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战国秦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艳朋 冯健 +6 位作者 段成刚 韩冬 曾宇 王娅(摄影) 李强(摄影) 张鹏轩(绘图) 罗春蕾(绘图)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5,共15页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战国至汉代墓葬34座,出土陶鼎、盒、蒜头壶、灶、罐、甑、盆、缶、灯、璧以及铁削、石串珠、铜钱...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战国至汉代墓葬34座,出土陶鼎、盒、蒜头壶、灶、罐、甑、盆、缶、灯、璧以及铁削、石串珠、铜钱等大量遗物。这批墓葬保存较好,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明确,部分墓葬出土陶器上还多戳印“杜亭”陶文,为完善关中地区战国至秦汉之际考古学文化序列,探索秦汉时期杜县周边丧葬习俗及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南郊 竖穴墓道洞室墓 战国秦汉时期 陶璧 “杜亭”陶文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青 陈荣贤 +2 位作者 刘灿 陈章龙 郎剑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56,2+70+129+127-128,共20页
2017年3—7月,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皇台中部偏北处,共清理春秋、战国、秦汉、晋唐至近代遗迹300余个,包括灰坑、窑炉、房址、沟渠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各类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瓷器等... 2017年3—7月,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皇台中部偏北处,共清理春秋、战国、秦汉、晋唐至近代遗迹300余个,包括灰坑、窑炉、房址、沟渠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各类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瓷器等。其中,长条形窑炉,成套新莽时期铜诏版、度量衡器的出土,为解读邾国故城历史变迁及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城 邾国故城遗址 春秋 战国 秦汉 窑炉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文化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温乐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12-117,共6页
战国秦汉时期是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演变阶段,从其消费结构上看,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丰富多样,世俗化的乐舞百戏是消费主流;文化教育消费的层面逐渐扩大,出现商品化趋势;绘画艺术消费是汉代社会的一种时尚文化消费,... 战国秦汉时期是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演变阶段,从其消费结构上看,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丰富多样,世俗化的乐舞百戏是消费主流;文化教育消费的层面逐渐扩大,出现商品化趋势;绘画艺术消费是汉代社会的一种时尚文化消费,备受世人推崇。每个特点背后都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秦汉 文化消费结构 特征
下载PDF
湖南出土的战国秦汉玉具剑 被引量:3
4
作者 傅举有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0年第1期196-221,共26页
玉具剑是中国古代名剑。本文根据古代文献资料和湖南出土的玉具剑实物,对什么是玉具剑、湖南战国秦汉时期玉具剑的出土情况以及湖南玉具剑的器形和装饰艺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
关键词 玉具剑 湖南 战国秦汉 玉剑首 玉剑格 玉剑璏 玉剑珌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酒人”略说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子今 《宜宾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11,共4页
战国秦汉时期制酒的人和追求"酤""利"卖酒的人都可以称作"酒人"。社会称谓中通常使用的"酒人"指代以酒业为经营内容的人士。"酒人"称谓的出现,体现了当时酒在日常饮食生活、社会交... 战国秦汉时期制酒的人和追求"酤""利"卖酒的人都可以称作"酒人"。社会称谓中通常使用的"酒人"指代以酒业为经营内容的人士。"酒人"称谓的出现,体现了当时酒在日常饮食生活、社会交往形式中的地位,以及酒的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程度。认识战国秦汉时期的"酒人"身份,亦可了解"酒"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意义,从而深化对战国秦汉历史文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秦汉 酒人 消费 生产 社会关系
下载PDF
战国秦汉农业功能的国家定位与制度强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谭光万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40-146,共7页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业多功能制度化。秦汉时期举国重农体制和农业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则标志着农业多功能凝入国家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农业功能 国家定位 制度强化
下载PDF
试论罗城遗址的年代和性质 被引量:2
7
作者 盛伟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0年第1期182-188,共7页
本文利用新获得的考古材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指出罗城遗址并非春秋时期迁于此地的罗国遗民所建立的都城,而应当是战国时期楚国在南方设立的一座县城。同时,本文还认为,罗城遗址内除一般所了解的大城外,还在其东南部存在一座建于六朝... 本文利用新获得的考古材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指出罗城遗址并非春秋时期迁于此地的罗国遗民所建立的都城,而应当是战国时期楚国在南方设立的一座县城。同时,本文还认为,罗城遗址内除一般所了解的大城外,还在其东南部存在一座建于六朝时期的小城。该小城由东西并列的两个接近方形的城圈组成,其中东侧城圈可能建于孙吴时期,而西侧城圈可能为南朝时期扩建。由于罗城的地望和时代与文献中记载的罗县高度吻合,本文推测其也应当是秦代以后的罗县县治所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城遗址 罗县 战国 秦汉 六朝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时期环东中国海地区的陆路交通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隆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0-36,共7页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如果以这一时期货币的出土资料为依据,研究环东中国海西、北、东三岸地区的陆路交通构成状况,就可以以这些交通道路的走向为依托,了解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对朝鲜、日本等周边...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如果以这一时期货币的出土资料为依据,研究环东中国海西、北、东三岸地区的陆路交通构成状况,就可以以这些交通道路的走向为依托,了解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对朝鲜、日本等周边邻近国家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出土 战国秦汉 环东中国海 陆路交通
下载PDF
论《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字与战国秦汉文字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史大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12-118,共7页
银雀山汉简文字去古未远,受到战国秦汉文字的影响,论文根据《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中的文字,对照战国秦汉和《说文解字》(大徐本)中的文字,捋出文字形体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源于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和说文古文的字例以及存在的说文重文,... 银雀山汉简文字去古未远,受到战国秦汉文字的影响,论文根据《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中的文字,对照战国秦汉和《说文解字》(大徐本)中的文字,捋出文字形体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源于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和说文古文的字例以及存在的说文重文,就战国各系文字对银雀山汉简文字的影响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分析、对照和总结,通过描写与解释,全面展现了银雀山汉简文字的形体的总体面貌和与战国秦汉文字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 战国 秦汉 文字 解释
下载PDF
战国秦汉传世文献中的地名讹字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良宝 孔令通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1-197,共7页
战国秦汉时期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地名资料都存在讹字、异文等情况。传世文献中地名讹字的原因多是形近致讹,出现讹误的时代各不相同,少数讹误在古文字阶段即已发生,多数产生于隶楷阶段。出土文献可以为校订传世文献地名讹字提供直... 战国秦汉时期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地名资料都存在讹字、异文等情况。传世文献中地名讹字的原因多是形近致讹,出现讹误的时代各不相同,少数讹误在古文字阶段即已发生,多数产生于隶楷阶段。出土文献可以为校订传世文献地名讹字提供直接证据或者重要的参考,但是不能把通假、省形、形近偏旁混用与真正的讹字混为一谈,同时要注意出土文献也会存在抄写错误。校订地名讹字时,字形因素之外,还需要注意不同时期的用字习惯、误倒、误拆误分、脱字以及地理沿革等各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传世文献 出土文献 地名讹字
原文传递
从北大藏汉简《苍颉篇·颛顼》看祝融与灶神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现红 《古代文明》 CSSCI 2020年第2期85-95,M0005,共12页
据北大藏汉简《苍颉篇·颛顼》可知,祝融在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古世系和宇宙观念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主管大地生民,维护统治秩序。灶神的职能主要侧重人们的生活,与人类各项基本活动紧密相关。祝融与灶神关系为祝融托祀于灶,二者的... 据北大藏汉简《苍颉篇·颛顼》可知,祝融在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古世系和宇宙观念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主管大地生民,维护统治秩序。灶神的职能主要侧重人们的生活,与人类各项基本活动紧密相关。祝融与灶神关系为祝融托祀于灶,二者的对应关系处于五行系统中,且这种文化传统是先秦秦汉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可看作是官方文化。祝融不是灶神。在民间,灶神以自己独有的样貌存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看作是民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藏汉简《苍颉篇·颛顼》 战国秦汉 祝融 灶神
下载PDF
北京地区战国秦汉瓮棺葬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白岩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84,共15页
北京地区瓮棺葬出现于大坨头文化时期,并在战国秦汉时期广泛流行。按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分为五期,大坨头文化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西汉时期、新莽到东汉早期。瓮棺葬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北京地区战国秦汉城址的考古发现较... 北京地区瓮棺葬出现于大坨头文化时期,并在战国秦汉时期广泛流行。按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分为五期,大坨头文化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西汉时期、新莽到东汉早期。瓮棺葬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北京地区战国秦汉城址的考古发现较为一致。从被葬者的构成和葬具来看,儿童瓮棺葬和成人瓮棺葬有明显的区别,尤其特别的是路县故城考古发现成人瓮棺葬,还发现瓮棺葬埋入道路等特殊葬俗,为探讨战国秦汉时期北京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战国秦汉 瓮棺葬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制陶工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102,共9页
目前学界对战国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研究多集中在陶窑结构及烧制技术方面,而对制陶工序的讨论较少文章以民族志材料中陶器生产工序和制陶遗址中遗迹、遗物的功能分区为线索,复原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制陶工序,并进一步讨论了当时陶器生产的专... 目前学界对战国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研究多集中在陶窑结构及烧制技术方面,而对制陶工序的讨论较少文章以民族志材料中陶器生产工序和制陶遗址中遗迹、遗物的功能分区为线索,复原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制陶工序,并进一步讨论了当时陶器生产的专业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制陶工序 功能分区 专业化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时期制铁耐火材料的矿物组织与含量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海峰 林昊 +1 位作者 潜伟 陈建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114,共10页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的发端与形成期,制铁耐火材料为发达的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提供了结构、化学、热性能上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制铁耐火材料的研究较少,影响了对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全面认...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的发端与形成期,制铁耐火材料为发达的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提供了结构、化学、热性能上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制铁耐火材料的研究较少,影响了对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全面认识。本研究对战国秦汉时期出土的制铁耐火材料开展了文献、田野考察和矿相分析,科学认知其微观结构,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制铁耐火材料以黏土质材料为主,使用了砂质材料,但尚未出现砂泥混合质材料。同时,炉壁、铸铁范、鼓风管之间的矿物显微组织和含量差异较大,表明战国秦汉时期工匠已能根据性能需求的不同制作不同的耐火材料用于不同的制铁生产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制铁 耐火材料 矿相分析 矿物含量分析 战国秦汉时期
下载PDF
论中国早期美学的丽、巨丽与悲丽——以战国至汉武帝为中心
15
作者 刘成纪 《中国美学》 2023年第2期4-34,共31页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美”来指称人的普遍审美经验,但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庞大的审美家族的组成部分,并不能有效解释相关经验的差异化,甚至异质性。比如在“美”与“丽”之间,丽在所指对象的数量和体量上,均超出...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美”来指称人的普遍审美经验,但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庞大的审美家族的组成部分,并不能有效解释相关经验的差异化,甚至异质性。比如在“美”与“丽”之间,丽在所指对象的数量和体量上,均超出了一般的美,两者不可浑言。以此为背景看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美学,虽然诸子仍在捍卫传统价值,但传统以美为核心的伦理模式已失去影响,而进入好多、好大的欲望时代。与此相应,“丽”与“巨丽”成为这一漫长历史区间的主导词,“悲丽”则揭示了这一审美潮流内在的脆弱和荒诞性。可以认为,中国战国至汉武帝时期的美学,是游离于礼乐传统之外的异质形态,它摆荡在欲望和情感之间,求丽构成了它的本质,巨丽和悲丽是其两极化的展开形式。西汉武帝之后,中国美学逐步向儒家伦理模式回归,但此前被丽及其变体形塑的审美风尚,已经占据了中国历史近400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差异化 战国美学 秦汉美学 巨丽 悲丽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时期的西瓯
16
作者 洪德善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2年第1期506-514,共9页
'西瓯'一见之于史籍文献,就以凶悍善战的形象进入历史的视野。但因文献所载简略,西瓯的历史至今仍有诸多疑问。文章在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西瓯的分布、族源、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西瓯... '西瓯'一见之于史籍文献,就以凶悍善战的形象进入历史的视野。但因文献所载简略,西瓯的历史至今仍有诸多疑问。文章在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西瓯的分布、族源、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西瓯解体后,西瓯民族的去向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西瓯 分布 族源 社会状况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三峡地区战国秦汉时期铜桥形饰考
17
作者 娄雪 毕显忠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8-16,共9页
三峡地区地处巴楚之交,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楚文化遗存,铜桥形饰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小件青铜器,战国时期作为楚国巫觋的卜筮法器之一,悬挂于巫觋腰部或其墓内棺椁之间,多与铜铃组合使用,并在秦汉时期进一步... 三峡地区地处巴楚之交,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楚文化遗存,铜桥形饰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小件青铜器,战国时期作为楚国巫觋的卜筮法器之一,悬挂于巫觋腰部或其墓内棺椁之间,多与铜铃组合使用,并在秦汉时期进一步演变发展,成为士族阶层使用的一种装饰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战国秦汉 铜桥形饰
下载PDF
战国秦汉时期蛇信仰与政权之关系
18
作者 白春霞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8-91,共4页
战国秦汉时期,人们相信某些蛇具有强大的神异性,能通过与人主或人君发生联系而与国家政权有密切关系;蛇的出现还成为某人即将获得政权或加官晋爵的预兆,甚至具有政治警示作用。这是原始巫术交感术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蛇的神异性 国家政权 原始巫术
下载PDF
试论涪陵小田溪墓地的分期与时代 被引量:10
19
作者 蒋晓春 笪浩波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9-74,45,共7页
197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重庆涪陵小田溪发掘了9座墓葬。研究者尚未对其年代达成共识。通过分析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本文将这9座墓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年代为战国晚期,第二组的年代为秦汉之际。
关键词 重庆 小田溪 墓地 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下载PDF
战国及秦汉之际陶窑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春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9,共10页
陶器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经过漫长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技术已十分成熟,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对于汉代的陶器和陶窑,已有研究者进行了专门研究,发表过卓有见地的文章及专著,但鲜有对战国、秦汉之际陶窑进行专门的讨论。
关键词 战国 秦汉之际 陶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