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文道到意法:吕祖谦与散文学史的重要转折——兼说《古文关键》之“关键”的含义 |
罗书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2
|
所尚各异 得失互参——李翱、皇甫湜古文理论与创作特色之比较 |
石明庆
王光义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2
|
|
3
|
刘勰文道思想的跨语际译释研究 |
戴文静
|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4
|
从“道之文”到“文之道”——《文心雕龙》“文道”之释义 |
吴瑞霞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5
|
中唐古文家文道观研究之反思 |
刘宁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6
|
论古代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
刘凤泉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7
|
汉代诸子“文道”观的思想内涵与文艺认识 |
孙少华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8
|
真德秀文学思想论 |
夏静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9
|
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 |
王杰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0
|
中和辩证:朱熹文道观的新探解 |
郑淑花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1
|
论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异向性及其认识价值 |
王培友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12
|
《文心雕龙》“封禅”与《文选》“符命”文体命名辨析 |
赵俊玲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3
|
朝鲜后期文坛对明代唐宋派文论的接受 |
韩东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4
|
宋濂“文道论”探析 |
毛靖宇
陈婉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5
|
重构教化的美学:《文心雕龙》对“文”的理论再造 |
余开亮
蒋一书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6
|
刘勰的文道观 |
刘炜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7
|
陈栩与中国近代文学教育 |
李艳平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8
|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的历史视阈与当下价值 |
王培友
|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9
|
刘勰文体观及其文化衍生路径 |
唐辉
|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
2006 |
0 |
|
20
|
从“文质彬彬”到“文道合一”——兼论朱熹文道观的哲学建构及其价值超越 |
陈明海
|
《科教文汇》
|
2011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