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归当下——余华《活着》重读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建彬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132,共2页
余华的《活着》讲述着一个生命在不幸和灾难中保持着自在状态的故事。《活着》是余华对自己以往创作文本的清醒地颠覆和重建 ,也是 2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先锋文学 回归 当下 转型
下载PDF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2
作者 何家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用民间话语讲述人生的苦难与现实的残酷,在矛盾与挣扎中凸显人性的善良与纯朴。在主人公许三观一生十二次卖血经历的背景下,在叙述层面彰显出一套鲜明的文学人类学话语体系,存在关于血液禁忌、血液“商品化”...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用民间话语讲述人生的苦难与现实的残酷,在矛盾与挣扎中凸显人性的善良与纯朴。在主人公许三观一生十二次卖血经历的背景下,在叙述层面彰显出一套鲜明的文学人类学话语体系,存在关于血液禁忌、血液“商品化”、民间仪式、家庭伦理以及性与婚姻的表达,皆呈现出一种底层人物对民间文化和原始文化的态度和选择,进而使小说体现出丰富且浓厚的文学人类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人类学
下载PDF
向死而生——也论鲁迅、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蕴 被引量:4
3
作者 郭运恒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29,共3页
死亡是文学的三原色之一,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对死亡的探寻尤其体现出作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鲁迅是“五四”时期开创先锋的大师,余华则是带有世纪末意识的先锋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人物死亡的独特方式及对死亡... 死亡是文学的三原色之一,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对死亡的探寻尤其体现出作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鲁迅是“五四”时期开创先锋的大师,余华则是带有世纪末意识的先锋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人物死亡的独特方式及对死亡意义的不同开掘、人物死亡场面的独特观察与叙述等方面的不同,使鲁迅、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呈现出不同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鲁迅 余华 意蕴
下载PDF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5
4
作者 魏家文 楚亚萍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10期82-85,共4页
余华在《活着》中用平静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目的的全新认识、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 余华在《活着》中用平静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目的的全新认识、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存,沉着应付苦难,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从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探寻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生命意识 人生观
下载PDF
欲望的狂欢曲——评余华的小说《兄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艳玲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6-28,共3页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主题 风格
下载PDF
每个人都是疯子——论余华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的先锋特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学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4,共4页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大潮中的后来者,也是提高先锋叙事品质的重要作家之一。《河边的错误》是其先锋写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把侦探小说与写实小说杂糅在一起,是一种杂交性叙事,围绕着疯子杀人的恶性事件,余华告诉我们:人是...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大潮中的后来者,也是提高先锋叙事品质的重要作家之一。《河边的错误》是其先锋写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把侦探小说与写实小说杂糅在一起,是一种杂交性叙事,围绕着疯子杀人的恶性事件,余华告诉我们:人是一种盲目而凶恶的动物,社会文明秩序只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在根本上却是混乱不堪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先锋文学 价值颠覆 生命本能
下载PDF
余华《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与卡夫卡《乡村医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彩霞 《中州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80-83,共4页
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他的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正是借鉴卡夫卡《乡村医生》的尝试之作,两部作品在形式上都表现出真实与虚构复合的特点,又都在荒诞的文本中隐喻了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混乱。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余华以解构伦理来阐... 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他的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正是借鉴卡夫卡《乡村医生》的尝试之作,两部作品在形式上都表现出真实与虚构复合的特点,又都在荒诞的文本中隐喻了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混乱。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余华以解构伦理来阐释这种混乱,表达出对生存的关注,卡夫卡则以反讽圣经故事表达出对西方化的犹太人宗教情感的失望,有着浓厚的神学内涵。但文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它对美好生存的执着呼唤,所以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又都表达出焦灼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卡夫卡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乡村医生》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美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金冬雪 任强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年第3期120-123,共4页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人性美 人性本真 人性本善 爱满现实 幸福栖息
下载PDF
论九十年代余华写作的转型 被引量:1
9
作者 熊修雨 张晓峰 《学术探索》 2004年第2期118-120,共3页
20世纪90年代余华由先锋写作向现代写实的转型,其意义并非在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是先锋文学在危机之中通过向写实靠拢进行自我救赎,而是标志了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的初步成熟,他们从西方外来影响下走出来,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作。
关键词 余华 写作 转型 意义
下载PDF
余华小说《第七天》语言新特色——小说语言的“新闻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瑛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39-42,共4页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论文在以《第七天》的"新闻语言"为个案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当代小说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未来小说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靠近、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是否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小说语言新闻化
下载PDF
迷狂时代下的情感——对余华《兄弟》的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莉 黄金金 《安康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2-64,共3页
"十年磨一剑",余华的《兄弟》自推出后就争议不断。善于通过内容方面的荒诞和形式方面的技巧在文坛上狂飙突进的余华这次抓住了文革和当下两个时代的特点,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探究,本文旨在从亲情、爱情、... "十年磨一剑",余华的《兄弟》自推出后就争议不断。善于通过内容方面的荒诞和形式方面的技巧在文坛上狂飙突进的余华这次抓住了文革和当下两个时代的特点,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探究,本文旨在从亲情、爱情、时代和看客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亲情 爱情 时代 看客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颜素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43-46,共4页
余华小说创作前期作品以展现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后期创作以渲染苦难为重。从余华小说呈现出的浓烈的悲剧意识中,可以窥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 余华小说创作前期作品以展现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后期创作以渲染苦难为重。从余华小说呈现出的浓烈的悲剧意识中,可以窥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痛切的关注,其间呈现出对人性的解构和生命真谛的求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暴力审美 悲观主义 悲剧意识
下载PDF
莫言余华小说的苦难叙事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龙田 《安康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6-49,共4页
莫言和余华都擅长苦难叙事,但他们对苦难的态度却不同。莫言高扬人类对抗苦难的力量,而余华则展现人类面对苦难的无奈。莫言面对苦难的态度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莫言 余华 苦难 人性 文学价值
下载PDF
余华“冷漠叙述”原因浅探
14
作者 计红芳 《惠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2-57,共6页
余华的先锋小说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残酷、阴冷、丑恶 ,读他的作品就如掉在冰窖里。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其冷漠风格的形成 :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 ,五年职业医生生涯 ,对暴力泛滥的“文革时代”的记忆 ,文坛潮流的变化 ,对世界本质... 余华的先锋小说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残酷、阴冷、丑恶 ,读他的作品就如掉在冰窖里。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其冷漠风格的形成 :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 ,五年职业医生生涯 ,对暴力泛滥的“文革时代”的记忆 ,文坛潮流的变化 ,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 ,外国文学的影响等。暴力、血腥、死亡充斥着每篇小说的字里行间 ,余华以其“冷漠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先锋小说 冷漠叙述 20世纪80年代
下载PDF
《许三观卖血记》:先锋漫游后的真正民间回归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艳芬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10-112,共3页
九十年代初,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开端标志,中经《活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创作立场从此前的先锋漫游终于走向民间回归。作为体现真正民间回归精神之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回归的彻底性体现在民间叙事话语、民间记忆中... 九十年代初,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开端标志,中经《活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创作立场从此前的先锋漫游终于走向民间回归。作为体现真正民间回归精神之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回归的彻底性体现在民间叙事话语、民间记忆中的历史形态以及民间平等观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三观卖血记》 民间叙事 回归 创作立场 余华小说 《活着》 开端 体现 走向 彻底性
下载PDF
余华与川端康成的死亡叙述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茂柏 《怀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9-80,共2页
川端和余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死亡叙述。考其死亡叙述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的死亡意识;死亡的抒写方式;死亡叙述的审美效果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川端康成 余华 死亡意识 死亡抒写 审美效果
下载PDF
余华的后现代性“弑父”叙事的文化动因和审美意义
17
作者 冯艳华 谷春雨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08年第4期122-124,共3页
先锋派作家同时又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余华,通过对"父亲"的深度模式的消解,用"暴力美学"叙事和温情叙事的方式,彻底断绝了父子关系,颠覆了"父亲"的权威,对传统、权威、生命和文化本原进行自省、自否,从而... 先锋派作家同时又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余华,通过对"父亲"的深度模式的消解,用"暴力美学"叙事和温情叙事的方式,彻底断绝了父子关系,颠覆了"父亲"的权威,对传统、权威、生命和文化本原进行自省、自否,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打上了后现代性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弑父”叙事 文化动因 审美意义
下载PDF
《兄弟》中的温情意识 被引量:1
18
作者 党好收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50-52,共3页
《兄弟》在默默的文字之中表现了余华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真实的描写与感悟,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介度。但是其中的温情意识却是复杂而且多层次的,在简要分析《兄弟》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概论了《兄弟》温情的几个... 《兄弟》在默默的文字之中表现了余华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真实的描写与感悟,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介度。但是其中的温情意识却是复杂而且多层次的,在简要分析《兄弟》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概论了《兄弟》温情的几个不同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余华 温情意识 苦难
下载PDF
由救赎到狂欢——从《一九八六》、《兄弟》看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转换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长亮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3期91-93,共3页
"文革"暴力是余华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和思考的主题,一些涉及暴力题材的小说显现了"暴力美学"。这种对暴力的极端渲染,其本质原因是作家和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体现了处理这种紧张的方式,在早期的... "文革"暴力是余华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和思考的主题,一些涉及暴力题材的小说显现了"暴力美学"。这种对暴力的极端渲染,其本质原因是作家和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体现了处理这种紧张的方式,在早期的《一九八六》和近期的《兄弟》中,余华表达了对"文革"暴力不同的看法。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反映了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暴力叙事 救赎 狂欢
下载PDF
言说的距离:解读余华的批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敏 《闽江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7-80,102,共5页
本文针对余华发表的文学批评,讨论余华的自我言说及其言说对其先锋小说创作以及小说解读的影响,主要表明余华对大师的学习心得和实际学习局限性的矛盾。同时将余华的先锋批评行为作为当代一种文化现象,以此观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 本文针对余华发表的文学批评,讨论余华的自我言说及其言说对其先锋小说创作以及小说解读的影响,主要表明余华对大师的学习心得和实际学习局限性的矛盾。同时将余华的先锋批评行为作为当代一种文化现象,以此观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批评家身上出现的言说欲望和行为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批评 批评行为 公众形象 身份认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