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3篇文章
< 1 2 1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与天对话——略析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蔚 史箴 《新建筑》 1997年第2期46-48,共3页
在中国传统自然观中,“天地”概念有着特定的哲学含意,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与此密切相关。结合上述重要文化背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 园林 园林史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汉代西南夷之“夷”的语境及变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石硕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4-130,共7页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比照 ,发现西南夷之“夷”这一概念在《史记》中的含义与语境同《后汉书》、《华阳国志》两书存在明显差异。在《史记》的语境中 ,“夷”是对西南各部落人群的一个泛称 ,而在《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比照 ,发现西南夷之“夷”这一概念在《史记》中的含义与语境同《后汉书》、《华阳国志》两书存在明显差异。在《史记》的语境中 ,“夷”是对西南各部落人群的一个泛称 ,而在《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则演成一个明确的族属类别称谓。本文就造此变化的原因及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指出《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作为与“氐”、“羌”、“越”相并列的族属类别称谓出现之事实 ,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西南夷”部落人群之族系面貌有重要意义 ,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
原文传递
儒家礼乐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望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6,共6页
  儒家的基本理念是礼乐,以礼乐育人并以礼乐治国。儒家的礼乐观是中国古代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概括,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荀子
下载PDF
“认同的力量”/“逃避统治的‘艺术’”--湘、粤、桂过山瑶音乐“族性歌腔”的文化隐喻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书峰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27-32,共6页
湘、粤、桂过山瑶音乐中的"族性歌腔"(如"纳发调")鲜明地隐喻出瑶族漂洋过海,被迫迁徙的悲苦生活场景,用哀婉忧郁的下行旋律音调表征了过山瑶逃避历代王朝统治的"艺术"。通过"族性歌腔"构建的... 湘、粤、桂过山瑶音乐中的"族性歌腔"(如"纳发调")鲜明地隐喻出瑶族漂洋过海,被迫迁徙的悲苦生活场景,用哀婉忧郁的下行旋律音调表征了过山瑶逃避历代王朝统治的"艺术"。通过"族性歌腔"构建的系列音乐叙事重拾过山瑶族群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虽然过山瑶面临被汉化、现代化同化的不利境况,但是过山瑶"族性歌腔"特质所隐喻的音乐叙事性与族群文化认同的力量是巨大的、恒久的,并在其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语境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化自觉性,也是过山瑶支系传统文化"濡化"的一个现代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粤、桂 过山瑶 仪式音乐 “族性歌腔” 认同
下载PDF
安阿玥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缓慢经验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坤 王春晖 +1 位作者 廖婧云 安阿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108-4110,共3页
肛瘘是肛肠科临床常见疾病,手术疗法是彻底根治该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术后创面愈合需要一定时间,而肛肠手术与其它清洁手术相比恢复时间较长,有时外加患者自身体质与生活方式影响,会有创面愈合缓慢情况发生。安阿玥教授善于运用... 肛瘘是肛肠科临床常见疾病,手术疗法是彻底根治该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术后创面愈合需要一定时间,而肛肠手术与其它清洁手术相比恢复时间较长,有时外加患者自身体质与生活方式影响,会有创面愈合缓慢情况发生。安阿玥教授善于运用中医疗法协助患者术后康复,笔者依据安阿玥教授近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方式改善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缓慢经验,归纳总结出"益气养血,敛疮生肌"、"养阴清热,和血解毒"、"益气养血,健脾安神"3种主要中医治法,针对不同体质患者使用不同疗法后能够有效促进术后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痛苦和缩短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术后创面愈合缓慢 辨证论治 名医经验 安阿玥
原文传递
生存智慧、人文理性与中和精神——中国礼乐起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6-62,共7页
中国礼乐起源于上古先民日常劳动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礼乐同源,两者之间既交融互补又维持着固有的张力。至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的发展出现重要突破,由对生存智慧的总结与抽象转向对人文理性的关注。先秦诸子对三代礼... 中国礼乐起源于上古先民日常劳动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礼乐同源,两者之间既交融互补又维持着固有的张力。至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的发展出现重要突破,由对生存智慧的总结与抽象转向对人文理性的关注。先秦诸子对三代礼乐传统的理论诠释与重构,是为解决当时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在思想文化层面作出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礼乐被赋予可贵的人文理性及充分的哲学伦理内涵。"中和"理念源于古老的礼乐,"中"、"和"字形字义的演化及礼学中关于"中和"的认识亦体现出礼乐从以生存智慧为价值主体转向高扬人文理性的哲学演进路径。"中和"作为礼乐哲学与伦理内涵的一个符号象征,也因此构成了华夏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为礼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与时偕行"的旺盛生命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理性 中和
原文传递
汉晋时期南中夷、越辨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石硕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6,共8页
南中是汉晋时期西南夷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大体以今云南为中心并含贵州大部及川西南部分地区。《华阳国志》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这为我们认识南中人群之族系面貌提供了一把钥匙。本文就如何区分南中地区夷、越两个人群系统... 南中是汉晋时期西南夷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大体以今云南为中心并含贵州大部及川西南部分地区。《华阳国志》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这为我们认识南中人群之族系面貌提供了一把钥匙。本文就如何区分南中地区夷、越两个人群系统以及史籍中对这两种人群之称谓在东汉以后发生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南中为“夷、越之地”的认识完全成立,“夷”为藏缅语民族系统,“越”(濮、獠)则属百越民族系统。文章还依据考古材料,提出古代云南地域主要为夷、越两系人群的格局形成甚早,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已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
原文传递
Property and provenance study of fancy celadon samples excavated from the Noble Burials of the Yue State at Hongshan, China 被引量:7
8
作者 WU Juan1, WU JunMing1 , LI QiJiang1, ZHANG MaoLin1, LI JiaZhi2, LU XiaoKe2 & DENG ZeQun2 1 Jingdezhen Ceramics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001, China 2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50, 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369-374,共6页
The Noble Burials of the Yue State at Hongshan in Wuxi City with many fancy burial objects were excavated by Archaeology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Xishan District Committee for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 The Noble Burials of the Yue State at Hongshan in Wuxi City with many fancy burial objects were excavated by Archaeology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Xishan District Committee for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f China. It was appraised as one of the ten majo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2004. Some precious ceramic samples excavated from this site are very im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especially for studying the origin of porcelain.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Archaeology Institute of Nanjing Museum, the ceramic samples excavated from the Noble Burials of the Yue State at Hongshan were collected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Compared with the celadon samples produced in Yue-kiln site during later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A.D.), some important topics such as the provenance and properties of the ceramic samples excavated from the Noble Burials of the Yue State at Hongshan were deeply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BLE BURIALS of the yue STATE at Hongshan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origin of porcelain CELADON
原文传递
亳在大伾说 被引量:8
9
作者 陈立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42,共10页
“山川 ,所以傧鬼神也” ,上古“国必依山川”是为了君王能够通于神明 ,以神道政教天下。河、岳乃商作为天下大邦、共主之神灵傧居往来所在 ,祀之即祭祀其中的神灵。亳是建于大河要冲之大亻丕山上的商人宗邑 ,由其地则曰丕 (亻丕、山丕 ... “山川 ,所以傧鬼神也” ,上古“国必依山川”是为了君王能够通于神明 ,以神道政教天下。河、岳乃商作为天下大邦、共主之神灵傧居往来所在 ,祀之即祭祀其中的神灵。亳是建于大河要冲之大亻丕山上的商人宗邑 ,由其地则曰丕 (亻丕、山丕 ) ,筑邑其上则曰邳、韦阝 ,由其宗庙形象则曰亳 ,皆丕山之丕的音转 ,其山显灵瑞而商人兴 ,故宗于其上。文章从商代祭河与王邑制度说起 ,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 ,以两个前提、七重证据 ,论说亳在大亻丕山上 ,为商人百世不迁之庙。亳在大亻丕 ,则商史许多问题皆可以通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必依山川 祭祀 大伾
下载PDF
以葫芦图腾母体——甲骨文“乐”字构形、本义考释之一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晓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3期30-35,161,共6页
殷墟甲骨文乐(■)字构型本义研究,关涉先秦礼乐关系本质的认识和儒家音乐思想的现代阐释。甲骨文乐字以"■"、"■"两字组成。■为葫芦之象形文,系以葫芦之多籽速生特性象征妊娠母体生殖力,葫芦供奉仪式以祈求子息... 殷墟甲骨文乐(■)字构型本义研究,关涉先秦礼乐关系本质的认识和儒家音乐思想的现代阐释。甲骨文乐字以"■"、"■"两字组成。■为葫芦之象形文,系以葫芦之多籽速生特性象征妊娠母体生殖力,葫芦供奉仪式以祈求子息、氏族壮大为根本目的。■图腾的符号为文,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语词属性,即地名(祭名)和仪式供奉。■与其他文字的组合使用,产生众多合文,甲骨文乐()■字为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葫芦 母体崇拜 图腾
下载PDF
论“乐”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37,共17页
乐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古人总是把它视为教化与政治之源,这在世界历史中是极为罕见的。乐在古代中国位于六艺之列,但并非"术"。乐非人为,乃天授,古人从一开始就是从宇宙论和存在论的层面来理解乐的性质的。... 乐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古人总是把它视为教化与政治之源,这在世界历史中是极为罕见的。乐在古代中国位于六艺之列,但并非"术"。乐非人为,乃天授,古人从一开始就是从宇宙论和存在论的层面来理解乐的性质的。作为天道之表现的乐,虽然出于圣人之手,但圣人只是天道的代理人,真正的作者是天而不是人。中国古代思想从文明教化和理想政治的目的理解乐的作用,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因此,乐有客观真理的根据。中国人并不因此否认乐的审美意义与娱乐功能,但无论如何,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单纯艺术,而是人之超越性的根本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 艺术 教化 和谐 技艺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呕吐哕病证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红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16-2319,2319,共4页
针对《黄帝内经》有关呕吐哕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进行较全面概述,探讨《黄帝内经》有关呕吐哕病证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内经 呕吐 病证
原文传递
试论儒家“礼乐互建”与交往理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建平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64-72,共9页
儒家礼乐的社会建构历史上其实并没有真的完全实现过。礼是对人们在某种处境中相对性的情感的规范与约束,如果缺乏约束,则社会秩序无从维持,文明难以为继。礼并非没有限制性,乐可视为对礼的补充。作为理性之实践规范的礼,最后是落实在... 儒家礼乐的社会建构历史上其实并没有真的完全实现过。礼是对人们在某种处境中相对性的情感的规范与约束,如果缺乏约束,则社会秩序无从维持,文明难以为继。礼并非没有限制性,乐可视为对礼的补充。作为理性之实践规范的礼,最后是落实在乐上的。礼乐关涉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与整体的动态和谐,是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制度构想。与交往理性理论比较,礼乐交往力图通过对差异之间的动态互补形成稳定与和谐。反思礼乐在社会建构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此避免不必要的曲折倒退,进而深入探讨依据礼乐互建推动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礼乐互建 交往理性
下载PDF
近百年来龠的研究述评
14
作者 王晓俊 汪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9,I0002,共11页
近百年来龠的研究整体经历三个重要时期。1930年以降,郭沫若等古文字学者以甲骨文、金文字形训“龠”字、推断龠为古编管乐器,并由此否定了承续两千余年的汉代“龠如笛”成说。至20世纪80年代,音乐学者重新审视前人研究,参考音乐考古成... 近百年来龠的研究整体经历三个重要时期。1930年以降,郭沫若等古文字学者以甲骨文、金文字形训“龠”字、推断龠为古编管乐器,并由此否定了承续两千余年的汉代“龠如笛”成说。至20世纪80年代,音乐学者重新审视前人研究,参考音乐考古成果,提出“龠由编管变单管”“龠为口笛”等见解。1996年间,刘正国通过出土文物、民间遗存、文献考释及文字训诂等多重证据的论证,揭示了古文字学者“由字形训释乐器器形”的研究误区,重申龠为单管形制并提出“古龠斜吹”“龠为笛之祖”“贾湖出土骨管乐器为龠”等创见。回顾近百年龠研究的复杂学术史,省思相关研究之得失,有益于持续研究的推进及龠在当代的正本清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吹法 编管 贾湖骨笛 龠类乐器 学术史
下载PDF
论“礼乐教化”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娟 《保定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78-80,共3页
儒家的"礼乐教化"从内外两方面着手,通过外在的"礼"与内在的"乐"两方面进行政治教化,同时也是个体修养的手段。这一内外兼修的教化思想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礼乐教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陶冶吴越——简论两周时期吴越的生业形态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敏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9-96,共8页
两周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接土邻境,壤交通属"。吴国的"官工业"为矿冶业,越国的"官工业"为陶瓷业,矿冶业和陶瓷业分别成为吴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吴越最主要的生业形态。越向吴大量输出陶瓷器以换取本国... 两周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接土邻境,壤交通属"。吴国的"官工业"为矿冶业,越国的"官工业"为陶瓷业,矿冶业和陶瓷业分别成为吴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吴越最主要的生业形态。越向吴大量输出陶瓷器以换取本国极度匮乏的铜资源,吴越之间的"资源互动"成为两周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时期 矿冶业 陶瓷业 生业形态 资源互动
原文传递
论古琴徽位产生的年代——从枚乘《七发》谈起
17
作者 钟钰婷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西汉枚乘《七发》中提及古琴的形制,学界多将其中的“约”字释为琴徽,并以此推测琴徽在西汉已经出现,或将其释读为琴轸。今北大所藏汉简《反淫》可与《七发》对读,考得“榖”与“约”对应,二者所指乃是古琴上的绒扣,且二文中所描写的古... 西汉枚乘《七发》中提及古琴的形制,学界多将其中的“约”字释为琴徽,并以此推测琴徽在西汉已经出现,或将其释读为琴轸。今北大所藏汉简《反淫》可与《七发》对读,考得“榖”与“约”对应,二者所指乃是古琴上的绒扣,且二文中所描写的古琴部件也未曾涉及琴徽。考察“徽”字的意义和相关文献,结合出土文物,可知至嵇康《琴赋》“弦长故徽鸣”,“徽”字的意义开始指向琴徽,并推知琴徽约在汉末三国初出现,至晚到东晋初十三徽成定制。琴徽的出现方便了泛音和按音的演奏,对于古琴技法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厘清琴徽产生的年代问题,对于研究古琴谱的产生、纯律的实际应用等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枚乘 《七发》 《反淫》 琴徽
原文传递
德性如何“成于乐”——基于先秦乐教演变史的考察
18
作者 黄梦肖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为内在的道德品格,但乐教形式的自觉性价值亟待建构。孔子于礼乐制度规范失效的情况下挖掘了“乐”的自觉性价值:将由“乐”引起的情感视为个体作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力,以西周传统乐教的形式内容作为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对象,并设置了理想人格作为德性实现的现实形态,建立了一条凸显个体内心自觉的德性修养路径,谓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是这一德性修养路径的方法论提纲。孔子“乐”论被孔门后学与荀子所继承,德性修养变为以人性、人情为基础的讨论。而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强调“乐”的规范性价值,与孔子强调“乐”的自觉性价值互为补充,使“乐”的德性精神留存于儒家教化思想中,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教 德性修养 伦理规范 道德主体性
下载PDF
乐何以通伦理——先秦儒家“乐通伦理”观释义
19
作者 肖潇 李建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中华文明素有“礼乐文明”之称,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乐”与“伦理”相通,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乐”通“伦理”的人性基础是“情”,两者都源自基于血缘的自然情感的发展与交流。其二,“乐”通“伦理”的价值旨归为“和”,包括... 中华文明素有“礼乐文明”之称,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乐”与“伦理”相通,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乐”通“伦理”的人性基础是“情”,两者都源自基于血缘的自然情感的发展与交流。其二,“乐”通“伦理”的价值旨归为“和”,包括个体身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其三,“乐”通“伦理”的实践路径为“教”,乐教具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完善的机制,旨在个体修身成德、社会移风易俗,从而在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中实现和谐大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情感 和谐 教化
下载PDF
古代礼乐关系中我国音乐规制的思想诠释
20
作者 田可文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7-15,共9页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特征。“礼”的仪式在西周初年经周公等的改造,从宗教制度转换为基本的典章制度,规定着社会生活、贵族活动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乐”被周代改造为沟通情感基本方式,其目的通过“乐”来...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特征。“礼”的仪式在西周初年经周公等的改造,从宗教制度转换为基本的典章制度,规定着社会生活、贵族活动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乐”被周代改造为沟通情感基本方式,其目的通过“乐”来化解因“礼”的秩序化、等级化而带来的社会对立与矛盾。利用“礼教”“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来维护封建等级的秩序,以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礼乐”对后来各朝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政治生活 礼乐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