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南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龙昌 王立祥 卞新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2期232-235,共4页
依据田间试验结果 ,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水分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夏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 ,干旱年份为 5 5 9%~ 6 3 8% ,丰水年份为84 1%~ 86 4 % ;秋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 ,干旱年份为... 依据田间试验结果 ,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水分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夏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 ,干旱年份为 5 5 9%~ 6 3 8% ,丰水年份为84 1%~ 86 4 % ;秋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 ,干旱年份为 6 7 7%~ 79 0 % ,丰水年份为92 1%~ 95 1%。水分生态适应性因作物类型和降水条件而存在差异 ,秋熟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夏熟作物 ,丰水年份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干旱年份。旱地 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 :谷子 >马铃薯 >糜子 >胡麻 >豌豆 >春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旱地作物 水分平衡特征 水分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Adaptation to a Warming-Drying Trend Through Cropping System Adjustment over Three Decades:A Case Study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ural Ecotone of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婧婷 安萍莉 +5 位作者 潘志华 郝宝针 王立为 董智强 潘学标 薛青武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496-514,共19页
Long-term field monitoring data and historical crop data are useful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o manage cropping system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cropping system response t... Long-term field monitoring data and historical crop data are useful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o manage cropping system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cropping system response to a warming-drying trend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ural ecotone (NAE) of China and to document how farmers can adapt to the warming-drying trend by changing cropp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adjusting planting dat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ignificant warming-drying trend existed in the NAE from 1980 to 2009, and this tre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rop (spring wheat, naked oat, and potato) yields. Furthermore, the yield decreased by 16.2%-28.4% with a 1℃ increase i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d by 6.6%-11.8% with a 10%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Considering food security,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water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in the semi-arid NAE, cropping system structure adjustment (e.g., a shift from wheat to potato as the predominant crop) and planting date adaptation (e.g., a delay in crop planting date) can offset the impact of the warming-drying trend in the NAE.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offsetting of the impact of the warming-drying trend in the NAE, we conclude that farmers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minimize the risk of crop failure by adapting their cropping system structure at the farming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ming-drying trend cropping system structure adjustment planting date change water use efficiency water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northern agro-pastural ecotone of China
原文传递
北京市主要农作物水分利用的系统参数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郑煜 陈阜 +3 位作者 张海林 李玉义 唐衡 康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28-131,共4页
以北京市顺义区典型平原灌溉农田和延庆县典型山区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依据田间试验数据、气象统计资料,采用农户调查和数学模型等方法,从作物的降水满足率、需水和降水耦合度、水分生态适应性、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对北京市主要农作物水... 以北京市顺义区典型平原灌溉农田和延庆县典型山区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依据田间试验数据、气象统计资料,采用农户调查和数学模型等方法,从作物的降水满足率、需水和降水耦合度、水分生态适应性、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对北京市主要农作物水分利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主要农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灌区夏大豆>灌区春大豆>旱作春大豆>旱作春谷子>灌区夏玉米>灌区春玉米>旱作春玉米>旱作马铃薯>旱作苜蓿>灌区水稻>灌区苜蓿>灌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依次为:灌区苜蓿>旱作春玉米>旱作苜蓿>灌区春玉米>旱作春谷子>旱作春大豆>灌区春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生态适应性 水分利用效率 种植制度 主要农作物 北京市
下载PDF
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水分供需平衡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云兰 王龙昌 +2 位作者 邹聪明 胡小东 薛兰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100,105,共7页
天然降水是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的主要水资源。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实验结果,以高温伏旱代表区域奉节、万州、沙坪坝为研究区,计算出重庆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胡豆-... 天然降水是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的主要水资源。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实验结果,以高温伏旱代表区域奉节、万州、沙坪坝为研究区,计算出重庆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胡豆-玉米-大豆、油菜-玉米-甘薯)的需水量,系统地分析在坡度0°、5°、10°、15°、20°、25°耕地上,不同降雨年型中,主要种植模式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奉节3种降雨年型主要是由各年5-9月的实际降雨量决定的,万州3种降雨年型各月降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7-9月,沙坪坝3种降雨年型的年降雨量差异的最明显月份为7月。3个研究区和北碚实验区的平均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大小顺序是奉节>北碚>万州>沙坪坝。就相同的复作模式而言,不同研究区作物需水量的大小顺序为:奉节>万州>沙坪坝;同一研究区不同复作模式需水量大小顺序为:油菜-玉米-甘薯>胡豆-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甘薯。在平整的耕地上,奉节只有丰水年适宜在坡度较小的耕地上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和小麦-玉米-大豆。万州丰水年可以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各种复作模式,平水年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甘薯。沙坪坝平水年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和小麦-玉米-大豆。通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调节播种时间,采用保护性耕作,抗旱品种培育与生物抗旱技术,大力修建蓄水工程,发展设施农业等措施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高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伏旱区 作物需水量 水分供需平衡 水分生态适应性 农作系统
下载PDF
山西省典型粮食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职微微 李平春 +3 位作者 李梦娜 祁云蛟 陈阜 雷永登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0-86,共7页
为探究山西省典型粮食作物水分供需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特征,基于1980—2018年山西省28个国家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玉米、谷子和马铃薯3种粮食作物生育期内的水分供需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作物的水分... 为探究山西省典型粮食作物水分供需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特征,基于1980—2018年山西省28个国家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玉米、谷子和马铃薯3种粮食作物生育期内的水分供需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作物的水分亏缺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1)3种作物的需水量与自然降水有较好的耦合度,但自然降水仍无法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尤其是马铃薯,灌溉需水量高达248.96mm,且在全省大部分地区高于玉米和谷子;2)晋南和晋东南地区马铃薯的水分亏缺指数最高,分别为0.85和0.78,其他地区表现为玉米最高,为0.76,谷子最低,为0.75;3)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由高到低表现为谷子(1.22)>玉米(1.07)>马铃薯(0.77)。谷子的灌溉需水量和水分亏缺指数最小且水分生态适应性最高,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分析,山西省应适当减少玉米的种植范围,适当增加谷子的播种面积,同时应控制严重缺水地区马铃薯的种植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水分供需 水分亏缺指数 水分生态适应性
原文传递
基于旱作雨养模式的10种作物适水性评价——以邢台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瀚文 区永耀 商彦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4期418-425,共8页
依据作物生育期与自然降水对作物需水的规律,系统分析了邢台地区10种作物生长期需水量与自然降水对作物需水满足度,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模型对这10种作物在不同水文年型下进行定量评价,以得到在纯自然降水条件下各种作物的适宜情况,为... 依据作物生育期与自然降水对作物需水的规律,系统分析了邢台地区10种作物生长期需水量与自然降水对作物需水满足度,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模型对这10种作物在不同水文年型下进行定量评价,以得到在纯自然降水条件下各种作物的适宜情况,为邢台市旱作雨养种植模式在不同水文年选择不同作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棉花、玉米、大豆、红薯、高粱、谷子这6种作物的生长期需水量与自然降水量耦合度较好;2)大多数作物在不同水文年型下的水分生态适应性呈丰水年>偏丰水年>平水年>偏枯水年>枯水年;3)10种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指数为0.31~1,在不同水文年型下差异显著,综合排序依次为高粱>大豆>玉米>谷子>棉花与花生>红薯>小麦>油菜>向日葵;4)同一水文年不同作物的WEAI也有明显差异,总体看来秋熟作物好于夏熟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雨养 降水满足率 水分生态适应性 作物评价
下载PDF
同心县主要农作物需水与降水耦合度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东清 王峰 +2 位作者 郭永忠 杜建民 李浩霞 《宁夏农林科技》 2014年第10期4-5,15,共3页
通过研究同心县主要农作物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度及水分生态适应性,为制定合理的旱区种植制度决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同心县4种主要作物的需水与降水耦合度排序依次为:西瓜>马铃薯>玉米>油葵;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 通过研究同心县主要农作物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度及水分生态适应性,为制定合理的旱区种植制度决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同心县4种主要作物的需水与降水耦合度排序依次为:西瓜>马铃薯>玉米>油葵;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马铃薯>西瓜>玉米>油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作物 耦合度 水分生态适应性 同心县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基于高温伏旱区
8
作者 张云兰 王龙昌 +2 位作者 邹聪明 胡小东 薛兰兰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6-109,114,共5页
以高温伏旱区麦/玉/薯三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旱地作物实际耗水量、需水量、作物系数和水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明显降低作物耗水量、需水量和作物系数,增强了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能力,其效果顺序为:RSD>T... 以高温伏旱区麦/玉/薯三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旱地作物实际耗水量、需水量、作物系数和水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明显降低作物耗水量、需水量和作物系数,增强了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能力,其效果顺序为:RSD>TSD>RS>TS>R>T(CK),处理RSD使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增强了6.47%。研究结果显示,高温伏旱区三熟制在平水年中,保护性耕作增强了作物生态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生态适应性 保护性耕作 作物需水量 高温伏旱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龙昌 谢小玉 +1 位作者 王立祥 卞新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58-762,共5页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 ,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 ,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 ,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 ,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 ,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 ,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 ,夏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 .不同作物的降水潜在利用率存在差异 ,其基本规律是 :多年生牧草 >薯类作物 >谷类作物 ;秋熟作物 >夏熟作物 .作物的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 ,秋熟作物优于夏熟作物 ,丰水年份优于干旱年份 .旱地 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 :谷子 >马铃薯 >糜子 >胡麻 >豌豆 >春小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作物 降水潜在利用率 水分供需平衡 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京郊山地旱作区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玉义 周宪龙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62,共4页
为了提高京郊山地旱作区农作物产量,以延庆县为例,依据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从作物生长期间降水状况、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农田水分供需平衡与作物生态适应性判定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对京郊山地旱... 为了提高京郊山地旱作区农作物产量,以延庆县为例,依据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从作物生长期间降水状况、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农田水分供需平衡与作物生态适应性判定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对京郊山地旱作区主要作物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降水利用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其规律是:多年生苜蓿>春玉米>春大豆>春谷子>马铃薯。5种作物中春玉米、春谷子和春大豆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马铃薯和多年生苜蓿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农田作物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指数,4种春作物排序依次为:春玉米>春谷子>春大豆>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春玉米>苜蓿>春谷子>春大豆>马铃薯。研究结果可为京郊山地旱作区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 系统评价 作物水分 旱作区 山地 水分利用效率 降水分布 作物生长发育 农作物产量 作物生长期 马铃薯 春大豆 春玉米 数学模型 田间试验 时序关系 供需平衡 农田水分 利用状况 种植制度 研究结果 多年生 耦合性
下载PDF
基于水分敏感指数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晶 宋振伟 +2 位作者 孔箐锌 张海林 陈阜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共4页
作物与水分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的科学评价有利于为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确定适宜的灌水定额、作物布局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评价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应体现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 作物与水分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的科学评价有利于为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确定适宜的灌水定额、作物布局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评价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应体现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引入作物水分敏感指数(iλ)的概念,并将其与作物各生育时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合理地联系起来,计算出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度(WEAI),以此为依据评价了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的水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的水分生态适应度分别为0.374和0.594,夏玉米的水分生态适应性强于冬小麦。评价体系综合反应了作物需水耗水特征、作物生育期内降需水平衡特征及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方法科学合理,适用于其他地区和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水量 有效降雨量 水分敏感指数(λi) 水分生态适应度(WEAI)
下载PDF
一年生构树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8
12
作者 魏媛 喻理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4,共5页
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方法,对喀斯特地区1 a生构树苗木的生态耐旱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加剧,构树幼苗叶质膜相对透性上升、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下降;过氧化物酶活... 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方法,对喀斯特地区1 a生构树苗木的生态耐旱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加剧,构树幼苗叶质膜相对透性上升、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实验结果表明构树在一定的水分胁迫下能够主动调整其生理代谢,通过合成有机溶质以提高适应能力而忍受逆境,揭示喀斯特森林树种构树具有的一定生态耐旱生产潜力,对水分亏缺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可作为退化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的先锋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幼苗 水分胁迫 生理抗旱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