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增强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12
1
作者 张敏鸣 周华 邹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3-267,共5页
目的 利用动态对比增强功能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SPNs) ,并探讨该方法在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80例患有无钙化的SPNs (直径≤ 30mm)的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评价SPNs的时间 密度曲线 (T DC)模式 ;记录其... 目的 利用动态对比增强功能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SPNs) ,并探讨该方法在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80例患有无钙化的SPNs (直径≤ 30mm)的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评价SPNs的时间 密度曲线 (T DC)模式 ;记录其增强前密度值、增强峰值 (PH)、SPN与主动脉PH值的比值 (S/A)以及SPNs的强化模式 ;计算SPNs的灌注值。结果 恶性、良性及炎性结节显示了不同的T DC模式。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 (P <0 0 0 0 1;P <0 0 0 0 1)和S/A比值(χ2 =32 6 2 ,P <0 0 0 0 1;χ2 =15 4 6 ,P <0 0 0 0 1)显著高于良性结节 ;而恶性和炎性结节之间的PH(P =0 96 )和S/A (χ2 =0 35 ,P =0 5 5 )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炎性结节增强前密度低于恶性结节(P <0 0 5 )。恶性和炎性结节的灌注值均高于良性结节 (P <0 0 0 1,P <0 0 1) ,而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灌注值之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 (P =0 6 3)。结论 动态对比增强功能CT提供了SPNs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 ,并可用于无创性地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CT 孤立性肺结节 定量研究 图像增强 肺硬币病变
原文传递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对脑微出血的诊断及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45
2
作者 马永青 尹喜 王成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诊断脑微出血及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对47例发病6~72h内未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常规MR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SWA...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诊断脑微出血及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对47例发病6~72h内未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常规MR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SWAN扫描并复查。分析脑微出血(CMBs)级别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记录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GRE-T2^*WI、SWAN分别检出CMBs病灶115枚、185枚,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73,P<0.05);47例患者中,5例发生HT,CMBs0级与2级、1级与2级HT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单因素分析中,年龄、NIHSS评分、CMBs分级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中,NIHSS评分(OR=1.503,95%CI1.065~2.122,P=0.021)、多发CMBs(>10枚)(OR=26.662,95%CI1.949~364.664,P=0.01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WAN对CMBs的敏感性优于GRE-T2*WI。CMBs数目与HT的发生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相关。利用SWAN检测CMBs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评估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循环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图像增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被引量:40
3
作者 李佩玲 王强 +2 位作者 谢秀丽 刘忱 徐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2-775,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行MSCT增强检查的患者63例,设立无颈椎病症状者30例为对照组,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观察椎动脉、横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行MSCT增强检查的患者63例,设立无颈椎病症状者30例为对照组,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观察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3例中11例椎动脉表现正常,双侧椎动脉异常2例,单侧椎动脉变细38例,椎动脉局限性狭窄7例,椎动脉闭塞5 例;30 例对照组中椎动脉正常23 例,单侧椎动脉变细7例。椎动脉正常和血管变细两种CTA表现出现比率分别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0.01)。63 例患者中横突孔两侧对称且大小正常者24例(38%),36 例一侧横突孔变小(57%);对照组中22 例两侧横突孔大小正常且两侧对称(73%),5例(17%)横突孔变小。两组间横突孔变小出现比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增强 后处理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38
4
作者 顾晋 路阳 +1 位作者 冷希圣 祝学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1998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近年来26例急性肠梗阻病人术前腹部 CT 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 对急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4.6%(22/26)。对老年病人优势尤为明显,其中对肿瘤引起...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近年来26例急性肠梗阻病人术前腹部 CT 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 对急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4.6%(22/26)。对老年病人优势尤为明显,其中对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肠套叠等可提出明确诊断;对肠扭转引起的急性肠梗阻诊断正确率低;对麻痹性肠梗阻可得出正确诊断。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 CT检查,无创且诊断正确率高,明显优于其他有创检查方法。结论 CT 对急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诊断 CT 急性
原文传递
肝肿瘤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赵玉珍 孟洁 +3 位作者 张凤娟 纪晓惠 杨漪 韩若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显示肝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探讨对肝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肝占位性病变进行CEUS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种技术在不同时相的增强及灌注特征。结果原发性肝癌、血管瘤CEUS和增强CT的增强类型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显示肝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探讨对肝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肝占位性病变进行CEUS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种技术在不同时相的增强及灌注特征。结果原发性肝癌、血管瘤CEUS和增强CT的增强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检验,P>0.05),肝转移癌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30例肝恶性肿瘤CEUS显示的病灶数目为134枚,增强CT显示的病灶数目为118枚。结论CEUS和增强CT能敏感地显示肝良恶性肿瘤的血供特征,CEUS对肝转移癌微小血管的灌注情况及发现微小病灶方面优于增强CT,可有效地评价肿瘤血管化程度,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肿瘤 图像增强
下载PDF
迭代模型重建技术不同辐射剂量对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潘丹 姜彦 +3 位作者 陈鑫 李萌 梁长虹 刘再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3,18,共5页
目的比较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对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54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根据不同门静脉期扫描方案分为A组29例(120 k ... 目的比较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对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54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根据不同门静脉期扫描方案分为A组29例(120 k V,250 m As)和B组25例(80 k V,500 m As)。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和IMR技术重建门静脉期原始数据,得到4组图像,包括A1组(120 k V,FBP)、A2组(120 k V,IMR)、B1组(80 k V,FBP)和B2组(80 k V,IMR),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价指标低对比分辨率、图像失真及诊断信心度,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42.7%(t=15.27,P<0.001)。A2组图像噪声低于A1组,B2组图像噪声低于B1组,而B2组SNR及CNR较其他3组均显著增高(F噪声=81.98、FSNR=65.19、FCNR=37.42,P<0.001)。各组低对比分辨率评分A2>B2>A1>B1(χ2=58.21,P<0.001),各组图像失真评分A1>B1>A2>B2(χ2=12.94,P<0.001),B2组与A1组、B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诊断信心评分A2>A1>B2>B1(χ2=34.06,P<0.001),A1组与B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BP比较,IMR技术不同辐射剂量扫描均可以降低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噪声并能提高图像质量,改变效果尤以80 k V、500 m As CT扫描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算法 图像增强 辐射剂量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优化胸部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周悦 董军强 +3 位作者 高剑波 侯平 王明月 许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46-749,754,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虚拟单能量成像(VMS)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技术在双期胸部增强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60例行能谱CT双期胸部增强扫描的患者。其中研究组30例行80~140 k Vp能谱CT扫描,对照组30例采...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虚拟单能量成像(VMS)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技术在双期胸部增强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60例行能谱CT双期胸部增强扫描的患者。其中研究组30例行80~140 k Vp能谱CT扫描,对照组30例采用120 k Vp常规CT扫描,分别使用滤波反投影(FBP)技术和ASIR对图像进行重建,得到VMS-FBP(A组)、VMS-ASIR(B组)、120 k Vp-FBP(C组)、120 k Vp-ASIR(D组)重建图像。比较4组重建后图像在双期不同层面降主动脉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4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有效辐射剂量下降了3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00,P<0.001)。A^D组图像的CT值、CNR、SNR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120 k Vp常规CT扫描模式相比,VMS联合ASIR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算法 胸部 肺疾病 图像增强 迭代重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质量控制 辐射剂量
下载PDF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5
8
作者 史彬 刘影 +3 位作者 曾飞雁 王昌新 徐运军 黄寒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97-601,613,共6页
目的良恶性胆道狭窄在诊疗手段的制订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本文旨在探讨对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和CT动态增强扫描(DCE-CT)图像行量化分析,评估其诊断良恶性胆道狭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良性胆道狭窄(良性组)和3... 目的良恶性胆道狭窄在诊疗手段的制订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本文旨在探讨对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和CT动态增强扫描(DCE-CT)图像行量化分析,评估其诊断良恶性胆道狭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良性胆道狭窄(良性组)和30例恶性胆道狭窄(恶性组)患者的MRCP和DCE-CT资料,比较两组狭窄段胆管壁厚、长度、管径,狭窄段上方胆管扩张程度以及狭窄段管壁强化程度,并分析其与胆管狭窄性质的相关性,评估MRCP和DCE-CT预测胆道狭窄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狭窄段壁厚、长度及上方扩张段最末端胆管管径大于良性组[(3.2±2.0)mm对(2.1±0.6)mm、(15.8±8.1)mm对(9.5±6.5)mm、(12.7±3.6)mm对(9.3±2.7)mm](t=2.825、3.270、4.025,P〈0.001),狭窄段胆管管径明显小于良性组[0 mm对(2.0±0.9)mm](Z=-3.909,P〈0.001)。胆管狭窄性质与狭窄段胆管壁厚、门静脉期-平扫和延迟期-平扫狭窄段管壁CT差值呈正相关,与狭窄段胆管管径呈负相关(t=-6.424-2.309,P〈0.05)。狭窄段壁厚、管径、门静脉期-平扫管壁CT差值及延迟期-平扫管壁CT差值是恶性胆道狭窄的重要预测因子(F=41.090,P〈0.001)。MRCP和DCE-CT诊断57例胆道狭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6.67%、100.00%、98.25%、0.97,对胆道狭窄良恶性的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0.994,P〈0.001)。结论采用MRCP结合DCE-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进行量化分析,能更准确地诊断良恶性胆道狭窄,狭窄段胆管壁厚、管径、门静脉期-平扫管壁CT差值及延迟期-平扫管壁CT差值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缩窄 病理性 胰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增强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基于CLAHE的X射线行李图像增强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建 庞彦伟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4-198,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的X射线行李图像增强算法.首先使用一种背景区域快速填充方法降低背景噪声的干扰,然后采用CLAHE技术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最后采用一套组合锐化方案增强图像的细节.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所... 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的X射线行李图像增强算法.首先使用一种背景区域快速填充方法降低背景噪声的干扰,然后采用CLAHE技术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最后采用一套组合锐化方案增强图像的细节.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所提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X射线行李图像的对比度,突出行李物品的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行李图像 图像增强 图像锐化 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
下载PDF
胸部CT虚拟平扫技术的可行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姝芩 谢明国 +1 位作者 侯中华 彭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比较胸部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VNC)图像质量,探讨能谱CT胸部VN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收集60例胸部病变患者,常规平扫后开启能谱模式进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图像经后处理得到4组VNC图像:动脉期水基图、动脉期抑碘图、... 目的比较胸部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VNC)图像质量,探讨能谱CT胸部VN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收集60例胸部病变患者,常规平扫后开启能谱模式进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图像经后处理得到4组VNC图像:动脉期水基图、动脉期抑碘图、静脉期水基图、静脉期抑碘图;比较常规平扫与4组VNC的噪声、对比噪声比(CNR)、钙化灶显示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平扫、动脉期水基图、动脉期抑碘图、静脉期水基图、静脉期抑碘图噪声分别为17.54±6.22、15.46±2.78、19.69±6.61、15.44±3.84、19.78±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95,P<0.05),水基图噪声低于抑碘图;常规平扫与4组VNC的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5,P>0.05);常规平扫与4组VNC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2.170,P<0.05),VNC中静脉期抑碘图主观评分最高;以常规平扫为基准,VNC对钙化灶检出率为86.7%,采用VNC可较常规胸部CT增强扫描减少约31%的有效辐射剂量。结论 VNC图像噪声略高于常规平扫,对细小钙化灶的检出率较常规平扫低,不同类型胸部VNC中静脉期抑碘图的图像质量最佳,由于明显降低患者有效辐射剂量,胸部VNC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图像增强 虚拟平扫 辐射剂量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肾细胞癌亚型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春玲 周胜利 +3 位作者 吴华连 张永刚 王宗盛 李树芸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在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皮髓期、实质期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重点分析CT动态强化方式及类型在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在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皮髓期、实质期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重点分析CT动态强化方式及类型在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结果:皮髓期时88.6%(62/70)透明细胞癌、80%(4/5)多房囊性细胞癌及83.3%(5/6)混合型癌呈明显强化;84.6%(11/13)乳头状癌、100%(9/9)嫌色细胞癌、66.7%(2/3)集合管癌轻度强化;91.5%(64/70)透明细胞癌、69.2%(9/13)乳头状癌、80%(4/5)多房囊性细胞癌、83.3%(5/6)混合性癌及100%(3/3)集合管癌呈不均匀或周边强化;而88.9%(8/9)嫌色细胞癌呈均匀强化。皮髓期与实质期两期动态分析示88.6%(62/70)透明细胞癌呈典型"快进快出"表现;84.6%(11/13)乳头状癌呈"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肾细胞癌皮髓期的强化程度在各亚型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CT双期扫描中肿瘤的动态强化方式及类型是鉴别各亚型的重要补充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x线影像增强
下载PDF
肺动脉CT成像增强技术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连菊 唐光健 付佳臻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推导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精确计算对比剂用量公式,并评价其应用于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法CTPA影像的质量与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搜集经CTPA检查的连续27例患者小剂量对比剂实验注射形成的TDC数据,分析从注射对比剂开始至上腔静... 目的推导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精确计算对比剂用量公式,并评价其应用于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法CTPA影像的质量与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搜集经CTPA检查的连续27例患者小剂量对比剂实验注射形成的TDC数据,分析从注射对比剂开始至上腔静脉下端增强峰值所用时间占注射开始至肺动脉增强峰值时间的比值,测算上腔静脉下端在扫描范围中的水平,推导出计算对比剂使用总量预计算公式(DTs/3+STs/2)。将临床怀疑但CTPA未发现为肺动脉栓塞(PE)的68例患者纳入研究,按检查奇、偶周数分为2组:A组26例,传统增强跟踪自动触发扫描组;B组42例,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组。在CTPA影像中,2组分别测量右肺动脉主干(RMPA)和右上肺静脉(RUPV)、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动脉(RLPA)和伴行右下肺静脉(RLPV)、RMPA与升主动脉(AA)的CT值,计算每对血管CT值差值,对影像进行评分,并计算对比剂用量、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硬化伪影分级。采用t检验、x。检验与秩和U检验,分析2组间各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比剂开始至注射到上腔静脉增强时间与至肺动脉增强时间比为0.65±0.09。A、B2组间RMPA、RLPA的CT值分别为(301±117)、(329±122)与(283±95)、(277±9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0、2.056,P值均〉0.05),但肺动静脉血管对之间的CT值差(中位数分别为22.5、58.0与170.5、166.5HU),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2,P=0.001与U=325,P=0.005);影像评分为5分与4分者B组为85.7%(36/42)优于A组(46.1%,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75,P〈0.01);上腔静脉内对比剂伪影分级(1—3级)B组(分别为34、7、1例)明显好于A组(分别为11、10、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14,P=0.002);对比剂实际注射总量A组为(87.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图像增强
原文传递
X射线无损检测的GIS设备缺陷检测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波 胡秀敏 +3 位作者 何志琴 高正浩 樊磊 孙博 《电子设计工程》 2021年第1期78-82,共5页
GIS设备出现缺陷会导致变电站发生事故,给电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针对目前变电站大规模的人工巡检存在着效率低下、易漏检等问题。文中对X射线无损检测得到的GIS设备图片进行研究。对获得的GIS图片进行恰当预处理,提出一种改进的FCM算... GIS设备出现缺陷会导致变电站发生事故,给电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针对目前变电站大规模的人工巡检存在着效率低下、易漏检等问题。文中对X射线无损检测得到的GIS设备图片进行研究。对获得的GIS图片进行恰当预处理,提出一种改进的FCM算法进行分割,在传统的FCM分割算法基础上,引入非隶属度、不确定度且结合图像的领域信息进行分割GIS设备图像,采用SVM分类器进行缺陷检测。实验表明,此方法缺陷检测率能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成像 GIS图像增强 FCM分割算法 缺陷检测
下载PDF
复合材料X射线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俊杰 韩焱 王黎明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5-217,共3页
针对X射线检测复合材料原始图像具有灰度区间窄、缺陷边缘模糊、图像噪声多、缺陷特征有时被淹没的特点,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软阈值的小波图像增强方法,图像经过小波分解后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尺度上的子带图像,在不同尺度的子带图像上进... 针对X射线检测复合材料原始图像具有灰度区间窄、缺陷边缘模糊、图像噪声多、缺陷特征有时被淹没的特点,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软阈值的小波图像增强方法,图像经过小波分解后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尺度上的子带图像,在不同尺度的子带图像上进行基于软阈值滤波的细节系数增强,再进行图像重构,即可得到增强后的X射线检测图像。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图像的细节信息,抑制噪声,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复合材料 图像增强 小波变换 软阈值
下载PDF
改善胸部CT增强效果和成像质量的能谱CT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雅雯 王若冰 吴宁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图像对改善胸部CT扫描增强效果和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进行胸部宝石能谱CT扫描、且肺动脉增强效果不佳(70keV单能图像肺动脉主干CT值<200HU)的49例患者的CT图像资料,通过改变单能量图像的keV值...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图像对改善胸部CT扫描增强效果和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进行胸部宝石能谱CT扫描、且肺动脉增强效果不佳(70keV单能图像肺动脉主干CT值<200HU)的49例患者的CT图像资料,通过改变单能量图像的keV值,使图像肺动脉主干CT值达到200HU。计算调整前(70keV)和调整keV值后的肺动脉主干CT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放射科医师以5分法对调整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调整前后的图像肺动脉主干CT值、同层肌肉CT值、SNR和CNR,将调整前后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同时将图像按调整前肺动脉主干CT值分为A、B、C、D四组,四组图像调整前后的SNR、CNR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A、B、C、D四组图像调整后的SNR、CNR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调整前后图像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9,P>0.05),而调整后图像CNR(t=-8.961,P=0.000)和主观评分(Z=-3.400,P=0.001)均较调整前有所提高。A、B、C、D四组调整前后SNR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C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肺动脉主干CT值<140HU)调整后SNR均低于B组(P=0.014)、C组(P=0.009)、D组(P=0.020);A组调整后CNR均低于B组(P=0.017)、C组(P=0.004)、D组(P=0.011);B组、C组、D组间SNR、CNR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对于胸部能谱CT扫描增强效果不佳的患者,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单能量图像的KeV值能够改善增强效果,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增强 放射摄影术 胸部 成像质量
下载PDF
CT及数字化X线摄影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会理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CT及数字化X线摄影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2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及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以手术或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检查与数字化X... 目的探讨CT及数字化X线摄影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2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及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以手术或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检查与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的各种征象检出情况;对比CT检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及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T检查对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及支气管气象征、胸膜凹陷征、厚壁空洞、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征象的检出率均较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检查方式对胸腔积液征象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较数字化X线摄影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数字化X线摄影联合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较CT与数字化X线摄影单项诊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CT诊断准确率高于数字化X线摄影,且两者联合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x线影像增强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和伪彩色处理的轮毂图像增强 被引量:10
17
作者 焦腾云 王明泉 +1 位作者 张俊生 王玉 《自动化与仪表》 2020年第1期47-51,共5页
针对轮毂X射线图像随机噪声大、对比度低、分辨率较低、不利于对缺陷进行检测的问题,该文充分利用小波降噪增强技术和伪彩色增强技术的优点,提出基于小波分析和伪彩色处理的轮毂X射线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将轮毂X射线图像用改进的小波增... 针对轮毂X射线图像随机噪声大、对比度低、分辨率较低、不利于对缺陷进行检测的问题,该文充分利用小波降噪增强技术和伪彩色增强技术的优点,提出基于小波分析和伪彩色处理的轮毂X射线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将轮毂X射线图像用改进的小波增强方法进行降噪增强处理,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及细节可见度,然后进行基于HSI颜色空间的伪彩色处理进一步提高图像分辨率,最后得到增强后的轮毂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提高了轮毂X射线图像的分辨率,在降噪的同时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方便进行轮毂缺陷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伪彩色处理 x射线图像 图像增强 轮毂 HSI颜色空间
下载PDF
一种有效的机场安检X光手提行李图像两级增强方法 被引量:10
18
作者 韩萍 刘则徐 何炜琨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9-105,共7页
针对低对比度X光手提行李图像在机场安检中容易产生高虚警或高漏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两级X光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应用离散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方法对低能和高能X光图像去噪并融合,实现一级增强。然后,利用本文提出的自适应正弦灰度... 针对低对比度X光手提行李图像在机场安检中容易产生高虚警或高漏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两级X光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应用离散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方法对低能和高能X光图像去噪并融合,实现一级增强。然后,利用本文提出的自适应正弦灰度变换实现二级增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图像质量,优于文中给出的其它增强方法,更有利于机场安检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查行李物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光行李图像 图像增强 小波变换 独立分量分析 正弦灰度变换
下载PDF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建军 曾蒙苏 +3 位作者 严福华 王建华 周康荣 曾维新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2期1321-1324,共4页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嗜铬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增强
下载PDF
基于直方图均衡的X射线图像增强方法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磊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41,46,共4页
图像增强技术在X射线图像处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提高X射线图像清晰度,提出一种直方图均衡的X射线图像增强方法。首先采集X射线图像,采用小波变换对其进行多尺度分解,通过阈值去掉X射线图像中的噪声,然后采用直方图均衡法对X射... 图像增强技术在X射线图像处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提高X射线图像清晰度,提出一种直方图均衡的X射线图像增强方法。首先采集X射线图像,采用小波变换对其进行多尺度分解,通过阈值去掉X射线图像中的噪声,然后采用直方图均衡法对X射线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并对标准直方图均衡法进行相应的改进,最后采用同态滤波对增强后的X射线图像亮度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获得了良好视觉效果的X射线图像,而且对噪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图像 直方图均衡 图像增强方法 细节保持 同态滤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