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4.5-4.0kaBP龙山文化的环境考古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广胜 朱诚 +7 位作者 王吉怀 朱光耀 马春梅 郑朝贵 赵兰会 李中轩 朱青 金爱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17-827,共11页
通过对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禹会村典型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ABYT2004探方厚150cm剖面的27个样品的磁化率、Rb/Sr、粒度和重矿晶体形态等多环境代用指标,以及遗址周围地貌形态演变的分析,结合AMS14C年代全面提取4.5-4.0kaBP龙山文化时期的... 通过对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禹会村典型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ABYT2004探方厚150cm剖面的27个样品的磁化率、Rb/Sr、粒度和重矿晶体形态等多环境代用指标,以及遗址周围地貌形态演变的分析,结合AMS14C年代全面提取4.5-4.0kaBP龙山文化时期的环境演变信息,探讨环境变迁对该区龙山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1)4500aBP气候湿润,淮河流域处于高水位,遗址及周边被水淹没,遗址考古学文化尚未出现;(2)4500aBP开始气候趋向干旱,淮河及其支流水位开始下降,龙山文化开始出现和发展;(3)龙山文化中后期环境开始趋向暖湿,降雨量增加,河流水位开始上涨,洪水灾害频发,至4100aBP前后是淮河流域洪灾发生的高峰期,这是大禹治水史实的客观前提;(4)4100aBP后的龙山文化晚期气候开始向冷干过渡,河流水位下降,遗址区农业生产受到制约,龙山文化迁移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4.5-4.0 KA BP 龙山文化 大禹治水 禹会村遗址 淮河流域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n Longshan Culture (4500-4000 aBP) at Yuhuicun Site in Bengbu, Anhui Province 被引量:3
2
作者 ZHANG Guangsheng ZHU Cheng +7 位作者 WANG Jihuai ZHU Guangyao MA Chunmei ZHENG Chaogui ZHAO Lanhui LI Zhongxuan LI Lan JIN Aich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3期455-468,共14页
Based on th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west wall of the ABYT2004 at Yuhuicun Site in Bengbu, Anhui Province, the multi-environmental substitute indexes such as the grain-size, Rb/Sr, zircon crystal morphology and mag... Based on th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west wall of the ABYT2004 at Yuhuicun Site in Bengbu, Anhui Province, the multi-environmental substitute indexes such as the grain-size, Rb/Sr, zircon crystal morphology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ere analyzed. The age of archaeological strata was determined by AMS^14C dat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Longshan cultural archaeological strata,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1) Before 4500 aBP, the climate was humid and water level was high in the Huaih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the drainage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were even flooded, so the site area was submerged and there were no human activities around the site. (2) About 4500 aBP, the climate began to become drier and water level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began to decline, thus floodplain gradually appeared, Yuhuicun Site and Longshan Culture began to appear. (3) Around 4100 aBP, the climate was humid and rainfall was abundant, which resulted in frequent flood disasters in the whole Huaihe River Basin. (4) After 4100 aBP, the climate gradually transited to be cold and d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constrained to reduce the food source, Yuhuicun Site was almost abandoned. (5)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 sedimentary strata and historical records based on ancient books agree with each other. In addition, Yuhuicun Site was related to Dayu Zhishui (Yu the Great in taming the floods) in ancient boo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huicun site Longshan Culture 4500-4000 aBP environmental change Huai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从禹会村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看双墩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 被引量:1
3
作者 戴玲玲 张东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2,共9页
本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的双墩文化时期的动物骨骼,开展种属鉴定、量化统计等工作,试图探讨该遗址动物群的组成和结构。对出土的猪骨进行骨骼部位发现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进行研究,并对比地层和灰坑出土猪骨在诸方面的异同,以全面探... 本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的双墩文化时期的动物骨骼,开展种属鉴定、量化统计等工作,试图探讨该遗址动物群的组成和结构。对出土的猪骨进行骨骼部位发现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进行研究,并对比地层和灰坑出土猪骨在诸方面的异同,以全面探讨该遗址对猪的利用。禹会村遗址有着种类丰富的动物遗存,其中以猪和鹿的数量和所占最高;猪群的组成较为复杂,但整体反映了遗址居民对其肉食资源的利用。虽然禹会村遗址的部分灰坑中有埋藏猪头骨的现象,但对比分析显示,发现于灰坑和地层的猪的骨骼部位在发现率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禹会村遗址的动物考古个案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双墩文化时期生业活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会村遗址 动物考古 双墩文化 生业活动
原文传递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地层的孢粉记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琳 马春梅 +3 位作者 张广胜 朱诚 王吉怀 朱光耀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对禹会村遗址ABYT2008探方和ABYT2009探方地层采集的28个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在4 500—4 000aBP的龙山文化产生之前,研究区域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占优势,总体体现出干凉的气候特点,但在剖面底部出现环纹藻,体现阶段性湿生环境。... 对禹会村遗址ABYT2008探方和ABYT2009探方地层采集的28个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在4 500—4 000aBP的龙山文化产生之前,研究区域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占优势,总体体现出干凉的气候特点,但在剖面底部出现环纹藻,体现阶段性湿生环境。在龙山文化时期,研究区域总体以草本占优势,同时生长着松属、落叶栎属、榆属、枫杨属、大戟科、禾本科、菊科、莎草科和葎草属等及少许蕨类,体现出温凉较干燥的气候条件,其中,龙山文化前期,孢粉浓度较大,木本含量较多,蕨类植物也较多,气候环境较温暖湿润;而龙山文化后期孢粉浓度相对较小,木本含量较少,草本含量较多,蕨类植物很少,气候条件较凉干。禹会村遗址地层忠实记录了4 500—4 000aBP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响应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中晚全新世转型期间由暖湿转向温凉干燥的气候环境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龙山文化 植被 人类活动 禹会村遗址 蚌埠 安徽
原文传递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双墩文化时期的家畜饲养策略研究——以禹会村遗址为例
5
作者 戴玲玲 李欣冉 +1 位作者 张东 李志鹏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65,共10页
双墩文化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年代跨度约为7500—7000BP,本文通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畜饲养策略。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整体... 双墩文化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年代跨度约为7500—7000BP,本文通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畜饲养策略。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整体上反映出以C_3类植物为主的食物结构特征,与大、中型鹿科动物比较相似。虽然动物考古的相关分析表明遗址的猪群是以家猪为主,伴有少量野猪、返野家猪等,但猪群个体之间的稳定同位素值很相似,反映了相近的食物结构。植物考古的研究表明,禹会村遗址及所在地区,在双墩文化时期以采集为主,辅以小规模的水稻种植。在这种背景下,禹会村遗址的古人对家猪采取较为松散的管理方式,其食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禹会村、侯家寨一期和双墩三处遗址的猪群,整体上的食物结构比较相似,但双墩遗址中3例以C_4类植物为食的猪可能非本地饲养。双墩遗址作为一处中心型聚落,其在外来稀有资源的占有上优于另外两处遗址,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随着文化的交流、社会发展,聚落间的差异和分化逐渐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文化 禹会村遗址 稳定同位素 生业经济 淮河中游
原文传递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植硅体分析及其指示的龙山文化时期农业活动
6
作者 李魏同欣 田玮馨 +6 位作者 罗武宏 张东 孙炳桂 杨玉璋 孙雅洁 张代玲 张居中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94,共16页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了解其农业活动有助于认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组织形式等。本文对禹会村遗址2017年和2020年两个发掘区的49份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在多个遗迹单位中发现不...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了解其农业活动有助于认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组织形式等。本文对禹会村遗址2017年和2020年两个发掘区的49份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在多个遗迹单位中发现不同浓度的水稻特征性植硅体,未发现粟遗存的证据。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以水稻(Oryza sativa)为主,粟(Setaria italica)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低。遗址中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以来自茎叶的扇型植硅体为主,而且不同区域水稻植硅体分布浓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禹会村遗址的水稻收割方式可能为连杆收割,将水稻带入遗址内分开完成脱粒与脱壳行为。其中城垣区水稻加工活动可能存在集中完成的现象,而生活遗迹区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此外,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分析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水平较低,可能存在包括粳稻在内多个水稻品种。本文揭示了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结构、农作物的加工活动及农业发展水平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淮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分析 农业活动 禹会村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 淮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