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道到意法:吕祖谦与散文学史的重要转折——兼说《古文关键》之“关键”的含义 被引量:4
1
作者 罗书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6,97,共6页
吕祖谦《古文关键》的"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关键";从作文角度看",意"和"立意"是古文的"关键";从篇章的角度... 吕祖谦《古文关键》的"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关键";从作文角度看",意"和"立意"是古文的"关键";从篇章的角度看,文章的体法、篇法、句法,特别是在结构连接、起承转合方面的"变化"是文章的"关键";从审美角度看,"有力"是古文的"关键"。这些不同角度与层次的揭示,不仅为古文发展树立了标杆,而且使得散文学史开始了由道向意,由文到法,由本体论向创作论,由空廓玄简向具体实在的重要转移,将散文学史带进了新的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古文关键》 古文标准 文意 文法 文道 有力
下载PDF
所尚各异 得失互参——李翱、皇甫湜古文理论与创作特色之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石明庆 王光义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3-16,21,共5页
李翱和皇甫湜,分别继承韩愈古文理论与创作中强调道德教化和追求怪奇文风这两个特点,并更加突出,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成就和不足。究其原因,与二人性格和对道德人格追求的不同有关。对于二人创作异同的梳理,有助于总结中唐古文运动的... 李翱和皇甫湜,分别继承韩愈古文理论与创作中强调道德教化和追求怪奇文风这两个特点,并更加突出,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成就和不足。究其原因,与二人性格和对道德人格追求的不同有关。对于二人创作异同的梳理,有助于总结中唐古文运动的经验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翱 皇甫湜 文与道 平易 怪奇
下载PDF
刘勰文道思想的跨语际译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戴文静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0-171,共12页
本文由“原道”英译分歧引发的学术思考切入,通过拨清“原道”本义的迷雾,解蔽西方汉学语境下的误读与洞见,藉以澄明刘勰文道思想中隐而未彰的义理。研究发现,吉译、戈译、黄译、宇文译、梅译和康、张译,都以超验所指或宗教上的人格神... 本文由“原道”英译分歧引发的学术思考切入,通过拨清“原道”本义的迷雾,解蔽西方汉学语境下的误读与洞见,藉以澄明刘勰文道思想中隐而未彰的义理。研究发现,吉译、戈译、黄译、宇文译、梅译和康、张译,都以超验所指或宗教上的人格神替代“道”,这些对“道”义的重构而导致西方文化语境下“道”义的缺席与变位,实际上是对刘勰文道思想的误读。中国文论核心思想的外译,应参酌原典,保证其要义不失真的同时,尽可能厘清诸概念间的逻辑关联,避免产生肤表不切的比附或征用。此外,客观体认误读及其背后的哲学所指,考虑其在新文化和理论语境中的有效性,给予其适当的跨文化阐释或注释,才能在中西文论间达成真正的沟通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道 《文心雕龙》 刘勰 跨语际 误读
原文传递
从“道之文”到“文之道”——《文心雕龙》“文道”之释义
4
作者 吴瑞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7-51,共5页
《文心雕龙》通过对民族文化"原点"的追寻,经由对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化与扬弃的"通变",完成了从"道之文"向"文之道"的转换,最终重构了以"文道"为核心,由文学本质本原论、文体论、创作... 《文心雕龙》通过对民族文化"原点"的追寻,经由对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化与扬弃的"通变",完成了从"道之文"向"文之道"的转换,最终重构了以"文道"为核心,由文学本质本原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鉴赏论等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浓缩于"文之枢纽"对"文道"的论述,不仅确证《文心雕龙》的时代中国人文学意识的觉醒,而且启示我们恪守文学理论的文性品位,此为刘氏体系"重构"的根本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 文道 重构 文性品位
下载PDF
中唐古文家文道观研究之反思
5
作者 刘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5-141,共7页
对中唐古文家文道观的研究与阐释,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来理解文道关系,是十分流行的阐释视角,但其中存在简单化的决定论倾向。为克服这一局限,海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最近20多年来,对"文&q... 对中唐古文家文道观的研究与阐释,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来理解文道关系,是十分流行的阐释视角,但其中存在简单化的决定论倾向。为克服这一局限,海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最近20多年来,对"文"的思想史意义的思考,吸引了学界的兴趣,有关研究受到语言哲学、过程哲学和概念史等丰富理论视角的影响,对深化文道观的阐释多有启发,其间的局限也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古文 文道观 内容 形式
下载PDF
论古代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6
作者 刘凤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2-70,共9页
在古代文学实践基础上,古代文学观念不断演进。在最初人文土壤中,形成了源文学形态。随着第一次社会分工,发展到杂文学形态,产生了文治文学观念。随着文学自觉,发展到雅文学形态,产生了文辞文学观念。文辞与文治观念碰撞,形成文道相兼... 在古代文学实践基础上,古代文学观念不断演进。在最初人文土壤中,形成了源文学形态。随着第一次社会分工,发展到杂文学形态,产生了文治文学观念。随着文学自觉,发展到雅文学形态,产生了文辞文学观念。文辞与文治观念碰撞,形成文道相兼的观念。俗文学形态的形成,产生了文娱文学观念。不同文学观念的相互糅合,构成古代文学观念的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观念 文治 文辞 文道 文娱 糅合
下载PDF
汉代诸子“文道”观的思想内涵与文艺认识
7
作者 孙少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7-43,共7页
汉代诸子文艺思想中存在"文道合一"与"文道分离"两种认识,主要源于先秦孟子、荀子的思想,并远承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文""道"产生分离的内在原因与文艺动机,主要在于"文质&q... 汉代诸子文艺思想中存在"文道合一"与"文道分离"两种认识,主要源于先秦孟子、荀子的思想,并远承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文""道"产生分离的内在原因与文艺动机,主要在于"文质"关系的辩证对立;其外在动因或社会动机,则是文艺"政教""教化"功能的需要。"六艺同道",也是文艺政教功能思想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诸子 文道 政教
下载PDF
真德秀文学思想论 被引量:5
8
作者 夏静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1,共4页
真德秀的研究长期冷寂,文学的真德秀更无人提及,《文章正宗》则时常视为障碍文学发展的反面教材。从儒家体用观出发,可以勾勒出文道、文气、文统为中心。
关键词 文道 文气 文统
下载PDF
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作为18世纪著名的学术巨擘和思想家,戴震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戴震的义理之学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戴震义理之学思想的解读是我们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整个清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经学 义理学 方法论 启蒙意义 戴震 中国 思想文化
下载PDF
中和辩证:朱熹文道观的新探解
10
作者 郑淑花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6,共9页
朱熹在传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基础上,提出“文从道出”“文便是道”的观点。他主张“文”与“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形成中和辩证的文道观。这种文道观决定了他对待“文”的辩证态度。在文辞方面,朱熹主张“义理从文字中... 朱熹在传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基础上,提出“文从道出”“文便是道”的观点。他主张“文”与“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形成中和辩证的文道观。这种文道观决定了他对待“文”的辩证态度。在文辞方面,朱熹主张“义理从文字中迸出”,强调文辞是义理的重要载体;又宣称“视言语诚如糟粕”,认为领悟义理后可以忘记文辞本身,秉持的是“得鱼忘筌”的态度。在“文采”方面,他主张“文字奇而稳方好”和“文以伟辞”,注重文辞技巧、文法、修辞的综合运用;同时他又轻视或反对“胭脂腻粉”“妄言绮语”“用意崎岖”的“巧”文。理解朱熹的文道观,不能以“文道分离”“文道合一”或“重道重文”“重道轻文”单一观点进行判断,而应回归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进行辩证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文道观 中和 辩证 语境
下载PDF
论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异向性及其认识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培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7,共9页
"文章之士"、"传统儒学之士"、"道学之士"是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主要群体。"文章之士"探讨文道关系之中心与重心,主要集中于"文"之独立性、主体性和功用性等。"传统儒学之士... "文章之士"、"传统儒学之士"、"道学之士"是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主要群体。"文章之士"探讨文道关系之中心与重心,主要集中于"文"之独立性、主体性和功用性等。"传统儒学之士"主要集中于文道关系、文与道如何发生关系这两个层面上,尤其注重从体用、本末等方面进行研究。"道学之士"探讨文道关系则具有泛化倾向,其文道关系或被替换为文化载体与文化精神之关系,或其"文"之内涵被缩小,等同于现代意义上"文学"的某些内容及形式等。"文"之独立性、"文"与"道"应居平等地位等逻辑客观性品格,亦为"道学之士"所忽视甚至抹杀。比较来看,"道学之士"之文道观念显然受到了其他两类士人群体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理学家 文道关系 价值
下载PDF
《文心雕龙》“封禅”与《文选》“符命”文体命名辨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俊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59-64,共6页
论者每以《文心雕龙》"封禅"体与《文选》"符命"体乃同体异称,但对其成因未作探究。"封禅"与"符命"的不同命名,应与魏晋南北朝无一帝王行封禅礼,而符命却被频繁利用,符命思想在这一时期走向整... 论者每以《文心雕龙》"封禅"体与《文选》"符命"体乃同体异称,但对其成因未作探究。"封禅"与"符命"的不同命名,应与魏晋南北朝无一帝王行封禅礼,而符命却被频繁利用,符命思想在这一时期走向整合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在此问题上,萧统的政治敏感性无疑比刘勰更高。通过追溯"封禅"、"符命"的文体命名史可以发现,由于刘勰"封禅"体的内涵、外延不甚明晰,所以虽更早被命为文体,反不如"符命"这一命名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命名 《文心雕龙》 《文选》 封禅 符命 符瑞文化
下载PDF
朝鲜后期文坛对明代唐宋派文论的接受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东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0-136,共17页
明代唐宋派文论在朝鲜后期文坛的兴起与盛行,体现了朝鲜后期文人对明清文学思潮的接受与反思。朝鲜后期文坛对唐宋派的接受历程经历了认识接受期、强化巩固期、影响深入期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朝鲜文人对唐宋派的接受主要体现在理论... 明代唐宋派文论在朝鲜后期文坛的兴起与盛行,体现了朝鲜后期文人对明清文学思潮的接受与反思。朝鲜后期文坛对唐宋派的接受历程经历了认识接受期、强化巩固期、影响深入期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朝鲜文人对唐宋派的接受主要体现在理论批评与创作普及的层面上,而第三个时期的接受反映在朝鲜文人对唐宋派文论的吸收与活用上。朝鲜后期文人通过接受"重道不轻文"与"由唐宋上窥秦汉"的理念,解决了文坛上一直以来的模拟、俚俗风气,并打破了推崇秦汉古文抑或唐宋古文、相互抵牾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唐宋派 文论 接受 文道合一 文统观
原文传递
宋濂“文道论”探析
14
作者 毛靖宇 陈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5-20,共6页
宋濂文学思想中的"文"是一种彰显在阴阳八卦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天人合一、内外一体的存在论整体。宋濂的文学思想是一种强调"文道合一"的"文道论"思想。这种文道论与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 宋濂文学思想中的"文"是一种彰显在阴阳八卦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天人合一、内外一体的存在论整体。宋濂的文学思想是一种强调"文道合一"的"文道论"思想。这种文道论与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有某种相通互释性,它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一种本真而诗意的感受方式与生存状态,对我们今天反思片面强调"独立性"而步入形而上学误区的现代文学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文道论 海德格尔 语言存在论
下载PDF
重构教化的美学:《文心雕龙》对“文”的理论再造
15
作者 余开亮 蒋一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4-140,共7页
针对浮华不实、只顾雕饰辞藻的文坛状况,为重建文学的教化理想,刘勰从文道关系、创作主体和作品本身三方面对“文”的内涵进行了美学扩充和归正。通过恢复文与道的必然性关联,刘勰论证了文章教化价值的形而上根源;通过打通六朝的感物说... 针对浮华不实、只顾雕饰辞藻的文坛状况,为重建文学的教化理想,刘勰从文道关系、创作主体和作品本身三方面对“文”的内涵进行了美学扩充和归正。通过恢复文与道的必然性关联,刘勰论证了文章教化价值的形而上根源;通过打通六朝的感物说与儒家的“诗言志”传统,刘勰重塑了“感物吟志”的创作主体;通过发展先秦两汉儒家文质观,刘勰从文章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重新定位了理想之文。刘勰通过文论思想将儒家教化观与文章审美观相融通,在一种整体性的视域中,创造性地重构了彰显儒家人文精神的教化的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道关系 教化 风骨
下载PDF
刘勰的文道观
16
作者 刘炜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7-20,共4页
刘勰的文道观是对文道关系的第一次系统论述,其一方面认为文原出于道,以论证文的合法性与重要性,一方面又认为文返原于道,以确立文的标准与规范,最终用意则在提倡儒家的为文法则,而非宣扬儒家的政教思想,这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 刘勰 文道观 儒家
下载PDF
陈栩与中国近代文学教育
17
作者 李艳平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113,共8页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函授教育模式的引进,陈栩应时而动创立“栩园编译社”指导文学创作。所创社刊《文苑导游录》成为其主要文学培育基地,该刊体例编排与内容刊登,丰富而全面,充分体现了跳脱出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陈栩...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函授教育模式的引进,陈栩应时而动创立“栩园编译社”指导文学创作。所创社刊《文苑导游录》成为其主要文学培育基地,该刊体例编排与内容刊登,丰富而全面,充分体现了跳脱出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陈栩将文学指导借助现代报刊媒介的优势加以广泛传播,其兼收并蓄、包容自由的教育理念为民国文坛培养出一批文学新人,助推了新的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在近代文化、教育转型之际,陈栩所施行的中西、古今、新旧融合共生的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学的内容与价值进行了整合与规范,初步确立了文学教育的模式与文类细分标准,对近代文学教育的建立产生了推进作用,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栩 函授教育 栩园编译社 《文苑导游录》 近代文学教育
下载PDF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的历史视阈与当下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培友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138,共12页
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伴随着明代王朝的灭亡而受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的猛烈抨击,不意竟导引出清人全面否定宋明理学之结果。影响所及,近百年来理学及理学家的文道观及其诗学实践等研究问题也遭遇到了严峻的历史困境。而两宋理... 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伴随着明代王朝的灭亡而受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的猛烈抨击,不意竟导引出清人全面否定宋明理学之结果。影响所及,近百年来理学及理学家的文道观及其诗学实践等研究问题也遭遇到了严峻的历史困境。而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问题,涵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哲学、文学等诸文化形态,反映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大文化类型之一——宋型文化的哲思意趣、审美取向与文化追求的精微、雅正、弘大气象。只有对此作纵深的研究突破,才可为相关研究课题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和进行研究的理论元点。仔细寻绎前哲时贤的研究足迹,分析其得失,有利于我们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理学 文道观 诗学
原文传递
刘勰文体观及其文化衍生路径
19
作者 唐辉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3-36,共4页
关于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既往研究多偏重于就文体论文体,理论系统性不是很强。从文化角度看,刘勰的文体学思想起始于文观念,中经文明、文饰、文道、文体、诗体、史体等环节,并最终凝定于语言结构。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有注重文体逻辑本质和... 关于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既往研究多偏重于就文体论文体,理论系统性不是很强。从文化角度看,刘勰的文体学思想起始于文观念,中经文明、文饰、文道、文体、诗体、史体等环节,并最终凝定于语言结构。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有注重文体逻辑本质和相关创作经验传统的总体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饰 文道 文体 诗体 史体
下载PDF
从“文质彬彬”到“文道合一”——兼论朱熹文道观的哲学建构及其价值超越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明海 《科教文汇》 2011年第19期66-69,共4页
道问题是中国美学的基本问题。从"文质彬彬"到"文道合一",文道关系的发展演变得以显现。朱熹立足于"理本气具"、"理一分殊"的理学哲学体系,提出了"文道合一"的文道观。他对唐宋古文... 道问题是中国美学的基本问题。从"文质彬彬"到"文道合一",文道关系的发展演变得以显现。朱熹立足于"理本气具"、"理一分殊"的理学哲学体系,提出了"文道合一"的文道观。他对唐宋古文家"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俱"以及理学前辈们"文以载道"、"作文害道"的文道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发展,使文道关系的理论价值超越了先辈,从而实现了对中唐以来文道关系论争的真正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道嬗变 朱熹 文道合一 哲学建构 价值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