赋予人生存下去的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理和 生存理念 正义 抗争
下载PDF
从正思的萌生与否到心灵的健康与病态——朱子“中和新说”义理新探
14
作者 李毅 《哲学门》 2020年第1期85-98,共14页
"中和新说"是朱子理论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中心灵理论方面的扛鼎之作。其中所定"未发""已发"的所指并不是"思虑未萌"和"思虑萌焉",而是"正思未萌"和"正... "中和新说"是朱子理论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中心灵理论方面的扛鼎之作。其中所定"未发""已发"的所指并不是"思虑未萌"和"思虑萌焉",而是"正思未萌"和"正思萌焉",且二者都有"健康""病态"之分,"健康未发"又有"极致健康"和"尚未极致健康"之分。病态的未发已发分属"不静""妄动"而相互蕴含,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极致健康的未发和健康的已发则分属"静""动"而亦相互蕴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一良性循环即是"中和"范畴的基本意涵。依据"中和新说",我们可以对人类心灵作出极富启发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思 动静 气象 智愚 中和
原文传递
新世纪的启蒙者与思考者——论田中禾的小说创作
15
作者 石午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1-35,共5页
田中禾的文学创作之路横跨新时期的各个阶段并延续至新世纪,这奠定了他在"文学豫军"及其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田中禾的小说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其中包括小说形式的不断探索,文学写作姿态的坚守和独特的创作个性,还有他对母亲... 田中禾的文学创作之路横跨新时期的各个阶段并延续至新世纪,这奠定了他在"文学豫军"及其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田中禾的小说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其中包括小说形式的不断探索,文学写作姿态的坚守和独特的创作个性,还有他对母亲形象的持续塑造,以及通过对母亲的描写切入历史社会现实、人性以及个体对灵魂、自由精神的考量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中禾 小说创作 母亲主题
下载PDF
儒家“中和”哲学与社会和谐理念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载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34,共4页
儒家文化崇尚中道,主张“和而不同”。“中和”精神是儒家推崇的人生境界,集诚信与仁爱为一体。它表现在人的行为中,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中庸之道,表现在社会存在中,是礼治仁政的“群居和一”之道。礼制文化是一种等级和谐,带有历史的局... 儒家文化崇尚中道,主张“和而不同”。“中和”精神是儒家推崇的人生境界,集诚信与仁爱为一体。它表现在人的行为中,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中庸之道,表现在社会存在中,是礼治仁政的“群居和一”之道。礼制文化是一种等级和谐,带有历史的局限性。而中和精神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理想,是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有益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 中和 中庸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儒家“中和”思想与现代和谐课程观的构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雷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144,共4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当今我国课程发展的方向。儒家“中和”思想引领下的传统和谐课程思想,虽然存在着价值取向单一、重继承、轻变化与创造的偏向,但在寻求课程诸要素之“中和”与“时中”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当今我国课程发展的方向。儒家“中和”思想引领下的传统和谐课程思想,虽然存在着价值取向单一、重继承、轻变化与创造的偏向,但在寻求课程诸要素之“中和”与“时中”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在创新中构建全面、系统、开放的和谐课程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现代 和谐课程观
下载PDF
先秦儒家“和”的精神生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桂荣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2,共6页
"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从静态上看,"和"的精神生命是"中和",反映了人的现实性存在;从动态上看,"和"的精神生命是"和生",它反映了人的超越性存在。二者相互圆融,展现出"... "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从静态上看,"和"的精神生命是"中和",反映了人的现实性存在;从动态上看,"和"的精神生命是"和生",它反映了人的超越性存在。二者相互圆融,展现出"和"的精神生命全貌,共同构成了人的基本在世结构的价值关系。"和"的精神生命之所以强大,在于仁、礼、义相互融通,为"和"的精神生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的精神生命仍然在当下延展,它为现代人走出内心困顿、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中和 和生 精神生命
下载PDF
蔡元培“中和”思想评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修建军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35,共5页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是近代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贯中西的人物,也是清末民初文化调和论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中和”理念贯穿于蔡元培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
关键词 蔡元培 中和 和而不同
下载PDF
从传统审美形态看汉字的美学建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章辉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40-344,共5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美的规律"是人类实践中所遵循的规律之一。文章进一步认为,语言文字的建构中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由此以实证的方法探寻出汉字系统中所蕴藏的"中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美的规律"是人类实践中所遵循的规律之一。文章进一步认为,语言文字的建构中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由此以实证的方法探寻出汉字系统中所蕴藏的"中和"、"神妙"、"气韵"、"意境"等多种审美形态,并得出结论:汉字创造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它是汉民族审美思维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审美形态 美学建构 中和 神妙 气韵 意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