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0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对镉在土水系统中的迁移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35
1
作者 廖敏 黄昌勇 谢正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1-86,共6页
研究了4种红壤和水体系中pH对镉的迁移影响.结果表明:镉在土水体系中的迁移是一快反应过程,4种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随土水系统中pH的变化,可分为3个区域,即低吸附量区、中等吸附区,以及强吸附和沉淀区,在中等吸附区镉吸附量... 研究了4种红壤和水体系中pH对镉的迁移影响.结果表明:镉在土水体系中的迁移是一快反应过程,4种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随土水系统中pH的变化,可分为3个区域,即低吸附量区、中等吸附区,以及强吸附和沉淀区,在中等吸附区镉吸附量与pH呈正相关;pH6以下被吸附的镉中生物有效态镉量随pH的升高而增加,pH6以上被吸附的镉中生物有效态镉量随pH升高而降低.石灰导致镉毒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pH>75时镉主要以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结合态及残留态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土壤 水体 迁移 污染物质 污染源
下载PDF
膜下滴灌水盐运移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6
2
作者 吕殿青 王全九 +1 位作者 王文焰 邵明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4-801,共8页
通过室内盐碱土入渗模拟试验 ,探求了膜下滴灌滴头流量、灌水量、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初始含盐量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滴头流量的增加 ,地表积水范围增大 ,湿润体垂直距离减小 ,滴头附近的含水量增加 ,不利于作... 通过室内盐碱土入渗模拟试验 ,探求了膜下滴灌滴头流量、灌水量、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初始含盐量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滴头流量的增加 ,地表积水范围增大 ,湿润体垂直距离减小 ,滴头附近的含水量增加 ,不利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淡化区的形成 ;灌水量的增加使得湿润体的范围增加 ,同时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淡化区的形成 ;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 ,湿润体范围增大 ,滴头附近的含水量增加 ,但不利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淡化区的形成和超过作物耐盐度的淡化区的发展 ;土壤初始含盐量的增加使得达标脱盐系数减小。这对合理利用膜下滴灌技术体系开发盐碱地提供一定的指导 ,有利于为滴灌系统的设计提供更合理的技术参数和进行膜下滴灌条件下的盐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滴头流量 土壤水分运动 土壤溶质迁移
下载PDF
猪笼草口缘区表面液体单方向连续搬运机制 被引量:102
3
作者 陈华伟 张鹏飞 +5 位作者 张力文 张德远 蒋滢 刘洪亮 韩志武 江雷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7-219,共3页
液体单方向搬运表面因无需外部动力即可实现液体连续铺展搬运,在机械、能源、医疗、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受到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具有亲疏水梯度和锥形结构特征的一维丝状材料能实现液体的短距离搬运,而表面能梯度和梯度拉普... 液体单方向搬运表面因无需外部动力即可实现液体连续铺展搬运,在机械、能源、医疗、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受到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具有亲疏水梯度和锥形结构特征的一维丝状材料能实现液体的短距离搬运,而表面能梯度和梯度拉普拉斯压力是一维丝状材料液体短距离搬运的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笼草 仿生表面 单方向搬运 泰勒毛细升
原文传递
有机涂层的现代研究方法 被引量:49
4
作者 张金涛 胡吉明 张鉴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63-768,共6页
本文介绍了有机涂层 金属体系性能与失效过程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电化学方法中电化学阻抗谱 (EIS)技术是目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同时一些新的技术 (如局部电化学阻抗 (LEIS)、扫描Kelvin探针(SKP)技术等 )正在成为研究涂层体系性能... 本文介绍了有机涂层 金属体系性能与失效过程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电化学方法中电化学阻抗谱 (EIS)技术是目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同时一些新的技术 (如局部电化学阻抗 (LEIS)、扫描Kelvin探针(SKP)技术等 )正在成为研究涂层体系性能的重要手段。一些非电化学方法的使用对研究和评价涂层性能与失效过程起到了补充的作用。除此 ,本文还简要介绍了涂层中水传输研究的两种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涂层 金属体系 性能 失效 电化学阻抗谱技术 EIS 评价 腐蚀 水传输
下载PDF
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46
5
作者 陈亚新 史海滨 田存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7-83,35,共8页
在大气-土壤-地下水连续系统(ASGC)中,本文将土壤水-地下水部分用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并进行了动态模拟.在完成土壤水盐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研制、水盐运动参数测定、数学模型... 在大气-土壤-地下水连续系统(ASGC)中,本文将土壤水-地下水部分用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并进行了动态模拟.在完成土壤水盐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研制、水盐运动参数测定、数学模型建模识别、数值计算方法选择评价4项基础研究后,针对干旱区的一个大型灌区土壤-水环境中溶质迁移动态进行了系统模拟,获得复杂环境条件下多因子、多处理组合模式化的图谱,有助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定量关系深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土壤盐渍化 动态模拟 盐渍化
下载PDF
流域产沙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汤立群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7-53,共7页
由坡面泥沙颗粒的动力平衡条件,推导出坡面上细颗粒泥沙的起动切应力,由坡面径流的剩余输沙能力,导得坡面径流的侵蚀量计算公式,与文献[4]的雨滴溅蚀量计算公式一起,构成了概念清楚、过程明确、结构完整的流域产沙模型。产沙量取决于水... 由坡面泥沙颗粒的动力平衡条件,推导出坡面上细颗粒泥沙的起动切应力,由坡面径流的剩余输沙能力,导得坡面径流的侵蚀量计算公式,与文献[4]的雨滴溅蚀量计算公式一起,构成了概念清楚、过程明确、结构完整的流域产沙模型。产沙量取决于水流挟沙能力与可供沙量的对比关系,若水流挟沙能力小于供沙量,则产沙量等于水流挟沙能力;反之,水流将进一步冲刷表土,形成径流侵蚀,产沙量就等于供沙量与径流侵蚀量之和。据此,可计算出坡面和流域产沙量。模型在岔巴沟流域上应用,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 输沙能力 流域泥沙 产沙模型
下载PDF
滴灌施肥灌溉的水氮运移数学模拟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54
7
作者 李久生 张建君 饶敏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32-938,共7页
基于土壤水分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和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方程,建立了不同土壤中地表滴灌施硝酸铵(NH4NO3)时水分和硝态氮运移的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利用商业化软件HYDRUS-2D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为了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分别在壤土和砂土两种... 基于土壤水分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和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方程,建立了不同土壤中地表滴灌施硝酸铵(NH4NO3)时水分和硝态氮运移的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利用商业化软件HYDRUS-2D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为了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分别在壤土和砂土两种土壤上进行了不同滴头流量、灌水量和肥液浓度下的湿润距离、土壤含水率和硝态氮分布试验。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利用HYDRUS-2D求解所建立的模型得到的湿润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土壤含水率和硝态氮分布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因此,HYDRUS-2D软件可以作为预测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水分和氮素在土壤中运移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施肥灌溉 水分 硝态氮 运移 模拟
下载PDF
潮汐水域电厂温排水的水流和热传输准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47
8
作者 郝瑞霞 韩新生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6-70,共5页
本文采用浮力修正的k-ε湍流模型,三维离散型边界拟合坐标变换下的控制体积法,进行滨海电厂冷却水工程的潮汐水流和热传输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以泉州湾水域某核电厂冷却水工程为例,对表排深取的工程布置方案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所得... 本文采用浮力修正的k-ε湍流模型,三维离散型边界拟合坐标变换下的控制体积法,进行滨海电厂冷却水工程的潮汐水流和热传输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以泉州湾水域某核电厂冷却水工程为例,对表排深取的工程布置方案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所得的该水域潮位、流速和流向与原体观测资料吻合良好;所得温排水的温升范围以电厂排水口为中心,沿泉州湾北岸成带状分布;对排水口近区垂向温度分布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值进行的比较分析表明,排水口附近区域有明显的热水分层现象,但其热水层比试验结果偏小,考虑到物理模型试验也存在着变态效应,总体上认为温度场的计算结果与试验资料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冷却水 潮汐水流 κ-ε湍流模型 潮汐水域
下载PDF
The transport of water in subduction zones 被引量:62
9
作者 ZHENG YongFei CHEN RenXu +1 位作者 XU Zheng ZHANG ShaoB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51-682,共32页
The transport of water from subducting crust into the mantle is mainly dictated by the stability of hydrous minerals in subduction zones.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subduction zones is a key to dehydration of the subduc... The transport of water from subducting crust into the mantle is mainly dictated by the stability of hydrous minerals in subduction zones.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subduction zones is a key to dehydration of the subducting crust at different depths. Oceanic subduction zones show a large variation in the geotherm, but seismicity and arc volcanism are only prominent in cold subduction zones where geothermal gradients are low. In contrast,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s have low geothermal gradients, resulting in metamorphism in cold subduction zones and the absence of arc volcanism during subduction. In very cold subduction zone where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is very low(?5?C/km), lawsonite may carry water into great depths of ?300 km. In the hot subduction zone where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is high(>25?C/km), the subducting crust dehydrates significantly at shallow depths and may partially melt at depths of <80 km to form felsic melts, into which water is highly dissolved. In this case, only a minor amount of water can be transported into great depths. A number of intermediate modes are present between these two end-member dehydration modes, making subduction-zone dehydration various. Low-T/low-P hydrous minerals are not stable in warm subduction zones with increasing subduction depths and thus break down at forearc depths of ?60–80 km to release large amounts of water. In contrast, the low-T/low-P hydrous minerals are replaced by low-T/high-P hydrous minerals in cold subduction zones with increasing subduction depths, allowing the water to be transported to subarc depths of 80–160 km. In either case, dehydration reactions not only trigger seismicity in the subducting crust but also cause hydration of the mantle wedge.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minor amounts of water to be transported by ultrahigh-pressure hydrous minerals and nominally anhydrous minerals into the deeper mantle. The mantle wedge overlying the subducting slab does not partially melt upon water influx for volcanic arc magmatism, but it is hydr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duction zones Oceanic crust Mantle wedge Thermal structure Hydrous minerals water transport Arc magmatism
原文传递
沉积物与水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铁叶 常明 雷志芳 《环境科学进展》 CSCD 1998年第5期29-39,共11页
本文综述了沉积物/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间的物质传输:水体中污染物在颗粒物上的吸附作用;与沉积物相关的水质。
关键词 沉积物 相互作用 物质传输 吸附 水体污染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特征 被引量:53
11
作者 徐祥德 赵天良 +1 位作者 Lu Chungu 施晓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9-1095,共17页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世界屋脊"拥有丰富的冰川、积雪、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动力和热力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亚洲与全球大气水分循环,也对全球气候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基...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世界屋脊"拥有丰富的冰川、积雪、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动力和热力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亚洲与全球大气水分循环,也对全球气候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夏季风系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的重要地位,从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水分循环重要作用的视角,综述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中青藏高原局地热力对流、高原的"阶梯式"水汽流爬升"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物理模型、青藏高原视热源结构影响及多尺度水汽汇流通道、海洋-青藏高原"水汽源-汇"结构、青藏高原跨半球垂直环流圈水分循环结构、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综合模型等的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综合模型的研究背景,探讨了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热力驱动机制及其云水效应,描述出与青藏高原热力驱动的亚洲区域和跨半球垂直环流圈水分循环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与海洋-大气-陆地水文过程特殊的相互反馈作用。青藏高原发源的亚洲河流水系是为人口众多的亚洲区域供给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资源之一。因此,认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水分循环及其对水资源变化影响至关重要,仍需深入地探讨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机制及其全球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分循环 亚洲季风 水汽输送 全球变暖
下载PDF
水分子通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33
12
作者 隋海心 任罡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水分子穿越双磷脂生物膜的输运机理是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中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重要问题。AQP1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和鉴定使得人们确认出一个新的蛋白质家族———水通道蛋白家族。正是这一蛋白家族的存在 ,使得水分子可以进行快速的跨膜传... 水分子穿越双磷脂生物膜的输运机理是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中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重要问题。AQP1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和鉴定使得人们确认出一个新的蛋白质家族———水通道蛋白家族。正是这一蛋白家族的存在 ,使得水分子可以进行快速的跨膜传输。由晶体学方法解出的哺乳动物AQP1水通道蛋白的原子结构 ,最终揭示了水通道蛋白只允许水分子快速传输而阻挡其他的小分子和离子 (包括质子H+ )的筛选输运机理。本文概述了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和其对水分子的筛选传输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 结构 功能 水分子跨膜传输 筛选传输机理 磷脂双层膜
下载PDF
野外非饱和土壤水流运动速度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杨金忠 叶自桐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4年第1期9-17,共9页
根据野外非饱和溶质运移试验资料,分析了港质运移速度的空间变异性,求得了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流速分布函数,并依此推导出有效弥散系数α=0.068t。根据流速的随机分布特征,分别用带有随机参数的对流模型、对流一弥散模型和传统... 根据野外非饱和溶质运移试验资料,分析了港质运移速度的空间变异性,求得了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流速分布函数,并依此推导出有效弥散系数α=0.068t。根据流速的随机分布特征,分别用带有随机参数的对流模型、对流一弥散模型和传统的对流-弥散模型,求得了区域平均浓度分布及其方差.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良好。通过分析得到,浓度方差与浓度梯度成正比,与孔隙弥散系数成反比,方差最大值分布在浓度锋面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溶质运移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水在有机涂层中的传输 Ⅰ Fick扩散过程 被引量:36
14
作者 胡吉明 张鉴清 +1 位作者 谢德明 曹楚南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11-315,共5页
涂层金属的耐腐蚀性能取决于其对腐蚀介质的的阻挡能力 ,在水溶液及含水大气中则主要取决于水分子及其它侵蚀性粒子 (O2 、Cl-等 )的渗透能力 .介绍了Fick扩散条件下H2 O在涂层中的扩散行为及其与涂层阻抗间的关系 ,并探讨阻抗方法在涂... 涂层金属的耐腐蚀性能取决于其对腐蚀介质的的阻挡能力 ,在水溶液及含水大气中则主要取决于水分子及其它侵蚀性粒子 (O2 、Cl-等 )的渗透能力 .介绍了Fick扩散条件下H2 O在涂层中的扩散行为及其与涂层阻抗间的关系 ,并探讨阻抗方法在涂层评价中的适用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涂层 水传输 Fick扩散 阻抗
下载PDF
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包气带水和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研究述评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杨建锋 万书勤 +1 位作者 邓伟 章光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8-165,共8页
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包气带水和溶质运移规律是解决土壤盐渍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基本理论基础,基于多孔介质水和溶质运移基本方程的数值模型是研究包气带物质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分析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 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包气带水和溶质运移规律是解决土壤盐渍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基本理论基础,基于多孔介质水和溶质运移基本方程的数值模型是研究包气带物质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分析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在地下水埋深小于其极限埋深的情况下应把地下水作用耦合到包气带水和溶质运移模型中。该文概括总结了现有研究把地下水作用与土壤水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回顾现有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和溶质运移参数确定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包气带水和溶质运移模型从"点"尺度向"田块"尺度扩展的途径,随机方法仍将是今后的研究热点,并有望应用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溶质运移 地下水 毛细上升区 数值模拟 随机理论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ABA由蚕豆根向地上部的运输及其在叶片组织中的分布 被引量:26
16
作者 贾文锁 王学臣 +1 位作者 张蜀秋 娄成后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6年第4期363-367,共5页
蚕豆根装载的3H-ABA可经5.6cm/min以上的速率向冠部运输。短时间内(5min)根运来的ABA主要分布在有大量气孔密布的下表皮,但长时间内(3h)则主要分布在对内组织中。抑制蒸腾可降低ABA向叶片中的运输积累... 蚕豆根装载的3H-ABA可经5.6cm/min以上的速率向冠部运输。短时间内(5min)根运来的ABA主要分布在有大量气孔密布的下表皮,但长时间内(3h)则主要分布在对内组织中。抑制蒸腾可降低ABA向叶片中的运输积累。光镜放射自显影术显示,根运来的ABA可有效地在表皮细胞及保卫细胞的质外体积累。3H-ABA由根向地上部快速运输及其在作用部位的有效积累,说明水分胁迫下蚕豆根部可以通过ABA信号的传递控制气孔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水分胁迫 叶片 运输 脱落酸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对植物水分关系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34
17
作者 祝英 熊俊兰 +4 位作者 吕广超 Asfa Batool 王兆滨 李朴芳 熊友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19-2427,共9页
自1885年Frank首次提到菌根(mykorhiza)概念以来,大量的试验证实了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植物根系之间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共生体,促进植物生长并提高干旱耐受能力,在干旱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多集中在对宿主植物生理生... 自1885年Frank首次提到菌根(mykorhiza)概念以来,大量的试验证实了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植物根系之间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共生体,促进植物生长并提高干旱耐受能力,在干旱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多集中在对宿主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面,然而菌根共生对宿主植物水分吸收和信号产生、传递的影响研究少而分散,缺少系统总结。综述了最近四十多年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体对宿主植物干旱适应性影响研究进展,讨论了菌根共生对植物根冠通讯的影响及机理。干旱胁迫下AMF与植物共生,通过影响宿主植物一系列生理生态过程,提高宿主植物横向根压和纵向蒸腾拉力。经典的Ohm吸水模型是该方向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该模型揭示了菌根共生的根外菌丝具有不同于根细胞的细胞结构和水分运输性能,这为宿主植物提供一种特殊的快速吸水方式,可提高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能力。研究表明,AMF会影响宿主植物根冠通讯过程,如诱发信号级联反应,诱导根系尽早感知水分胁迫并产生非水力根源信号,提高宿主对干旱的耐受性。讨论了AMF在根冠通讯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展望了AMF在干旱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共生 水分运输 非水力信号 根冠通讯
下载PDF
河道水流泥沙问题的一种有限元解法 被引量:24
18
作者 韦直林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6期77-86,共10页
本文介绍一种求解河道平面二维水流泥沙问题的有限元方法。此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质量集中的简化手段和预报一校正一迭代的时间推进算法,较好地解决了计算储存量和计算速度问题。
关键词 水流 泥沙输移 有限元 河道
原文传递
波浪作用下渤海湾近岸海域污染物的输移扩散规律 被引量:23
19
作者 孙涛 陶建华 +1 位作者 孙涛 陶建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用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均匀缓坡岸滩上 ,规则波及不规则波浪作用下形成的沿岸流及其对岸边排放污染物输移扩散的影响。针对渤海湾的地形和主要波浪方向 ,研究了渤海湾主要排污口附近单纯波浪以及波浪、潮流... 用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均匀缓坡岸滩上 ,规则波及不规则波浪作用下形成的沿岸流及其对岸边排放污染物输移扩散的影响。针对渤海湾的地形和主要波浪方向 ,研究了渤海湾主要排污口附近单纯波浪以及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近岸海域内流动速度分布与相应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结果表明 ,在渤海湾近岸海域 (一定范围内 ) ,污染物输移扩散受到波浪作用的影响 ,表现为平行岸线方向。波浪作用使得远离污染物排放口的滩涂受污染的影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波浪 近岸流 污染物输移扩散
下载PDF
人工示踪技术在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20
作者 姜光辉 郭芳 +2 位作者 汤庆佳 李鑫 曾莘茹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3-511,共9页
人工示踪技术用来验证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和追溯地下水的来源,在水文地质勘察、水利工程防渗、地质工程涌水处理和查明矿井涌水来源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相比于国际上示踪试验的应用,国内虽然在仪器设备上不相上下,但是在应用的广泛程度上差... 人工示踪技术用来验证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和追溯地下水的来源,在水文地质勘察、水利工程防渗、地质工程涌水处理和查明矿井涌水来源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相比于国际上示踪试验的应用,国内虽然在仪器设备上不相上下,但是在应用的广泛程度上差距很大.近年来示踪剂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的进步使示踪试验在一些新的领域开展,例如研究平原地区岩溶含水层的流场,以及与天然示踪剂联用进行岩溶水系统的水文过程研究.由示踪试验计算得到平原地区岩溶含水层中地下水的视流速在数量级上为10~102 m·d-1,而地下河中的视流速为102~104 m·d-1.尽管从富水性上显示平原地区岩溶含水层的地下水赋存比较均匀,但是示踪剂的运移被严格限制在主径流通道中,很难发生侧向的弥散.相比于地下河系统,平原地区含水层中缓慢的流速和很好的富水性结合会产生强烈的稀释作用,这是开展此类示踪试验需要注意的重点.为此建议在平原地区开展示踪试验的最远距离一般不宜超过1km.鉴于示踪试验的重要性和南方大量地下河急需妥善管理,建议在水文地质普查中大量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地下河 溶质运移 水库渗漏 隧道涌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