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发现的铜质钱范与战国秦汉时期铸币工艺的演变 被引量:6
1
作者 黄娟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20,共12页
中国古代范铸钱币技术的发展大致以隋唐为界,隋唐以前主要采用硬型范合范饶雛术,硬型范是指泥(陶)范、石范及金属范等;从隋唐时期开始,使用砂型饶铸钱币的翻砂技术成为主流,砂型浇铸后随即散碎[1]。硬型范合范浇铸和母钱翻砂浇铸都属于... 中国古代范铸钱币技术的发展大致以隋唐为界,隋唐以前主要采用硬型范合范饶雛术,硬型范是指泥(陶)范、石范及金属范等;从隋唐时期开始,使用砂型饶铸钱币的翻砂技术成为主流,砂型浇铸后随即散碎[1]。硬型范合范浇铸和母钱翻砂浇铸都属于范铸技术,两种工艺有所差别,前者的铸钱遗物主要鐵范,后者则为魏钱范是对铸钱时使用的各种模、范的统称[2]。在铸币技术的研究中,对钱范进行功能分类非常必要,并且很早就已经引起学者的讨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铜质钱范 竖式合范工艺 叠铸工艺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地区青铜炊具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小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9-114,2,共16页
战国秦汉云贵青铜炊具有釜、双耳锅、甑、鼎和鍪,分属本土、川渝和岭南因素。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本土因素占主导,集中于滇池盆地,川渝因素见于昭鲁及威宁、赫章和黔东北。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本土因素东移,川渝因素南下,岭南因素北上... 战国秦汉云贵青铜炊具有釜、双耳锅、甑、鼎和鍪,分属本土、川渝和岭南因素。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本土因素占主导,集中于滇池盆地,川渝因素见于昭鲁及威宁、赫章和黔东北。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本土因素东移,川渝因素南下,岭南因素北上。东汉中晚期,昭通、兴仁一带残存川渝、岭南因素,本土因素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云贵地区 青铜炊具 族群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时期的马纛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庞政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1-111,共11页
马纛是安装在马额顶的马具,秦汉魏晋之时是天子仪仗“黄屋左纛”的重要组成元素。如此重要的中国古代马具,文献中只有零星的记载,学界对此也少有研究。幸运的是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马纛,人们所熟知的当属秦始皇陵铜车马右殄马所用的铜纛... 马纛是安装在马额顶的马具,秦汉魏晋之时是天子仪仗“黄屋左纛”的重要组成元素。如此重要的中国古代马具,文献中只有零星的记载,学界对此也少有研究。幸运的是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马纛,人们所熟知的当属秦始皇陵铜车马右殄马所用的铜纛,报告介绍了其形制和制作工艺,并结合文献记载简要说明了秦汉时期纛的有关情况,提出“设纛之制似始于秦,盛于汉”的观点[1]。现在来看有必要修正这一看法,本文拟根据考古出土遗物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马纛的性质、功用及其所表现的礼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马纛 “黄屋左纛” 礼制
原文传递
岭南战国秦汉墓的“架棺”葬俗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君雷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84,109,共11页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俗在战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墓葬中使用较为普遍。"架棺"的方式较为复杂,此葬俗的文化含义也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地区 战国秦汉墓 “架棺”葬俗
原文传递
湖北丹江口市莲花池墓地战国秦汉墓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永明 张治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41,104-107,共20页
2006年至2007年,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莲花池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60座,出土了种类丰富的随葬品。结合出土器物特征,这些墓葬可初步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第二期为西汉早中期。这批墓葬是研究丹江地区战国晚期楚文化... 2006年至2007年,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莲花池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60座,出土了种类丰富的随葬品。结合出土器物特征,这些墓葬可初步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第二期为西汉早中期。这批墓葬是研究丹江地区战国晚期楚文化、秦文化和西汉这三段重大历史时期的重要考古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莲花池墓地 战国 秦汉
原文传递
“空白”的疑惑与解读——宋代以前福建漆艺的发展状况 被引量:6
6
作者 郑鑫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5,112,共5页
对宋代以前的福建漆艺研究,因实物难觅踪迹、直接的相关资料残缺,素来乏人问津。梳理战国至唐末五代时期的闽地漆艺发展概况,并对闽地出土的战国时期漆器遗迹的来源、战国秦汉时期闽地漆艺概况的成因、唐代"纻胎漆像"兴盛的... 对宋代以前的福建漆艺研究,因实物难觅踪迹、直接的相关资料残缺,素来乏人问津。梳理战国至唐末五代时期的闽地漆艺发展概况,并对闽地出土的战国时期漆器遗迹的来源、战国秦汉时期闽地漆艺概况的成因、唐代"纻胎漆像"兴盛的原因等问题作初步探讨,这对福建漆艺在文献资料、考古出土文物和海外遗存漆器的综合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福建 战国秦汉 隋唐五代 漆艺发展
下载PDF
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战国秦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艳朋 冯健 +6 位作者 段成刚 韩冬 曾宇 王娅(摄影) 李强(摄影) 张鹏轩(绘图) 罗春蕾(绘图)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5,共15页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战国至汉代墓葬34座,出土陶鼎、盒、蒜头壶、灶、罐、甑、盆、缶、灯、璧以及铁削、石串珠、铜钱...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战国至汉代墓葬34座,出土陶鼎、盒、蒜头壶、灶、罐、甑、盆、缶、灯、璧以及铁削、石串珠、铜钱等大量遗物。这批墓葬保存较好,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明确,部分墓葬出土陶器上还多戳印“杜亭”陶文,为完善关中地区战国至秦汉之际考古学文化序列,探索秦汉时期杜县周边丧葬习俗及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南郊 竖穴墓道洞室墓 战国秦汉时期 陶璧 “杜亭”陶文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青 陈荣贤 +2 位作者 刘灿 陈章龙 郎剑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56,2+70+129+127-128,共20页
2017年3—7月,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皇台中部偏北处,共清理春秋、战国、秦汉、晋唐至近代遗迹300余个,包括灰坑、窑炉、房址、沟渠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各类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瓷器等... 2017年3—7月,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皇台中部偏北处,共清理春秋、战国、秦汉、晋唐至近代遗迹300余个,包括灰坑、窑炉、房址、沟渠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各类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瓷器等。其中,长条形窑炉,成套新莽时期铜诏版、度量衡器的出土,为解读邾国故城历史变迁及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城 邾国故城遗址 春秋 战国 秦汉 窑炉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文化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探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温乐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12-117,共6页
战国秦汉时期是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演变阶段,从其消费结构上看,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丰富多样,世俗化的乐舞百戏是消费主流;文化教育消费的层面逐渐扩大,出现商品化趋势;绘画艺术消费是汉代社会的一种时尚文化消费,... 战国秦汉时期是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演变阶段,从其消费结构上看,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丰富多样,世俗化的乐舞百戏是消费主流;文化教育消费的层面逐渐扩大,出现商品化趋势;绘画艺术消费是汉代社会的一种时尚文化消费,备受世人推崇。每个特点背后都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秦汉 文化消费结构 特征
下载PDF
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仁桃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8-114,共7页
伴随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内居民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城最初是军事防御的城堡,居民以农人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兴盛,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居民主要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农民一直都是主体。两汉时仍然延续着战国... 伴随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内居民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城最初是军事防御的城堡,居民以农人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兴盛,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居民主要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农民一直都是主体。两汉时仍然延续着战国的传统,但在交换经济和土地兼并的破坏下,大量农民丧失了土地,沦为流民或大土地所有者的依附民,城内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趋于下降,但短期内还不会完全被排挤在城墙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城市发展史 人口构成 农民
下载PDF
湖南出土的战国秦汉玉具剑 被引量:3
11
作者 傅举有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0年第1期196-221,共26页
玉具剑是中国古代名剑。本文根据古代文献资料和湖南出土的玉具剑实物,对什么是玉具剑、湖南战国秦汉时期玉具剑的出土情况以及湖南玉具剑的器形和装饰艺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
关键词 玉具剑 湖南 战国秦汉 玉剑首 玉剑格 玉剑璏 玉剑珌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酒人”略说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子今 《宜宾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11,共4页
战国秦汉时期制酒的人和追求"酤""利"卖酒的人都可以称作"酒人"。社会称谓中通常使用的"酒人"指代以酒业为经营内容的人士。"酒人"称谓的出现,体现了当时酒在日常饮食生活、社会交... 战国秦汉时期制酒的人和追求"酤""利"卖酒的人都可以称作"酒人"。社会称谓中通常使用的"酒人"指代以酒业为经营内容的人士。"酒人"称谓的出现,体现了当时酒在日常饮食生活、社会交往形式中的地位,以及酒的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程度。认识战国秦汉时期的"酒人"身份,亦可了解"酒"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意义,从而深化对战国秦汉历史文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秦汉 酒人 消费 生产 社会关系
下载PDF
战国秦汉农业功能的国家定位与制度强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光万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40-146,共7页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业多功能制度化。秦汉时期举国重农体制和农业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则标志着农业多功能凝入国家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农业功能 国家定位 制度强化
下载PDF
南阳战国晚期至秦汉墓葬出土仿铜陶礼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承泰 蒋宏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82,共12页
南阳战国晚期至秦汉墓葬出土的仿铜陶礼器,种类主要包括鼎、盒、壶、钫等几类,根据器形演变及组合关系的逻辑序列,可以分为八期十四段,年代跨度从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战国晚期前段,韩文化传统的陶壶是唯一的仿铜陶礼器;战国晚期中段,... 南阳战国晚期至秦汉墓葬出土的仿铜陶礼器,种类主要包括鼎、盒、壶、钫等几类,根据器形演变及组合关系的逻辑序列,可以分为八期十四段,年代跨度从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战国晚期前段,韩文化传统的陶壶是唯一的仿铜陶礼器;战国晚期中段,楚文化影响下的土著风格的仿铜陶礼器组合出现,到战国晚期后段,融汇了战国秦、楚、韩文化传统的新型仿铜陶礼器组合诞生并迅速发展,在西汉以后取得了统治地位。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前段,仿铜陶礼器组合关系不稳定,器类多不全;西汉早期后段至西汉晚期前段,以鼎、盒、壶为核心构成了稳定的仿铜陶礼器组合;西汉晚期后段开始,这一组合形态松弛,器类往往不全,东汉中期鼎消失,东汉晚期盒已不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 战国秦汉 仿铜陶礼器 分期 文化结构
原文传递
试论罗城遗址的年代和性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盛伟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0年第1期182-188,共7页
本文利用新获得的考古材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指出罗城遗址并非春秋时期迁于此地的罗国遗民所建立的都城,而应当是战国时期楚国在南方设立的一座县城。同时,本文还认为,罗城遗址内除一般所了解的大城外,还在其东南部存在一座建于六朝... 本文利用新获得的考古材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指出罗城遗址并非春秋时期迁于此地的罗国遗民所建立的都城,而应当是战国时期楚国在南方设立的一座县城。同时,本文还认为,罗城遗址内除一般所了解的大城外,还在其东南部存在一座建于六朝时期的小城。该小城由东西并列的两个接近方形的城圈组成,其中东侧城圈可能建于孙吴时期,而西侧城圈可能为南朝时期扩建。由于罗城的地望和时代与文献中记载的罗县高度吻合,本文推测其也应当是秦代以后的罗县县治所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城遗址 罗县 战国 秦汉 六朝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时期环东中国海地区的陆路交通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隆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0-36,共7页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如果以这一时期货币的出土资料为依据,研究环东中国海西、北、东三岸地区的陆路交通构成状况,就可以以这些交通道路的走向为依托,了解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对朝鲜、日本等周边...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如果以这一时期货币的出土资料为依据,研究环东中国海西、北、东三岸地区的陆路交通构成状况,就可以以这些交通道路的走向为依托,了解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对朝鲜、日本等周边邻近国家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出土 战国秦汉 环东中国海 陆路交通
下载PDF
论《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字与战国秦汉文字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史大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12-118,共7页
银雀山汉简文字去古未远,受到战国秦汉文字的影响,论文根据《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中的文字,对照战国秦汉和《说文解字》(大徐本)中的文字,捋出文字形体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源于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和说文古文的字例以及存在的说文重文,... 银雀山汉简文字去古未远,受到战国秦汉文字的影响,论文根据《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中的文字,对照战国秦汉和《说文解字》(大徐本)中的文字,捋出文字形体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源于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和说文古文的字例以及存在的说文重文,就战国各系文字对银雀山汉简文字的影响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分析、对照和总结,通过描写与解释,全面展现了银雀山汉简文字的形体的总体面貌和与战国秦汉文字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 战国 秦汉 文字 解释
下载PDF
从北大藏汉简《苍颉篇·颛顼》看祝融与灶神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现红 《古代文明》 CSSCI 2020年第2期85-95,M0005,共12页
据北大藏汉简《苍颉篇·颛顼》可知,祝融在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古世系和宇宙观念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主管大地生民,维护统治秩序。灶神的职能主要侧重人们的生活,与人类各项基本活动紧密相关。祝融与灶神关系为祝融托祀于灶,二者的... 据北大藏汉简《苍颉篇·颛顼》可知,祝融在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古世系和宇宙观念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主管大地生民,维护统治秩序。灶神的职能主要侧重人们的生活,与人类各项基本活动紧密相关。祝融与灶神关系为祝融托祀于灶,二者的对应关系处于五行系统中,且这种文化传统是先秦秦汉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可看作是官方文化。祝融不是灶神。在民间,灶神以自己独有的样貌存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看作是民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藏汉简《苍颉篇·颛顼》 战国秦汉 祝融 灶神
下载PDF
战国秦汉传世文献中的地名讹字问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良宝 孔令通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1-197,共7页
战国秦汉时期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地名资料都存在讹字、异文等情况。传世文献中地名讹字的原因多是形近致讹,出现讹误的时代各不相同,少数讹误在古文字阶段即已发生,多数产生于隶楷阶段。出土文献可以为校订传世文献地名讹字提供直... 战国秦汉时期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地名资料都存在讹字、异文等情况。传世文献中地名讹字的原因多是形近致讹,出现讹误的时代各不相同,少数讹误在古文字阶段即已发生,多数产生于隶楷阶段。出土文献可以为校订传世文献地名讹字提供直接证据或者重要的参考,但是不能把通假、省形、形近偏旁混用与真正的讹字混为一谈,同时要注意出土文献也会存在抄写错误。校订地名讹字时,字形因素之外,还需要注意不同时期的用字习惯、误倒、误拆误分、脱字以及地理沿革等各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传世文献 出土文献 地名讹字
原文传递
兼容并包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性因素——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历史走势的启示
20
作者 石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1,共7页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结束诸侯长期征战的出路在于统一局面的出现,并给中国带来向前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在战国向秦汉统一局面的转折中,承担了重大使命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正是“战国七雄”中的秦...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结束诸侯长期征战的出路在于统一局面的出现,并给中国带来向前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在战国向秦汉统一局面的转折中,承担了重大使命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正是“战国七雄”中的秦、楚两国。与“七雄”中其他五国相比较,秦、楚的共同特点是地处边僻,并大量吸纳戎狄、蛮夷成份,这使他们的“华夏”身份较模糊和边缘化,但唯其如此,赋予他们开创“新传统”的可能性与力量。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历史走势充分印证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对“西戎”“蛮夷”等新的相对于“华夏”的异质性因素的吸纳与兼容并包。这一进程不但拓展了“华夏”内涵与地域,也成为决定中国历史走势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西戎 蛮夷 兼容并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