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归当下——余华《活着》重读 |
刘建彬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2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
何家辉
|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向死而生——也论鲁迅、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蕴 |
郭运恒
|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4
|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
魏家文
楚亚萍
|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10 |
5
|
|
5
|
欲望的狂欢曲——评余华的小说《兄弟》 |
张艳玲
|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1
|
|
6
|
每个人都是疯子——论余华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的先锋特质 |
王学谦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4
|
|
7
|
余华《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与卡夫卡《乡村医生》的比较研究 |
孙彩霞
|
《中州大学学报》
|
2006 |
2
|
|
8
|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美探析 |
金冬雪
任强
|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16 |
2
|
|
9
|
论九十年代余华写作的转型 |
熊修雨
张晓峰
|
《学术探索》
|
2004 |
1
|
|
10
|
余华小说《第七天》语言新特色——小说语言的“新闻化” |
郭瑛
|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
2014 |
2
|
|
11
|
迷狂时代下的情感——对余华《兄弟》的解读 |
黄莉
黄金金
|
《安康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2
|
论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 |
颜素芳
|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 |
2
|
|
13
|
莫言余华小说的苦难叙事比较 |
周龙田
|
《安康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4
|
余华“冷漠叙述”原因浅探 |
计红芳
|
《惠州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5
|
《许三观卖血记》:先锋漫游后的真正民间回归 |
黄艳芬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6
|
余华与川端康成的死亡叙述比较 |
蒋茂柏
|
《怀化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7
|
余华的后现代性“弑父”叙事的文化动因和审美意义 |
冯艳华
谷春雨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
2008 |
0 |
|
18
|
《兄弟》中的温情意识 |
党好收
|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
2011 |
1
|
|
19
|
由救赎到狂欢——从《一九八六》、《兄弟》看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转换 |
邓长亮
|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1 |
1
|
|
20
|
言说的距离:解读余华的批评 |
何敏
|
《闽江学院学报》
|
200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