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及其正断层机制的区域构造解释 被引量:87
1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1 位作者 盛书中 徐晓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0-289,共10页
计算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导致周围断层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应力在贡嘎错断裂的西南段和东北段、康西瓦断裂东段和西段、普鲁断裂西段、龙木错—邦达错西段、阿尔金断裂和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增加分别达6.9... 计算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导致周围断层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应力在贡嘎错断裂的西南段和东北段、康西瓦断裂东段和西段、普鲁断裂西段、龙木错—邦达错西段、阿尔金断裂和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增加分别达6.9×10~4Pa、4.4×10~3Pa、8.0×10~5Pa、2.8×10~3Pa、2.3×10~4 Pa、5.7×10~3 Pa、1.6×10~3Pa和1.1×10~3Pa,而使得贡嘎错断裂中段、康西瓦断裂中段、龙木错-邦达错东段、普鲁断裂中段和喀喇昆仑北段断层上的库伦破裂应力减小分别达3.9×10~5Pa、5.8×10~5Pa、1.5×10~4Pa、1.5×10~4Pa和1.1×10~3 Pa.根据康西瓦的断层滑动速率估计该地震使得中段特征地震延迟1~127年,使得东段特征地震提前2~138年.计算还得到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M_w7.6地震在于田地震破裂面和滑动方向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为10~20 Pa,虽然有利于于田地震的发生,但数值太小,难以看到明显的触发作用.分析了该地震及其周围已发生地震出现正断层机制的原因.认为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北东向推挤作用下,相对塔里木块体,青藏高原北缘的柴达木块体沿阿尔金断裂东向运动,而兴都库什块体沿喀喇昆仑断裂整体北西向运动.地震发生区位于此两块体之间,在双边动力相互作用下导致了东西向拉张的形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断层相互作用 震源机制 动力学解释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52
2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2 位作者 王未来 杨婷 王长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2-808,共7页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本研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这一方法假设两个地震的震源距小于事件到台站的距离,两个事件到同一台站的走时差主要归因于其空间位置的偏移,因此可消除由于速度模型不准确引起的定位误差.重定位后得到了435个地震的位置参数.结果表明,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的西端,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北东向,展布长度约33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2km,多数余震位于主震的西南侧.NS,EW和UD方向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5km,1.1km和1.7km.于田地震余震序列总体衰减较慢.根据余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地震的断层面为北东向的节面,阿尔金断裂的西南延伸分支断层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于田地震的发生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南向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 阿尔金断裂 双差定位
下载PDF
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41
3
作者 尹光华 蒋靖祥 吴国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3-549,共7页
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与策勒县交界处发生7.4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靠近西昆仑山区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是有三个分支、向西撒开的构造,北面一支分布在硝尔库勒盆地,中间一支就分布在阿什... 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与策勒县交界处发生7.4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靠近西昆仑山区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是有三个分支、向西撒开的构造,北面一支分布在硝尔库勒盆地,中间一支就分布在阿什库勒盆地,是这次地震主要的发震断裂构造;南面一支一直延伸到郭扎错盆地,限制了余震的分布范围。地震破裂是以拉张为主兼有走滑运动的倾滑破裂,是阿尔金深断裂左旋扭错的结果,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相一致。阿尔金断裂的强烈地震活动,往往伴随有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大震活动。这次7.4级地震之后的一个多月就发生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及帕米尔高原周缘地区是否会引起地震活动的进一步加强,也值得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构造背景 西昆仑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中期预测 被引量:41
4
作者 祝意青 徐云马 梁伟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5,132,共4页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获得的重力变化及强震活动性,介绍2008年新藏交界地区(36.0°N,80.0°E为中心,半径200km)Ms7.3地震中期预报的基本依据及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
关键词 地壳运动 重力变化 于田地震 中期预测 地震活动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量:31
5
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7 位作者 孙知明 刘栋梁 张佳佳 李成龙 刘亢 CHEVALIER Marie-Luce 云锟 龚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0-194,共15页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阿尔金...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两条近平行的分支断裂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和南硝尔库勒断裂分布,整体呈NEE走向,全长约28 km,其中,沿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10km,主要呈N63°~65°E走向,以左旋走滑伴随伸展性质的破裂为主,最大左旋位移约0.7m,最大垂直位移约0.4m;沿南硝尔库勒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15km,呈N54°~60°E走向,以左旋走滑伴随逆冲性质的破裂为主,最大左旋位移约1 m,最大垂直位移约0.75m;上述两破裂带之间沿N15°E方向由零星的张裂隙和右阶雁行状分布的张裂隙或张剪裂隙组成的不连续破裂带长约5km,显示为伸展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另外,在南硝尔库勒断裂北侧沿N100°~110°E方向展布一系列具有挤压、右旋走滑性质的地表破裂带长约4km,宽约2km,与NEE走向的左旋走滑破裂带构成同震共轭破裂带.这种特殊的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强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走滑断层型地表破裂.发震断裂属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尾端分支断裂,它与郭扎错断裂和龙木错断裂构成“阿尔金断裂”向SW方向的延伸部分,它们是青藏高原西部晚新生代强烈活动断裂,其大地震活动是由于印度和欧亚板块间碰撞而产生大陆变形的应变能释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发震构造 阿尔金断裂 西昆仑山
下载PDF
2008年MS7.1于田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其震源滑动反演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国宏 屈春燕 +5 位作者 单新建 张桂芳 宋小刚 汪荣江 李振洪 胡植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53-2760,共8页
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ALOS PAL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0日于田M_S 7.1地震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基于该数据集和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通过构造四大类反演方案,详细分析了InSAR观测系统中的入射角与方... 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ALOS PAL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0日于田M_S 7.1地震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基于该数据集和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通过构造四大类反演方案,详细分析了InSAR观测系统中的入射角与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角随点位变化对反演结果有较大影响,使用其平均值将对破裂细节产生一定影响;而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使用其平均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引入入射角与方位角变化后,反演获得了较佳的于田地震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分布于0~14 km深度附近,最大滑动量达3.2 m,矩张量为3.3×10^(19)N·m,相当于矩震级M_W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InSAR入射角 InSAR方位角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级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广伟 雷建设 孙长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2-1020,共9页
本研究采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绝对定位方法对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进行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为82.56°E、36.04°N、震源深度为12.3 km;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54个地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101个重定位事件.结果显... 本研究采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绝对定位方法对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进行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为82.56°E、36.04°N、震源深度为12.3 km;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54个地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101个重定位事件.结果显示,主震位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多个分支断裂的交汇处.余震震源主要分布范围在5~10 km深度之间,主震处余震代表的断层面较为陡立,且余震序列呈现出明显的西南向纯单侧扩展模式.沿阿尔金断裂带主震的北东向民丰震区本次地震后显示一个明显的地震丛集,说明本次主震对该震区具有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贝叶斯绝对定位 双差定位 阿尔金断裂带
下载PDF
利用和田地震台阵数据对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 被引量:25
8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段天山 《内陆地震》 2010年第3期227-235,共9页
利用新疆和田地震台阵数据,应用宽频F-K分析方法,结合新疆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数据,通过震相到时、方位角和慢度的线形化反演地震定位方法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及2008年3月21日-2008年8月31日ML≥4.0的余震序列中119次地... 利用新疆和田地震台阵数据,应用宽频F-K分析方法,结合新疆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数据,通过震相到时、方位角和慢度的线形化反演地震定位方法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及2008年3月21日-2008年8月31日ML≥4.0的余震序列中119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结果与新疆区域地震台网定位结果有明显差异。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序列呈近NS向条带分布,与野外考察发现地表破裂带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台阵结合部分区域地震台网数据,可以对台网相对稀疏地区的地震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可为基础研究和震情趋势判定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和田地震台阵 于田地震 F-K分析 重新定位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状态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琼 聂晓红 温和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从区域地震活动和中等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的角度,初步研究了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场的应力状态特征.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一方面,该地震前1年其震区500km范围内中强震以及西... 从区域地震活动和中等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的角度,初步研究了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场的应力状态特征.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一方面,该地震前1年其震区500km范围内中强震以及西昆仑地震带和阿尔金地震带3.5级以上地震出现了增强活动;另一方面,该地震前出现了4级地震孕震空区和近乎共扼分布的3.5级地震密集条带异常图象.于田7.3级地震前新疆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区及其附近局部应力场的应力状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拉张作用力相对挤压作用力有所加强.这可能是于田7.3级地震前新疆和于田震区及其附近具有正断层性质的中等地震增多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 区域地震活动 应力状态
下载PDF
基于升降轨ASAR的于田Ms 7.3级地震同震形变场信息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洪顺英 申旭辉 +3 位作者 单新建 刘智荣 戴娅琼 荆凤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10年第4期98-102,共5页
升降轨干涉测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利用欧空局ASAR数据通过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提取了新疆于田县Ms 7.3级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信息。结果显示:升轨同震形变场最大视线向(LOS)隆升形变量约+13.3 cm,沉降形变量约-83.9 cm... 升降轨干涉测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利用欧空局ASAR数据通过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提取了新疆于田县Ms 7.3级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信息。结果显示:升轨同震形变场最大视线向(LOS)隆升形变量约+13.3 cm,沉降形变量约-83.9 cm;降轨同震形变场最大LOS向隆升形变量约+36.5 cm,沉降形变量约-66.5 cm。于田地震以NNE向正断层破裂为主,并伴随左旋走滑运动,西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上盘(沉降盘),东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下盘(隆升盘)。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变化趋势与特征非常相似,其差异主要是由于两种不同观测模式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升降轨 D—InSAR 同震形变场 视线向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s7.3地震野外调查--特殊的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海兵 孙知明 +6 位作者 潘家伟 刘栋梁 张佳佳 李成龙 刘亢 云锟 龚正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1-394,共4页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快速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 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斜列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整体呈NEE-...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快速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 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斜列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整体呈NEE-SWW走向,全长约25 km,显示出左旋走滑伴随有正滑分量的特征,最大左旋位移约1m。地表破裂带分别沿两条平行的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和南硝尔库勒断裂分布,这是一种特殊的地表破裂带。发震断裂属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尾端分支断裂,它与郭扎错断裂和龙木错断裂构成“新阿尔金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 地震 2014 野外调查 地表破碎带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资料分析2008年于田Ms7.3地震的同震位移及震后形变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凡 陈为涛 +3 位作者 王敏 沈正康 王阎昭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50-2255,共6页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M_S7.3级地震.本文通过处理、分析GPS数据,得到破裂断层北侧100 km附近的同震位移及震后形变信息.在观测区域GPS点监测到10 mm左右的同震位移,其中最大为南向14 mm,东向5 mm.同震位移呈现一致性的东南向运动特...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M_S7.3级地震.本文通过处理、分析GPS数据,得到破裂断层北侧100 km附近的同震位移及震后形变信息.在观测区域GPS点监测到10 mm左右的同震位移,其中最大为南向14 mm,东向5 mm.同震位移呈现一致性的东南向运动特征,证实于田地震存在显著的左旋走滑分量.震后台站向西南方向运动,与同震位移方向不同,说明同震位移和震后形变具有不同的形变源.近普鲁断裂两侧的GPS点震后运动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于田地震可能触发了普鲁断裂的左旋滑动.普鲁断裂在于田地震发生后呈现的构造活动特征揭示普鲁断裂是康西瓦西阿尔金断裂带的一部分,兼具左旋走滑与逆冲分量,吸收了青藏高原西北缘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向逃逸与北向入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GPS 同震位移 震后形变 普鲁断裂 应力触发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_S7.3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宋金 周龙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计算了2008年以来于田地区4次MS5.5以上地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应力触发效应、4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关系及其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MS5.5、2014年MS7.3地震均处于之前地震... 计算了2008年以来于田地区4次MS5.5以上地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应力触发效应、4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关系及其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MS5.5、2014年MS7.3地震均处于之前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区,增加值分别为0.004、0.021MPa,说明这两次地震明显受到之前强震触发作用的影响;而2012年MS6.2地震位于之前地震产生的应力影区内,对其发生有延缓作用。此次MS7.3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场图像与目前余震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吻合;但主震破裂面上部分应力增强区几乎没有余震发生,这些地区未来存在发生强余震的可能。距此次震中最近的贡嘎错断裂中段上不同断层段库仑应力扰动值变化很大,计算结果可能会受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一定影响,依然存在较强的地震危险性。此外,贡嘎错断裂东北段、普鲁断裂中西段及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带西段受2008年以来地震的累积库仑应力增加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其应力扰动最大值均超过0.002MPa,同样存在一定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分布 断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ASAR升降轨数据解算于田Ms7.3地震3D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14
14
作者 汪驰升 单新建 +1 位作者 张国宏 王长林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0期105-112,共8页
对覆盖同一地区的ASAR升降轨数据进行二通法差分干涉处理,获取2008年3月21日于田地震在两种LOS方向下干涉纹图。通过对干涉纹图的判读,结合震源机制解、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认为于田地震断层为略有走滑分量的NE向正断层。考虑到于田... 对覆盖同一地区的ASAR升降轨数据进行二通法差分干涉处理,获取2008年3月21日于田地震在两种LOS方向下干涉纹图。通过对干涉纹图的判读,结合震源机制解、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认为于田地震断层为略有走滑分量的NE向正断层。考虑到于田地震的走滑分量微小的特定形变特点,在形变场三维解算中加入沿断层方向形变值近似为0的约束条件,结合已有的升降轨LOS方向形变约束,可以满足求解三维形变场的条件。解算的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在雷达相干区域内.下盘抬升最高值达到15cm,上盘沉降最大值达到22cm,水平拉张的最大形变值出现在下盘,形变量达115cm,这说明于田地震拉张特征明显。该结果为进一步认识于田地震的同震变形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三维形变场 升降轨 同震 D-INSAR
下载PDF
于田Ms7.3地震前的重力扰动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新胜 贾路路 +3 位作者 王阅兵 韩宇飞 连尉平 李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3,共4页
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连续重力台站记录的于田Ms7.3级地震震前8d连续重力资料进行分析,分别于震前6d和2d在中国大陆不同区域发现了周期为4—8s的重力扰动信号。前者信号强度从鹤岗台经太原-银川台向西至库... 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连续重力台站记录的于田Ms7.3级地震震前8d连续重力资料进行分析,分别于震前6d和2d在中国大陆不同区域发现了周期为4—8s的重力扰动信号。前者信号强度从鹤岗台经太原-银川台向西至库尔勒台逐渐减弱,形成一个条带;后者信号强度从温州一厦门台向西至襄樊.万州台逐渐减弱,形成一个区域。本研究对全面认识震前扰动现象、揭示其产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震前重力扰动 陆态网络
下载PDF
于田2008年和2014年两次M_S7.3地震孕育的应力环境 被引量:10
16
作者 程惠红 庞亚瑾 +2 位作者 董培育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38-3246,共9页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于田再次发生MS7.3级地震,两次地震相距约110km.但是,前者震源机制为正断层,后者震源机制为左旋走滑断层.为进一步探讨这两次地震的孕育应力环境、发震机制及其动力学成因,本文进行...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于田再次发生MS7.3级地震,两次地震相距约110km.但是,前者震源机制为正断层,后者震源机制为左旋走滑断层.为进一步探讨这两次地震的孕育应力环境、发震机制及其动力学成因,本文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试验分析,计算了该区域在GPS约束条件下的速度场、应力和应变场变化,并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数值计算得到的区域内几条主要大的走滑断层错动性质,与实际地质观察到的断层左旋或右旋性质吻合,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于田及其临近区域整体上处于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北西—南东向拉张状态.在GPS速度约束条件下,2008年于田地震震中区域最大主张应变率大于最大主压应变率,处于以拉张为主的应力状态,NE走向断层受到北东—南西方向的拉应力作用,从而形成正断层;2014年于田地震处于拉张应变率与压应变率几乎一致的区域,NEE走向断层在NE-SW主压应力和NW-SE主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左旋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应力环境 震源机制 应变率
下载PDF
2008年和2014年2次新疆于田M7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转移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2 位作者 洪顺英 徐岳仁 荆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6-659,共14页
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生了2次7级以上强震,这2次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对于认识区域动力背景和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和最大应力策略研究了这2次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 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生了2次7级以上强震,这2次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对于认识区域动力背景和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和最大应力策略研究了这2次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应力扰动触发了后续的余震活动,该地震产生的同震应力扰动对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但是,此次地震6a后震后变形所导致的应力扰动有利于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2014年于田地震发生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的同震和震后库伦应力显著增加。考虑到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次强震的离逝时间和应力积累-释放过程,该断裂带上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分层黏弹性模型 库伦破裂应力 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 潜在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率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立波 赵连锋 +2 位作者 谢小碧 曹俊兴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32-3743,共12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与西昆仑块体的连接部位,东西向拉张构造发育,距离2008年3月21日于田MW7.1地震震中位置约100km.根据有限断层地震破裂过程模型,计算了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与西昆仑块体的连接部位,东西向拉张构造发育,距离2008年3月21日于田MW7.1地震震中位置约100km.根据有限断层地震破裂过程模型,计算了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此次地震的断层面呈北偏东方向,在断层两端出现3个应力加载区,2014年于田主震位于破裂前端的库仑应力加载区.这一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可能对2014年地震事件起到了触发作用.2008和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大多数余震位于应力加载区,发生在卸载区的余震较少.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序列吻合较好.2014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地震之后40天,在北西方向发生MW5.2强余震,其震中位置的应力增量达到0.63×105Pa.通过比较,发现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震活动率较高的区域与静态库仑应力加载区相对应,如康西瓦断裂东段、贡嘎错断裂中段和东北段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 地震活动率
下载PDF
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动力学背景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任俊杰 王信国 程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1期74-82,共9页
200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了MS7.3级地震,其发震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贡嘎错断裂带。由于地处高山无人区,存在区域历史地震漏记,但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活动是完整的,近20年来强震活动增强。综合分析认为,2008年... 200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了MS7.3级地震,其发震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贡嘎错断裂带。由于地处高山无人区,存在区域历史地震漏记,但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活动是完整的,近20年来强震活动增强。综合分析认为,2008年于田MS7.3地震可能加速了本次地震的发生。根据经验统计关系估计,2014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为30—40km,最大水平位错量为1.0—1.5m,地震的复发周期为300—400年。通过阿尔金断裂上前人资料和区域构造的综合分析,认为2014年于田地震是在青藏高原向北东运动背景下左旋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向南西端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阿尔金断裂 地震活动 发震构造 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利用震相方位角改善地震台网稀疏地区地震定位精度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艳永 热依木江 +2 位作者 唐明帅 张志斌 王范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年第2期57-62,共6页
为了深入认识震相方位角对测震台网稀疏地区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联合震相到时和位于震源区150 km范围内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的地震台震相方位角,对2014年新疆于田MS 7.3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联合于田台、民丰台、应急B、流... 为了深入认识震相方位角对测震台网稀疏地区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联合震相到时和位于震源区150 km范围内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的地震台震相方位角,对2014年新疆于田MS 7.3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联合于田台、民丰台、应急B、流动1和流动2等5个地震台的震相方位角对地震重定位,发现:前震和主震更加靠近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和地表破裂;余震分布更加密集,位于地表破裂带西南侧的余震分布由重定位前的近南北向变为近北东向,位于地表破裂带东北侧的余震分布更靠近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带,并呈现在该断裂两侧分布;位于震源区附近且与大多数固定台站方位(西北向)相同的流动1、应急B和于田台3个台的震相方位角对改善定位结果精度影响不明显,但位于震源区附近与固定台站稀疏方位(东北向)一致的流动2和民丰台的震相方位角在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相方位角 于田地震 地震定位 台网稀疏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